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合集下载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演替总结

群落演替总结

群落演替总结简介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群落演替常常是由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动态等多种因素所驱动的。

本文将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驱动因素以及常见类型。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群落:指的是生物群体的集合,包含不同物种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由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演替:指的是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和相对丰度等方面的变化。

3.群落演替: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群落演替的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驱动,下面主要介绍常见的三个驱动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这些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植物物种的变化,从而引发群落演替。

2.物种间相互作用:物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竞争是影响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弱的物种可能会被竞争强的物种替代。

3.种群动态:种群动态主要指物种的出生、死亡、迁移等,这些过程也会对群落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某物种的迁移可以导致其在新生境中的数量上升,从而影响群落的结构。

常见的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1.初级演替:指的是在无生物存在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

例如,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上的初级演替。

初级演替由于没有其他生物竞争,物种替代的速度较慢。

2.次级演替:指的是在已有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演替。

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次级演替。

次级演替通常会受到先前群落的影响,物种替代的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群落演替,如稳定演替和逆向演替等。

总结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演替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的变化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等。

根据群落演替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捕食与种内斗争要区分开大鲈鱼吃小鲈鱼,这属于种内斗争。

捕食属于种间关系精品课件:教案: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由图1可知,本节课增加了研究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演替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么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们是怎么研究的呢?”,而其方法早已蕴含在各种文字、图片素材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明确了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桥梁和支架。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自然界中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当一个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其中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二、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土壤的裸岩或裸地上,从无生物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初级演替包括火山喷发后的岩石表面上的演替和冰川融化后的裸地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被破坏或消失后,新的群落逐渐取代原有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次生演替包括火灾后的森林演替和人为砍伐后的林地演替。

三、演替序列群落演替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组成了演替序列。

典型的演替序列包括裸地初期、草本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和森林演替阶段。

1.裸地初期:裸地初期是演替序列的起始阶段,此时土壤中的养分非常缺乏,植物无法生长。

然而,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具有适应裸地环境的特殊生存机制。

2.草本演替阶段:草本演替阶段是指在裸地上,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草本植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适应裸地条件较好。

3.灌木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是指在草本植物群落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较高的灌木植物。

这些灌木植物在土壤中积累了更多的养分,为后续的演替提供了条件。

4.森林演替阶段:森林演替阶段是演替序列的最终阶段,此时在群落中出现了乔木和森林植被。

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生命周期较长,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四、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1.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通过竞争光线、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影响彼此的生长和繁殖。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一、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 **啥是群落演替呢**- 群落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就好比咱小区的花园,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片荒地,慢慢长了些野草,后来种上了花,又种了树,这从荒地到有草、花、树的花园的变化过程,就有点像群落演替。

- 比如说我老家有个池塘。

最开始的时候,池塘边就只有一些简单的水草,水里有一些小虫子。

过了几年再回去看,池塘边的水草种类变多了,水里还有小鱼小虾了,再后来岸边还长了芦苇之类的植物。

这就是池塘这个小群落发生的演替。

2. **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定义**: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像是在一片刚从海里冒出来的小岛上,以前啥植物都没有,现在开始有植物生长的过程。

- **例子**:火山岩上的演替就是典型的初生演替。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那可是啥植物都长不了的。

首先会有地衣这种神奇的生物在火山岩上安家。

地衣能分泌有机酸,慢慢腐蚀火山岩,让岩石表面变得有一点点土的样子。

然后苔藓就跟着来了,苔藓比地衣能长得更高一点,还能积累更多的土壤。

接着是草本植物,像狗尾草之类的,它们的根能把土壤抓得更牢,还能从土壤里吸收更多的养分。

再后来就是灌木,比如荆条,它们比草本植物更能占据空间。

最后就是乔木了,像杨树之类的,等乔木长起来,这个群落就比较稳定了。

我有一次去一个火山地质公园玩,就看到了这种演替的初期阶段,那些火山岩上有星星点点的地衣,感觉特别神奇,就像看到了大自然在一点一点地创造生命的舞台。

- **次生演替**- **定义**: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好比是一片森林被砍伐后,又重新开始长植物的过程。

- **例子**:我家附近有一片山坡,原来有很多树,后来因为要修一条小路,把那片山坡上的树都砍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

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

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

群落中的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表面。

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苔和地衣。

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存在。

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

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

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其次,演替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群落发展,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体数量和种类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注意: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如一个动物园里面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

一片草原上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

2.种群水平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4.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

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种内互助(如,狼群、蚂蚁等)等1.辨析下列几对关系(1)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①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捕食与寄生①捕食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4)寄生与腐生①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②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①原始合作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
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