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黄河颂》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掌握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借鉴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学以致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
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
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第十一课__《邓稼先》教案

第十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知识目标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元勋、宰割、著名、奠基、阔别、谣言呼啸、殷红、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热泪盈眶、层出不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重点词组词组,造句的程度。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小自尊、自爱、自强、并学会给他人幸福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1、掌握“元勋、宰割、不懈、著名、奠基、开拓、阔别、谣言呼啸、殷红、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热泪盈眶、层出不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掌握词语的读音及运用范围。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 课本、黑板、粉笔、教案导入新课: 说说自己喜爱的一位科学家,引入课文情境。
一,教学过程及内容:1.导入新课,可以参考“预习”,也可以一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认可并贴近自己学洗的榜样。
2.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都读准字词。
针对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板书以引起重视。
热泪盈眶(kuàng)可歌可泣(qì)鞠躬尽瘁(jūcuì)彷徨(páng huáng)殷红(yān) 鲜红(xiān)殷切(yīn)鲜为人知(xiǎn)宰割zǎi元勋xūn诞生dàn 开拓tuî署名shǔ挚友zhì奠基diàn难堪kā 妇孺皆知rú孕育yùn签字qiān马革裹尸guǒ颤抖chàn谣言yáo截然不同jiã筹划chïu邓稼先jià4.明确略读的要求,通过小标题的方式,快速确定每个部分的阅读重点,并能粗知大意。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教学生学习以对比来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烘托表现人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环境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揣摩关键句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检查反馈二导入新课: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就是......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第一、二部分的有关问题。
(一)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二)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三)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对表现邓稼先的优秀品质有什么作用?(学生参看微课一、二)(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四)、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四、小组内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纠错五、学生观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六、学生做空间的练习题,之后检查反馈七、结束语:这堂课,大家通过探究,知道了利用自然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社会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也真正的了解邓稼先的成就与襟怀,正如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说:踏遍戈壁共草原,连克千重关,视名利如粪土,鞠躬尽瘁成元勋,这就是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3.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流程【一】复习回顾【二】美点析读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示例:――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示例――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三、精读探究示例: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11课《邓稼先》教案02

最新中小学教课方案、试题、试卷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课方案(二)课题名称:《邓稼先》教材版本:人授课标版年级:七年级放学期一、理解课程要求Ⅰ、教课目的2、理解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的民族性,领会作者的感情3、学习邓稼先的崇高道德4、理解本文散而不散的写作特色,品尝语言句式之美Ⅱ、教课重点:: 1、 2教课难点: 3Ⅲ、教课方法:感情衬着法、朗诵法、默读法、研究法、议论法Ⅳ、教课方案思路立足在很高的高度上掌握人物形象,经过解读六部分的内容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同时,借助本文的写作特色,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此更好地认识人物,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
Ⅴ、教具:文字资料、图片、课件Ⅵ、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课重点解读课文前两章二、教课活动一览表教课活动1.预习设计2、检查预习3.导语(感情蓄势阶段)4、解读课文前两章三、各个教课活动框架教课活动1、预习设计一世负责找出文中生字,并查出读音,上课展现。
一世负责查词语含义,上课展现。
2.收集相关邓稼先的成就及动人故事、图片等,领会其崇敬的精神,准备上课使用。
教课活动 2、检查预习检测(多媒体显示)(1)为以下加黑字注音。
徘徊不为人知轩露头角选聘功臣鞠躬尽瘁尽人皆知殷红宰割筹备(2)解说词语并造句。
敬慕:敬慕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颂扬,令人感人得哭泣。
指悲壮的事迹令人特别感动。
不为人知:极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内疚地接受( 名望、荣誉等) 。
捐躯疆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指当心慎重,贡献出所有精力。
教课活动3、导语(感情蓄势阶段)深情朗诵郭沫若诗歌《炉中煤》,解读诗意,以其浓郁深邃的爱国痴心感染同学们。
归纳:我爱我的祖国,我为她宁愿焚烧自己,不惜全部。
你爱你的祖国吗?课件展现:侵略军侵入中国,各处烧杀劫掠,百姓流浪失所的镜头。
而后打出文字“德国抢占山东胶州湾,“租借” 99 年;俄国抢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 25 年;法国抢占广东广州湾,“租借” 99 年同时展现一块块国土从中国疆域上被撕下,并陪伴深重的声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2)

11邓稼先基本思路:【教学目标】1、了解邓稼先先生的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
【教学工具】投影仪【重难点突破】抓住作者对邓稼先先生50年朋友深情这一感情基调来分析课文六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学法指导】抓住作者对邓稼先先生50年朋友深情这一感情基调来分析课文。
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
彷徨..()罗布泊.()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妇孺.皆知()马革裹.尸()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2.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四、品味语言“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
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三、深入探究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题:《邓稼先》【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第
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说说你所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的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1、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2、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3、默读第四部分,思考:邓稼先对谣言仍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三、重点探究
(一)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
1、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2、标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表达作用?
3、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中的对话?
这些从电报、书信中摘录出来的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这一部分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五、写法探究
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写法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3、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
句式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又如,第五部分的第三段,句式也很整齐。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六、小结
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邓稼先是他有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章充满深情。
既写邓稼先,也写自己。
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长大,所以始终从一百年的中国近代史看问题;作者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了作者的全球视野,从而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七、拓展延伸—缅怀邓稼先
2004年感动中国给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起句议论,给人物高度评价)。
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概述其事迹)。
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嶂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侧面烘托其人格)!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性最虔诚的尊重(议论抒情揭示其精神实质)!
如果你是感动中国的评委,请仿照以上格式,为邓稼先拟写一个颁奖词。
示例:
他,一位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英雄;他开拓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升腾在空中蘑菇云,是他奉献一生的回报,是他多少不眠之夜的成果。
他,邓稼先,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原以身许国。
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
他,是忠义之大者!
八、课后作业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