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3Word版含解析

PPT
1.
2.
PPT
2
1.3
?
2.
?
3.
4.
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解
展
示
点
八、、
评
参与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
品。点拨明确有争议的问题:
1.列举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 为;正反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 最后得出结论。
2.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个人才能。
3.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 散文素以雄辩者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 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展示答案
关键词
第
层
级
学
第
2
课
时
总 结 归 纳
气势浩然源于孟子的人格修养。具有这 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 能够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 无私无畏。让我们把这种浩然之气融入我们 的生命之中,冲破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总结归纳
PPT课件
展示《思 维导图构 建》图示
1.
3.
2.
800
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①纲 目清晰,层层深入;②全文为问答式。(2)论 证艺术: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如“拔苗助长”的故事。如妇人之道的类 比。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比、 对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③对比论证。
4.人格、人才、国家治理。
朗读作品,
小组展示、辩论
PPT课件
导
本内容,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
学习重点
时
入
步理清思路,领悟文本观点和思辨艺术。
、指导学生朗读选文。
朗读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教学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当世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从18名路人说起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发生了一出惨剧。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莫然而去,最后虽有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这个还未看懂的世界。
思考:18名路人的恻隐之心为什么在那7分钟内动摇了呢?如何让18名路人救助之心不动摇?二、探究文本1.学生朗读课文2.自主研习——攻克语言关字音:恶、塞、慊、揠、槁通假字:慊古今异义:病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词类活用:外重点字词:敢、恶、至、直、塞、慊、馁、外、正、闵、揠、病、槁、寡、耘、非徒答案:通假字: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古今异义:今日病矣:病,古义:疲累,倦困。
今义:疾病。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者,……也”表判断)难言也。
(……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介词结构后置句:行有不慊于心。
(应为“行有于心不慊”)则塞于天地之间(应为“则于天地之间塞”)宾语前置句:敢问夫子恶乎长(应为“敢问夫子长乎恶”)词类活用:以其外之也:外: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外。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7 Word版含解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重要内涵;3、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4、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重要内涵;2、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3、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三、备教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六篇,虽是选修文章,但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还是有巨大意义的。
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讲解和探究。
所选三则内容中前两则重点学习,第三则次重点学习。
四、备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课前先让学生对课文自主学习,课堂上稍加点播即可。
文本的内涵就需要老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的方式来完成,这样,本文对学生的影响才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基础知识已学)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合作探究。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宋著名作家冯熔在《如梦令●题龙脊石》中说:“素养浩然之气,铁石心肠谁拟。
蒿目县前江,不逐队鱼游戏。
藏器,藏器,只等时乘奋起。
”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昂扬向上之气,一种积极的精神境界。
其实,“浩然之气”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首倡的。
那么,孟子笔下的浩然之气与冯熔笔下的浩然之气的内涵是一致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来感受孟子的精神境界。
(二)、作者简介:宣扬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写作背景:诸侯国之间兼并不断。
(四)、文本讲解——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研习文本第一则(齐读、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1)、何为浩然之气?(原文回答)明确:“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配义与道。
是一种极宏大、极刚强,要和正义正道相配的气。
是一种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如今很流行的正能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五人和教案Word版含解析

《人和》第一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够;对孟子思想了解不多,凡是喜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就此,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 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一、导入: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和气生财(生意);和睦,家和万事兴(家人之间);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同学朋友之间)。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教学重点】1、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2、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1.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
《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
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
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
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
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
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8含解析

1.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解大意;
2.合作探究。对于选修教材,要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2.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养气说”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完成课时目标二】
提问2:孟子提出“养气”的方法是什么?
【课件展示】总结直养无害集义三勿
1.学生齐读课文“是集义所生者……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学生回答:“以直养而无害”“集义所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翻译)
提问3:孟子列举“揠苗助长”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养气要注重积累培养,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
【课件展示】“大丈夫”
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加以评论。
提问3: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孟子觉得他们符合大丈夫的标准吗,为什么?
(明确:不符合。孟子认为,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外在威势不过是他们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失去道德标准。的任性行为。“以顺为正”,是匹夫之勇,“妾妇之道”。)
学生回答:
训练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
陶冶情操。
七、作业
1.掌握重点文言现象,熟读课文;
2.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课后巩固
培养表达、写作能力
八、
板书
“浩然之气”
(具备)(必须)
“大丈夫”“养气”
(成就)
由“大丈夫”开始,至“大丈夫”结束,浩然之气循环往复。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案2含解析

学校课名高中语文教师学科(版本)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章节《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时一课时年级高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孟子“四心”中的精髓,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探讨孟子“四心”中的“恭谨之心”,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衔接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小组讨论。
学习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一至五的学习中,已基本具有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一.导入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
孟子认为,人和“非人”之间是有一道分水岭的,而这也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前三则的内容疏通过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三则的内容,再结合我们当今的社会以及同学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看如何才可以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谦谦君子。
情景式导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自制课件,大屏幕投影。
具有浓郁古风的课件,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孟子选文的思想境界中。
二.解读“四心”1.是什么:“四心”指的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所说的“四心”其内容不仅限定在人的善良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链接、迁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使他们乐于学习。
实现知识的链接和迁移,以便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
和道德范围内,而且他认为这“四心”是人人皆有的。
2.为什么人要有“四心”:孟子称“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为“不忍人之心”。
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8Word版含解析

探究“大丈夫”的标准一一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和特点一一感悟如何“养气”一一拓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以读带学,以读感悟);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培养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
讨论法(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教材名称咼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材
课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上课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重要文言现象;
2.理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3.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学生浏览课时目标
2016
2000
13
2
5
3
4
5
?
1
2
1.
2.
3
1.
2.
3.
26
1313
13
1.
2.
/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待课后补充)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课前
检测
1•找出下列的通假字
不慊于心/戒之曰往之女家/困于心,衡于虑2•翻译下列句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请一个学生小组,以接龙形 式回答。
、
目标展示
1.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2.领悟孟子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解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
2、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方法目标:
1、诵读并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2、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理解浩然正气之至大至刚,懂得正气培养之原则,明白浩然正气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选文思想;
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1、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联系历史典型人物和现实,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引导学生参悟梦孟子的说理艺术。
3、联系现实,使学生理解“义”、“道”、“气”、“仁”、“礼”、“大”、“刚”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及步骤
教学要点:
1、学生自由诵读选文;
2、分析讨论:抓住孟子说理的关键进行讨论,比如第一节,应抓住这么二个关键的词,一个是“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一个是“善养”,如何“养”?第二节里,我们就应该抓住“大丈夫”这个概念,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的画轴上,诸多有浩然正气的英雄人物,以其独有的气概,仍然栩栩如生地演绎着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本色,他们永远不倒不死感动感染着后世普通大众,激励鼓励这后世仁人志士!屈原,苏武,这些耳熟能详的铮铮铁汉身上,激荡着的是两千多年前就被孟子提倡而出的仁、义、礼谱写的主旋律。
今天,我们感悟一下孟子的浩然正气。
二、追寻英雄
1、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苏武: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三、讨论第一、二篇:
(一)学生诵读并思考::
(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3)那又何为“至刚”呢?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
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4)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为青少年在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的正气。
明确:
直养无害、配义与道、集义无馁、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二)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参与引导。
(三)联系历史史实理解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
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
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学生联系历史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2、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
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
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四、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对“仁”、“礼”、“义”教师参与引导。
五、拓展延伸
1、孟子的“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
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
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
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
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2、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
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
”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
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
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六、布置作业:
华益慰,让你对和平环境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新的认识。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悟。
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