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叔本华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向度

合集下载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我只读过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对我启发相当大。

所谓的悲观主义,只是对叔本华乱扣帽子,或者说根本就不懂他老人家真正的含义。

他的哲思是对世界的真实认识,是对生活的正确理解,更是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

至少我读了他的书,我对我人生的底线做了一个规划。

也就是说,我给人生设立了一个底线,只要不低于这个底线,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叔本华告诉我们所谓的幸福,就是不要去闯大祸,不要去经历灾难和苦难就可以,尽可能的趋利避害,你就是幸福的。

这是非常有智慧的。

譬如说,改革开放多少人因为下海锒铛入狱,或者身败名裂,堕入深渊无法自拔,高楼而跳。

因为赚钱赚了多少黑心钱结果还是被抓的抓,杀的杀。

冒风险是可以的,但是冒得这个风险的结果你能否承受更加重要。

不要因为创业做生意,失败了,还欠几百万一辈子背着,或者因为炒期货一夜回到解放钱。

为了一时贪图名利,自己原本已有的生活都送出去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比如大学学历这个事,虽然说,学历不能决定你的高度,但起码能保住你一个入场券,一个阶层的底线,你有了这个能不论为体力工作者的概率大大增加。

也不要去做闯红灯,开快车,打击自卑者的自尊,裸辞等等。

因为一些小概率的事情没有规避好,而让其他的大概率事情全部搭进去。

人要理性对待客观存在的风险,有些风险尽可能规避,因为如果一旦遭遇可能让你爬都爬不起来。

叔本华的智慧告诉我们,合理的悲观,理性的悲观,才是可以指导生活的重要武器。

毕竟人很脆弱,不要误以为自己很强大。

更提醒我们不要天天都像打鸡血似的活着被情绪左右失去理智,结果成了一具具炮灰。

他看清了世界,看清了残酷的世界,我们却说这是悲观的,这是消极的。

世界本来就有残酷和罪恶的一面,接纳它,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它,才能更好的适应它。

一味的排斥,只会终将面临它的沉默的爆发。

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学会守住,而不是因为冒险而失去了根。

给人生设立一个下限,譬如最起码有套房,有社保,可不生小孩,一个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叔本华,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

众所周知,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

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享受着隐居生活。

在不久之前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系白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的火,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便是欲求,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由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觉,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求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欲望满足又会带来新的欲望满足,引发新的欲望。

就好比打猎比猎物本身更加吸引人。

从而引申出来,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因为一旦得到它便不想再要它。

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做是痛苦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他提出的解决人生痛苦方案即是禁欲之路,显然也是有些荒唐。

无法实现的欲求,固然会造成人类的痛苦,但也是人存在的正常欲望,成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他本身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导致自己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关注的是人类痛苦的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痛苦的途径。

虽然他的人生哲学呈现悲观主义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能够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现摘录几句与大家分享: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2.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留下的衣衫。

叔本华哲学正能量的价值观,针针见血!豁然开朗!

叔本华哲学正能量的价值观,针针见血!豁然开朗!

叔本华哲学正能量的价值观,针针见血!豁然开朗!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在于你在上面绘画上什么样的蓝图,就是什么样子的人生!要么做一个满足自己欲望的人,要么清心寡欲。

不然就会莫名痛苦。

欲望满足的感觉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早做清晰的决定,结局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晃,尝遍犹豫不决的滋味!那是一种煎熬!2、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保持距离,是人在社会首先要学会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需要人脉,可是,在追求人脉的同时,要保持适当距离,过犹不及,真正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越是标榜关系近,越会失去这段关系!3、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成果,行动,不算真知。

真的知道,结果一定会出现,这点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重合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有旺盛的执行力,明确的目标,就会结出扎实的果实!4.、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年轻和老年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心老了,人就真的老了,有很多人虽然年轻,但是提前已经步入了老年,生活没有朝气,没有蓬勃,有的只是宅,甚至可以一个礼拜不出屋。

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而有的老年人,虽然外表是老的,但心不死,一样活力十足,创造力十足,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老呢?5、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人,会容易抑郁。

而考虑未来太多的人,心就焦虑。

过去的历史无法改变,总想着如果那时怎样怎样,现在就会怎样怎样,怎能不抑郁呢?同样,未来考虑太多,目标很高,回头一看现在是零,怎么会不着急,不焦虑,所以,有句话说的好,活在当下,顺其自然,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的思考、生活乃至艺术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性的描绘,更是独具一格。

以下从六个方面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特点。

一、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拒斥
叔本华反对文明所带来的消耗和剥夺,他拒绝把生活过度地落入到消费和物质之中。

他认为,文明进步的结果是物质的无休止增长,而人性的精神和道德的却遭到了严重削弱和侵蚀。

他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然,遵从生命本性,消除生活中的多余和噪音,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二、对现代合理化的挑战
叔本华思考了合理化的问题,抨击理智的过度运用,他认为合理化是对人类的一个宰杀,剥夺了人的自由,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思想和行动上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一致和机械化。

他主张恢复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创造性,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摆脱合理化的状态,它可以解放人类的各种才能。

三、对现代科学的质疑
到现代社会,科学已成为前沿领域,它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叔本华指出,科学并不能为人类提供绝对的真理,科学仅能给出假说和理论,但所有的推断都需要从经验中得出,科学并不能超越经验。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仅限于\
1。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

因此, 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 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 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痛苦人生悲观主义1、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生活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 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

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

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

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人生而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构建于他的本体论意志的之上的。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叔本华始终坚持照明是作为个体表现意志的这一观点。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志被视为是世界的本源,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属于因果规律所涉及不到的世界。

叔本华的性格是极端的,他始终坚持“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这一观点。

这样来看,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争夺、没有爱的世界,每个人为了生活不断去争夺乃至掠夺,同时人们也为了生存变得面目狰狞,不再是初衷的自己,没有一丝的幸福可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 1 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E u ain or a fHu e nvri o d c t y o
Jn 2 1 a.0 1
V0 . 8 No 1 12 .

第2 8卷第 1期
试 论 叔 本华 的人 生观 及其价 值 向 度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论价值 。其 实, 们应该用更加理 性的态度去分析叔本华 的悲观主 义人 生观 以追思其价值向度。 我
关键词 : 本华 ; 叔 悲观 主 义 ; 生 ; 苦 ; 人 痛 价值 向度
中图分类号 :5 64 B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434 2 1 ) 10 4 -3 17 -4 X(0 1 0 -0 30
林 宝煌
( 州师范 学院 政 法 系, 建 漳 州 3 30 ) 漳 福 600
摘 要: 叔本华是伟 大的悲观 主义人生哲 学家, 他一 生致 力于对人 生 问题的反 思。他认 为意 志是世界 的本质、 生是意 人
志的表现、 而意志却是无法满足的欲 望 , 生因此 而痛苦 。由于叔本华 对人 生持 悲观 主义 态度 , 人 这极 易使 大家一票否决



43・
属于这世界的一切 , 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 的性质 , 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 。 …批‘ ” 那认识一 切而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 就是主体。因此, 主体就是 这世界的支柱 , 是一切现象 , 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 前提 的条件 , 来 凡 是 存 在 着 的 , 是 对 于 主 体 的存 原 就 在。 - ”1 他认为, 这个世界是“ 完全实在 的” 它 自始 但
作者简介 : 宝煌( 92一 ) 男, 林 18 , 福建漳浦人 , 助教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 育现代化。 研
痛苦悲哀 、 坎 阿图尔 ・ 叔本华是西方伟大 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种足以让叔本华感受到人生 的凄凉无助、 坷不顺。这使得他悲情不已, 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开 家 , 以意志主义哲学开创 了现代 西方哲 学 的先河。 他 这些人生经历仅仅是其悲观主义人生 他把世界本质看作意志, 认为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 而 始萌芽。当然 , 意志却是无法满足的欲求 , 因此人生就是痛苦 的。但 观形成的外在原因, 悲观 主义人生观形成的本质原 其 因是叔本华对世界 的思考、 对人生的思考。 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被误导 , 我们 必须保持敏捷 的思 二、 叔本 华 的悲观 主义 人 生观 维, 以一种理性的、 辩证的态度去考究其价值向度 。 人生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作为一个悲观主义哲 叔 本华的 人生背 景 学家 , 叔本华 的人生观是建立在他 的意志本体论基础 叔本华于 18 78年出生于德国但泽一个富裕的商 其主要 思想集 中体现在其代表作《 作为意志和 人家庭 。父亲为了把他培养成一名优 秀的商人, 把他 上的, 中。叔本华强调意 志是世界 的本源, 它 送进了一所专 门培养未来商人的私立学校——汉堡龙 表象的世界》 无条件性 的、 无止境 的欲望 , 是一 格 私立 学校 。在这所 学 校 就 读期 间 , 叔本 华 对 从 商 的 是一种无方 向性的、 人生本质上是痛苦 的。 兴趣 与 日剧减 , 对哲 学 的兴 趣却 与 E俱 增 。他 的志 种不能遏止的盲 目冲动。因此 , 而 t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 明确 的答案而非一个 向与父亲的旨意出现 了冲突 , 产生了悖逆 。故年少 的 这就是答案 , 明 晰的答 案 , 由此 , 一 步 探 究 叔 本 华 的“ 志 ” 论 进 意 理 叔本华感觉到事事不快 , 这为其 以后 的人生埋下 了悲 观的种子。叔本华的父亲为了儿子将来能从商就出计 将是一个必然。 ( ) 一 悲观人 生 的根 源—— 意 志 放饵: 如果叔本 华答应将来从 商, 则可 以带他周游各 意志这种世界本体 的形 而上 的哲学思想 , 是叔本 国。年少的叔本华很乐意地答应 了父亲的要求 , 于是 华悲观主义人生观 的基石 。因此 , 要把握叔本华的悲 随父母一起周游了荷兰、 英国、 法国、 瑞士、 奥地利等国 家, 历时两年 , 时值欧洲大陆战乱频繁、 政治动荡、 经济 观主义人生观必须先理清他 的意志本体论。 1 .意志是世界 的本 源。叔本华作 为意志主义的 凋敝、 民不聊生之际 , 这些惨象在叔本华年少的心灵上 创始人 , 把世界归结为我 的表象 和意志。他同康德一 留下 了深 深 的烙 印 , 他感 到人 生 的痛苦 和人 世 的无 情 。 回国后 ,85年初 , 10 叔本 华 的父 亲 经 商失 败 , 绪失 落 样 把人所 面对 的世 界 分为 现象世 界 和 自在 物世 界 。所 情 自在物世 界就是 意志世 界 , 加上妻子的不管不问、 冷酷无情 , 于是跳楼 自 杀身亡。 谓 现象世 界 就是表 象世 界 , 自在物 就是 意志 。在 研 究 世 界 的本 源 之 前 , 叔本 华 以 此事给 了叔本华 沉重 的打击 , 由此 感 觉 到 母 亲 的冷 他 酷, 人生 的可悲 。此后 , 叔本 华离 开母 亲 , 1 1 于 8 2年秋 严谨 的逻辑 体系首 先 从表 象世 界展 开论述 。 世 界是 我 的表 象 。所 谓 “ 界 是 我 的 表象 ” 指 世 是 进入柏林 大学攻 读哲学 。在 柏林 大学 毕业 并取得 了博 世界的存在完全是就它对人 的表象的关系来说 的, 是 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80 1 12 年 月叔本华获柏林大学讲 世界永远是相对于 师资格。在校任教期间 , 叔本华经常与柏林大学知名 相对于认识他们的主体 而存在 的, 叔本华认为研究一切事物都 教授黑格尔进行理论博弈并总与黑格尔唱对台戏 。但 主体表象的客体 。因此 , 要从“ 主体” 出发 , 他说 : 一切 的一切 , 已属于和能 “ 凡 几乎无学生支持叔本华 , 听叔本华课 的学生也逐渐减 少以致其所授课程被取消。他 的代表作《 为意志表 作 象的世界》 出版之初, 也尽遭冷落、 无人 问津。凡此种 收 稿 日期 :0 0—1 3 21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