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优质教案
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7 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
2、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领会多种写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领会多种写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小石潭记》来回顾游记的特点。
明确:①不断变化的地点也是游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游览踪迹的变化,即所至;②景物就是游记中的所见;③作者的心情就是游记中的所感。
把握了所见、所至、所感,也就把握了阅读游记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衡的一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2.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
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二、初读齐读§1,作者一共去了(两次)壶口瀑布,快速浏览,找一找这两次分别是什么时候?明确:雨季:§2 枯水季:§3-§5三、雨季游壶口1.朗读§2,体会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参考:可怕的,危险的,惊心动魄的……2.讨论交流: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参考: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视听结合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写出水的凶猛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心理感受,侧面烘托瀑布的惊心动魄3.再读§2,读出雨季壶口瀑布水势的凶猛。
四、枯水季游壶口过渡语:因为在雨季游壶口时水汽和涛声让“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只有恐惧的心理逃离,所以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1.有人说梁衡笔下的壶口集“奇、雄、险、美“为一体,细读课文§3-§4,找一找这四个特点分别体现在何处?参考: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壶口——奇仰视浊浪滚滚,排排涌来——雄由上至下冲默而下,碎为水雾——险平视彩虹升起,形态各异——美2.这其中老师对壶口瀑布磅礴雄大的气势印象最深刻------(屏显)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壶⼝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篇⽂质兼美的游记散⽂,作者在⽂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宽厚,柔中有刚”、“挟⽽不服,压⽽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7课《壶⼝瀑布》课⽂原⽂ 壶⼝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
第⼀次是⾬季,临出发时有⼈告诫:“这个时节看壶⼝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去,赶巧上游下⾬,⼀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雾⽓弥漫,我们⼤着胆⼦下到滩⾥,那河就像⼀锅正沸着的⽔。
壶⼝瀑布不是从⾼处落下,让⼈们仰视垂空的⽔幕,⽽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跌去,⼈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流。
其时,正是⾬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的⽔还是⼀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浸沟岸,雾罩乱⽯,除了扑⾯⽽来的⽔汽,震⽿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烟,⼼还在不住地跳…… 第⼆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季节。
春寒刚过,⼭还未青,⾕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张极⼤的⽯床,上⾯铺了⼀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松软。
我⼀直⾛到河⼼,原来河⼼还有⼀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条深沟,当地⼈叫“龙槽”,槽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
我倚在⼀块⼤⽯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正好形成⼀个丁字。
河⽔从五百⽶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雪。
⼭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的存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壶口瀑布》【教案含同步练习】

17.《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抓住关键语段,找寻壶口瀑布特点,学习游记散文的赏析方法。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重点难点:1.寻找归纳壶口瀑布特点。
2.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教学方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1.朗读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魅力。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寻壶口瀑布的特点。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教师导入名山大川,激流冲荡,总有种种别样的美。
李白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安石也说过:“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徐凝面对瀑布也有诗曰:“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2.谈话交流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呢?谁来说说。
3.介绍壶口瀑布欣赏壶口瀑布图片。
教师介绍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检查预习出示本课重点字词:铸成告诫推搡霎时寒噤迂回出轧汩汩潺潺雾霭驰骋怒不可遏震耳欲聋前呼后拥湿漉漉个别读,同学纠错,解释重点词语意思。
齐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感受瀑布1.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壶口瀑布》中对瀑布壮丽景观的描绘,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生字词: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澎湃”、“巍峨”、“磅礴”、“咆哮”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课文内容:
(1)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瀑布的壮丽景观及象征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3)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5.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思考壶口瀑布的象征意义;
(3)仿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壶口瀑布》,提升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难点三:将课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难以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
-为了突破难点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瀑布的壮观,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
-对于难点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段落情感表达的差异,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比喻意义。
-如理解“壶口瀑布就像一部黄河的史册,记录着黄河的奔腾和咆哮”的深层含义,需要联系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难点二: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分析作者从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到抒发爱国情怀的情感转变,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抽象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

【导语】本课是⼀篇写景散⽂,主要写壶⼝瀑布的壮观景⾊,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7壶⼝瀑布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在朗读中感受壶⼝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章富有表现⼒的语⾔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度来描写壶⼝瀑布的特点的⽅法。
4.领会⽂章蕴含的深刻意义——⽆坚不摧、⽆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势的,莫过于黄河壶⼝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3张有关瀑布的照⽚,请学⽣判断哪张为“壶⼝瀑布”。
请学⽣⽤⼀个词语,描绘⼀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或在看到照⽚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化散⽂”家梁衡笔下的壶⼝瀑布,感受壶⼝瀑布的⽓势。
⼆、教学新课 ⽬标导学⼀:朗读课⽂,感受壶⼝瀑布的⽓势 教师播放课⽂朗读录⾳,学⽣听读,⼀边听⼀边画出描写壶⼝瀑布的语句,感受语⾔的魅⼒及壶⼝瀑布的⽓势。
学⽣⾃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再次体会壶⼝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章两次写到壶⼝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次是⾬季,在第⼆⾃然段;第⼆次是枯⽔季节,在第三、四⾃然段。
⽬标导学⼆:分析壶⼝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从⽂中找出描写⾬季和枯⽔季壶⼝瀑布的语句。
思考:⾬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季的瀑布⼜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1)⾬季壶⼝瀑布特点:惊⼼动魄、⽓势磅礴。
从下⾯句⼦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雾⽓弥漫,我们⼤着胆⼦下到滩⾥,那河就像⼀锅正沸着的⽔。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的⽔还是⼀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浸沟岸,雾罩乱⽯,除了扑⾯⽽来的⽔汽,震⽿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文体知识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3.壶口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学习
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学习
难点
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学法
指导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壶口瀑布》优质教案(通用5篇

《壶口瀑布》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主要围绕课文《壶口瀑布》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讲解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四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如“磅礴”、“訇然”等;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并对生字词进行解释。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壶口瀑布2. 作者:梁衡3. 生字词:磅礴、訇然、惊涛拍岸等4. 文章结构:总分总5.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壶口瀑布的景象。
(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大自然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雄伟壮观,激流勇进,涛声震天。
(2)比喻、拟人等。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拟人)(3)答案开放,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壶口瀑布的地理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壶口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非常感兴趣,这也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于瀑布的印象,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壶口瀑布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比较思维。
3.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感悟课文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创造潜能。
4.增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壶口瀑布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认同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内容如下: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学习生字词:澎湃、惊涛、壑、跌宕等。
3.分析课文描绘壶口瀑布的精彩语句,如“涌起的浪头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掌握关键知识。
四、教学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壶口瀑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方法。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几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表述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段。
在文中标出这两次描写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2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3、4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作者想到了什么?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由海、河、瀑、泉、雾这些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3.请继续朗读第6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
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总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
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明确: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雨季时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明确:第一次是雨季时的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在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壶口龙槽: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
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
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
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
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大布。
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
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侧面描写⎩⎪⎨⎪⎧“我”的感受脚下的石语言特点⎩⎨⎧多种感官——听觉、视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多种效果可取之处1.注重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
不足之处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及语言特点的环节相对割裂,没有注重知识点的整合贯穿。
17 壶口瀑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