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问题式课堂探究设计

合集下载

《陈情表》问题式教案新部编本

《陈情表》问题式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陈情表编写:周贵田审稿:备课组【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2、锻炼文言翻译能力。

3、积累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借助书下注释和翻译资料,学生自己翻译,老师答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亲情忠情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锻炼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问题探究1、弄清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跣马刘病日笃2、弄清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3、弄清以下加点的实词: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跣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庶刘侥幸不胜…4、弄清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语言的陈情特色。

3.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 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游子吟》导入,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进而引出课题《陈情表》。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李密及写作背景。

3. 文体知识介绍:讲解“表”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4.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5. 深入研读:
-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 体会文章语言的陈情特色。

- 理解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孝”。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陈情表》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陈情表》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陈情表》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2.学习文章“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的行文构思艺术。

3.反思古今忠孝的理念变化,引导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怎样践行“忠孝”。

[教学重点]在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的“忠、孝”文化含义、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李密陈情》动画,通过视、听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进退两难的困境,进一步理解李密对“忠孝难两全”的权衡。

二、品读赏析学生带情朗读(分散读、齐读),在了解李密悲苦身世基础上,体会他对祖母真挚深厚的拳拳孝情。

引导学生感悟李密陈情的字字泪,句句情,读出凄切、悲凉之情。

指导学生注意行文构思变化,李密是如何一步步述说孝情,转而陈忠情,体味“情”“理”交融的婉曲表达方式。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李密陈情一表的主旨是什么?以怎样的行文构思方式打动了晋武帝?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愿乞终养”。

[整体感知]语言特色:语言真诚通俗而谦卑严谨,给人推心置腹之感。

语汇丰富,句式多,层层递进,感染力强,引发共鸣。

句句带情、带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至情至理,情理交融。

一言蔽之,即“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内容特色:李密陈情表孝道,表忠情,忠孝合一。

[讨论分析]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述苦情。

述身世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把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怜悯。

(2)说难情。

诉说陷于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境地,博得武帝同情,婉拒朝廷恩遇。

(3)解疑情。

提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陈述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4)表忠情。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探究二:如何看待古代的孝文化及“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展示资料]在古代,“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也作为一种亲情关系,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对于封建统治者,是控制人们思想,增强国家凝聚力进而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陈情表》课堂教案

《陈情表》课堂教案

《陈情表》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陈情表》全文;(2)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及其生平;(3)分析并掌握《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本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坚守信念,敢于担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2)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及其生平;(3)分析《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陈情表》中的难点字词、句式;(2)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密及其生平;(2)阐述《陈情表》的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陈情表》的结构、艺术特色;(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文本分析:(1)分析《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2)讲解难点字词、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敢于担当,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2. 强调熟读背诵《陈情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3. 强调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学习、工作中坚守信念,敢于担当。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的内涵和外延。

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

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

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引言:《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陈情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相关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问题在陈情表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一些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常常过于泛泛,缺乏具体性。

例如,他们可能只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陈情表》的情感表达”,这样的目标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感认知上。

因此,我们需要更具体、可测量和可实施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陈情表》中所述的历史背景和事件;2. 学生能够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且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3.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鉴赏的相关术语描述《陈情表》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在进行陈情表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内容过多或者内容不足的问题。

如果内容过多,容易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入;如果内容不足,容易导致课堂内容单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陈情表》的作者杨万里和其背景介绍;2. 文本的结构与主题;3. 文本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常常较少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差异化的学习风格。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阅读导引法: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与好奇心;2. 听读合一法:通过播放录音或老师的朗读,让学生在听中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多样化的思维角度。

《陈情表》课文的教案分析2

《陈情表》课文的教案分析2

《陈情表》课文的教案分析2。

接下来,我们将对《陈情表》的教学进行分析和设计。

一、阅读教学1.前期准备在进行《陈情表》的阅读教学前,我们需要学生们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

老师还可以讲解一些文学艺术知识,例如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

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课外阅读材料,例如《英雄志》、《典论》等。

2.阅读活动在进行《陈情表》的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交流文本内容和个人理解。

接着,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小组从文本中选择一个段落,展示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交流。

每个小组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感悟体会,展示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心路历程。

二、文学鉴赏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价,从中发掘出其艺术特色和内在思想。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1.艺术手法《陈情表》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反讽、对比、排比、夸张等。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们针对这些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追求。

2.语言特色《陈情表》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清晰明了、优美流畅等特点。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们结合具体段落,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用词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思想内涵《陈情表》中所表达的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们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

三、扩展应用在阅读教学和文学鉴赏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扩展应用。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扩展应用:1.写作训练让学生们从《陈情表》中捕捉到写作的启示,针对具体的写作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例如议论文、情感表达、议案写作等。

2.演讲和辩论让学生们通过《陈情表》的阅读和分析,进行相关演讲和辩论。

《陈情表》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陈情表》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陈情表》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研究一、教学背景与要求本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对于《陈情表》这一篇国学经典的习读和理解能力进行深入探究。

学生在习读《陈情表》的同时,也需要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个人要如何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并对个人的家族进行积极的维护。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需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巧。

通过学生对于《陈情表》阅读和理解的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国民教育意识。

二、教学过程1.学习目标与教学重点学习目标:①通过阅读《陈情表》这一篇国学经典,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②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国民教育意识。

③通过学生的翻译和解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①通过对《陈情表》句子的详细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②通过学生对于文章中男儿的忠诚精神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明白诗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

2.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教学方法:①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讨论与解读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价值。

③写作活动,通过对于文言文语言的翻译和练习,巩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活动安排:活动1:图像阅读和讨论赏析通过幻灯片和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呈现文章中描述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性格。

活动中,老师对于图像的解释和讲述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情感价值。

活动2:白话解析和小组讨论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需要老师给予白话解析备课工作,以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和含义。

教师可以把《陈情表》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互相交流和解释信息,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信息细节。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西晋散文中,李密的《陈情表》委婉诚挚,说理细腻有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问题探究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大文学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但有一次,他在给别人改诗的时候,却出现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的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

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十分可笑。

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又怎能卧在花心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以为改得很好,实际上改错了。

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小鸟叫“明月”,它叫的声音婉转动听;还有一种昆虫,叫作“黄犬”,它常在花间草丛中飞来飞去。

王安石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结果改错了。

这个事例启示我们,要注意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作品,王安石因为不明当地的生态文化,所以出错。

下面的例子则属于习俗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一首诗,表面看,没有哪个字不明白。

但“床”指何物?有人说,这还用问?理所当然是“睡觉的床”嘛。

然而,我们细细玩赏,诗中的李白分明不是睡在“床”上,而是在地上低头徘徊。

那么,“床”是什么?原来“床”在古代“身兼数职”,可为坐具、可为卧具、可为书桌、可为餐桌等,作为卧具,又可为睡床、胡床(口语称“马扎”)。

而在这里,偏偏是指不为常人所知的“井床”,也就是“井上围栏”。

诗的意境是:在静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他步入庭院,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还误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抬起头来看见天空的明月,才知道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

对井望月,百感中来,不由得低头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这样解读,岂不更加符合诗意,也更加含蓄蕴藉?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也属于习俗文化: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破屋子漏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问题”式课堂探究设计
——探究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
阜阳一中李良泉
内容摘要: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
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掘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合作思维训练
问题式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和一片创造的时空。

,鼓励他们带着任务和目的在和谐和宽松的环境中去探求知识,去发现课本,去发掘自我,去发现真善美。

本文试图以《陈情表》为例,通过采用问题式教学设计,探究如何实践对学生由浅入深的课堂思维训练,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前要求学生完成人物,背景,字词以及文意的疏通等预习)
导入: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

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

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

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完成以下问题,完成《陈情表》的学习。

基本问题设计:
基本问题设计一: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陈述自己的感情。

陈述事情的理由。


基本问题设计二: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

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用原文回答)
(“欲奉昭奔驰。

实为狼狈。

”)
(“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基本问题设计三:李密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为了打动皇帝。


基本问题设计四:幼年的李密与他人有什么不同?说出具体的语句。

李密: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基本问题设计五: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文中对应句子“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探究性问题设计: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探究性问题设计一: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
会答应他吗?
(不会。

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
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
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探究性问题设计二: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
测。

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

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
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
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
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
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
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
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拓展性问题探究设计:(根据课堂时间控制学生探究时间的长短)拓展性问题探究设计一: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总结: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拓展性问题探究设计二: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总结: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