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视点_看日语方向性动词与人称的关系
日语123类动词详细解说

动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1.按活用变化规则分类。
2.以是否需要宾语分类。
根据动词是否需要宾语,日语动词可以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
自动词相当于英语的不及物动词,他动词相当于英语的及物动词。
有一些动词既可作自动词又可作他动词。
按活用变化规则分类就是你说的几类了.按活用变化规则分类日语中的动词由词干和词尾组成。
活用时,词干不变,只有词尾发生变化。
日语中的动词根据其形态和变化规律可分为如下四种:五段动词又叫一类动词一段动词(上一段,下一段)又叫二类动词サ变动词,カ变动词合起来又叫三类动词1)五段动词五段动词的词尾分布在五十音图的“か、が、さ、た、な、は、ま、ら、わ”行的う段上。
称为动1。
即词尾可能为“く、ぐ、す、つ、ぬ、ぶ、む、る”。
2)一段动词一段动词词尾最后一个假名是“る”,“る”前的一个假名为“い”段或“え”段假名。
是“い”段假名的动词即“上一段动词“,是“え”段假名的动词即“下一段动词”。
称为动2。
如:寝る(ねる)起きる(おきる)食べる(たべる)勤める(つとめる)3)サ变动词サ变动词只有“する”这个词,但“する”可以和动词性名词一起构成很多サ变复合词。
称为动3。
如:勉强する(べんきょうする)扫除する(そうじする)运动する(うんどうする)4)カ变动词カ变动词只有“来る(くる)”这一个动词注:帰る、入る、走る(はしる)、知る(しる)、切る(きる)等动词属于五段动词。
1.五段活用动词五段活用动词的识别方法如下:首先活用动词都以『う』段假名结尾,如果是以『る』以外的『う』段假名结尾的,肯定是五段动词。
如果是以『る』结尾的,那么就要用未然形接否定助动词『ない』来进一步识别。
如果『ない』前的假名是属于『あ』段上的,便是五段活用。
例:〖読む〗、〖终わる〗、〖闻く〗、〖入る〗2.一段活用动词一段活用动词的词尾都是『る』,『る』前面的假名都在『い』段或『え』段上。
在『い』段上的则属上一段活用动词;例:〖起きる〗〖见る〗。
从“人的视点”“物的视点”分析日语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从“人的视点”“物的视点”分析日语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王景辉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在日语当中除了一些语法句型可以表达“可能”“能够”之外,动词可能态也表示具有某种能力或者外部条件“有可能”.可能表现与主语的意志、愿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动词可能态所使用的动词具有意志性.他动词多具有意志性亦可构成自身的可能态.但对于对应的自他动词时,我们常常迷茫于是使用他动词的可能态还是使用自动词.本文试从“人的视点”“物的视点”分析对应的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王景辉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从“视点”看日语自他动词的使用 [J], 仇虹
2.日语陈述副词“とても”考察——以“とても”与日语可能表达的共现为视点[J], 孙颖
3.日语陈述副词“とても”考察——以“とても”与日语可能表达的共现为视点[J], 孙颖;
4.论视点差异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作文语料库中"可能表达"的使用为例 [J], 刘倩卿
5.基于语料库的《起风了》两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以视点人物和视点表达为中心 [J], 孙成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视点角度分析「来る」「行く」的用法

日语 中的移动动词有许多 ,代表性的是 『 来 否J 『 行 <J。 『 来 否j 『 行 <J有多 种意义 ,移动是 其最主要 的意义 。 『 来 否j 『 行 <J作为移动动词 ,与移动动词 『 步 <j 『 走 否J 『 : J不 同,具 有 方向性 。所谓 的方 向性 指的是移 动主体 与说话人 的位置 的相 互关 系 。具有方 向性 的还有其他动词 ,例如 『 出 为j 『 入 否J 同样具备
文化 艺术
从视 点角度分析 厂 来 j 厂 行 <j的用法
刘
( 滨州 医 学 院 ,山东
青
烟台 2 6 4 <J 作 为典型的移动动词,在 日语 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r 采6 J r 行 <J的使用与视点角度有 密切关系。本文尝试从视 点角度,分为从说话人视点角度和说话人将视点转移到听话人 角l 度 两个部分来分析两者的用法。希望对 困惑两者使用方法的 目语学习者有所助益。
在疑问句中,说话人有时为了考虑 听话人 的感受 ,不从 说话人 的 视 点出发 ,而是将视点转移到听话人的角度来描写物 体的移动 。这种 情况称之为视点的移动。 例先迥 木 曜 日c :善承 . 二弓c :山田 冬 来 圭L把加 /行 善
迎接移动主体也就是听话人的含义 。此时不能换成 f 行 <J。 2视点转移
『 入 否J的使用与 参照物 的位置关 系相关 ,主观性较 弱 ,客观 性较 强。而 『 来 否J r 行 <J由说话人主观决定,受说话人主观影响 。因 此, 『 来 为j r 行 <J作为移动动词 ,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具有方 向 性 ,二是与说话人 的视点有密切关系,表示一种主观 的方向。 『 来 否J r 行 <J的使用与视 点角度有密切关系 。视 点的研 究已 经 广泛 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等各个领域 。在语 言学方面 ,研 究视 点 卓有成 就的代表 人物 有森田 良行、久野唪 、泽 田治美 、田潼行 即、彭 广陆等。语言学中视点的研究源于L e v i n s o n 的语 用论。根据L e v i n s o n 的语用 论,指示 范畴包括 人称指 示、场所 指示 、时间指示 、谈话指 示 、社 会指示等 。作 为 日语 中最具代表 性的移动 动词 『 来 为J 『 行 <J与指示范畴中的场所指示相关。指示 系统一般 以说话人角度为 中 心 ,当然也有例外。具体到 『 来 否j 『 行 <J使 用方法 里,有从说话 人视点角度描述 ,也有将视点转移到听话人角度进 行的描述 。本文根 据指示 系统的理论,分别探析 『 来否j 『 行 <j使用方法 。 1从说话人的视点 出发 说话 人从 自身视 点出发,将 自己所在位 置、 自身所 属范围位 置、 或者将要到达的位置为参照点 ,朝其靠近便用 r 来 否J,离其远 去便 用 r 行 <J 。 1 .说话人 自身所在位置 说话 人从 自身视 点出发,将 自己当前所处位 置作为参照点来描写 物 体 的 移动 ,接 近 便用 『 来 否 J,远 去 便 用 f 行 <J 。 例: 『 道 理 J 丑松 f 土思 出 L 赶 上 、 『 昨 日私 是方 , \ 引 越L , 来 为畴 c :、凰 同喜丸 c 去朗c 9 前主 随0 来 丧L 。何故 二 L , 朗 前 圭 一 绪 来 , :加 、 量 扎 眩 今 锐 明 L 占 屯思 幻 L 、 尢 、 圣 j言 ’ 、 乇 扎 加 6忒 0 别 扎 行 0 了‘ 丧 L , 允。随分醉 , L 熹L允 c J ( 『 破戒J) 说话人 现在位 于 『 是方 J , 『 门 0前J也是属 于 『 是 方 J大 范 围。 『 凰同 尢 J朝 向 『 前 J的移动是接近说话人当前的位置 , 使用 『 来 否J。 『 丑松 J道别后 ,朝 向其他地方的移动,远离说话人 当前位置 ,使用 『 行 <j也没有任何争议。 2 、说话人所属范 围位置 说话 人从 自身视 点出发 ,将 自己所属 范围位 置作为参 照点来描写 物体的移动 。说话人 自身所属范围位置通常包括说话人的家、工作场 所、事务所、学校等等 。移动物体接近时便用 r 来 否J。 例 :大野浦 嫣人会 0皆 亭凡、会 员 加允娃 凡 国民学校 来 下 毒‘ 。夤俦者 看凌 来 下 毒‘ 。至急、国民学校 来 下 喜 ‘ (r 黑L 雨j) 从 r 会 具c 9 加赶t , - t 国民学校 , \ 来 下 亭‘ 。寅俦者 0看遵 c : 来 下 冬‘ 。至急、 国民学校 来 r下 誊‘ J这句话可 以看 出,说 话人现在应该不在 r 国民学校 J。因为说话人如果说话 时在 r 国民学 校 J,用 . = , \ 来 下 喜L J表述更为恰当。说话人 虽然不在 『 国 民学校j ,但是 r 国民学校J是说话人所 属范围的位置 ,所 以移 动主 体 r 大野浦娇人会 皆 善尢、会员 加允J朝向 『 国民学校 J的移动 使用了 『 来 否J。 3 、说话人将要到达的位置 说话人从 自身视 点出发 ,将 自己虽然 现在不在 ,但在不久就要到 达 的地 点作为参照点描写物 体的移动,含 有迎接移动物体 到来之意 移动物体接近此参照点时使用 『 来 否J。 例: 括前 屯 来否 鸟来‘ 。 ( 志贺直哉 f 和解J)
日语教学中的人称代词问题

浅议日语教学中的人称代词问题摘要:汉语的人称代词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形态、用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日语里人称代词有谦称和尊称、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等语用上的差别,日常生活口语和正式场合用语有很大区别,其复杂程度要比汉语高得多。
作者对关于日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
关键词:人称代词日语教学汉语汉语的人称代词包含你、我、他。
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也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而日语的称呼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根据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辈分来使用。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日语相对多一些,在日语中,经常出现人称代词被省略或是用其他称呼(名字或职务等)来代替的情况。
特别是在日常会话中,被代替的情况更加常见。
一、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指说话的一方,比如“わたし(ヒス)”“わたくし(ヒス)”“わし(儂)”“あたし(ヒス)”“ぼく(ジ)”“おれ(-ゥ)”等。
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1.わたし(私):第一人称代词,最常用的“我”。
一般场合、正式场合都可以用,且男女通用。
わたしは学生です。
我是学生。
2.わたくし(私):这个虽然汉字和わたし一样,且男女通用。
但使用场合是要在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
わたくしが今日の司会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今天,我是会议的司仪。
3.わし(儂):一般是老年男性或是相扑选手用语、可显得地位高,身份重,有修养。
わしの話を聞け。
听我说。
4.あたし(ヒス):女性用语,汉字和わたし一样。
说出口会有娇滴滴的感觉。
用于比较随意的谈话中。
あたしは来月中国へ行くつもりだ。
」我打算下个月去中国。
5.ぼく(僕):“わたし”的自谦语,一般是青年男子用语,显得活泼有朝气,有阳刚之气。
君が行くなら,僕も行く。
如果你去的话,我也去。
6.おれ(俺):多是男性用语,女性用这个的也有,但显得比较粗犷和豪放,一般同辈或者对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使用“我”。
そんなこと,俺に関係あるか。
那样的事情,和我有关系吗?在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时,一般用“我”来表达,较少使用谦称,过去曾经使用过的第一人称谦称“老朽”、“鄙人”、“在下”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
日语初级动词知识点总结

日语初级动词知识点总结动词是日语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它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或者存在等概念。
在日语中,动词的变形非常复杂,包括词干变化、时态变化、句型变化等。
以下是日语初级动词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动词的基本形式在日语中,动词的基本形式叫做词干形(词干原形)。
日语中的动词有五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未然形(て形)、已然形(た形)、连用形(ます形)、终止形和连体形。
每个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变化规则。
1. 未然形(て形)未然形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连续、并列或者原因、结果关系。
未然形的构成有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两种情况,规则动词的未然形是将词干最后的「る」变为「て」,例如:食べる→食べて;不规则动词的未然形需要记忆,比如「行く」的未然形是「行って」、「する」的未然形是「して」等。
2. 已然形(た形)已然形通常用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构成规则动词的已然形是将词干最后的「る」变为「た」,例如:食べる→食べた;不规则动词的已然形需要记忆,比如「行く」的已然形是「行った」、「する」的已然形是「した」等。
3. 连用形(ます形)连用形通常用来构成各种时态、句型和语法形式。
规则动词的连用形是将词干最后的「る」变为「ます」,例如:食べる→食べます;不规则动词的连用形也需要记忆,比如「行く」的连用形是「行きます」、「する」的连用形是「します」等。
4. 终止形终止形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束或者命令、请求等语气。
规则动词的终止形是将词干最后的「る」变为「ろ」,例如:食べる→食べろ;不规则动词的终止形需要记忆,比如「行く」的终止形是「行け」、「する」的终止形是「しろ」等。
5. 连体形连体形通常用来连接名词、形容词等,构成各种复合词和句子。
规则动词的连体形是将词干最后的「る」变为「る」,例如:食べる→食べる;不规则动词的连体形也需要记忆,比如「行く」的连体形是「行く」、「する」的连体形是「する」等。
二、动词的时态变化日语中的动词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每种时态又细分为肯定形和否定形。
日语各动词知识点总结

日语各动词知识点总结一、动词的分类1. 动词的分类日语动词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一类动词、五段动词、来自动词、サ变动词和カ变动词。
这五种动词的活用形式各不相同,需要分别进行学习和掌握。
2. 一类动词一类动词是日语中最基本的动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动词类型。
这类动词的活用形式相对规律,基本上只需要记住词干和词尾的规律即可。
一类动词的词尾变化包括连体形、未然形、已然形、命令形和条件形等。
3. 五段动词五段动词是另一种常见的动词类型,也可以说是日语中最常用的动词类型之一。
五段动词的词尾变化相对复杂,需要掌握详细的规则和变化形式。
五段动词的活用形式包括连体形、已然形、命令形、未然形和假定形等。
4. 来自动词来自动词是指那些以“e”或“i”结尾的动词,这类动词的词尾变化规律与一类动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变化规则需要额外掌握。
5. サ变动词サ变动词是另一种常见的动词类型,这类动词的活用形式也相对复杂。
サ变动词的词尾变化规则与一类动词和五段动词有一些共通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记住。
6. カ变动词カ变动词是最特殊的动词类型,这类动词的活用形式非常独特,需要额外的记忆和掌握。
カ变动词的词尾变化规则与其他四类动词有较大的不同之处,是日语动词中的特殊存在。
二、动词的用法1. 动词的肯定形日语动词的肯定形通常是指未变形态的动词形式,用于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是肯定的。
动词的肯定形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的句子结构中。
2. 动词的否定形日语动词的否定形通常是在动词词尾加上“ない”来表示否定。
动词的否定形用于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是否定的。
动词的否定形在句子结构中也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的句子结构中。
3. 动词的过去形日语动词的过去形通常是指表示过去的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形式。
动词的过去形使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变化,需要掌握不同类别动词的过去形规则和变化形式。
4. 动词的进行形日语动词的进行形通常是指表示正在进行中的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形式。
高三日语所有语法知识点

高三日语所有语法知识点在高三日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应用大量的语法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不同的句型结构和文法规则,对于形成正确的句子和理解复杂的文本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日语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语法知识点。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日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形式之一。
在这种结构中,主语在句首,谓语动词在句尾。
例如:“私は学生です。
”(我是学生。
)这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结构,其中“私”(我)是主语,“学生です”(是学生)是谓语动词。
二、名词修饰在日语中,名词通常由形容词或其他名词修饰。
修饰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
例如:“かわいい猫”(可爱的猫)。
在这个例句中,“かわいい”(可爱)是修饰语,位于名词“猫”之前。
三、动词时态日语动词有不同的时态形式,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
例如,“食べる”(吃)是现在时态,“食べた”(吃了)是过去时态,“食べるでしょう”(将要吃)是将来时态。
四、语气形式日语有不同的语气形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请求句和命令句。
陈述句用于陈述事实,“疑问句用于提问,“请求句用于请求帮助或询问意见,“命令句用于提出指令。
例如:“これは何です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句。
五、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用于表示某个动作的承受者。
在日语中,“に”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目标,“は”用于表示主语。
例如:“私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た。
”(我被老师表扬了。
)在这个例句中,“私”是主语,“褒められた”(被表扬)是谓语动词。
六、条件句条件句用于表达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日语中,条件句通常以“たら”或“なら”开头。
例如:“もし時間があったら、映画を見に行く。
”(如果有时间,我会去看电影。
)这个句子中,“もし”(如果)是条件句的引导词。
七、比较级和最高级在日语中,比较级和最高级通常通过在形容词或副词前加上“より”来表示。
例如:“彼は私より背が高い。
”(他比我高。
)在这个例句中,“より”表示比较级。
八、间接引语在表达他人的意见或说法时,日语使用间接引语。
日语动词分类

日语动词分类日语动词是根据其词干形态变化的方式进行分类的。
根据变化规律的不同,可以将日语动词分为五类: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四类动词和五类动词。
一类动词,也称为“五段动词”,是变化规律最为规则的一类动词。
这类动词的词干在居中音上没有任何变化,居中音是指词干中的元音。
一类动词的词尾变化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在词干后加上特定的后缀来变化。
一类动词包括常见的动词如:食べる(たべる,吃)、見る(みる,看),以及其他许多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字典形式的一类动词以“る”结尾,而不是以“う”结尾。
二类动词,也称为“一段动词”,是变化规律次于一类动词的一类动词。
这类动词的词干在居中音上会有一定的变化。
二类动词的变化较为规律,但相对于一类动词来说要复杂一些。
二类动词的词尾变化需要加上特定的后缀,但和一类动词的后缀不同。
二类动词包括常用的动词如:話す(はなす,说话)、書く(かく,写),以及其他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动词。
三类动词,也称为“サ变动词”,是变化规律最为不规则的一类动词。
这类动词的词干在居中音上会有不规则的变化。
三类动词的变化比较复杂,需要记忆词干和词尾的变化规律。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词干和词尾的变化形式。
三类动词包括一些常用的动词如:する(する,做)、来る(くる,来),以及其他表示特殊意义的动词。
四类动词,也称为“カ变动词”,是使用频率较低的一类动词。
这类动词的变化规律比较特殊,需要单独记忆。
四类动词的变化方式和其他类别的动词不同,需要注意词干和词尾的变化形式。
四类动词包括一些不太常用的动词如:行く(いく,去)、知る(しる,知道),以及其他表示特殊意义的动词。
五类动词,也称为“カ变动词”,是一类变化规律最为不规则的动词。
这类动词的变化方式十分特殊,需要单独记忆。
五类动词包括一些不太常用的动词如:する(する,做)、来る(くる,来),以及其他表示特殊意义的动词。
以上是关于日语动词分类的简要介绍,每类动词都有其自己的变化规律和特点,需要多加练习和记忆才能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209 从“视点”看日语方向性动词与人称的关系 聂星超[摘要]国内日本语教育对授受动词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动词本身的用法上面,而日本国内关于“视点”的研究虽然十分盛行,但是单从语法角度来分析总结,并没有结合日本语教育特别是中国国内日本语教育的现状,对中国学习者来说,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研究运用语法分析、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用论等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日语“视点”观念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这种理论运用于中国日本语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这对把握方向性动词的使用规律、日本语常见的思维习惯,以及“视点说”在日本语教学当中的应用的深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视点;授受动词;方向性动词;人称代词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S1—0209—03 作者简介:聂星超(1979-),女,西南民族大学日语系讲师,日语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
四川成都 610041 一、问题提起提起方向性动词,全世界通用的恐怕就是“来”和“去”了。
但是日语当中方向性动词却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授受动词「あげる(给)」、「くれる(给我)」、「もらう(得到)」。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在课堂上强调得最多,学生很早就熟悉了授受动词与动作发出者、接受者的关系。
但是,除了通用的“来”和“去”,授受动词「あげる(给)」、「くれる(给我)」、「もらう(得到)」,日语当中还存在着大量具有方向性的实意动词。
[1]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先生:王さん、昨日欠席しましたね。
どうしたのですか?(老师:小王,昨天你缺席了啊,为什么呢?)学生:すみません、姉が電話しました。
(老师对不起。
我姐姐打了电话。
)先生:え?お姉さんから電話が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よ。
(咦、我没接到你姐姐的电话啊。
)学生:いいえ、姉が電話しました。
彼女は病気になりましたから、手伝ってほしいといいました。
(不是的、我姐姐(给我)打了电话。
她生病了,要我去照顾她。
)先生:ああ、お姉さんからあなたのところに電話があったのですね。
(哦,原来是你姐姐给你打了电话啊。
)在这段例句中,下划线部分是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
学生只说了,“我姐姐打了电话”,省略了电话的对象,所以老师误以为对方的姐姐给自己打了电话。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省略了对象语的中文“我姐姐打了电话”,既可以理解为“我姐姐(给我)打了电话”,也可以理解为“我姐姐(给您)打了电话”,完全可以避免误解。
为什么在日文中,却会造成这样的误解呢?这只能从日语独特的“视点”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日语当中的方向性动词日语当中有很多动词都具有方向性,譬如“電話する(打电话)”、“送る(送)”、“連絡する(联络)”、“引っ越す(搬家)”、“集まる(聚集)”、“運ぶ(搬运)”等等,这些方向性动词在应用过程中都会影响人称关系。
我们依旧以“電話する(打电话)”为例:2)夕べ8時ごろ(私は)あなたに電話しましたが、いませんでしたね。
(昨晚8点左右我给你打电话了,但是你不在。
)×→あなたは私に電話しましたか?(你给我打电话了吗?)3)あなたは社長に電話しましたか?(你给社长打电话了吗?)×→田中さんはあなたに電話しました。
(田中给你打了电话。
)4)王さんは李さんに電話しました。
(小王210 外国语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5月给小李打了电话。
)很明显,光看中文翻译以上所有的例句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日文中,“電話する(打电话)”有明显的方向性,只能是“我→你”、“我→他(她)”、“你→他(她)”、“他(她)→他(她)”,逆向则不行。
这反映出在使用方向性动词的时候,日文默认了一种规律,就是说话人站的角度永远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总结为以下的表格[2]:使用方向性动词的句子里,主语与对象语的关系表: 对象语主语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此表格的意思是,方向性动词句中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则对象语可以是第二、三人称,主语是第二人称,对象语不能是第一人称,依此类推。
但是要注意的是,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称关系并不是仅仅用“我你他(她)”来区分,而是要从说话人的心理立场来考虑,譬如,5)妹はあなたに電話しましたか?(我妹妹给您打电话了吗?)这句话是可以说的。
这是因为对说话人来说,妹妹是属于自己一方的,她在句子中的立场相当于第一人称。
所以,当例句1)“姉が電話しました”省略了对象语出现的时候,老师只能理解为说话人把姐姐看成第一人称,对象语就只可能是“あなた(您)”而不可能是“私(我)”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7)うちの田中はあなたにお電話しましたと聞いています、、、、、、(我听说我们公司的田中给您打了电话、、、、、、)这样的句子也是正确的,因为说话人把田中看作自己一方,即与第一人称属性相同,所以对象语可以是第二人称。
三、人称关系无法逆向的场合,利用补助动词来进行表达那么,在上表格中不能逆向表达的人称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补助动词来完成。
(一)运用“行く(去)”、“来る(来)”、“ある(有)”等来明确动作的方向性7)×姉が私に電話しました。
→姉が私に電話してきました。
&姉が私に電話がありました。
(姐姐给我打了电话。
)8)× ちゃんが私に走りました。
→ ちゃんが私に走ってきました。
(小狗朝我跑来。
)如此一来,第三人称也可以朝第一人称发出动作了。
作为“来る(来)”的反义词“行く(去)”在表达动作离开说话人的时候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9)とても悲しかったので、私は彼女のもとを離れた。
(因为非常伤心,我离开了她。
)这句话如果把人称关系反过来就十分不自然,这时候必须加上补助动词“行く(去)”:10)とても悲しかったので、彼女は私のもとを離れた。
×→とても悲しかったので、彼女は私のもとを離れて行きました。
(因为非常伤心,她离我而去。
)(二)利用授受动词来明确动作的方向性授受动词本来就具有清晰的方向性,如果使用在句子当中,即使省略主语或者其他句子成分,也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动作关系。
11)姉が(私に)電話をくれる。
(姐姐(给我)打电话。
)12)(私が)姉から/に電話をもらう。
((我)从姐姐那里接到电话。
)13)あなたは(私に)電話をくれたから。
(因为你(给我)打了电话。
)14)(私が)あなたから/に電話をもらたから。
(因为(我)从你那里接到了电话。
)四、用“视点”的角度重新审视日语的思维习惯从日语当中方向性动词居多可以看出其大多数语言习惯是尊重说话人的角度,这也就是日语“视点”的特点,即“一切以说话人为中心”,[3]授受动词是如此,方向性动词亦如此。
这一点从与中文的比较可以观察得更为明显。
[4](一)从“吃饭”的生活用语来看中日表达中“视点”的不同我们先来举一个中日文日常用语中极为普遍的句子为例:15)(ご飯ができて、お母さんは)ご飯ですよ———!(饭做好了,母亲大喊“吃饭了”。
)这时候,如果你在书房,应该怎样回答?在中文里,“来了、马上来”,“马上去”等都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211常用的回答,而在日文里,只能回答“すぐ行く(马上去)”。
因为“来”是站在母亲的角度,而“去”是站在你(说话人)的角度的。
这充分说明了,日语的表达方式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
更进一步拓宽这个例句,如果你不在家,通过电话请弟弟转达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16)お母さんにもうすぐ行くって。
(跟妈妈说我马上去。
)弟:お兄さんはもうすぐ来るって。
(哥哥说马上来。
)哪怕是传话,弟弟在转述的时候还是会将“行く(去)”变成“来る(来)”,以保证说话人中心的位置。
(二)从“球来了”,看体育项目当中说话人的“视点”体育项目中有很多具有方向性的动词。
在球类项目中,同队队员之间传球时的用语就是一个典型。
同样是传球,如果在“来”、“去”两个动词中选择,中文常用的句子是“球来了!”,而日文却是“行くよ!(球去了!)”。
这也是因为,日文的表达中,“视点”始终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球离开说话人朝队友飞去,必须用“行く(去)”来表达。
而在中文当中,“视点”是围绕对方的立场改变的,因此说话人是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感觉球向自己飞来,所以用“球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里,“球来了!”并不是唯一标准的表达,“球去了!”、“球过去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这和刚才“吃饭”的寒暄语中“马上来”、“马上去”都能使用如出一辙,显示出在“视点”关系上,中文比日文更具有弹性。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罚点球的场景,来证明刚才的日文表达选择“行くよ(去)”而不是“来るよ(来)”并不是随机的,也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
在罚点球的情况下,踢球者有时会对着踢出去的球大喊一声,以加强气势。
这时候,中文的常用表达是“去吧!”而日文则是“行け!(去吧!)”之所以中文和日文在这种情形下选择的方向性动词相同,都是“去”,是因为罚点球与传球的情形有一个根本差异,那就是传球场景下存在着听话人,而罚点球场景不存在听话人。
所以,在没有听话人的情况下,日文的表达由于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方向性动词没有改变,还是“行く(去)”。
而中文表达中,因为句子的中心由于听话人不存在而自动消失,转换成了说话人自己,所以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去”。
综上所述,无论是讲解授受动词使用规律,还是用中文解释方向性动词的含义,都无法将二者结合起来。
唯有“视点”的角度,才能够将授受动词和方向性动词使用准则统一起来。
有了“视点”的角度,说话人所站的立场确定了,那么方向性动词使用的规律也就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1]徐一平.日本语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新屋映子,姫野伴子,守屋三千代.日本語教科書の落とし穴[M].日本: ,1999.[3]池上彰著,皮细庚译.日语探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4]陶振孝.动词[M].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