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讲读);我的信念(自读)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整体掌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⑴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掌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布置资料的特点。
⑶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洁美。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示人物主要性格以和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1、复述法: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身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_1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长是精确把握阿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见。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识的人物。
重点:领悟文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预习形成: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日来学习鲁迅先生特地写她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二、检查预习:(一)注音: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出名的2、(念)念不忘()A惦记,经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3、(疏)懒()A分散B不亲热C马虎D不熟识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三、自主学习,请大家将课文认真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胜利。
她确有宏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宏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推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2、依照文中大事的次序划出大事中表明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八年级语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
(2)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2)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长妈妈的印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长妈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2. 写一篇关于家人的文章,体会亲情之情。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作者的情感。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八年级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有益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理解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有益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情感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3)了解《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理解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3)了解《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理解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难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教师讲解《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尊敬长辈、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的短文。
3. 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及教案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
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知识,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形象,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密切关系,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和鲁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讲述他们对阿长和《山海经》的了解。
2.知识点讲解(10分钟):介绍《山海经》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讲解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
3.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实践活动(10分钟):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互动法: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让学生课堂上完成一些与阿长和《山海经》相关的练习题目,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题、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环节的参与情况等。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成员互评结果,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使用图文并茂的PPT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具: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阿长和《山海经》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1.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1.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解析2.1.1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描写,包括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阿长的情感表达。
2.1.2 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1.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发展。
3.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3.1.3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人物描写和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1.2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的理解。
5.1.2 学生对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解读。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5.2.2 学生对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感悟。
5.2.3 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设计,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课件,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
6.1.2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讲读);我的信念(自读)学案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阿长与《山海经》(讲读)2. 我的信念(自读)二. 学习新课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体悟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
2.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写人方法。
4. 体会文中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对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选材时要详略得当。
2. 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
3. 重点研读关于《山海经》一节,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
其中杂文集16本,650多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文体:记叙文出处:《朝花夕拾》2. 时代背景: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和鲁迅一起生活到鲁迅上学以后这样一个漫长的幼年时期。
对鲁迅幼小的心灵成长影响最大,印象最深,除了他的家族长辈和兄弟外,就要数长妈妈了。
在《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等散文中,多次提到这位已故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晚年时专门写了本文来追怀她。
3. 掌握以下字词:憎.恶()絮.说()惶.急()烦琐.()骇.破()掳.()炙疮疤...()()()诘.问()惧惮.()陆玑.()疏懒.()渴慕.()霹雳..()震悚.()粗拙.()诗画舫.()郝懿.()行孤孀.()4.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作者围绕阿长写了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等儿时往事,刻画了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热情、爽朗、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长妈妈给“我”的关爱,以及作者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深切的怀念之情。
5. 结构层次:全文共31段,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2)叙述阿长留给我的印象及名字的来历。
第二部分:(3—12)叙述琐事及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第三部分:(13—18)讲“长毛”的故事,叙阿长的神力。
第四部分:(19—29)主要写得到《山海经》的前前后后。
第五部分:(30—31)抒发我对阿长的深切怀念。
6. 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围绕阿长写的几件事中,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
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成为全文的中心。
(2)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文中写了下层劳动者的她的饶舌、多事、思想性格中的消极落后的东西,更写她的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
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真诚的善良愿望。
教我做人的道理虽然有些愚味,但都是出于善良的动机。
在买《山海经》中,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细致,对孩子的愿望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心愿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作者的感情变化由厌恶,瞧不起到敬佩怀念,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3)语言特色:a. 朴素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文章笔端带着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明显的外露,也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表达,而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出语似平静,而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深长的意味。
b. 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与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的紧张心情。
“长毛”一节的神力,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
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更为真实而深切。
我的信念(一)教学目的1. 了解本文语言特色,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
2. 感悟字里行间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 学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二)重点、难点1. 理解作者质朴、简洁、真诚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 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3. 简单的叙述对读者产生的强烈感染和震撼。
(三)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玛丽·居里于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1891年进入巴黎大学深造,1894年和比埃尔·居里萍水相逢,彼此相爱,1895年结婚。
1903年居里夫人发表了关于放射能研究的博士论文,1903年因铀放射线的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因发现了钋和镭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2. 查字典,掌握以下生字、生词: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鞭打,用策赶马。
比喻严格督促进步。
盛名:很大的名望。
报酬.( ):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奢.( )望:过高的希望。
蹂.( )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 )责:呵斥,过严地责备。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问心无愧:自问没做亏心事,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 )猝.然长逝:突然死亡。
获益匪.( )浅:得到很多。
匪,不。
天赋.( ) 闲暇.( )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记叙了作者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写出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
第一段:概括说明一个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有信心。
第二段:写作者的顽强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段:淡泊名利,甘于平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
第四段: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第五段:渴望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学术研究。
第六段:学会温和,欣赏生活中的琐事,拥有博大胸怀,豁达人生。
第七段: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探索科学的美。
4. 语言特色:质朴、真诚的文字中蕴藏着作者深厚的人格底蕴和对科学的深深热爱之情。
例如第一节最后一句话:“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执着的态度。
第二节作者将自己和春蚕作比,使我们想到蚕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最后说自己同小孩子“沉迷”神话故事一般沉迷于对科学的追求,平淡的文字后面竖起一座丰碑,值得人们永远敬仰。
【模拟试题】一. 基础练习1. 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 疮.疤(ng chu ā) 烦琐.(ǒsu ) 耐烦.(n f á) B. 震悚.(ng s ǒ) 惊骇.(i h à) 掳.去(ǔl )C. 惶.急 (ng hu á) 憎恶.(è) 诘.问(éji ) 2. 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B. 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3. 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开头)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B. 伸开 摆成 挤 烤C. 张开 摊成 挤 烘D. 伸开 摊成 压 烘5. 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是( )A.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B. 问心无愧:指心里没有一点惭愧。
C. 鞭策:用鞭子赶马。
D.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6.《我的信念》作者是 , 国 家,曾两次获 奖,她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 ,本文选自 。
二. 阅读理解(一)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倘使——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3. 语段中写阿长有什么特点?4. 从本段中看出“我”对阿长有什么样的感情?(二)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 画线句子表明人物怎样的心理?答:2. 找出直接描写阿长的句子,并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答:3.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答: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 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作者时,作者有哪些心理活动?能否再设计一下他对阿长说了哪几句话。
答:6. 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
(1)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