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6.细菌总论-细菌分类与鉴定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定义: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细胞壁,有细胞核和细
胞器
特点:形态多样,结构简 单,繁殖迅速
分类:纤毛虫、鞭毛虫、 孢子虫、肉足虫等
应用:环境监测、污水处 理、生物制药等领域
显微镜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状、 大小、颜色等特征
培养特性:观察微生物在不同培 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生理生化反应:检测微生物的酶 活性、代谢产物等生理生化特性

蛋白质组学:通 过分析微生物的 蛋白质组成和功 能来鉴定其种类
和特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汇报人:XX
补体结合试验等
优点:快速、简 便、灵敏度高
Hale Waihona Puke 局限性:需要已 知的抗原或抗体,
且可能受到其他 因素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DNA序列分析: 通过比较DNA序 列来确定微生物 的种类和亲缘关

基因测序:通过 测序微生物的基 因来鉴定其种类
和特性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基因芯片技 术快速检测微生 物的基因表达情
定义:具有细 胞壁、细胞膜、 细胞核等细胞 结构的微生物
分类:分为酵 母菌、霉菌和 蕈菌三大类
特征:生长缓 慢,形态多样, 可产生孢子进 行繁殖
应用:在食品、 医药、环保等 领域有广泛应 用
0
0
0
0
1
2
3
4
定义: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包括蓝藻、绿藻、红藻等 特点: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分类:根据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进行分类 应用:可用于污水处理、生物燃料、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血清学鉴定: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高通量鉴定技术的展望
01 基因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微生物全基因组信 息,为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
02 自动化鉴定系统
开发自动化鉴定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大 量微生物样本,提高鉴定效率。
03 标准化与数据库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数据库,为高通 量鉴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汇报人:
202X-12-24
目录
• 微生物的分类 •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 微生物的鉴定技术 • 微生物鉴定的应用 •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的挑战与展望
01
微生物的分类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具有厚重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敏感。
厌氧菌
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
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对青霉素不敏感。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蛋白质表达等分子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 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鉴定难以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别的微生物。例如,PCR技术和基因测序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特定的微生物。
03
微生物的鉴定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 测序,通过比对已知基因库,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基因 型。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的挑战与
05
展望
微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微生物种类繁多
微生物种类数量庞大,形态多样,给分类与鉴定带来很大挑战。
鉴定方法有限
传统的微生物鉴定方法依赖于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等,对于某些特 殊或稀有微生物可能难以准确鉴定。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需求

微生物学中的细菌分类

微生物学中的细菌分类

微生物学中的细菌分类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而细菌是微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微生物。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土壤、水体还是人体内部,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细菌的分类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细菌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功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细菌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

在形态学上,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不同形状的类群。

球菌是一类呈球状的细菌,比如肺炎球菌和链球菌;杆菌是一类呈杆状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螺旋菌则呈螺旋形,比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

这些形态上的差异反映了细菌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除了形态学外,细菌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生理特性进行。

比如,一些细菌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进行能量合成,这类细菌被称为光合细菌,比如光合细菌和古菌等;而一些细菌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这类细菌被称为化学合成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比如高温、高压和酸碱等极端条件,这类细菌被称为极端嗜好细菌,比如嗜热菌和嗜酸菌等。

这些生理特性的差异使得细菌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适应性。

细菌的分类还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

通过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可以揭示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细菌的遗传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分类和研究。

比如,通过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和比较,可以将细菌分为不同的菌属和菌种。

这种基于遗传信息的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菌学研究中,为我们揭示了细菌的多样性和进化历史。

细菌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功能,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是人体内的常见微生物,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等。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一)生理学与生化学分类法
主要以细菌的形态、染色以及细菌的特 殊结条件等等。 主要有两种方法 1、传统分类法
2、数值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
主要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分类基 础,选择一些较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细菌的 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 抗原性等作为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 分。
(二)生理生化特征
包括营养类型、与氧的关系、对温度的适应 性、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 代谢试验及的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各种酶类试 验、抑菌试验等等。 生理生化特征特点: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 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
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
根据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 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
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 ②细胞组分水平; ③蛋白质水平; 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 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 的分类鉴定法
七、细菌的分类方法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1、DNA G+C mol%测定
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 为100,测定其中G+C或A+T摩尔百分比, 能反应出细菌间DNA分子的同源程度,习惯 上以G+C 作为细菌的分类标记。 不同菌属间的G+C mol%范围很大,在 25%~75%之间,但同一种细菌G+C mol% 相当稳定,不受菌龄、培养条件和其它外界 因素影响,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菌,它们G+C mol%越接近(但并非G+C mol%越接近, 亲缘关系就越近???)。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 的规 定,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即每一种 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中微生物的研 究和利用,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 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
食品领域: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添加剂研发等
食品安全检测
利用微生物分类鉴定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 生物,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研发
通过对微生物产生的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和改造,可以开发出新型、 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要点三
显微镜检查
使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微生物进行观 察和分析,记录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在显微镜检查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放 大倍数和光源强度,以便更准确地观 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特征。
05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常见问 题及解决方法
形态学特征模糊或易混淆问题
形态学特征模糊
某些微生物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容易造成混淆。解决方法包括使用高分辨率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先 进技术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以及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如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综合判断 。
免疫学鉴定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荧光染料结合,形成荧光抗体,再与待检微生物结合,通过荧 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从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结合,加入待检微生物后,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最后 加入底物显色,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值,从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 定方法
汇报人:XX 2024-01-21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录
• 微生物分类概述 • 微生物鉴定方法 • 微生物分类体系与命名规则 • 微生物鉴定实验设计与操作技巧 •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微生物分类鉴定在各个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细菌的分类及鉴定

细菌的分类及鉴定
①易于观察比较,尤其是具有特殊形态结 构的细菌; ②是多基因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01:26
【细菌鉴定依据/形态学】
染色反应
各种细菌对染色反应相对稳定,但也常受 到一些因素影响,需要作标准菌株对照。
影响染色反应的因素: ①菌龄
②营养成分 ③pH ④染料 ⑤染色技术
01:26
细菌形态
01:26
【细菌的鉴定依据/核酸差异】
01:26
【细菌分类系统】
❖目前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细菌分类鉴定系 统是《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并不强调细菌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其 目的在于提供为细菌鉴定用的系统。
依据形态、染色反应、细胞壁化学成分、 对氧的需求、生理生化特性而编排。
01:26
【细菌的分类/分类地位】
细胞型生物
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真菌界(Fungi) 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细菌、放线菌、 蓝细菌等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界(Vira)
01:26
【细菌的分类/等级】
分类单位与普通生物相同
01:26
01:26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是指借助于现有的细菌分类 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 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细菌所 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细菌鉴定依据】
形态学 生理生化特征 噬菌体分型鉴定 其他鉴定方法和技术
01:26
【细菌鉴定依据/形态学】
形态特征是细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原 因是:
如:枯草芽孢杆菌的黑色变种

微生物的分类学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的分类学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的分类学和鉴定技术微生物是指体形微小而能自主繁殖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是生命的基础单元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体内,既有益于人类,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和鉴定技术对于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分类学是指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的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以方便研究、鉴定和应用。

微生物分类学的基础是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通过对微生物形态、生长特性、代谢产物等进行研究,进而归纳出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目前,主要的微生物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1. 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最早的微生物分类法之一,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等多细胞体生物,通过观察细胞形态、胞壁、胞膜、菌落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例如,细菌可以根据形态、大小、染色性质、运动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如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形态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弧菌、螺旋杆菌等。

2. 生理学分类法生理学分类法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性进行分类和鉴定。

通过研究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代谢能力、乳酸发酵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该方法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等多细胞体生物。

例如,乳酸杆菌可以通过研究其乳酸代谢能力进行分类,如以乳酸杆菌为主发酵的食品,可根据不同的发酵条件来控制菌群的比例,进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发酵食品。

3. 生化学分类法生化学分类法是根据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通过研究微生物代谢物质的产生和分解途径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该方法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等多细胞体生物。

例如,黄色链霉菌通过对黄色素的合成和代谢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糖类、氨基酸和核苷类物质的利用能力较为广泛,从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

4.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是将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转向生物分子水平的一种分类鉴定方法。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2021精选文档)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2021精选文档)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一、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组成等分三类
原核细胞 如: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 型 衣原体、立克次体。(也称广义的细菌) 如:病毒、亚病毒、朊粒
二、细菌的分类方法
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特征,并按照它们的 亲缘关系分类,分类方法有两类
1.生理学与生化学分类法(传统方法)
(二)生理生化特征
包括营养类型、与氧的关系、对温度的适应 性、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 代谢试验及的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各种酶类试 验、抑菌试验等等。
生理生化特征特点: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
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
27.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 59.生命注定只有一个结果,活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92.如果你具备开始的勇气,就有了成功的豪情。 68.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 ,永远是个观众;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局外人;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只能看别人成功。只有参与、实干、拼搏的人才会收获! 45.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 1.输在犹豫,赢在行动。 51.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1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91.在人生的大海中,我们虽然不能把握风的大小,却可以调整帆的方向。不怕重头再来,就怕没有未来!成功是送给有准备的人,成功是送给有付出的人,相信是成功的开始,让我们携手共进, 创造人生新的辉煌。
1、DNA G+C mol%测定
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 为100,测定其中G+C或A+T摩尔百分比, 能反应出细菌间DNA分子的同源程度,习惯 上以G+C 作为细菌的分类标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 否定 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 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
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 G+C含量差别应在4~5% 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 10~15%; 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 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 意义。 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 菌株,如果其 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不是 同一个种,大于 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
从进化论诞生以来,已经成生物学家普遍接受的分类原则 生物系统学(systematics)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界 (Kingdom) (Regnum) 门 (Phylum) (Phylum) 纲(Class) (Classis) ) 目(Order) (Ordo Ordo) ) 科(Family) (Familia Familia) 属(Genus) (Genus) 种(Species) (Species)
(3)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 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其特点是用一 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 的亲缘关系。
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
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 c)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 d)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 新的分类理论;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
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 形态结构的细菌; 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
二、生理生化特征
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 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
e)为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 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 行研究。
5、其它
血清学试验 噬菌体分型 生态特性 氨基酸顺序 蛋白质分析 细胞壁等细胞成分
通过原核生物的转化、转导、接合来判断原 核生物的亲缘关系等等。
分析比较
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 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 采用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 异特征性寡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 列位点上出现的单碱基印记。
特征序列有助于迅速确定某种微生物的 分类归属,或建立新的分类单位。
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
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 长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2)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 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对不同来源的同一种细 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 主要性 状应该完全相同,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通常用地名或动物名 的缩写加编号作菌株名。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分子生物学指标 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细菌的数值分类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形态学特征 生理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从不同层次,用不同学科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 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 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的资料。
一、形态学特征
培养特征、 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 特殊的细胞结构、 运动性、 等等
(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Bergey Bergey’
第一版 1984年问世,至1989年出齐,共4卷。 第二版 由George Garrity主编分为5卷,将从2000年起 陆续出版。这一版纳入了研究核糖体 RNA测序所产生 的许发育)分类系统。
Salmonella pullorum (S. pullorum)
几种不同的书写情况:

属名重复出现,可缩写
如:E.coli (大肠杆菌);
S. pullorum(鸡白痢沙门氏菌)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
Salmonella sp.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若干菌株
Salmonella spp.
四、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
根据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 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 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 ②细胞组分水平; ③蛋白质水平; 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 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 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
� � � � �
五、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每个孔中含有 不同的底物
自动化、快速
1140 可鉴定细菌有 可鉴定细菌有1140 267 种、目 多种、酵母菌 多种、酵母菌267 267种、目 前已经可用于丝状真菌。
分子生物学指标
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 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 明显变化。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 G+Cmol%)
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 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1923年以来已出至第九版 (1994); 第九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设立 35个群,将古细菌部 改编为5个群,全书描写了约 500个属。 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 第二类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 第三类 无细胞壁的真细菌 第四类 古细菌
3. 生物信息学分析 随着微生物基因信息,特别是全基因组 完全测序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计 算机软件对不同物种的遗传信息进行直接比 较,从而分析不同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4、16S rRNA和系统发育树
(1). 16S rRNA的顺序和进化
培养微生物 提取、纯化细菌基因组
设计引物PCR扩增16S rRNA
4)种(species): 物种,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
微生物的种: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 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二、细菌的命名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 ” 的规定, 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所谓“双名法”就 是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 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写 (即使种名以人名或地名命名)。整个属名及种 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如:Escherichia coli 属名+种名
模式菌株应送交菌种保藏机构保藏,以便备查考和索取。 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ATCC) 德国微生物及细胞保藏中心( DSM)
细菌分类命名权威杂志 :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IJSEM) 任何分离鉴定的新细菌的有关论文应在该杂志发表
菌种 基本培养基 (液体)
检测、编码、查表、鉴定
API 鉴定细 适用于 适用于API API鉴定细 700 多种 菌有 菌有700 700多种
2、Enterotube 系统
不同培养基分装不同小槽中,同 步接种,培养后检测、查表、鉴定。
3、Biolog全自动或手动细菌鉴定系统
在96孔的细菌培养板上检测微生物对 不同发酵性碳源利用情况进行的分类鉴定。 菌悬液或 无菌水
2. 核酸的分子杂交
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生物 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 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t 直接分析比较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目前尚难以普遍地进行; t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 DNA 碱基排列顺序的相似性
二、 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
(一)《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Bergey Bergey’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 (D.Bergey)(1860-1937) 伯杰氏手册 : 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参考书,
第6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 150万, 其中微生物超过 10万种,而且其数目还 在不断增加。
生物分类的两种基本原则:
)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a)根据表型(phenetic phenetic)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分类学上,用 G+C占全部碱基的分子 %)来表示各类生物的 DNA 百分数(G+Cmol G+Cmol%) 碱基因组成特征。
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 GC%范围,因 此 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 GC% 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 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 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 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亚种用subsp.(正体)表示
Pasteurella multocida subsp. septica
由于细菌分类单元的划分缺乏一个易于操作的统一标准, 为了减少因采用不同标准界定分类单元所造成的混乱, 细菌系统分类也像其他生物分类一样采用 “模式概念” 种和亚种指定模式菌株( type strain); 亚属和属指定模式种( type species); 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指定模式属( type gen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