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惠民行动项目完成情况统计表

合集下载

包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全市经济总体形势回升向好,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6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175.2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938.3亿元,增长16.0%。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54.2%和43.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57.7%和41.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4979元,增长15.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440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6.4%。

工业品出厂价格呈下降趋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下降17.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下降20.4%。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137.7万人,比上年增长3.4%。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1.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2.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4.3万人。

城镇单位(不含个体和私营)从业人员33.6万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地方财政总收入为217.2亿元,增长19.5%。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3亿元,增长35.1%。

全年税收收入169.5亿元,增长9.7%,其中增值税74.7亿元,增长0.9%;营业税24.0亿元,增长17.4%;企业所得税19.8亿元,比上年下降10.8%;个人所得税7.8亿元,增长14.5%。

拉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拉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拉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拉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是拉萨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按照“一化三保三着力”的工作要求,积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综合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5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6.08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99.63亿元,增长10.6%。

一、二、三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比重由2008年的5.7:28.85:65.45调整为5.5:29.9:64.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9%,消费价格总水平有小幅上涨,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呈现出“五涨三降”运行态势。

食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84%;烟酒及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29%;衣着类商品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 1.73%;居住类商品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 0.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13%;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93%;家庭设备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55%。

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看,比上年同期上涨0.1%。

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

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20人。

金华市兰溪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华市兰溪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华市兰溪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兰溪市统计局2010年5月6日2009年,全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和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十二字方针,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147.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8.36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13.2%。

人均GDP为224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286美元),增长9.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9.8∶63.0∶27.2调整为10.1∶59.8∶30.1。

据抽样调查,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衣着类价格下降11.5%(见图2、表1)。

表1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增长(%)居民消费价格 -1.7一、食品 1.3其中:粮食 5.4油脂 -22.3肉禽及其制品 -11.1蛋 4.7菜 12.6干鲜瓜果 2.1二、烟酒及用品 -0.1三、衣着 -11.5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5.4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6六、交通和通信 -3.8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4八、居住 -4.5年内新增就业岗位9738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2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与上年末持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2009年,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重点落实“六大提升”行动和“十促增收”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

邯郸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邯郸调查队2010年3月18日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强化调控,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初步测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015.3亿元,首次超过20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增长15.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56.9 :31.0 变化为12.1:55.1:32.8。

表1: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二)财政收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9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1.3亿元,完成了超200亿的年度目标,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7.2亿元,增长12.5%。

分区域来看,县级收入增长19.9%,强力拉动了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分税种来看,营业税增长28.6%,增值税增长10.4%。

重点支出保障较好。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92.2亿元,增长24.0%。

一是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22.2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重点支持零就业家庭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再就业,确保养老金、低保金和抚恤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支持教育发展,支出49.0亿元,增加9.9亿元,重点用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

三是支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支出16.8亿元,增加4.7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严峻挑战,我区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区经济增长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回升向好,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972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9.0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5101.3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3695.37亿元,增长15%。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5%。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7:51.5:37.8调整为9.6:52.4:38。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0225元,比上年增长16.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5888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3%。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3.8%和0.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5%,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0.3%。

[详见附表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42.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92万人,增长3.5%。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9.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34万人,增长5.9%。

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93.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6万人,增长13.9%。

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35万人,比上年减少2.0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比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378.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和30.7%。

2009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2010年2月10日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决实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省委八届三次、五次、六次全会的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8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12.42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954.24亿元,增长12.5%。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4%,上半年增长8.5%,前三季度增长10.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051元,比上年增长11.3%。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与上年比略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7∶49.1∶40.2调整为9.9∶48.6∶4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其中,服务价格下降0.9%。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6.8%。

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

厦门、泉州两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下降0.2%、1.0%,福州市上涨0.2%。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169.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0.15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75.03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67.2万人,全年有9.4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6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32.30亿元,增长11.9%;财政支出1403.82亿元,增长23.4%。

百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百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百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百色市统计局2010年3月30日2009年,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支柱产业遭受重创、企业减产停工、农民工大量返乡、财政下滑等严峻复杂形势,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和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一揽子计划,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达到441.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5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25.78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125.47亿元,增长13.1%。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5%、51.1%和28.4%。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9.9%和24.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2119元,增长13.6%。

全年财政收入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55亿元,下降3.1%。

各项税收收入17.95亿元,增长12.6%。

一般预算支出111.53亿元,增长27.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5%。

从商品大类看,八大商品呈现“两涨五降一持平”格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下降0.2%,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7%,食品类下降2.7%,衣着类下降7.7%;烟酒及用品类持平。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02亿元,增长4.3%。

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0.56亿元,增长2.2%;林业总产值10.87亿元,增长0.2%;畜牧业总产值44.47亿元,增长6.0%;渔业总产值7.14亿元,增长15.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98亿元,增长14.7%。

2009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滁州市統計局2010年3月28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搶抓機遇,破難奮進,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奮力推進“三大戰略”、“雙超”和“追宿遷、超千億、進前列”,國民經濟加快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76.18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增幅比"十五"時期年平均水平高7.7個百分點,比上年加快2.3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62.08億元,增長19.0%﹔第三產業增加值179.59億元,增長11.3%。

三次產業比為23.3:45.5:31.2。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4002元,比上年增加1783元。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52.7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

其中,第一產業123.7萬人,減少2.9萬人﹔第二產業67.3萬人,增加3..3萬人﹔第三產業61.7萬人,增加7.1萬人。

年末城鎮在崗職工人數(不包括個體、私營、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7.2萬人,比上年減少0.2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34.1萬人,比上年增加1.7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3%,比上年上升0.18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繼續向前推進。

市交通、建設、二輕、商業、農機等系統企業改制加速進行,成功引進省交通集團對市汽運總公司等3家運輸企業進行了重組,市供銷、物資等系統和匯龍電子公司、皖東水泥廠、市房地產開發公司等11家市直企業改制基本完成。

新一輪市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三定”工作正在推進,縣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批復各縣市區。

完成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調整。

開展了市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依法完善了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就业 政策扶持范围由原来的国有、厂办大 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城镇所 有登记失业人员
序号
20
项目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实际完成情况取得的效果
通过实施就业目标监控管理,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灵活就业社会 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政策,加大了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针对就业困难 人员开展各项援助活动等有力措施,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扩大了失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人拥有失业保障
28
29
保障5.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 63606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公办 市公办初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学校就读,超计划16%
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里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同等的义务教
30 31 32 33 34
为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助 已为1.4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助 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确保依法接受九年 学金 学金,超计划21% 义务教育 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 度,资助学生2.9万人 新建、扩建中小学校3所 改造城区薄弱学校10所 改扩建民族中、小学校4所 资助中职学生3.2万人,超计划10% 新建3所中小学校 改造城区12所薄弱学校,超计划20% 4所民族中小学全部完工 调动和鼓励更多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 人才保障 新建校舍建成,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条件 经过行业规划改造,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达到标准化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实际完成情况
取得的效果
完成工程254处,超计划64% 完善120个村屯,超计划20%
实现253个自然屯、13.74万农民群众吃上安全达标的自来水,解决了 部分村屯的抗旱水源 解决了全市革命老区2万户、6万人的饮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在16个区、县(市)新建户用沼气池 新建的沼气池和工程,可年产沼气392万立方米,折标煤3100吨,减少 8097个,沼气工程22处,分别超计划1%和 排放二氧化碳7564吨,处理粪便5.4万吨 46% 在五常、呼兰区、木兰县新建太阳能路 灯8公里,超计划33% 农村公路建设完成4089公里,交(竣) 工通车3837.1公里,分别超计划173%、 284% 新建乡镇公路客运站13个,超计划 30%,现已全部竣工,站房总建筑面积 256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1909平方米 太阳能路灯改变了农村太阳落山一片黑的历史
序号
24
项目内容
对5500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 训,受训后创业成功人数不低于1650 人 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
实际完成情况
已对6401人进行创业培训,超计划 16.4%,受训后创业成功人数为1922人, 超计划16.5%
取得的效果
通过创业培训后成功带动就业4908人,创业带动比率达1:3
25
7
序号
项目内容
实际完成情况
取得的效果
8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个
按计划建设完成市级园区20个,分布在 8区10县(市),园区总面积7082亩,主 园区示范了目前最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农业新技术,设置了优新 要有:旱田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园区3个、 品种对比试验、示范专区,为前瞻性技术的可行性论证和推广应用提供 水田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园区3个、经济作 了可靠的技术数据和扎实的技术储备 物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园区6个以及综合生 产技术科技示范园区8个 全年计划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400台 全市农作物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8.7%,比去年提高了两个 (套),实际完成528台(套),超计划 百分点,首次实现综合机械化程度增长两个百分点的新突破 32%
9
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3000万 元,补贴购置农机400台(套)
10
落实大型机械深松整地补贴资金 1500万元,每亩地补贴5元
计划300万亩,完成474.4万亩,超计划 我市2100多万亩旱田已普遍建立了地下土壤水库,促进我市粮食产量 58.1% 达到226亿斤,增幅为7.3%,仅此一项农民可实现增收近10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 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超计划 业率控制在4.4%以内 26.2%;城镇登记失业率2.96% 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 累计完成新参保7.21万人,超计划106%
21
22
将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所有创 业人员,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 由2—3万元提高到5万元
18
累计帮助农民及时有效解决价格问题604起;建立了近200块价格公示 建立农村价格监管服务网络,在200 建立农村价格监督站198个,聘请义务价 牌,在各行政村建立了2000多个公示栏,向农民发放涉农收费公示手册 个乡(镇)建立价格监督站,在1800 格监督员1900人,超计划5.5% 100万册,累计接受群众投诉231次,价格咨询、交流373次,累计返还多 个行政村聘请义务价格监督员 收费76.4万元,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取得的效果
有1000多名农民参加了义诊活动,为农民免费送药近万元,免费发放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农业实用技术丛书11000多册,有2000多名种植、养 殖大户、农技人员和尚志市、阿城区所有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参加了培 训,现场解答农民提出问题200余个
15
开展新农村建设专家服务行活动
16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 业合作社376个

扩大就业再就业,促进社会稳 定
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哈尔滨市 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稳定就业 局势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就业扶持政策 范围扩大到所有登记失业人员。为做好政 通过实施新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启用《黑龙江省就业失业登记证 策的落实工作,于8月份制定下发了《哈 尔滨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并从10 》,使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惠及到所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月1日起在全市实施了新就业失业登记管 理办法,启用《黑龙江省就业失业登记证 》,目前,我市已累计为13394名登记失 业人员发放了《就业失业登记证》
2009年惠民行动项目完成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一
1 2 3
项目内容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 村建设
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4处 完善革命老区100个村屯饮水工程 建设户用沼气池8000个、农村沼气 工程15处 在6公里农村道路新建太阳能路灯 开工建设农村公路1500公里,交 (竣)工通车1000公里

拓展为农服务,保障农民权益
延伸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服务领 域,提供农业、畜牧、林业、水产、 农机、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咨询和现场 服务 全市完成13个服务平台统一电话号码 12316工作,完成农业、畜牧、农机、林 农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24小时自动语音服务、技术信息服务内 业、水产等数据库建设,并组建专家服务 容涵盖了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等8个板块 队伍,对全市农民实行24小时服务
26
培训农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1万人
我市农村外出劳务人员126.6万人,同比增加4.2万人,增长3.4%;全 培训农村劳动力30.2万人,其中引导性 年实现劳务收入79.8亿元,转移的劳动力人均创收6018元,农业人口人 培训27.68万人,技能性培训2.52万人 均增收1580元 完成到村培训11000人,基地培训完成 实现非农就业3200人,转移率达到91%,转移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 3500人,累计培训农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 10500元,通过培训,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14500人,超计划45%
4
5
新增281个水泥路连通建制村,通畅率达92%,直接受益人口84万人 满足了39.3万农民出行需求,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抗风险能 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客运秩序和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为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运输支撑,为我市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奠定了客运网络基础
6
新建乡镇客运站10个
农民入社成员18.6万余人,合作社带动农户25.5万户,拥有注册商标 120个,取得绿色、有机认证68个,年实现经营收入2.1亿元,带动农民 增收4000多万元
17
打造“农价宝”价格信息服务平 台,首批发展5000个用户
向农民发送政策、价格、供求三个方面信息,累计13万余条次,帮助 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建设“农价宝”价 农民及时了解涉农收费政策,准确掌握农产品买卖时机,累计帮助农民 格信息服务平台,首批发展5000个用户 增收、节支近183万元
6月份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改进 和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措施,将贷款 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又扩 累计为2658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9226万元,促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 大到军人家属、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和 效落实 外出务工返乡等所有创业人员;提高小额 担保贷款额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发 放的贷款最高额度从2-3万元提高到5万元 出台《关于做好哈尔滨市困难家庭普通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 干意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 发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 干意见的补充意见》、《关于组织申报市 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通知》、《 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施意见》 等政策;审批挂牌126家就业见习基地, 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5万个;在市人才大 厦公共服务大厅设立就业见习服务窗口; 为见习基地、见习生发放政府补贴;通过 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 特设岗位计划、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等方 式开发就业岗位;举办各类招聘会;开展 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实行“一对一 ”就业帮扶
使110万农民受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建设农村阅报栏218个
使110万农民受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后向杨木村、交界镇捐赠了价值近25万元的药品和爱心物资;走访 慰问了当地的贫困户;12位青年医疗专家为近百余名村民进行了医疗义 诊服务;8名优秀青年法律工作者进行答疑解惑,为当地村民耐心讲解了 有关土地使用、婚姻纠纷、财产继承、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发 布了近200个用工岗位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