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7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一簇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

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课件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目标)二、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

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

(生说,师板书)(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二)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

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2.能力: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思考: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孔隙”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
五、学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能说说旅游有什么好处。

(生自由说)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今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

要去双龙洞得做好准备——认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路(小黑板出示生字),有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语,及时纠正读音。

浙(zhè)呈(chénɡ)郁(yù)稍(shāo)额(é)
3. 指名上台书写生字词语及读音。

(1)注意字型:“聚”的下半部分。

(2)与形近字区别:呈(程);稍(梢);折(浙);昏(婚)
4.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整体理解课文。

1. 自由轻读课文,用“△”标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这些景点的景色哪儿最美、哪儿最险、哪儿最奇?
2. 同桌讨论作者游览的顺序和经过的景点以及个景点的特点。

3. 说说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经过了哪些景点以及各自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金华→ 罗甸→ 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美)(险)
(奇)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看看哪些景色最美?再看看还有哪些不理解,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反馈。

(1)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旅游的时间、地点及金华双龙洞的所在位置。

(2)第2自然段介绍了作者去双龙洞时沿途见到的美丽风光。

(可结合学生的介绍填表)
沿途景物特点
山上公路
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盘曲而上
精神、多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水溪流
水声宽窄缓急
变换调子
(3)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登山?(“迎着”是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
(4)再读,用“·”标出这一段的反义词。

4. 这么美的景色怎样才能读出欣赏、赞美的感情来呢?自己读一读、试试看。

5. 齐读第1、2段。

五、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折()呈()梢()昏()浙()程()稍()婚()拆()承()捎()荤()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3、4、5大段,看看我们
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
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

(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

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

再分小组讨论。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

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

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

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

(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
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设计: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 罗甸→ 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美)(宽)(高大)(窄小)(黑大)
景象奇异
教学后记:

月日
资料提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