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产生原因初探

学 l— — 一 理 _ ・ - 一 论
曹 顺庆比 较文学 变 异学 产 生原 因初搽
苏 义
( 华 师范大 学 , 西 四川 南充 6 70 3 0 0)
摘
要: 当前正值 比较文 学第三阶段“ 中国学派” 的建 立时期 , 借此 时机 曹顺庆先 生提 出 了比较 文学变异学 的理论 ,
学革命发生之前 , 翻译 出版的域 外小说 约有 8 o种。”】 o 【 2 如果
作者 简介 : 苏义( 9 1 )男( 18 一 , 回族 )湖南常德人 , , 西华 师范大 学文学 院 0 级硕士研 究生 , 7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究。
I i W e nX Ue Ya ni U
这种理论 的提 出有望为“ 中国学派” 的建立提供有益启 示, 并对打破学术界的西方话语霸权局 面有所 帮助 。试图通过 分 析学术界普遍存在 的“ 学术失语 ” 问题, 当前 比较 文学界对“ 和 形象学” 译介 学” 和“ 归属不 当问题 的争论 , 讨曹顺 探 庆先 生比较 文学 变异 学理论提 出的原 因。
妖孽 , 相城谬种” 一种彻底否决 中国传统文学的态势不言 自 , 明。 而在对待西方文论 态度上 , 与之完全相反 。 却 随着一大批
旅外学者 的回归 , 将现 实主义 、 浪漫 主义 等一大批 外国文艺 理论 带入了中国。他们 以文化精英 的姿态 , 自己身体立行 的 用这些西方理论进行 文艺评论 和创作 的同时 , 也影 响了当时
为是 ”胡适提 出的“ 入管理” , , 输 等 都是主张要将中 国现代文
学全 盘欧化 , 而钱玄 同更 是指斥拟古 的骈文 和散 文为“ 选学
教的美学者李达之先生所率 先提 出 , 又经陈鹏翔 、 羡林 后 季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教 授 所 指 出 : “ 学 科 而 论 ,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 比 较 文 学 的 兴 起 是 较 晚 的 ,在 中 国 则 更 晚 , 以
然 而 一 旦 兴 起 , 就 立 即 显 示 其 活 力 , 转 瞬 成 为 世 界 显 学 。 比 较 文 学 若 没 有 中 国 是 残 缺 不 全 的 。 实 际 上 , 全 世 界 的 比 较 文 学 学 科 理 论 已 经 历 了三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在 欧 洲 , 第 二 阶 段 ” 在 北 美 ,第 三 阶段在 亚 洲。 中 国 比较 文 学 学 科理 论 的研 究 ,正 是 这 第 三 阶段 的 重 要成 果 。 然 而 ,这 些 成 果 的 取 得 , 却 并 非 一 帆 风 顺 , 而 是 在 各 种 困 境 中 推 进 的 , 是 在 种 种 诘 难 、 否 定 和 困惑之 中成 长起 来 的 ,是 在持 续 不 断 的 “ 机 ”声 中脱 颖 而 出的。 本 专栏 特 就 “ 危 比较
学 术 界 亦 长 期 为 此 争 论 不 休 , 以 致 有 许 多 学 者 甚 至 放 弃 了 给 它 下 定 义 的 努 力 。 例 如 曾 给 比 较 文 学 下 过非 常精细 的定 义 的法 国学派 的后 期代 表基 亚
较 文 学 定 义 与 实 质 的争 论 中 , 比较 文 学 才 得 以 一 次 次 走 出 岌 岌 可 危 的 处 境 ,一 步 步 走 向 兴 盛索
口 曹顺庆 ( 西南交通大 学艺术与传播 学院特聘教授
作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学 科 , 比较 文 学 毫 无 疑 问应 该 有 属 于 自 己 的 定 义 。那 么 , 比 较 文 学 的 定 义 究 竟是 什 么 呢 ?对 此 , 自 12 8 7年 维 尔 曼 在 巴 黎 大 学讲 学 时采 用 “ 比较 文 学 ” 这 个 名 称 以来 ,人 们
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05ʌ作者简介ɔ李伟昉(1963-),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为中心李伟昉(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开封㊀475001)ʌ摘要ɔ著名学者曹顺庆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首次对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特征及其基本方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对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温此文的贡献,对于我们当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传播,无疑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ʌ关键词ɔ曹顺庆;学派倡导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理论贡献ʌ中图分类号ɔI 0G0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01G05C a o S h u n q i n gs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C o m 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F o c u s i n g o n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L IW e i Gf a n g(C e n t e r f o rS 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1,H e n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a oS h u n q i n g ,a f a m o u s s c h o l a r ,h a s p u b l i s h e da s e r i e so f u n i qu e a n d i n f l u e n t i a lw o r k so n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Gs t r u c t i o n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t h e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H eh a s m a d e r e m a r k a b l e 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d h i s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c o m pa r a t i v e l i t e r Ga t u r e i n t h en e we r a .O n e o f h i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a p e r s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s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f i r s t c o m p l e t e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e l a b Go r a t i o no f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b a s i cm e t h o d s o f 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 s t u d i e s a d v o c a t e db yt h e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f o r m e d d u r i n g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t h e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t h a s i m Gp o r t a n t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o fE a s t e r na n d 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i n g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i s p a p e r i s s t i l l o f g r e a t v a l u e f o r o u r c u r r e n t 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 c o m p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C a oS h u n q i n g ;s c h o o l a d v o c a t e ;A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㊀㊀自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伊始,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就开始成为众多中国学者的共同心声.如果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首推一位倡导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最力的学者,无疑应该是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近四十年来,他紧紧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特别是在国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1],把中国比较文学创新理论话语首次传播到西方主流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推向了一个更高更具创新性的阶段.这些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他的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标志性意义.27年过去了,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此文的贡献,对于我们当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传播,无疑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曹顺庆先生之所以执着地致力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建设,就是痛感中国学术界长期深受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导致在进行学术研究时 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㊁沟通㊁解读的学术规则 而处于失语状态, 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这种 失语症 ,也是一种 严重的文化病态 [2].要从根本上彻底纠正离开西方理论话语就几乎无法说话的被动状况,就必须逐步摆脱西方的话语规则,努力建立自己民族的学术话语,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学术界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曹顺庆先生之所以提出并致力于中国学派创建的基础是对 失语症 现象的不满,也是他思考㊁规划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逻辑前提与必然.那么,学派的意义何在呢?学派 是在同一个学科中由于学术观点㊁研究方法㊁学术理念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派别.一个学派,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 . 只有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把某种学说㊁某种理论㊁某种学术思想推向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具有相对完整并付诸实践的㊁能够经得起经验的一种理论体系.单个人是没有力量完成这些的. [3]中国学者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其实就是在打造㊁促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因为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4].因此,建立学派不是在学术界拉帮结派,更不是基于某种私利建立一个自我封闭㊁唯我独尊的小团体.学派的意义在于对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发展的有力推动.有学派就有争鸣,学术争鸣是灌注学术生命活力的推进器.这从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争鸣史实,也可以探知其中的规律.因此,1995年注定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构建出现重要突破的关键年.曹顺庆在当年第1期«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发表的长篇论文«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是在总结中国比较文学大量研究实践经验㊁融汇了中外学者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 中国学派 的宣言书[5].该文首次对中国学派的 跨文化研究 理论特征和五种基本方法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对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以百分之二十的篇幅讲跨文化理论特征,近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阐析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及其内涵.可见其方法之重要,它是实现跨文化研究任务的具体途径,体现着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诉求.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需要清晰阐明其自身的理论特征,而且需要从根本上界定区别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不同之处.曹顺庆先生认为,跨文化研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乃是因为无论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都同属于 古希腊 罗马文化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化圈 ,它们之间 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化差异的挑战 ,也 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冲突 .因此, 这种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同属于西方文化圈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把文化的差异推上了前台,担任了主要角色 .在这一状况下,中国比较文学的使命就突出体现在 跨越 和 沟通 上.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的第一堵墙,建立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跨越了学科界线的第二堵墙,沟通了无事实联系国家间的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则面临着第三堵墙,即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墙. 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 总之,跨越中西异质文化 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㊁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中国学派的所有方法论都与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具体化或延伸 [6].此后,曹顺庆先生撰文把中国比较文学倡导的 跨越异质文化 的研究视为正在形成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区别于法国学派推崇影响研究 的第一阶段和美国学派倡导 平行研究 的第二阶段[7].2001年他又发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不仅对中国学派的特征作了进一步阐发,而且明确把以 跨文化研究 为特点的中国比较文学阶段正式命名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提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不是对此前学科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其理论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延伸.这个阶段不同于此前 影响研究 和 平行研究 两个阶段的最关键之处, 就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 .前两个阶段 都忽略了或有意遮蔽了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因而形成了长时期的东西方文化和文论的隔膜,造成了东方文论异质性的丧失,比较文学研究无法真正具有世界性 .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代表的第三个阶段, 可以使比较文学研究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人为制造的一个个圈子中超脱出来,使之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眼光与胸怀的学术研究 [8].为消除歧义和误解,进一步强调 跨文化 是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 ,曹顺庆先生把 跨文化研究 又调整命名为比较文学 跨文明研究 [9].曹顺庆先生提出,以 跨文化研究 为基本理论特征的中国学派,形成了五大基本方法,即 阐发法 异同比较法 寻根法 对话法 和 建构法 .他将这五大基本方法形象地比喻为构筑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大厦的五根支柱.这五大基本方法彼此联系,相互支撑,统一在 跨文化研究 的特征下发挥作用.他分别对这五大基本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他十分看重阐发法,将其视为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大厦的第一根支柱.他认为,阐发法虽然是由台湾学者提出,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已出现在诸如王国维㊁吴宓㊁朱光潜等中国学者的学术实践之中,在中国比较文学中确实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针对台湾学者所提出的西化倾向明显的单向阐发法的不足,大陆学者基于民族文化立场提出 双向阐发 加以补充丰富,相信 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 阐发法 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完善 .他意识到,阐发法虽然没有直接显示比较,却因 跨文化 (跨中西异质文化)而产生了比较的效果,并成为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他强调,阐发法 是在中西文化发展不平衡,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学者着眼于西方文论,在相对被动的文化境遇中引进外国文论以阐发本国文学作品的一种结果,一种策略和方法 [6].之后,曹顺庆先生又撰文补充指出,阐发法之所以能具有比较文学的效果,关键 在于 文化 ,在于中西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当以一种文学理论来阐释另一文化背景迥异的文学作品时,这种跨文化的阐释就在这文化背景的鲜明差异之中产生了类似比较文学的效果;尤其当阐释者怀有一种对西方理论加以 调整 加以 考验 和 修正 之目的时,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比较意识就更为鲜明和强烈 .因此,正是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中国比较文学阐发法生成的深厚基础.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抓住 中国学派 的灵魂所在. [10]可见,跨越异质文化决定着五种方法的走向,而阐发必然是从自身学术立场开始,既独立发挥作用,又通过后面四种方法呈现自身的功能.异同比较法是中国学派第二种方法.这一方法的重要特征即 立足于中国文学,以我为主地主动出击,主动将中国文学通过比较的方法推向世界 [6].所以它在跨文化异同平等比较辨析中更关注 异 ,这是区别于在同一个文明系统内进行平行比较的美国学派的重要特征.强调差异不仅是为了沟通,而且是为了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作者延续了他在«中西比较诗学»中的观点: 相同之处愈多,亲合力愈强;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的价值愈重大. [11]第三种方法是寻根法,强调对不同文学背后文化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的探究,以避免浅层次的比附式研究.寻根的意义在于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是为了纠正西方人的偏见和曲解,更是为了在比较中加深对自身文化的深入认知,在借鉴中发展自己.作为第四种方法的对话法,较之异同法和寻根法,更为注重沟通.首先要力图找到 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这种话语既非西方话语,亦非 本土 话语 .例如 从一些文学及文论的基本问题入手,以讨论基本问题作为对话的中介,就可以用不同的话语展开中西诗学的对话了.这样,可以不必强求对话双方采用同一话语,两种不同的话语同样可以讨论相同的问题 .其次,这种对话强调平等性,反对先入之见,反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第五种方法的建构法,旨在通过 东西方跨文化的文学与文论的互相阐释,异同对比,文化寻根与互相对话的一步步深入 后, 最终导致一个重新建构世界文学观念的设想 [6].换言之,重新建构一种广采博纳㊁融通东西方文论长处的理想的世界文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的是打破西方文论独霸天下格局的平等互惠的理想状态.这种构建可以借 理论架构法 附录法 归类法融汇法 等具体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正是由于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所进行的首次系统构建和详尽论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立即在比较文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刘介民认为该文 最能代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征 [12].代迅认为,该文的发表 表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已经开始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理论上的制高点 [13].刘献彪也指出:这篇文章是 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宣告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向成熟 ,必将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4].钱林森也强调该文 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结构和特征作如此清晰的总体框架勾勒,这在以往的讨论中还未见过 确实是迄今为止这一话题表述得最为完整㊁系统㊁最为深刻的一次 尤令人耳目一新 .为此,他特别阐发三点.第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就是 一种跨文化研究 就是跨越东西方文化壁垒,追寻中国精神㊁中国灵魂 .第二,双向阐发法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虽不能说是中国学者所特有的专用方法,却也 体现出中国学派所吁求的 他山之石 与 此山之石 所并用的特征 .第三, 跨文化研究是文化转型期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15]台湾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古添洪也指出,曹文 体大思精,可谓已综合了台湾与大陆两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策略与指归,实可作为 中国学派 在大陆再出发与实践的蓝图 [16].上述评论共同指出了曹顺庆这篇长文在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过程中的理论贡献,以及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今天重温此文,我们仍然强烈感受到它的学术冲击力,感受到它的学术视野开阔,问题意识突出,感受到它方法探讨之深入细腻,力透纸背,尤其感受到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性质㊁原则㊁精神与方向的敏锐而准确的把握和阐释.跨文化研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而成为共识.作为支撑跨文化研究大厦第一根支柱的阐发法,学界对其虽然仍有分歧意见,但它实际上却又一直被广泛运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中,不可或缺.更为重要的是,曹顺庆先生总结出来的阐发㊁异同比较㊁寻根㊁对话和建构等五大方法,都是在跨异质文化旗帜下发挥作用的,首先都需要明确比较者阐发的立场与思维的方向,引导比较者在知道 我是谁 的前提下由自身走向他者,而不是由他者出发来界定甚至规定自己,没有自身的自觉,一切都没有意义. 本土文化立场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与终点.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立场是触发思想的源泉和根本,而思考是源于外在触发物的碰撞而作用于内在需要的结果.思考只有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时,才会有深度和意义. [17]其次,在比较和寻根的广阔与纵深视域中更加自觉清醒地思考㊁确认自己的差异㊁特点是从哪里来 的,其价值蕴含是什么,这些价值蕴含的当代意义是什么,今天与昨天㊁未来与当下有着怎样必然的逻辑关联等等,从而让我们更为客观㊁全面㊁深入㊁理性地审视自己,唤起并树立起我们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自觉自信.第三,寻求平等对话,求同存异,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夜郎自大,保持健康心态,尊重文化多样性,追求互补,和谐共生,文明发展.所有这些努力所体现的原则㊁彰显的精神与揭示的方向,都是为了构建平等对话㊁相互包容㊁多样互补㊁开放和谐的新型世界文学文论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曹顺庆先生从关注差异到强调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反映了他在两大不同性质根本问题方面的探寻.第一,异质性不同于一般的差异性,异质性更为强调那种本质上的差异㊁结构上的根本差异,这就划出了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㊁同质性和异质性之别.中国学者主要是从大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层面(即不同文明层面)来看待差异的程度与性质,例如法国和美国在小文化方面各有不同,但在大文化上却具有同质性,同属于古希腊罗马 基督教传统的单一文明圈;而中国与欧美之间,则存在着中西两大文明圈本质不同的异质性.第二,提出变异性是强调接受影响后表现出的不同,体现的是创新性.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注意影响带来的相似性的一面,而且更要重视影响后的变异所透露出来的独特的创新品质.这两大方面都昭示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鲜明地迥异于法国学派的 同源性 和美国学派的 类同性 特征.当然,提出跨文化平等对话与互补,是在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强势语境中展现出来的美好愿景,前方的路虽然还漫长曲折,充满危机挑战,西方中心论的霸凌遮蔽了过去诸多的世界历史真相,又让许多谎言演变成了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比较和对话中去一步步恢复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㊁认知历史真相,积极构建真正的文明理性㊁文化多样㊁尊重差异㊁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为如此,曹顺庆先生新近发表«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 重写文明史»[18]«文明互鉴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东方元素»[19]等论文,倡导以文明史实为基础重新书写文明史,从根本上将西方学者文明史书写中不实的文明观加以匡正,恢复符合人类历史原貌的东西方文明互鉴史实,充分揭示被遮蔽的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东方文明对促成西方文明诞生的历史性贡献;同时,在重写文明史中构建中国自主话语知识体系.这一倡导无疑再次体现了曹顺庆先生用心构建中国学派的高屋建瓴的大格局㊁大视野和大追求,有力彰显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希望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强烈的共同心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笔者曾撰文指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不断走向自觉㊁成熟的体现,更是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4]曹顺庆先生作为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与其他同道一起,身体力行,殚精竭虑,以自己的远见卓识㊁宽阔胸怀和创新勇气驰骋在中国及国际比较文学的舞台上,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义无反顾,耕耘奉献.ʌ参考文献ɔ[1]S HU N Q I N GC A O.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G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M].B e r l i n:S p r i n g e rGV e r l a g,2013.[2]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G58.[3]刘泽华,李振宏.学派 学术个性 中国史观:关于 王权主义学派 问题的对话[J].南国学术,2014(3):5G17.[4]李伟昉.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J].中国社会科学,2020(9):135G159.[5]孟昭毅.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 寻找文学性原点[J].广东社会科学,2010(5):144G150.[6]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8G40.[7]曹顺庆. 泛文化 :危机与歧途㊀ 跨文化 :转机与坦途 再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49G155.[8]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1):3G19.[9]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3(1):73G87.[10]曹顺庆.阐发法与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J].中国比较文学,1997(1):26G34.[1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69.[12]刘介民.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的源头[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4G136.[13]代迅.世纪回眸:中国学派的由来和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1):138G149.[14]刘献彪.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跨世纪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7G139.[15]钱林森.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跨文化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9G142.[16]古添洪.中国学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界的当前走向[C]//黄维樑,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7.[17]李伟昉.论林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及其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2016(1):31G35.[18]曹顺庆,刘诗诗.重写文明史[J].四川大学学报,2023(1):5G17,186G187.[19]曹顺庆.文明互鉴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东方元素[J].文学评论,2023(1):28G36.[责任编辑:王作华]。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社会、 政治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文化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导致研究难度加大。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互补性
平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互补性:平行研究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跨文化研究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 结合: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比较文学的发展
较研究。
跨文化研究旨 在增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跨文化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人类 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提 高我们的文化 素养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
平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平行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 景、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 方面的异同。
平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研究的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 指比较不同文 化之间的异同, 探讨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
互动关系。
跨文化研究包 括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 文学、艺术、 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制 度等方面的比
曹顺庆比较文学

跨文明—异质性的比较文学观念——曹顺庆比较文学研究略论【作者】刘圣鹏【内容提要】本论文梳理了曹顺庆对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目的华夏审美理论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重建,等等基本理论观念,说明曹顺庆比较文学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
【关键词】曹顺庆,跨文明,异质性,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复兴的二十年。
总结有关中国学派的理论倾向及实践成果及其内涵的差异性内核,是有效观照处于世界比较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特色的前提。
曹顺庆不遗余力地呼吁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他意识到有关中国学派的提法,由于缺乏必要的核心话语给予约束而可能流于空泛,因而致力于寻找其中学理化的内在共通性,他主张要从知识学而不是从现象上寻找被多样化话语掩盖以至于“失语”的中国诗学的差异性,并在与现代文学批评景观的配合中,重建中国诗学的核心话语及批评景观。
[1]我们发现在他的知识学求索中,正在对知识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复杂关联进行有效的论述,这足以显示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重沐乾嘉实证学风之后,重新对中国文学研究先天或缺的社会批判性的思想追求的变幻风云。
曹顺庆领衔的学术群体由于兼顾了文艺学-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古代文论,因而体现出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互相促进的兴旺景象,完全可以称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巴蜀学派。
从跨文化到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曹顺庆在对比较文学性质的异质性思考经历了从跨文化到跨文明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中国学派和中国诗学的理性目标;同时也代表了民族文学理论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对同一性倾向的理性反思,具体体现为反同一性-异质性——→跨文化-失语症——→跨文明-异质性的思想轨迹。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比较文学的复兴初期,当比较文学的从业者还沉浸在美国式的平行比较,做资料归档型的A/B爬索,对单向阐发还是双向阐发的可适性大做文章时,曹顺庆就明确指出同一性是比较文学的歧途,异质性才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理论争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曹顺庆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那么,比较文学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自1827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比较文学"这个名称以来,人们就一直没能给出一个能为世所公认的定义.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曹顺庆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可比性原则 [J], 朱云生;杜吉刚
2.从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四份报告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以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为参照 [J], 姚连兵
3.比较文学学科的有益尝试——评《比较文学概论》中的比较文学定义 [J], 卢志良;毛明
4.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J], 刘波;夏冬红
5.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J], 晏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汉论坛
2006.7
!!
的严格区分则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 其 次" 梵 第根将 文 学 的 同 源 性 作 为 比 较 文 学 的 可 # 比性 " 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 依据 ! 在此基础上 " 他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 以媒介学 $ 流传学 $ 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 % 筑的影响研究的 理 论 大 厦 ! 具 体 而 言 " 梵 第根 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 & ’ 真正的 ( 比较文学 ) 的 特质 " 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 " 是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 " 以便充分地 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 是扩大认识的基础 " 以 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 总之 " ( 比 较 ) 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 " 而取得 一个科学的涵义 !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 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 $ 场面 $ 主题或文章等所 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 " 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 一种影响 " 一种假借 " 以及其他等等 " 并因而使 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 然的出发点而已 !+
笔谈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
! ! ! ! 编者按 !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 !" 年来 "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 " 成为中国学术界最
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 " 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 所 关 注 " 产 生 了 世 界 性 的 影 响 # 正 如 季 羡 林 教授所指出! $ 以学科而论" 在世界范围内" 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 在中国则更晚" 然而一旦兴起 " 就立即显示其活力 " 转瞬成为 世 界 显 学 % 比 较 文 学 若 没 有 中 国 是 残 缺 不 全 的 #& 实际上 " 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在欧洲 " 第二阶段 在北美" 第三阶段在亚洲%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 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 然而 " 这些成果的取得 " 却并非一帆风顺 " 而 是 在 各 种 困 境 中 推 进 的 " 是 在 种 种 诘 难 ’ 否 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 " 是在持续不断的 ( 危 机 & 声 中 脱 颖 而 出 的 % 本 专 栏 特 就 ( 比 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 & 这一题目 " 约请 了 上 海 ’ 广 东 ’ 山 东 ’ 四 川 等 地 的 比 较 文 学 学者各抒己见 " 意在找准问题 " 认清方向 " 予 人 启 发 " 促 进 比 较 文 学 学 科 理 论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 年 " 在 美 国 北 卡 罗 来 那 州 教 堂 山 举 行
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 " 以威勒克为 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 ’ 定义 + 发起 了大胆的挑战 ! 威勒克在明确指出法国学派 ’ 在 方法和方法论方 面 " 比 较 文 学 已 成 为 一 潭 死 水 + 之后 " 主张必须正视 ’ 文学性 + 这个问题 " 因为 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 " 是文学艺术的本质 ! 威勒 克指出 & ’( 比 较 文 学 ) 和 ( 总 体 文 学 ) 之 间 的 人为界线应当废除 " ( 比较 ) 文学已经成为一个 确认的术语 " 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研究 +" 甚至’ 干脆就称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
!
较文学的定义 . 在法国学派形成之前 " 最早给比 较文学下定义的应当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 在
!$$% 年 出 版 的 , 比 较 文 学 - 一 书 里 " 波 斯 奈 特
所给出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 . & 文学进化的一般 理论 " 即文学要经过产生 ) 衰亡这样一个进化的 过程 %$ 很显然 " 这 个 定 义 明 显 地 带 着 进 化 论 的 痕迹 " 其实质只是一种文学进化论 % 之所以这种 进化论在比较文学诞生之初会产生很大影响 " 与
!
成都
#$%"&$*
下个严密的定义 " 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文 学研究体系里面 " 我们 必 将 得 不 偿 失 %&
"
但是"
考察比较文学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 " 我们会发现 众多国际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实质 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 可以说 " 正是在对比 较文学定义与实质的争论中 " 比较文学才得以一 次次走出岌岌可危的处境" 一步步走向兴盛繁 荣 % 有趣的是 " 每一次关于学科理论及其定义的 争论" 都引发了一次$ 危机&" 但每一次$ 危 机 &" 都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转机 % 我认为 " 迄今为止 "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 阶段 " 第一阶段在欧洲 " 第二阶段在美洲 " 第三 阶段在亚洲 " 即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 一阶段" 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 段 " 和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 的第三阶段%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如前所 述" 一方面" 比较文学诞生的最初动因是开放 性 ’ 发展性和世界性的 / 另一方面 " 比较文学的 诞生又受到其文学文化传统以及特定 在 肯 定 $) 比 较 文 学 * 可 以 被 看 作人文科学中最具活力 " 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科 目之一 & 的同时 " 亦认为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 其 结果是$ 不妥当& 和$ 得不偿失& 的% 他说! $ 除了展示一个 广 阔 的 前 景 的 必 要 性 " 我 认 为 任 何给比较文学下精确的细致的定义 " 把它上升为 一种准科学体系或者把比较文学同其他学科分开 的企图 " 都是不妥当的 % 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 曹顺庆 )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 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 % 那么 " 比较文学的定义究 竟 是 什 么 呢 + 对 此 " 自 $’!( 年 维 尔 曼 在 巴 黎 大 学讲学时采用 $ 比较文学 & 这个名称以来 " 人们 就一直没能给出一个能为世所公认的定义 % 国际 学术界亦长期为此争论不休 " 以致有许多学者甚 至放弃了给它下定义的努力 % 例如曾给比较文学 下过非常精细的定义的法国学派的后期代表基亚 在 , 比较文学 - 第六版前言中就明确指出 ! $ 比 较文学并不是比较 % 比较不过是一门名字没取好 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 .. 企图对它的性质 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可能是徒劳的 %&
!"
!"#$%&’$ ()"*+$,
-../01
影响 ! 因此 " 从它诞生至今 " !"" 多年来 " 随着 比较文学不同阶段的推进 " 其定义也是变动不定 的 ! 如果说 "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 地伴随比较文学的发展 " 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 危机的话 " 那么这种定义的危机也一次又一次地 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动力 ! 其实 "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 也都常常伴随 着定义之争 ! 就拿众所周知的 # 文学 $ 这个定义 来说 " 应该似乎早有定论 " 但多少年来却也一直 论 争 不 休 % & 什 么 是 文 学 #$ 这 个 问 题 曾 经 困 扰 了学界千百年 " 曾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定 义 被 提 出 来 % 如文学是摹仿" 是想象" 是虚构" 是情感等等 ’( 就 西 方 而 言 " 从 柏 拉 图 ) 亚 里 士 多 德 到 康 德 ) 黑格尔 ) 华兹华斯 ) 科勒律治 " 再到俄国的 别 ) 车 ) 杜 * 别林斯基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杜勃 罗留波夫 +" 应 当 说 已 研 究 得 相 当 深 入 了 " 早 该 有确定的定义了 " 但是 " 当代西方文论的开端却 正是拿文学的定义来开刀的 % 伊格尔顿的 , 文学 理论导引 - 的 & 导言 $ 就以 & 文学是什么 $ 来开 始对当代西方文论的介绍和研究 % 也正是在对文 学定义的诘难和追问之中 " 俄国形式主义才树立 起了自己的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 " 并推动了当代 西方文论的进展 % 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 . # 也 许文学的定义并不在于它的虚构性或 / 想象性 0" 而是因为它们以特殊方式运用语言 1 根据这种理 论 " 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 " 用俄国批评家雅各布 逊的话来说 " 这种写作方式代表一种对于普通言 语的系统歪曲 % 文学改变和强化普通语言 " 系统 地偏离日常语言 % 22 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 出 的 / 文 学 0 定 义 3$
!
想 撰 写 一 部 ( 世 界 文 学 ) .. !"#! 年 时 " 无 论 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打算 " 对大部分法国比较文 学工作者来说" 都是些形而上学的或无益的工 作 !+ 在此基础 上 " 他 指 出 & ’ 比 较 文 学 并 非 比 较 " 比较文学实际上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 法 " 正确的定义应该是 & 国际文学关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