拿来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拿来主义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作文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作文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作文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轻松获取。

你知道吗,有时候,生活就像逛超市。

你拿来想要的,放下不需要的。

这就是拿来主义,简单、直接,又不失智慧。

你看那些时尚达人,他们不就是这样?拿来最新的潮流,穿出自己的风格。

学习也是这样,拿来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送去主义,温暖传递。

和拿来主义不同,送去主义更像是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比如,你给朋友送个小礼物,或者捐给慈善机构一点钱。

那种感觉,就是送去主义。

你送出去的可能是物质,但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这就是送去主义的魔力。

拿来与送去,平衡之道。

其实,拿来和送去并不矛盾。

就像你既要吃饭,也要消化一样。

你拿来新的东西,也要学会分享。

这样,生活才会平衡。

比如,你学到了新知识,不妨和朋友们分享;你得到了帮助,也要记得回报。

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时代变迁,拿来与送去的演变。

现在的社会,拿来和送去都变得更容易了。

网络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而社交媒体则让我们可以迅速分享。

但别忘了,真正的拿来和送去不仅仅是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和文化的碰撞。

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拿来和送去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展望未来,拿来与送去的无限可能。

想想未来,拿来和送去会变得更加神奇。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可以“拿来”世界各地的风景和文化;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送去”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总之,拿来和送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充满无限可能。

拿来主义预习提示

拿来主义预习提示
国人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义?
闭关、送去终将亡国灭种,路已不通。
唯有拿来主义方可促成自新。
6.拿来主义应该怎样实行方可?对实 行者有怎样的要求?
首先要占有,克服一切形式的全盘否 定思想;其次要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即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实行者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 自私。
6.拿来主义应该怎样实行方可?对实 行者有怎样的要求?
首先要占有,克服一切形式的全盘否 定思想;其次要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即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实行者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 自私。
6.拿来主义应该怎样实行方可?对实 行者有怎样的要求?
首先要占有,克服一切形式的全盘否 定思想;其次要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即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主义
鲁 迅
1.闭关主义的表现和实质各是什么? 表现: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 封闭、守旧。 2.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将产生什么后果?
实质: 违背公平原则: 礼尚往来
后果: 亡国灭种 3. “送来” 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 接受施舍,尊严尽失 亡国灭种
4.实行拿来主义有一个现实怎样的困境?作 者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实行者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 自私。
7.本文论述总体上可分几部分?各部分 之间为什么关系?
可分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思路 方法两部分。 前者提出问题,后者解决问题,二者 存在逻辑上的层进关系。 8.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实行拿来主 义”,你同意吗?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词组辨析bring

词组辨析bring

D carry
B bring here 带到这里,固定搭配
Why don't you
an umbrella
on such a rainy day?
A fetch
B bring
C take
D carry
D
Trains ___ more people than buses. A. take B. carry C. fetch D. bring
B
This big airplane can____more
than 300 people.
A. take
B. bring
C. carry
D. catch
C 搭乘,承载
He can‘t ____the book into the
reading room.
A. take
B. carry
C. bring
C
bring 一般表示拿“来”,本句的意思是 你下班时别忘了拿上包,应该是拿走,所以 bring不适用 carry表示具体的动作,拿着,举着,当 然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会让别人“举着 包”带走,所以carry 也不适用 take是拿着的意思,比较通用 get 意思倾向于“去”拿来,有点像 fetch,
A. fetch B. bring C. carry D. take
D请把这封信送到邮局去
She has gone to _____ water. A. fetch B. bring C. carry D. take
A她去打水去了
Let me ____ the box for you. A. fetch B. bring C. carry D. take
辨析 bring take carry fetch get

从《拿来主义》中“拿来”(1)

从《拿来主义》中“拿来”(1)

从《拿来主义》中“拿来”作者:杨崇国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2年第10期《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之一,说理深刻却通俗易懂,这主要得益于本文形象说理的方法。

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主张是“拿来”。

这“拿来”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辩证认识的东西很多,现实中的错误态度也很多,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可以写成学术性长篇大论,也可以写出理论性很强的鸿篇巨著。

但鲁迅先生只用了一个包含若干小比喻的大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一下子使这个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了。

我们不是要谈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吗?好,先生就顺手打个比方,把我们要面对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比作祖先留下来的一座“大宅子”,又用“大宅子”里的人和物来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组成要素。

我们要不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宅子”?由此问题引出了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一种是为表示自己“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还有一种是欣然全盘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废物”。

针对这三种错误态度,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

这“拿来”与欣然接受者可不一样。

“拿来”以后怎么办?当然要清点清点,分门别类,该要的要,不该要的就丢,你看,这多通俗呀!鲁迅先生把“大宅子”里面的人和物分为三类:一种是有益无害的“鱼翅”(精华),一种是有毒却也有用的“鸦片”(可利用的糟粕),还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姨太太、烟灯、烟枪”(纯粹的糟粕)。

针对这三种遗产,先生提出了处理“三原则”: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至此,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拿来主义”也就明确了,不是不继承,也不是全继承,而是批判性地继承。

《拿来主义》中这种形象说理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比喻说理的方法。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方法。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变抽象为生动,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第一步:亮敌观点、列举现象。

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第二步:指出危害。

例: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第三步:挖掘本质。

例: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第四步:亮己方观点。

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五步:论证己方观点例: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驳论文格式第一步摆敌方观点(要列举错误事实)驳敌论点第二步分析危害第三步剖析错误本质第四段亮己方观点(位置可以灵活)第五段论证己方观点(谈做法)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笼子里关着两只鸡,一只爱叫,另一只不爱叫。

不爱叫唤的母鸡,即使下了蛋也不叫唤,而爱叫的母鸡不下蛋也叫唤。

主人往往认为蛋是爱叫唤的母鸡下的,因而爱叫唤的母鸡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奖赏——一把好食。

实际上不爱叫唤的母鸡下的蛋多,但因为它不爱叫唤,使主人判断错误,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喝斥。

“谦虚谨慎”和“沉默是金”曾经是传统的美德,而现在更欣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式的“个性张扬”;于是许多人开始追求种种所谓的个性。

拿 来 怎么造句

拿 来 怎么造句

拿来怎么造句
1. 我拿来了一本好书,在这里等你来借阅。

2. 我拿来了一些食材,准备做一顿美味的晚餐。

3. 我拿来了一束鲜花,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

4. 我拿来了一个礼物,希望你会喜欢。

5. 我拿来了一瓶红酒,我们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6. 我拿来了一张地图,帮助我们找到目的地。

7. 我拿来了一些笔记,帮助我复习考试。

8. 我拿来了一把雨伞,防止我们被雨淋湿。

9. 我拿来了一件外套,因为天气变冷了。

10. 我拿来了一杯热茶,让你暖和一下。

11. 我拿来了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美好的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全文可分为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是破,批判送去主义
第1、2段是揭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5~10)是立,系统的阐述拿来主义的态度、方法、条件和意义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三、写作背景
见学习提示
四、研习课文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2.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鲁迅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先送——古画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还有——古董危害:亡国、贻害
还要送——活人子孙
拿来主义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吃掉”
立:占有、挑选“荐”
“走散”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课题序号
第8课
授课班级
05J11
授课课时
2
课型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拿来主义》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
能力目标
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的继承
教学重点
把握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领会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论证艺术和语言特色
1、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3)——用同类事物相比较(尼采和“送去主义”者)
3、对比论证(8-9)——用性质相反的事物做比较
语言:
1、犀利
2、讽刺幽默
四、布置作业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z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