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6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免疫调节(含解析)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免疫调节(含解析)

专题二十六免疫调节【高频考点解读】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热点题型】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例1、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浆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体液中存在的具有杀菌效应的物质,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不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1)淋巴细胞(或B细胞)(2)抗原(3)浆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提分秘籍】1.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3)清除功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细胞或癌变细胞。

【方法规律】1.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特别提醒:B 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靶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但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抗原与抗体功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1)抗体具有专一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某一特定抗原相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2)抗原既可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也可来自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常见的如病菌、病毒、疫苗、移植器官、癌细胞等。

(3)进入人体的弹片因不具特异性,不能作为抗原。

(4)抗体属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免疫功能的二重性功能防卫清除监控功能正常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功能过强出现过敏反应。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高考生物热点考点专题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熟记群落的四种关系和两种结构——记得清、辨得准(填空)(1)四种关系:写出A、B、C、D四图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两种结构:2.明辨对群落演替理解的三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典例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1.点睛:四个选项都涉及相同内容,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答题分析:(1)比较:初生演替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更高级。

(2)推出: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适宜环境,比灌木阶段群落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所以D项正确。

押题点1:裸岩上初生演替经历的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押题点2:群落演替的相关考查点:(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因素。

(2)群落演替中存在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

(3)群落演替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当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草坪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捕食
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从而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例如,狼捕食兔子。
资源
01
种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的可利用性,包括食物、空间、水分等。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决定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
物种特性
02
不同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如繁殖方式、生长速度、适应性等)也会影响种间关系。例如,某些物种可能更容易与其他物种产生竞争关系,而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更容易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03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种间关系是生态学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物种的生存、繁衍和演化,以及群落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也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
群落的演替
02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群落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群落演替的实质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组成成分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会发生变化,新的物种会取代或排挤旧的物种,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的特点
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它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而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是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寄生
指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寄生关系可以分为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
互利共生
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相互合作,共同生活,彼此获得利益的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竞争
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为了争夺资源(如食物、空间)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竞争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题型一、生物之间的关系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 C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三、答题技巧1.生物间关系2.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高考生物讲义含试题答案解析——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高考生物讲义含试题答案解析——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生物种群__的集合。

强调该区域中__全部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微生物__。

2.特征⎩⎪⎪⎪⎨⎪⎪⎪⎧物种组成⎩⎪⎨⎪⎧意义:区别!!! 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衡量依据: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 ###的多少种间关系⎩⎪⎨⎪⎧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种间斗争⎩⎪⎨⎪⎧ 捕食!!! 竞争 ###!!! 寄生 ###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各个生物种群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的是(A)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空间分布。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高频考点解读】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热点题型】题型一群落的结构特征例 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提分秘籍】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思维拓展】由群落可联系的知识(1)联系种群:同一时间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2)联系生态系统: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还包括群落中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

(3)联系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群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一。

【举一反三】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 竞争、竞争B. 捕食、寄生C. 寄生、竞争D. 捕食、互利共生答案:D【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答案):专题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含答案):专题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案,含答案)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Ⅰ)。

热点题型一群落的结构例1、(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变式探究】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提分秘籍】种间关系的四个警示点(1)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由于空间、食物有限,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大小与它们所需的食物种类和居住空间相似度有关,一般所需的食物种类越接近,居住空间重叠程度越高,生物之间的竞争力越大。

(2)一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的灭绝,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所以一般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防止引起生态危机。

(3)生物之间长期的寄生关系,会使寄主和寄生生物相互的危害减小,有利于各自的生存。

(4)辨析生存斗争、竞争与种内斗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种间关系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寄生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具体区分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 种间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

答案A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 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高频考点解读】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热点题型】题型一群落的结构特征例 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提分秘籍】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思维拓展】由群落可联系的知识(1)联系种群:同一时间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2)联系生态系统: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还包括群落中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

(3)联系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群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一。

【举一反三】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 竞争、竞争B. 捕食、寄生C. 寄生、竞争D. 捕食、互利共生答案:D【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题型二群落的演替例2、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 4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答案:B【提分秘籍】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高考警示】(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举一反三】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 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 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D【高考风向标】1.( 2015·课标I卷.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2.( 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错误。

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

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

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2. (2014·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行采集、调查,D项错误。

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为种群,A项正确。

壁虎属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B项正确。

演替到达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物种组成也表现为相对稳定而非不再变化,C项错误。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在高度上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

4.(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相对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6.(2014·全国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2)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降低氧气与食物不足(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7.(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8.(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