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研究进展

( 1 .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2 .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附 属 中 西 医 结合 医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8 )
摘要 : 论 述 了西 医 、 中 医和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UC ) 的 研 究进 展 , 西 医治 疗 UC主 要 有 灌 肠 、 口服 、 静脉 注射等 疗法; 中 医 治 疗 主要 有 汤 剂 口服 与 汤 剂 灌 肠 等 疗 法 ; 中 西 医 结合 主 要 有 西 药 I 2 : 服 + 中药 汤 剂 灌 肠 , 西 药 口服 + 中 药 汤 剂 口服 , 西药 口服 + 中 药 汤 剂 口服 + 中 药 汤 剂 灌肠 , 西 药灌 肠 + 中 药 汤 剂 灌 肠 , 西 药 口服 + 西 药 灌 肠 + 中 药 汤 剂 灌 肠 , 西药灌肠 + 中药 口
2 1 00 28,Chi na )
K EY W O RDS: i nt e gr at e d Ch i n es e a nd W e s t e r n me d i c i ne;u l c e r a t i ve c o l i t i s; r e s e a r c h p r 报 2 0 1 3 年 5 月第 2 9卷 第 3期
J C  ̄RN A LO FN AN J I ? , ' GU NI V E 2  ̄I T YO F T O V I V o 1 . 2 9No . 3Ma y 2 0 1 3
・
综述 ・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f o r t he Tr e a t me nt o f Ul c e r a t i v e Co l i t i s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溃疡性结肠炎遗传基因研究进展

literature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J].Ended Dent Traumato1. extirpation[J].Dent Traumatol,2009,25:32--42.
1997,13:153-163.
[23]Martins WD,Westphalen FH,Westphalen VP,et a1.Multiple
关 。越 来越 多的证 据 表 明遗 传 易感 性在 UC发病 中发挥着 重要 作 连锁 不平 衡 。IBD2中基 因主 要有 IFN— 基 因 、维 生素 D受 体基
用 。
因 、NRAMP2基 因 。 以色 列科 学 家 在对 维 生 素 D受体 (VDR)基
1 溃疡 性结肠 炎 的流 行病 学
teeth[J].Dent Traumatol,2004,20:21—28.
[22]Hinckfuss SE,Messer LB.An evidence-ba sed assessment of the
【17]Barrett EJ,Kenny DJ,Avulsed perma nent teeth: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replanted avulsed teeth.Part I:timing of pulp
内蒙 古 中医药
tooth avulsion:a case report【J]_J Contemp Dent Pract.2009,10: [19]Hiltz J,Trope M.Vitality of human lip fibroblasts in milk,
91—97.
Hanks balanced sa lt solution and Viaspan storage media[33.Ended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 细胞毒 T淋 巴细胞相 关抗原 4 ( c y t o t o x i c T l y m p h o —
c y t e a n t i g e n一4, C T L A一4l
C T L A一 4属 于免 疫球 蛋 白超 家族 成 员 , 主要在 激活 的 T 细胞上表达 , 通过 与 C D 2 8竞 争 与 B 7结 合 , 抑 制 T 细 胞 活
表型有关。张惠霞等 认为 H L A~C w 0 7和 H L A—C w 1 2等位基 因可能分别与 U C和克 罗恩病的敏感性 关 系密切。
对 日本 人 全 基 因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H L A—C w%1 2 0 2一B
有1 0 0多年 的 历史… , 经过各 国学者 的研 究。 现普 遍认 为 ,
和克 罗 恩 病 的 指 标。还 有 研 究_ 】 讧 实 HL A —D R B 1的
r s 9 2 6 9 9 5 5基 因 多 态 性 与 U C 的 高 风 险 密 切 相 关 。 郭 海 建
在基 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方面发病机制研 究进展 综述如下。
等 也证 实 H L A— D P B 1 等位基 因与广 东汉族人 群的 u c有
汉族 U C 明显 相 关 。
U C患者的基 因危险性和病理 生理 学方面有 重要 的作 用, 同
时, 通 过 实验 得 出 U C患 者 C T L A一 4基 因( A T ) 1 1 重复序列 多 态性与 C T L A一 4基 因表 达 水 平 相 关 , 它 可 能 通 过 遗 传 变 异
H I J A—D R B I 与正常者相比表达上调 , H L A—D R B I多态性与 U C有相 关 性。 有研 究 者 证 实, 在 汉 族人 群 中, HI A — D R B 1 0 7与全结肠 炎、 无肠外表 现 以及 中重 度 U C呈 正相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目前 U C真正病 因尚不清楚 , 多种因素可能促进这种疾病 的发
生和发展。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 物学研究 的发展使本 病在 病因
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1 环 境 因素
U C患者和 1 6 8 例健康对照人群的 N F K B 1 基因  ̄ 3 7 7 4 9 6 3 C > G
和r s l 1 7 2 2 1 4 6 A>G的多态性 , 其研究 表 明在  ̄ 3 7 7 4 9 6 3 C>G 位点 , U C组 G G基 因型和 等位基 因频率 均 明显 高于 对照组 ,
受多种因素影响 , 包括免疫 细胞及其 活化水平 , T N F一 启动 子区域 的单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的遗传多态性有显著关系 。
3 . 2 细胞免 疫 : 树 突状 细 胞 ( D C) 是 专 职 的抗原 提 呈 细胞 ( A P C ) , D C通过 T O L L样 受体 ( T L R s ) 识 别微生 物作 出反应 , D C对 T L R s 表达上调 ; 在正常对照组 , 肠道上皮 D C几 乎不表 达T L R 2和 T L R 4 ; 而在 U C中 D C对 这两种 T L R s高度表 达 。 结肠黏膜 D C浸润的频率 与 U C活动性炎症 的严重性 呈正相
N F K B ) 位于人类第 4号染 色体( 4 q 2 4 ) 上, 编码转录抑制 因子 , 其被剪切并结合 亚单位 , 即N F K B 。N F K B是在进 化学上 高度 保守的一种转录 i n z i , 在免疫反应 、 细胞生长 、 病毒感染 及包括 U C在 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 中起 重要作用 。郭俊宇 等 采 用 聚合酶链反应 一限制性 片段长度 多态性方法检测 了 1 4 9例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肠病。
最新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异常导致T细胞对一系列肠道共生菌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肠黏膜是其主要病因。
多种环境因素能瞬时破坏黏膜屏障,与基因异常共同作用,扰乱免疫反应或者肠道菌群,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诊断的复杂性,目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评估,内窥镜检测,组织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盐,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学抗体等。
本文总结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结肠炎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5页(P404-408)【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分类发病机制诊断【作者】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常见炎性肠疾病(IBD)中的一种。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时,肠道免疫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并具有极高的复发可能。
该病发病的高峰是在15~25岁,临床上诊断主要通过内窥镜和组织学手段[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特点表现为直肠与结肠中的连续黏膜溃疡,起始于直肠,不同程度地扩展,最长可以蔓延到盲肠[2]。
其病因至今仍未确定,普遍认为是受到了环境、遗传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有研究认为其符合太阳耀斑的活动规律[3]。
多重因素导致了近些年该病的高发,2009年在美国大概有593 0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在欧洲,每10万人中就有21~246人受到该病的影响。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Ve sh t ci ] u A【等通过研究发现 ,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的凋亡加速 ,特别是活动期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 明显 增加 与溃疡性结肠炎 的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吴焕淦[ 电镜 6 ] 在 下观察发现 UC模型组大 鼠结肠组织出现大量 的凋亡细胞 ,同
时细 胞 器 也 发 生 浓 缩 ,有 些 已形 成 了凋 亡 小 体 ,经 过 隔 药灸 与 电针 气 海 、关 元 穴 治 疗后 ,这 些 情 况 发 生 显 著 的 改善 ,不 仅 在 形 态 学上 细 胞 结 构 的变 化 没 有 模 型 组 典 型 ,而 且 发 生 凋 亡 的 细 胞 数 目也 有 所 下 降 。在 此 基 础 上 ,采 用 流 式 细 胞 仪检 测 结肠 组
果发现 电针 、 隔药灸天枢穴能够有效减轻 UC 模型大 鼠结肠组
织 的炎 症 和 损 伤 程 度 , 促 进 结肠 粘 膜 溃 疡 的修 复 ,提 示 电针 、 隔药 灸 天 枢 穴 UC有 一 定 的治 疗 作 用 。 越来 越 多 的证 据 提 示 , UC 发 病 中 结肠 组织 上 皮 细 胞 的凋 亡 明显 增 多 。Gado E3 u i 【 】 和
关。 杨顺益 通过观察 3 5例 U 患者经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C 前后 ,用免疫酶法对 T 淋 巴细胞亚群 的变化进行 了解 ,结果
发 现 治疗 前 患者 C 8 D +明显 低 于 正 常 ( l .1 ,C 4 /D8 尸 OO ) < D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 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 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 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朱峰等用TNBS
30mg/50% 乙醇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
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
又产生与人类UC较为接近的临床症状及病变。
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顾立刚等对实验大鼠每天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
谷松等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
李丽秋等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应用于防止UC实验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 实验指标的检测和复方验证
实验检测包括大体形态学记录,如体重改变、器官和肠道形态变异等,以及电镜下结构改变、溃疡的程度标识等,较多的从细胞因子表达角度开展。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研究指标不断深入到分子学和基因学水平,如建立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DSS模型大鼠预防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mRNA的表达;有研究通过对血红素加氧酶(heme )的跟踪研究,发现HO-1的诱导表达对结肠炎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免疫系统活化所致组织损伤。
此外有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存在异常,并能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到肠功能调节作用[11]。
通过中医药复方组合实验室检测,如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结肠组织中MDA、SOD的活性或含量的变化[12];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IL-10 mRNA的表达[13];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测定不同的给药途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结肠黏膜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14]。
此外,在细胞因子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使用方面也有研究。
3 研究展望
纵观近年对于UC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可发现以下特点:(1)动物模型的建立不断多样化,从单纯一类药物使用到多种药物混合使用造模,由从单因素考虑深化到基因学说指导下的多因素综合造模;(2)造模的要求不断细化接近人体UC发病的形态和病理改变,目前较为热门的免疫法制作大鼠模型正是因为其整体构建机制与人体肠道病变发生机理相似,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而其劣势在于工程过程较繁杂,环节过多导致影响因素多,常规模式的应用困难和样本重复性较差是其缺点;(3)中医药实验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不断开发出的病症结合模型是中医药治疗UC实验研究的新的视角;(4)实验指标不断深化,指标的指向性和针对点都能紧跟本病机制研究进展,为UC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科学研究依据。
单纯用一种或几种实验指标判断和衡量治疗效果无法判断其真实价值,目前开始兴起综合研究,即多因素、多指标、结合物理指标,以及精神治疗指标造
模,同时,中药从辨证到给药的多途径协同施治,分型辨证给药研究等或许更符合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从此处着眼,中医药治疗UC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王承党.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和影响因素.胃肠病学,20XX,11(1):56~58.
2 郑红斌.不同剂量过氧化亚硝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XX,25(4):~41.
3 陈佳奇,陈村龙,王继德,等.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XX,11(21):4174~4177.
4 朱峰,钱家鸣,潘国宗.细胞免疫反应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8,20(4):271~278.
5 宫建伟,苑述刚,阮时宝.对免疫方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XX,11(2):70~71.
6 顾立刚,郭学志,王庆国.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1~23.
7 谷松,郭晓东,关庆增,等.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络的调节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XX,12(3):56~58.
8 李丽秋,樊华,吕方舟,等.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XX,17(4):266.
9 林焕建,王启仪,刘颖,等.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预防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XX,7(7):626~628.
10 代阳丹,欧阳钦.血红素加氧酶-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胃肠病学,20XX,12(2):114~116.
11 刘建生,田怡,冯丽,等.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及
Caja1间质细胞关系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XX,26(11):785~786.
12 杨辉.王翼洲热瘀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胃肠湿热型大鼠模型MDA、SOD、IL-6的影响.广西中医药,20XX,30(4):54~55.
13 郝微微,马贵同,张晓峰,等.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及10 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XX,15(3):177~1180.
14 王新月,杨莉莉,王雪茜,等.溃结饮不同给药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XX,14(6):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