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俗赋探微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而这些内容很大一部分渗透在文言文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全体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
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鸿门宴》时,采用简练的语言讲述项羽年少气盛与勃勃雄心的故事和刘邦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分析总结二人成就功业的有利条件,并作一比较,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项羽会惨败?”以此引出二人在鸿门宴的一次智斗。
对这种疑问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明显。
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注释先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利用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内容形成心理的新奇感,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西汉散体赋怎样受先秦文学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西汉散体赋怎样受先秦文学的影响?说明了什么?西汉散体赋在创作形式和意义上受到了先秦文学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说明:1.形式影响:西汉散体赋在形式上受到了《楚辞》和《诗经》等先秦文学的影响。
散体赋以章句行辞为基础,与《楚辞》中的篇章体以及《诗经·风》中的民歌风格有着相似之处。
同时,散体赋也保留了大量的辞章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元素也源自先秦文学的传统。
2.诗歌主题的延续:西汉散体赋在诗歌主题选择上延续了先秦文学的思想和情感。
它们关注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爱情和离别等主题,这些主题在先秦文学中的《楚辞》和《诗经》等作品中也有广泛的涉猎。
例如,贺知章的《咏史·秦雄才》中提到了人民的苦难以及权力的荒谬,与《楚辞》中的主题相近。
3.风格特色的继承:西汉散体赋在风格上也继承了先秦文学的特色。
它们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的描绘,通过修辞手法塑造形象,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散体赋也强调情感的抒发,对现实的反思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特点与先秦文学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关怀是一致的。
西汉散体赋受到先秦文学的影响,说明了文学的传承和演变。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它的思想、形式和风格在西汉散体赋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通过对先秦文学的追溯和吸收,散体赋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同时,西汉散体赋的出现也丰富了先秦文学传统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文学风貌。
通过对先秦文学的影响和借鉴,西汉散体赋架起了古代文学传统的桥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观照_1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观照【内容提要】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山的关注,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表现。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的审美观照角度亦不相同。
《诗经》时期,人们以山的高大为美,对于山的险峻持否定态度;战国、两汉文学普遍关注山的险峻,《楚辞》的态度承袭《诗经》,赋体文学则以之为美。
上述文学作品对于山的不同审美取向,各有其深刻的文化发生背景。
【关键词】先秦/两汉/山/高大/险峻在华夏区域内,山是极普遍的自然物象,为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涉及山水描写的文学作品,它们可以看作是中国山水文学的早期形态,反映出这一时段人们对于山水的审美情趣。
但是,研究者们在探讨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时候,往往只是追溯到魏晋时期,虽然也注意到先秦两汉有关山水描写的文学作品,但也都倾向于认为这些山水描写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如钱钟书先生即云:“诗文之及山水者,始则陈其形势产品,如《京》、《都》之赋,或喻诸心性德行,如《山川》之颂,未尝玩物审美。
” (P1037)另外也有人肯定汉代以前的山水笔墨,但是也只是肯定了这些作品在题材拓展方面的意义,并未将其与当时的审美风尚联系起来。
本文拟就先秦两汉时期涉及山的描写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梳理,探讨这一时段的人们对于山的审美取向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最早对山作出表现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中有许多描绘山的形态的词语,它们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山的观照角度及审美态度。
《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诗人注意的是南山高大沉稳的特点,将高大的山体与礼乐文化熏陶出来的君子贵族相沟通。
《?{风·君子偕老》赞美一位贵族女性:“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 (P223)周宣王之舅申伯出封谢地,尹吉甫作诗送之,是为《大雅?·崧高》。
先秦赋诗传统与“赋、比、兴”之义

中图分 类号 :B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7 5 1 1( 2 0 1 5 )0 2— 0 0 6 7一 o 6
“自 有 生 民 以 来 便 有 诗 ”, … 附 ’ 诗 是 古 典 政 教 生活 的重要 内容 。“ 早 期 的政 制 建 立 者 限 于 通 过 诗 的语 言 在 灵 魂 中 确 立 思 想 ” 。  ̄ 2 ] ( P 6 2 - 6 3 ) 在 周
嫌 。只有 回溯到先秦 赋诗传统 ,才能 略探 “ 赋 比兴 ”义 理 的源头 。在先 秦政 教 礼仪 中, “ 赋 比兴 ” 的原 初含义并 不抽象 ,也并不 只是修辞方 法 ,而是 活生生 地体 现为 赋诗 活动 的运 作方 式 。 “ 赋 ” 直 陈赋诗者之 情志 ; “ 兴” 取譬 感 物 ,将 赋诗 者之 意与诗 章结 合起来 ; “ 比” 因听诗 观赋 者对 诗意 与
作者简介 :陈雪雁 ,女 ,中山大学哲 学系博士研究 生。 同济大学哲学系柯小刚教授为此文提供了很 多修改建议和意见 ,特此申明并感谢 。
・
6 7・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第十四卷 ・ 第二期
中 ,评 议 1处 , 劝 谏 6处 。
原则 。
中国哲学
孔 子 尝 言
“不 学 诗 , 无 以 言 ”, 又 说 :
一
“ 诵 诗 三 百 ,授 之 以 政 , 不 达 ; 使 于 四 方 , 不
能专 对 。 虽 多 ,亦 奚 以 为 。 ” 学 《诗》 在政
治 活动 尤其 是外 交 活 动 中 的意 义 而 言 。 《 论语 正 义》 疏 之 日 : “ 凡 三 百 五 篇 ,皆 言 天 子诸 侯 之 政 也 。古 者 使 适 四 方 有 会 同 之 事 , 皆 赋 诗 以 见意。 ” 这 里 的 要 点 有 二 , 其 一 是 《诗 》 就 其 内 容 本 身 而 言 ,乃 是 对 政 治 生 活 的 记 录 ; 其 二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王国维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
”夏商相同的不仅是某些制度,还有这些制度背后的宗教意识形态。
夏商文学与宗教紧密相关。
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说,夏商时代已经有较为完整的歌谣了。
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都是歌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
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
夏商的诗歌,在主旨上,或怨上刺世,或抒发爱情,或歌咏劳动,在手法上,已开始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商代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散文作品,代表作是《商书》,其中《盘庚》是可信的殷商之作,记录了盘庚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
这些文献说明,巫史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作用很大。
西周春秋分封制的推行,礼乐文化成为主流,西周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
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提高,神灵不再作为人们行为的依据。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神灵地位下降,人民更需要从历史经验中去寻找价值,所以历史意识空前发展,史官淡化宗教指责,肩负对现实的职责,史官文化因此成熟。
比如《周书》,记录了周代商的历史,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
春秋时期,史学文化更加发展,在文学上也为后世创立了典范,比如《左传》。
除了史学著作,春秋时期的一些文化巨匠着眼于现实社会和人生,构建自己的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得到发展,比如《论语》、《老子》等。
总的来说,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委婉而多讽的特征。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是很好的体现。
战国随着周天子衰微,礼崩乐坏,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弊,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派,虽然立场不同,但对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推动了思想与学术的进步。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永荣中学谢其军【目录】1、《诗经》与《齐诗》关系考论2、《从文学到经学》序3、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4、宋代金文著述引《诗》论略5、说《苤莒》——兼谈周人对夏文化的继承6、日本现代的《诗经》7、文化人类学研究8、清代《诗经》音学研究述评9、《诗经》中的周代陕西诗歌考论10、缘情“言志”与“中和”、“激切”之美——诗、骚诗学思想浅论之11、《诗经》叙事诗的空间认识12、《诗纬》与两汉魏晋叙事文学13、《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14、对《诗经》中性爱描写的考察——以《国风》为中心15、《诗经》中的草原游牧文化16、“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7、《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18、永恒的追寻——《蒹葭》诗旨探微19、《诗经》的奥妙——景情与音义的双重合奏20、《诗经》中“同姓臣”的尴尬与反叛21、《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22、苏辙与朱熹《诗经》诠释之比较23、经典的形成与宋代诗经学的特色24、元代的《诗经》注本与“股”体时文——兼与宋代“股”体时文比较25、《诗毛氏传疏》与宋人《诗》说——从种村和史先生的有关论文谈起26、从《四库全书总目》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钟惺对《诗经》评点的评价27、以《诗经》为代表的早期典籍中妇女的“啸”28、李学勤主编标点本《毛诗正义》点校献疑29、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30、谈《诗经》中的社会阶层生活状况与话语权---- 孙智胜31、看《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32、《诗经》的音乐美学33、论《诗经》中的战争诗34、《诗经》中爱情诗35、关于《诗经》战争诗的几个问题赵沛霖36、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子形象37、《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38、《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9、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40、谈谈《诗经》里的征戍诗。
九辩原文及翻译,九辩赏析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昭昭白日离人远去,进入沉沉暗夜悠悠长。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繁茂的旺盛已成过去,如今只剩下萎缩和哀伤。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白露降下预告秋来临,秋天过去又接着冬天的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沈藏。
九辩译文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这秋天的萧飒之气!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凄凉草木都枯萎而凋零。
憭栗兮,若在远行。
冷落啊好像一人独自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归程。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天气清朗啊空旷又清凉,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浊水退尽水面清澈又澄静。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凄惨唏嘘秋寒侵人阵阵冷;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去乡பைடு நூலகம்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轼。
唐代俗赋的名词解释

唐代俗赋的名词解释在唐代的文学史中,赋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赋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感情、描绘景物和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
相较于其他文体,赋的写作技巧更加自由灵动,对于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有着独特的优势。
而唐代俗赋是特指那些以讽刺、讽刺批评等手法,对人物、事件或社会风俗进行描写和评判的一类赋作品。
一、毒赋毒赋是唐代俗赋中的一种犀利之作,通常通过讽刺、讽刺等手法,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揭示某种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的弊端。
这类赋作品往往刻画人物的丑陋面貌和品行败坏,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韦庄的《谢庭女赋》中,通过描绘谢庭女的丑态和婚姻生活的悲哀,暗示了社会道德的腐败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二、讽刺赋讽刺赋是唐代俗赋中另一种常见形式,它以嘲笑和讽刺为手法,对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尖锐批评。
讽刺赋在批判性和戏谑性方面更为突出,作者往往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时事政治、社会风气等进行有力地抨击。
例如,《灌园调》中的《江洲司马青衫湿》以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苛官陋规、官场黑暗等社会问题。
三、民俗赋民俗赋是唐代俗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表现当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民间趣闻和人情世态为主题。
民俗赋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性,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厌世情绪和对抗命运的无奈。
例如,《大风歌辞》中,杜牧的《秋夕》描绘了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观赏月亮、赏菊的民俗风情,以及家乡的远离之感。
四、评论赋评论赋是唐代俗赋中一种思想性较强的赋作品,以批判性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某种人物、事件或社会风气的见解。
评论赋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巨著,也有篇幅较短的小品赋作。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既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同情和对唐玄宗的批评,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腐败、奢靡等。
综上所述,唐代俗赋是一类以讽刺、讽刺等手法,对人物、事件或社会风俗进行描写和评判的文学作品。
不同形式的俗赋展现了唐代社会多方面的问题和现象,对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医疗条件十分落后 ,残疾人较多。他 们为了生存 ,不得不扬长避短 ,选择 自己力所能及 的工作。盲人 由于视力障碍 ,不能独 自外出从事体
收 稿 日期 :2 1 — 7—1 01 0 8
基金项 目:北 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 目 ( M 07 0 20 1 S 2 0 10 80 ) 作者简介 :方利侠 (9 8 ) 16 一 ,女 ,江苏沛县人 ,硕士 ,馆员 ,研究 方 向:中 国古代文学 、图书馆学 。
也。 ”所 以瞽朦还与小史配合 ,将帝王世 系整理 出
来 ,加 以讽诵 ,原原本本 ,以戒 劝 君王 。瞽 噱对 王 室历 史 的讲诵 ,想来是抑 扬顿 挫 、 曲折 入胜 的 ,并 不时 加入 讽谏 之语 ,以激 起周 王对先 祖 的敬 仰与 缅
赋 ,噱诵 ……” 这里提到的瞽 、瞍、嚎,都是盲 …。
辩 难事 ,引起 了赋 学研 究者 的注意 。节 录如下 :
晋 平公 使 叔 誉 于周 ,见 太 子晋 而与 之 言 ,
期。因其流传广泛,而被 《 逸周书》收录。《 太子 晋解》 一直在突出太子晋的聪明智慧 ,但结尾 陡 然一转 ,借 师旷之 口说太子晋 面色赤 白,发声 清 污 ,不能长寿 ,令人深为叹惋。在现实生活中,才 华横溢、咄咄逼 人 的太子晋最终 落败 ,而老谋 深 算 、精 明练达的师旷成为胜者。文字虽短,却能给
们都 可以从三 种工作 中任 意选 择 。
怀 ,匡正 自 身的缺点与过失。 先秦最伟大的瞽史便是左 丘明。 《 左传》 与 《 国语》 都署名为左丘 明,其实并非左 氏手撰 ,而 是由左丘明 口 ,而其弟子或后来的瞽史采用不 同 诵 的体例加 以编纂而 已。由于《 左传》 国语》 《 体制庞 大, 且都为后人编定 , 所以其中所含韵文不多 。
一பைடு நூலகம்
8 — 2
第 5期
方利侠 :先 秦俗赋 探微
一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 国 的瞽史兼 音乐家 ,所 著
位瞽 史兼 音乐 家 ,而这段 文字 大致 押韵 ,琅 琅上 口,正 反映 了瞽史 韵诵 的特 点 ,当是 师旷 之后 的瞽
《 师旷》六篇,见 《 汉志 ・ 诸子略》 ,已佚。师旷,
字子 野 ,冀 州 南 和 ( 山 西 省 洪 洞 县 ) 人 ,主要 今
第 1 3卷 第 5期
21 年 l O1 0月
辽 东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 l f at n La n gU i r t S ca S in e ) o r a o s r i i nv s y( o i ce c s E e on ei l
V I 1 . o . 3 No 5
先秦韵诵俗赋便孕育化生了。
一
礼注》 引杜子春 日:“ 奠系谓帝 系,诸侯 、卿大夫
、
朦 瞍韵诵 与先秦 俗赋
世本之属是也 。小史 主次序先王之世 ,昭穆之系 ,
《 国语 ・ 周语》 载周 穆公语 : “ 故天 子听政 ,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 瞽献曲 , 史献书 ,师箴 ,瞍
述其德 行 ;瞽 噱主诵 诗,并诵世 系,以戒劝 人君
史不 断增 益 、润 色 、加 工而 成 ,大约 写定 于 战国时
活动于 晋 悼公 ( 5 2 前 7 一前 5 8在 位 ) 5 ,晋平 公 ( 57 前 5 一前 52 3 )年 问。其 事迹散 见于 《 左传 》 《 国语》 《 吕氏春秋 》 《 韩非子》 《 史记》 之 中。 《 逸周书》 “ 太子晋解”一段 ,记 录师 旷与太子晋
典籍 《 周易》 《 老子》 中频频出现韵语 ,就是这个
原 因 。在 这个韵 语盛 行 的年 代 ,中国最早 的赋— —
太师。 [7这里将瞽嚎合称 ,概指盲人 。他们的职 ”29 7 3
责是 :1 掌管音乐 , . 鼓瑟引吭;2 讽诵诗歌 ,劝诫 .
主上 ;3 世 奠 系 ” .“ 。何 谓 “ 奠 系 ” 郑 玄 《 世 ? 周
而荀子 、宋玉则将这些韵诵俗赋衍 为长篇 。提升 其思想 内涵 。并且题以 “ 赋” 名 ,成为中国赋体文 学的开山祖师。 关键词 :韵诵俗赋 ;师旷;淳于髡 ;荀卿;宋玉 中图分类号 :12 . 22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87 (0 1 5—0 8 0 6 2— 5 2 2 1 )0 0 2— 6
播。讲诵者为了引起听者 的兴趣 ,提高传播 效果 ,
同时也 为 了便 于记 忆 ,避 免遗 忘 ,而选 取 了大致 押 韵 的语 言。这些 韵语 也影 响到 散文创 作 ,中国早期
人承担。《 周礼 ・ 春官 ・ 瞽噱》 瞽嚎掌播鼗 …… :“
讽诵诗 ,世奠系 , 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 ,以役
人 。据 《 说文解字》 及段 玉裁注 ,瞍只有 目缝 而 无眼珠 , 瞽既有 目缝又有眼珠 , 噱虽有眼珠但视力模 糊 。三者析言有别 , 言则 不分。所 以, 国语 》 浑 《 中
的“ 瞽献 曲” 瞍赋、 “ 噱诵” 尽管“ 对文” 但也并不意 ,
味着三种盲人分别从事三种不同的工作 , 事实上 , 他
0c . t201 1
【 辞赋研究 】
先秦 俗 赋探 微
方 利 侠
( 首都 师范 大学 图书馆 ,北 京 10 8 ) 00 9
摘 要 :先秦 时期 以师旷为代 表的朦瞍 。以淳 于髡为代 表的俳优 。皆使用韵语讲 述古史、故事或笑话 ,娱 乐君 主 ,伺
机讽谏 ,他们创作 了我国最早 的俗赋作 品—— 先秦韵诵俗赋 。这些韵诵俗赋 被经 史诸 子吸收 。使行文摇曳生姿 。趣 味横生 ;
押韵 并非 诗歌 独具 的艺 术特 征 。 由于先 秦 时期
力劳动 ,但其听力与记忆力高于常人 ,于是便以音 乐或韵诵为 自己的谋生手段。古往今来盲人音乐家
甚多 ,不 必赘 述 ;而先秦 时期 的韵诵 工作 亦 多 由盲
书写工具不发达 ,文化不普及 , 许多历史故事、民 间传说乃至典章制度都主要 以 口耳相传 的方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