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

合集下载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平定三藩之乱是哪位皇帝?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平定三藩之乱是哪位皇帝?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平定三藩之乱是哪位皇帝?
发生在1673年—1681年的三藩之乱是皇帝在位期间,最终清军大胜,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对于清廷来说,平定三藩之乱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三藩是指平西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平定是哪位皇帝
平定三藩之乱的是康熙皇帝。

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

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三藩之乱是怎么被平定的

三藩之乱是怎么被平定的

三藩之乱是怎么被平定的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那么你了解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藩之乱的平定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藩之乱的平定介绍康熙平三藩之乱在历史上也可谓是赫赫有名。

面对三藩之变乱,康熙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

在吴三桂举起叛旗之后,康熙立即在全国范围之内公布其罪状,处死其在京之子,并且停撤尚、耿二藩,对于精忠在京诸弟,仍处宽容措施。

此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一一反清,康熙始终进行招抚,称其变乱为“无知被惑”,表白说自己绝不是食言,会保持对他们的态度。

第二,在军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准确与周密的作战计划。

在一方面,他派遣将士分赴常德、四川、荆州、安庆,以阻截吴军以及割断吴、耿联系;在另一方面,他积极部署后方,以山东兖州、山西太原为后方军队的集中点。

变乱发生后,吴军来势凶猛,迅速攻陷岳州、衡阳等地。

后耿精忠据福建反清,继而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在吴三桂的诱引之下反清,占领平凉,和进攻四川的吴将王屏藩互相呼应。

数月之间,陕、甘、川、湘、黔等省均为吴军控制。

吴三桂自然被胜利冲昏头脑。

自以为用兵之术天下无双,企图开始压迫康熙和谈。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诈心理,不但不为所动,还积极备战。

首先,命清军挺进岳州,展开直接进攻。

其次,在慰勉王辅臣失败之后,进军平凉,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声援,逃往汉中。

最后,得知吴三桂“谋结青海多尔济”之企图,康熙立即命张勇屯甘州防御,使青海与硕特各部“归故巢”。

自此,清廷大体平定陕甘,以致吴三桂阴谋彻底破产。

后于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复。

康熙十五年五月,清军又攻取了广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于清镇南将军莽依图之进攻以及吴三桂逼迫助饷之下,尚之信走投无路,只能降清。

之后,吴三桂只余四省,府库空虚。

而且,吴军横征暴敛,使人民怨声载道,众叛亲离。

为维系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于衡阳称帝,国号“周”。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军队实力比较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军队实力比较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军队实⼒⽐较⼀、三藩之乱及其平定明清之际,明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和吴三桂,趁明皇朝⼟崩⽡解之机,各率所部先后降清,均被封为王。

当清军于顺治年间南下时,他们⼜充当了先锋,与清军共同消灭了南明王朝及农民军余部。

之后,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之孙耿精忠1受命分别留镇云南、⼴东、福建。

这样,到康熙元年1662,吴、尚、耿便成为各据⼀⽅的藩王势⼒,“世称三藩”2。

三藩形成的这种割据势⼒,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清朝的统治。

从康熙元年到⼋年鳌拜等四⼤⾂辅政时期,三藩势⼒迅速发展。

康熙帝本⼈对三藩“包藏祸⼼,久蓄不轨”3的阴谋极为关注,“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事,夙夜厪念,曾书⽽悬之宫中柱上”4。

康熙⼋年,康熙帝亲政后,采取了⼀些抑制三藩的措施,如禁⽌各藩王“家下商⼈各省贸易”5,还打算拟订裁减三藩兵⼒的计划。

⾜见他已把拔除三藩这个清政府⾝上的毒瘤列⼊议事⽇程。

康熙⼗⼆年三⽉,尚可喜上书康熙,愿归⽼辽东,请以其⼦之信袭爵继续留镇⼴东。

康熙认为这正是⼀个撤藩的好机会,即命令全藩撤除。

吴三桂、耿精忠为试探朝旨,也先后上书假意请撤。

康熙皆允其请。

吴三桂试探撤藩之事竟成事实,不禁使他愕然失⾊,遂于康熙⼗⼆年⼗⼀⽉⾃称“兴明讨虏⼤将军”,将反清檄⽂远近传扬。

接着,耿精忠、孙延龄等举兵响应。

那些平⽇就与三桂有勾搭的贵州巡抚、提督,四川巡抚,⼴西、四川、陕西提督及孤守台湾的郑经,也纷纷加⼊了变乱的营垒。

不到半年,变乱的战⽕燃遍了半个中国。

这⾥有必要对于三藩拥有的兵额问题加以探讨。

以往有关著述⼤多认为三藩兵⼒总数约有10万,还有的认为只吴三桂就拥有7万⼈。

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精确。

史载,耿、尚⼆藩各有按旗兵编制的⼗五佐领,绿营兵六千余⼈。

吴藩有按旗兵编制的五⼗三佐领,绿营兵有“四镇⼗营”6。

按:三藩藩属五丁出⼀甲,甲⼆百设⼀佐领。

吴藩的“⼗营”,每营有兵1200⼈,共12000⼈;“四镇”,每镇有步战兵、守兵2400⼈。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天子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对中外文化均有研究。

二、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用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归纳总结康熙初年面临的矛盾(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

历史评价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局不稳定。

(2)过程:在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实施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过程:①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②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思维点拨抗击沙俄的入侵,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签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三、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历史故事_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历史故事_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历史故事_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历史故事的定义:故事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指刚刚发生的故事,比如新闻故事;一种是指未来发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还有一种是指过去发生的故事,比如成语故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_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一)1661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即位。

顺治帝临死前留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其处理国家大事。

鳌拜因为立过战功,手握兵权,因而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

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头一个目标。

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

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出十多个棒小伙进宫,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作了布置。

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将他团团围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

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

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

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奖赏,就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不肯再服从清廷的指挥,从而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新国家潜伏着的祸害。

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平“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

他们都心怀鬼胎,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

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

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削平三藩之乱(1)

削平三藩之乱(1)

削平三藩之乱(1)康熙三年(1664年),虽然农民军的“联明抗清”运动遭到了最后的失败,清朝建⽴起全国的统治,但当时南⽅有“三藩”势⼒割据数省;东南沿海有郑成功的势⼒,并占据着台湾;西北边疆则有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的分裂活动。

显然,不清除这些分裂割据势⼒,清朝的统治就不会巩固,国家也不会实现真正的统⼀。

“三藩”是指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明清之际,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的祖⽗耿仲明,趁明朝⼟崩⽡解之机,先后率所部降清,均被封为王。

当清军于顺治年间南下时,他们⼜充当了先锋,与清军共同消灭了南明王朝及农民军余部。

之后,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受命分别留镇云南、⼴东、福建。

这样,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尚、耿便成为各据⼀⽅的藩王势⼒,世称三藩。

三藩形成的这种割据势⼒,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清朝的统治。

从康熙元年⾄⼋年鳌拜等四⼤⾂辅政时期,三藩势⼒更得到了迅速发展。

政治上,他们名义上⾪属清廷,实则独霸⼀⽅,⾃⾏其事,并⼴泛收罗党⽻,独揽⼈事、财政⼤权。

其中,吴三桂最为跋扈。

他⽤⼈,吏兵⼆部不得掣肘;⽤财,户部不得⼲预。

他甚⾄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号称“西选”,使“西选之官⼏满天下” 。

军事上,三藩各拥重兵。

据推测,他们的兵额总数约10万⼈,相当于⼋旗兵的⼀半。

吴三桂在云南边陲不断寻衅,竭⼒扩张势⼒,如在灭掉⽔西⼟司安坤,迫使其妻率属他奔之后,随即占领了⽔西地区。

经济上,三藩霸占⽥⼟,苛派加耗。

吴三桂在云南的⽥庄星罗棋布,“管庄者杀⼈夺货,滋为民患” 。

尚可喜在⼴东海州、花⼭⼀带有数处“王庄”。

他们还向当地⼈民征收繁重的租赋。

吴三桂在他霸占的⽥庄⾥所征收的赋税,⼀般超过民赋的⼗数倍。

耿精忠统治下的福建农民,其处境也相当凄惨:“闽苦饷正供之外,催科多名。

民以⽥听兵饷,所收不能⼗之⼀。

” 尚可喜和他的⼉⼦尚之信仅从盐埠、渡税、总店、渔课、市舶五项中,每年即可收⼊⽩银数⼗万两。

对于三藩的种种罪恶⾏径,康熙帝感到极为忧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学术观点: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学术观点: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

学术观点: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从原因上,认为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的处理策略不当造成的。

因为三藩在东南海隅或西南边陲,非心腹之患。

况且吴三桂、尚可喜都已年迈。

而康熙少年亲政,来日方长。

倘不急于撤藩,先整治内地,则吴三桂以其子在京为额驸,既图袭爵,又无辞可藉,必不致反。

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大藩为小藩,又以各种借口削夺诸王侯嗣封爵达百余人,康熙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实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但是内地未治,人心不一,吴三桂狗急跳墙则变起难于骤定。

结果兴兵八载,祸连十省,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岂非康熙撤藩太急贪功激变之过乎?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

倘康熙败于吴三桂(吴氏若不拘泥于划地江南,而全师北向,亦有胜望),则如何评价三藩之乱?所以三藩之事,激变本非明智,平定亦难以为功。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清朝的历史故事-康熙帝平定三藩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和势⼒的养成,是请廷利⽤明将平定和镇守南⽅的结果。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康熙帝平定三藩 南明最后⼀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烨(⾳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岁。

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帮助他处理国家⼤事,叫做辅政⼤⾂。

四个辅政⼤⾂中,有个叫鳌拜(鳌⾳áo),仗着⾃⼰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

别的⼤⾂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强迫⼿段圈了农民⼤⽚⼟地,分给⼋旗贵族。

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占地,还⽤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官的反对。

鳌拜诬陷这些官员⼤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四岁的时候,亲⾃执政。

这时候,另⼀个辅政⼤⾂苏克萨哈和鳌拜发⽣争执。

鳌拜怀恨在⼼,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

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xuān)起袖⼦,拔出拳头,⼤吵⼤嚷。

康熙帝⾮常⽣⽓,但是⼀想鳌拜势⼒不⼩,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除掉鳌拜。

他派⼈物⾊了⼀批⼗⼏岁的贵族⼦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摔跤,只当是孩⼦们闹着玩,⼀点不在意。

有⼀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样⼤模⼤样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办膊,有的拖⼤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也⼤。

可是这些少年⼈多,⼜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下⼦就被打翻在地。

任凭他⼤声叫喊,也没有⼈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牢,康熙帝马上要⼤⾂调查鳌拜的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定“三藩”
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

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每逢抬头看见字条,他都要沉思片刻,心里想着:怎么处理才妥当呢?
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属地。

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

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先后投降了清朝,充当引路人。

领着清兵开进中原。

他们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招降汉放地主。

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

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

可是后来,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三藩当中数吴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过问。

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两千万两。

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

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做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七百顷庄田据为藩庄。

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还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

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

为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从苏州
买回四十个十五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

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

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比不上吴三桂。

正因为这样,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处理三藩的问题时挂在心上。

面对柱子上的字条,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从吴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正做为额驸(就是驸马)住在北京。

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

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印。

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对吴三桂说:您年纪大了,又有眼疾,不能过于操劳。

云南、贵州事务让地方官去管理吧!后来,朝廷又借口兵多饷少,裁减了三藩手下兵卒。

吴三桂见朝廷一再限制他,江青肚子不高兴,便做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爵位。

康熙皇帝正求之不得,立刻同意他回家,可不准他儿子接替爵位,吴应熊在北京听到风声,又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

吴三桂马上把谋士们找来商量。

他无可
奈何地说: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准备请求撤藩,试探一下。

一个谋士不同意,劝他说:近来,皇上正找碴整您,您千万不能像平南王那样请求撤藩。

吴三桂冷笑着说:我身经百战,手下猛将如云,不比尚可喜。

皇上还年轻,他肯定不敢碰我。

于是,他写下了请求撤藩了奏折,派人送到北京。

耿精忠听到风声,也连忙上了奏折,请求撤藩。

奏折送到了朝廷,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些大臣平日受了吴三桂的贿赂,这时候便站出来为他说话,对康熙皇帝说:平西王镇守云贵边远地区,一旦撤出,边疆空虚,对国家不利。

况且他家人口众多,迁移途中,定会骚扰百姓。

还是不撤为好。

有些大臣只图维持现状,怕得罪吴三桂,也附和着反对撤藩。

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张撤藩,他们说:’三藩’准备谋反已经十分明显,不撤藩,国家永远不会安宁。

两派大臣各不相让,在朝廷上争吵起来。

康熙皇帝默默地听着,猛然间打断大家的争论,斩钉截铁地说:撤藩他们要谋反,不撤藩他们也要谋反,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

于是,他下令撤藩,并且派大臣到云南、福建、广东进行监督。

吴三桂没想到康熙真会同意他的请求。

他好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

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

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

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都跟着哭了,
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这个汉奸,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

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

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

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把出复明讨清的旗号,统率人马向北进军了。

福建的耿精忠马上响应。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逼死了父亲,也从广东起兵。

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

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他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乱。

杀了要撤藩的大臣,赶快求和吧!
吴三桂兵力强大,不如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
这样的议论在康熙皇帝的耳边不断响起,干扰着他的决心。

但是,他再次做出决断: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

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保证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

这种各个击破的办法果然奏效,不久,这两路叛军都投降了。

耿精忠和尚之信被降服,好比给了吴三桂当头一棒。

这个消息传到他那里的时候,他正在饮酒作乐,听完报告,脸上立刻没了笑容,愣了好一会儿,他才忧心忡忡地对谋士们说:皇上这样年轻,便能做出如此决断,有这样高明的手腕,我这回算是完
了。

我如今是骑在老虎身上啊!说着,就老泪纵横,推杯而起。

一个谋士说:八旗军远道而来,部署未定,我们应该马上渡过长江,同他们决战,夺取全国。

吴三桂摸着满是皱纹的脸,连连摇头说:我已年近七十,哪有这种雄心?这次起兵,原来是为吓唬皇上一下。

万没想到唉!如今轻易出动,后方必定空虚,将来万一失败,就没有了退路,不如划江而守吧!从此,吴三桂闷闷不乐起来。

云贵地区本来就土地贫脊,生产落后。

吴三桂发兵叛乱以后,粮饷主要靠四川、湖南供应。

偏偏这些地方又闹起饥荒。

老百姓连收成都没有,拿什么供养军队呢?他的军队一连七个月发不出军饷,士兵饿得连战马都杀了吃了。

吴三桂搞割据,闹分裂,早就被人民痛恨,他的内部自然也矛盾重重。

这时候,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也趁机纷纷逃走,清军乘虚攻打过来,收复了大片土地。

吴三桂还想最后挣扎一下,在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三月,撕掉了复明的假面具,自称皇帝,国号叫大周,他以衡阳为首都,匆匆忙忙地举行了登基典礼。

可是,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当了不到五个月的皇帝,吴三桂就连悉带气,得病死了。

吴三桂一死,局势完全被清军掌握。

吴三桂的孙子、十三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以后,放弃衡阳,逃回了云南。

清军势如破竹,紧紧追赶,相继收复了湖南、广西、四川,又在康熙二十年
(公元一六八一年),把昆明团团包围起来,吴世璠困在城内,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各地吴军全部投降。

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叛乱,被平息了。

由于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大,又处事果断,因此避免了全国的再度混乱和分裂。

三藩叛乱平定以后,清朝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