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歌曲文本解读
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

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一、研究源起:有关文本写作的新思路20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关注到马勒的作品。
尤其是在60年代,随着“马勒复兴”的潮流,他的作品被广泛接受,作品演出率不断攀升。
与其说马勒的音乐表达了现代人的焦虑而使其在60年代以后获得广泛的好评,不如说其作曲方式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他所谓的“我的时代即将来临”含义丰富,首先可以读到马勒当时对自己作品接受状况并不满意,其次可以看出他明显知道自己作品的前瞻性。
这种“前瞻”一方面表现为对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语汇的启迪,另一方面就是笔者将在本文探讨的文本写作的“前瞻”性。
马勒的早期交响曲摘引了他自己的艺术歌曲,用体裁融合拓展了交响曲的既有结构。
摘引来的材料一方面延续其规约符号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旧语在新语境下的意义更新。
通过对马勒晚期作品写作方式的探索可以发现,他运用“几乎被用尽了”的材料创作出无比伟大的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语义的延续来探索文本的意义,同时关注它在过程中的改变。
他在《大地之歌》中并置旧材料的做法导向20世纪下半叶的“拼贴”技法;第八和第九号交响曲用摘引来的主题创作,体现出世纪之交的作曲家对主题构成的重新思考,直指向勋伯格对主题写作的变革。
60年代“拼贴”技法的爆发是马勒作品复兴的重要动因之一。
贝里奥在《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用拼贴这种写作方式向这位拼贴的“鼻祖”表示了敬意。
马勒所处的世纪之交是时代的节点和转型期,他一方面延续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指向20世纪的新观念。
作为一位过渡时期的作曲家,我们应当关注其作曲观念的转型,通过音乐文本分析探讨其作品丰富的内涵。
二、以“永恒动机”构建的《第八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06—1907年,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首演时动用了八名独唱者、一个850人的合唱队(包括350人的童声合唱队)、管风琴和扩大为170人的慕尼黑音乐协会管弦乐队,并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对《第八交响曲》的理解应当关注马勒的美学观念,此时的他已经开始观察自身并关注灵魂与肉体的对等。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一首由杨洪基演唱的歌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以抒发对爱情的思念和对追求爱情坚持不懈的决心为主题,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追求。
歌曲的开头以柔和的音乐为伴奏,唱出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远远的你轻轻地走进我的夜/脸颊湿湿地偷偷滑落的意念/我黎明前的心情在低泪哭泣/你不见却知道心里的声音。
”这段歌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且表明主人公已经深陷在对爱情的思考之中。
接下来的歌词:“月亮的背面滑翔的双翼忧愁/月光如下的月光如下的脸温柔/感慨满腔的不舍和默默的期望/想你在远方看着这仰望”将月夜的景象与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幻想的氛围。
月亮和月光如同爱人一样,温柔倾城,而主人公在远方仰望,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期望。
歌曲的副歌部分由歌手激情满怀地演唱:“胸中喜悦在翻滚/灵魂在前进/陡然间的燃烧/孤独的感觉融化心头/多远都不怕多苦都不怕/幸福走不下/月亮对焜晃/谁是我最深爱恋的人/月夜的清晨谁是我最好朋友。
”这段歌词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持和对幸福的追求。
主人公表示不怕困难和苦难,愿意坚定地追求自己最深爱恋的人,而月夜则象征着主人公追求幸福的坚持和力量。
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月夜》这首歌曲适合用作中学音乐教材的教学。
它具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初恋和爱情都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话题,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唤起学生对爱情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简单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了解到如何用音乐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和追求,同时通过唱歌来提高他们的歌曲理解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歌曲的演唱者杨洪基是一位在华语乐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歌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他的演唱技巧和表情,扩展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和理解。
乐谱文本解读与音乐情感表达

例1收稿日期:2020-09-30作者简介:卢斐(1991—),女,藏族,甘肃卓尼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乐谱文本解读与音乐情感表达卢斐1,2(1.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747000)摘要:乐谱文本解读直接影响音乐情感表达。
文章分别从乐谱文本解读对音乐情感表达重要性、具体内容以及与音乐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探究乐谱文本中音乐结构、乐谱内涵、演奏者个性三层内容与器乐演奏中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关系及重要性,从而引起广大器乐学习者对于乐谱文本解读的重视并提高自身的音乐演奏水平。
关键词:情感;乐谱;关系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0)06-139-04一、乐谱文本解读的意义乐谱是用音符来记录的一种形式,乐谱中不仅包含具体旋律的走向也包含了作曲家的情感。
在心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复杂稳定的态度体验”[1],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情感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如忧郁、欢快、紧张等,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没有具体指向性,不同于语言、文字会给人直观的感受。
通常我们欣赏歌曲和纯器乐曲时是不一样的,歌曲更容易表达情感,其歌词可以直观传递音乐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而纯器乐曲没有歌词内容指向,因此情感的表现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
音乐作品对情感的表达是由于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以联觉为基础[2]41。
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基础联觉反应需要演奏者通过乐谱文本的解读才能产生相应的本能反应。
演奏者通过乐谱文本解读演绎音乐作品等同于作家通过文字传递文学思想。
演奏家通过乐谱文本解读演绎向大众传递音乐作品的情感并最终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这一过程就是音乐表演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乐谱文本解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乐谱文本解读乐谱文本解读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音乐结构,乐谱内涵和演奏者个性。
(一)音乐结构音乐结构中旋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音乐作品情感的重要元素。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音乐剧目之一,歌曲有男女对唱,腰
鼓和舞蹈表演。
以下是《安塞腰鼓》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段:
安塞腰鼓声声慢,芳草萋萋鹰击长。
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气如
屏动如雷。
安塞腰鼓的“声声慢”表现出民族的沉稳和文化的厚重。
而
“芳草萋萋鹰击长”则是强调在绿草如茵之中鹰飞兰舞这个壮观景象。
这段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寡言少语、藏而不露”的品质,将其表现在安塞腰鼓中,表现出其内在的法则和规律,在静态
中蕴含动态的力量。
第二段:
神州四万八千年,说到底却是陕北。
从孟姜女,到杨家将,茨
城女子唱安塞。
这一段歌词表达着中国文化历史的厚重和源远流长。
“神州四
万八千年”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
“说到底却是陕北”则
是强调陕西地域特色。
“茨城女子唱安塞”则反映出这是民间艺术,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力量。
第三段:
唐朝盛世李白归,还教安塞铁衣舞。
从此吟咏罢明月,不辞远
道万里来。
这段歌词表达了诗人李白在安塞腰鼓文化中的影响。
“唐朝盛
世李白归,还教安塞铁衣舞”表明了李白对这一传统艺术的重视和
承认。
而“从此吟咏罢明月,不辞远道万里来”则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气度和情怀,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力量。
在《安塞腰鼓》的歌曲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着古老而厚重的民俗文化。
以此融入现代艺术,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歌唱教学文本解读的三种视角

当前歌唱教学中 , 教师多从情感体验和感受 、 歌词 的
歌唱教学是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表现 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歌唱教学除了发展对音乐 要素的感知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 现力 。 这就需要歌唱的表现能力来支持。 歌唱的表现能力
包 含 了歌 唱 的感 受 能力 ( 括 听辨 能 力 )对 声 音 的控制 包 、
永恒的魅力。 这就是音乐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师在进 教
行 文本 解 读 时可 以从 旋 律 的上 行及 下 行 的 听辨 、乐 句 的
的紧缩, 则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游子对家乡的内心的呼唤。
这 就是 作 者 隐含 在 音 乐语 言 背后 所要表 达 的情感 。音乐 要素 、 表现 要素 的运用 最终 为 了表 达 内心 的情 感 。所 以 ,
需 要 学生 具有 演绎 和 声作 品 的能 力 ,这 就是 作 品在 歌 唱
表现上的不 同要求。 我们只有深入教材内部 , 体悟每个作 品的风格与特点 , 准确把握歌唱表现的要求 , 歌唱教学才
能彰显 表 现领 域 的特点 . 分展 示歌 唱 的魅 力 。 充 3从歌 唱表 达 的情 感入 手 . 音乐 是情 感 的艺术 ,歌 曲表 达 的情 感或 欢快 ,或 悲
级 进 , 声 只有 主、 、 和 属 下属 。 一切 都是 那 么简 单 , 却 有 但
伤、 或抒情 、 或激昂, 需要细细品味。作 品越是熟悉 , 越能 品味作者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如歌曲《 牧场上的家》 , 初 听之下 , 只是觉得歌 曲好 听, 再细细地 品味, 发现歌 曲中
弱起 小节 、 乐 句等 音 乐语 言 的运用 , 写 了一个远 离 家 长 描 乡的游 子 心 中对 家 乡的渴 盼 .而 后乐段 的节奏 拉宽 之 后
《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走月亮》是一首感人的诗歌,它通过描写一个少女追逐月亮的故事,表达了对纯真的爱和美好的情感的赞美。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一、文本解读:1.《走月亮》的主题是什么?《走月亮》主题是“爱”,表现了少女对月亮的一种深情意境,表达了对纯真的爱和美好情感的赞美之情。
2.《走月亮》的情感色彩是什么?《走月亮》的情感色彩是悠扬、轻松、快乐,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走月亮》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走月亮》的艺术特色是乐感强,在语言上音调起伏明显、语音优美,表现出诗歌的优美性,同时表现出主题情感的美好。
二、教学建议:阅读过程:教师首先念诗歌,并带学生齐声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走月亮》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点。
1.导入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情感中找到“爱”的感觉,以激发学生对爱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自己、对父母、对朋友、对宠物、对天地自然等的爱,让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情感教育和文学欣赏的学习氛围。
2.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诗歌、朗读诗歌、体验诗歌词义和情感,并尝试绘画、诵读、创作等方式作为课前预习,为课堂上的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3.诗歌欣赏:(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并核对预习内容,及时分享彼此的感受。
(2)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特点和情感色彩,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想象、表达等方面。
(3)将诗歌朗读、演唱,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音美,诠释情感,抒发感受。
4.文本虚化: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例,通过思考,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的离别,寄语或祝福,来虚化诗歌中的“月亮”,以此达到对诗歌意境的深度理解和感知。
5.文本扩展:通过阅读其他的诗歌、故事、歌曲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爱”的概念和情感表达,扩展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激发对世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6.写作创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诗意和情感,用诗歌、故事、漫画等出版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欣赏能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作品解读与演唱分析

14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其朦胧的意象,以及带有古诗词独特的韵味,这首作品一经发行,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这首歌的伴奏错落有致,营造了歌曲独特的氛围,旋律优美,扣人心弦,再加上歌唱家石倚洁富于变化的嗓音,和伴奏相辅相成,将南唐末代君主李煜从一国之君到沦为阶下囚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作品解读(一)诗词解读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虞美人”,为唐代教坊曲,又名“巫山十二峰”,“虞美人”为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从两仄韵转到两平韵,共五十六字。
关于“虞美人”词牌的由来,有许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项羽的侍妾——虞姬,她随侍项羽军中,刘邦派兵在垓下围追项羽,项羽感叹四面楚歌,虞姬以歌和之。
“虞美人”同时也是一种花名,别称赛牡丹、满园春,花开时似红云朵朵,而且相传虞美人花上的鲜红,就是虞姬自刎的鲜血染成的。
我们都知道李煜十分精通音乐,之所以选择“虞美人”作为词牌,一是因为李煜对该词牌音乐格律的熟悉,便于创作,二是因为李煜对项羽经历的认同,自身的亡国之痛与项羽“四面楚歌”的处境何其相似!该词用语精炼,句句珠玑,上片开头即用一个问句领起,“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去秋来,花开花败,年复一年,“我”这囚徒般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第一句只用了“春花秋月”寥寥四字就表现出时间轮回的纵深感和苍凉感。
后一句“往事知多少”则是李煜对自身的反省和叹息世事变迁,回首过去种种,与大臣宴饮作乐的日子犹在眼前,可曾经的一国之君,如今却沦为了敌人的阶下囚,这一句饱含着词人太多的悔恨悲凉。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昨晚登楼望月,可小楼东边吹来的晚风,让词人又想起了旧都金陵,看着这一轮明月,李煜心头再次涌上愁绪,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但故国却已不复存在,其中的“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的感情。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巧用设问,将“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与“故国之思”这样的悲情对比相结合起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悲叹。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中国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歌词简洁、易懂,曲调清新动听,普遍流传于中国各地。
本文将从歌词和教材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歌词解读《月夜》以抒情的方式来描绘月夜中人们内心的情感变化,主要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月儿高挂在天上,我在月下听琴悠扬。
这一段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怡然自得、心旷神怡的情感,作者通过描写月儿高挂在天上,表现出一种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愉悦、舒适,于是作者拉琴而不感到孤独。
岁月匆匆如水流,我心中情愫难留。
这一段主要表现出岁月如梭,时间匆匆而过,自己的心情情感却不断变化的情感。
作者通过在月下拉琴抒发自己的心情,这样的情感显然是不稳定的,富有变化的。
作者也明白,情感即使一时强烈,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淡,难以保持。
玉轮环兮尘不染,我情不移兮永不改。
这一段则表现出一种高妙的情感境界,作者通过比喻玉轮环兮尘不染,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清纯和高尚,情感也随之升华。
正如作者所唱的“我情不移兮永不改”,情感也随之成为永久的东西。
此时,月夜的宁静、优美和神秘感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之中。
二、教材分析《月夜》是优秀的音乐教材和课文,它深入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
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
首先,传统中国音乐的唱腔十分适合儿童发声,一方面可以提高儿童的嗓音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启发其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理解。
其次,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易于儿童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臆想,启发儿童对月夜、星空等自然环境的文学情感。
同时,也可以对儿童观察、感知、表达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提高。
最后,歌曲描绘出一种高雅情怀,有助于教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修养内涵和塑造个人气质。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需要考虑怎样利用此类歌曲开展情感和人文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理解等。
综上所述,《月夜》是一首具有多重意义的优秀歌曲,它不仅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深入歌曲文本解读
《深入歌曲文本解读,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案龙港五小孙小蕾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歌唱教学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提出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三种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的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文本解读是歌唱教学的根,用音乐的、
人文的、创新的角度进行多维解读,即从歌曲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最终获得对歌曲的正确理解。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和文献分析1、课题界定(1)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歌曲。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词曲相应。
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词后谱写乐章,一曲专为一词所用,二是先曲后词,
依声填词。
(3)歌曲的文本解读:
是指从音乐要素出发,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把音乐要素作为音乐学习
主要内容。
通过对音乐要素准确、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教学手段而直指音乐本体,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政策、理论依据(1)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比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
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2)雷默先生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指出,教学中要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独特的音乐语言(要素),以此来发展学生对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
这句话点明了挖掘歌曲中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它包含了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结构、调式、和声、曲式、风格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歌唱教学很容易被上成一堂综合
课,虽然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但是对歌
最新资料推荐
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意在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
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2 、研究内容:
(1)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来把握:
分析歌曲音乐要素、把握歌唱表现要求、体会歌曲情感内涵
等。
(2)从文化的语境中来体悟:
还原真实的文化语境、关注文化语境的差异性、挖掘文化语境的特性等。
(3)从个性化的角度来诠释:
读出独特的音乐感受、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构思等。
四、研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1 、研究程序(1)申报
阶段(2019年2月一3月):
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9年4月一5月):
制定研究计划,钻研音乐教材,结合音乐课堂实践,认真备课、研课。
关注歌曲的艺术特点、歌曲文化语境、歌曲的个性化角度进
行准备研究。
并进行文献研究。
(3)实施阶段:
(2019 年6 月一2019 年6 月):
从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和声、结构、曲式、调式、风格等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制定对策,并付诸音乐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并运用,写案例
和音乐教学反思。
(4)总结阶段:
(2019 年7 月一9 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来把握:
分析歌曲音乐要素、把握歌唱表现要求、体会歌曲情感内涵等;从文化的语境中来体悟:
还原真实的文化语境、关注文化语境的差异性、挖掘文化语境的特性等;从个性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
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 .方法的选择(1)创设情境教学法、示范对比
教学法、即兴创编教学法、节奏试唱教学法等根据歌曲意境、情绪、风格、旋律、和声、曲式、音色、节奏、节拍、结构等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课堂反思案例研究法。
把教学中的点滴用反思的形式总结,把困惑和收获用案例的形
式提炼出来,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始终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律动。
(3)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等相关文献的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
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1、研究缘起:
针对当前歌唱教学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提出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三种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的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2、研究方法:
首先,听课、备课、上课、写案例和总结反思,再运用到音乐教学实际;再者,从歌曲艺术特点的把握、歌曲文化语境的体悟、个性化的角度深入研究等。
3、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4、研究的可行性与困难:
本人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苍南县教坛新秀。
声乐是我的特长,曾多次参加苍南县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荣获声乐民族唱法一等奖。
并参加过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在歌曲表现、处理方面有一
定的经验积累。
本人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音乐教师,并热爱音乐教育科研,善于反思钻研课堂教学和教学理论知识。
文本解读是歌唱教学的根,用音乐的、人文的、创新的角度
进行多维解读,即从歌曲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进
行文本解读使学生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最终获得对歌曲的正确理解。
希望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深入文本解读,实现歌唱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