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2)(1)

合集下载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3. 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4.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内在因素:生物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外在因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自然灾害4.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的维持与改善5. 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一:森林火灾后的演替过程案例二:城市绿化过程中的演替现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演替的类型和特点、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生物群落和演替相关内容的PPT。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生物群落演替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讨论材料:准备与案例分析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生物群落和演替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案例分析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变化。

2. 讲解生物群落概念:介绍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3.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阐述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原因和意义。

4. 分析案例:展示案例一和案例二,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案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过程和意义。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驱动因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图像和案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准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废弃的农田,引导学生思考这片农田上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讲解概念: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 分析类型: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演替类型。

4. 探讨意义: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如生态系统恢复、物种多样性维持等。

5. 讲解过程:详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侵入、竞争、稳定等阶段。

6. 分析规律: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如能量递减、物种多样性递增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城市绿化带的演替等。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总结演替过程和规律。

9.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11.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

2.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2. 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3. 能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解释生物群落的定义,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要素,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介绍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类型,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如生态因素、生物因素等,阐述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观察和分析生物群落演替实例提供几个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5. 生物群落演替的应用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提供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解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1. 生物群落演替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 生物群落演替实例的相关资料;3. 教学PPT和教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群落概念、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合作和交流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和特点,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群落演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特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地区的群落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特点吗?2.群落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讲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自然条件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间的竞争、环境变化等。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的特点:从无生物群落到有生物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分析次生演替的特点:从受损群落到恢复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恢复,群落结构逐渐稳定。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

5.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校周边的群落,记录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点。

分析观察到的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如果是,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谈谈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

五、作业1.复习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分析一个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描述其类型、原因及特点。

六、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时,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

2.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观察、分析群落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3.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群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群落演替的定义。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区别。

2.讨论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

3.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规律。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群落,分析其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群落及其演替过程。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2.图片:不同群落的图片3.案例材料:两个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描述六、教学时间1.课堂讲解:2课时2.课后作业: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一)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要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并且这些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及原因。

3.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原因3.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4.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特点。

(2)提问:这些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种群知识,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

(2)展示生物群落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生态位等。

3.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原因(1)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即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有序变化。

(2)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如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如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等。

4.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1)以森林为例,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从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

(2)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1)分别讲解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演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什么意义?7.作业布置(2)分析一个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并说明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和次生1.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定义: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原生群落演替:在没有生物定居的地方,如火山岩、沙丘等,新的群落从无到有,逐渐代替原来没有生物的地面次生群落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代替原来的群落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原生和次生群落演替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原因: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在因素: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外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过程:潜伏期、发展期、稳定期潜伏期:新的群落在没有被其他生物占据的地方定居发展期:新的群落逐渐发展和壮大,与原有群落竞争稳定期:新的群落取代原有群落,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3.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第四章:群落演替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意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五章: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实例一: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实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群落演替5.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第六章:群落演替的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野外调查、样方方法、遥感技术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了解生态系统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七章: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破坏和重建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农业、城市化、环境保护7.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第八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8.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实验、观察、模拟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第九章: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变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十章: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湿地恢复、退耕还林、城市绿化10.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群落演替与全球变化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11.2 教学内容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生态适应、生态系统服务等1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群落演替案例分析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献调研、现场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趋势预测1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案例第十三章:群落演替的数值模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1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动态模型、代理模型、随机模型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生态位模型等1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第十四章:群落演替的教育与普及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1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科普讲座、实地教学、互动展览等1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第十五章:群落演替的未来研究方向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15.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遥感技术、模型模拟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变化等15.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教案设计,包括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原因、过程、意义、实例分析、监测与评估、人类活动、研究方法、生态学意义、应用与实践、全球变化、案例分析、数值模拟、教育与普及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 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

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

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

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

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

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

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

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

例如,森林的
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

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

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

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

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

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