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一.本文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2分)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3.念无与乐者(考虑)(和)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在)5.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表推测,大概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的“闲”?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本文通过描写月夜美景和作者与友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 文章中也透露出作者被贬谪后的淡淡哀愁和无奈之情。
意境营造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清幽宁静、充满诗意的月夜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月光如水般清 澈透明,竹柏之影摇曳生姿,作者与友人漫步其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读者感受到 了自然之美,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对于闲适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03
04
形式差异
西方游记通常采用日记体或纪事本末体, 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旅行过程;
05
06
中国游记则更多采用散文或诗歌形式,以 空间为线索描绘旅行见闻。
跨文化视野下旅行意义思考
旅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 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视野下的旅行意义 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 ,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文化的传承。
位有趣的朋友。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分组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苏轼、 张怀民等。
朗读指导
教师提供朗读指导,包括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要求,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
情感体会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在夜游承天寺过程中的情感 变化,如由孤独到欢愉,再到对人生的感慨。
3
《在路上》
20世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描述 了主人公在美国大陆上的漫游经历,体现了“垮 掉的一代”的精神风貌。
中西方游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差异比较
内容差异
01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哪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愉快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重点字词:1、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2、欣然:愉快、愉快的样子。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者:……的人。
6、遂:于是,就。
7、至:到。
8、寻:寻找。
9、寝:睡,卧。
10、相与:共同,一同。
11、中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只是16、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特别句式:1、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

拓展阅读一黠鼠赋◎苏轼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④闭而不得出者也。
”发⑤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耶,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而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注释】①拊: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④见:被。
⑤发:打开。
【我读我思】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覆而出之,堕地而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拓展阅读二阅读下文,说说苏轼为何对海棠花情有独钟。
苏轼与海棠花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疾起头已白……”燕支雪其实就是胭脂雪。
在苏东坡眼里,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样美丽,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苏轼谪居黄州的日子是凄苦的。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可即使是过着这样的日子,他还惦记着海棠花,足见东坡先生对海棠花的热爱。
苏轼的这种热爱,是和他的遭遇联系在一起的。
借花喻人,苏轼对海棠花倾注了极大的感情,为此他反复写诗著文,寄寓情怀。
有一首诗,题目叫《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诗的题目一般都是几个字,哪有这么长的?可照苏轼看来,不写这么长的题目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以,他这首诗一开头就写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哎呀,这哪里是写海棠,分明就是写他自己呀!因为“乌台诗案”,大文学家挨了板子。
但这并没有使他服气,更没有打得他灵魂出窍,从此噤若寒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诗夜游课件 苏教版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夜记 游承
天 寺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把握源自章主旨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 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自嘲而又心有不甘,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 横 ,盖竹柏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 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 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 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