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配_公平与效率关注的焦点

合集下载

现在的分配原则

现在的分配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分配原则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
1. 按劳分配: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按要素贡献分配: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对生产的贡献程度来分配收入。

3. 公平与效率兼顾:在追求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减少贫富差距。

4. 保护弱势群体:通过社会保障、扶贫政策等手段,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5.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但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更公平的分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配原则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的分配制度和政策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社会焦点问题透析

社会焦点问题透析

对当今社会“炫富”现象的社会学考察近几年,网络上频频爆料“炫富女”“炫富男”,从郭美美开豪车带名牌手包,到炫富女赵蓉和昆明的炫富姐,再到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价值50多万元的宝马车去上课……这说明了:炫富这一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经在当今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并且有甚嚣尘上,愈演愈烈的势头。

这些现象马上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紧接着各种各样的指责便如潮水般涌来。

网友之所以如此愤怒,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

一、当代社会的“炫富”现象不久前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网名叫做郭美美baby的女孩儿公开在网上网上炫耀其奢华的生活,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而且在微博中展示了很多其开豪车,带名牌儿手包的照片。

这起事件应该是炫富现象的标志性事件。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流行的炫富,其本质就是通过社会对其财富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荣誉,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

他们通过炫耀式消费活动和财富的展示,使得炫耀性的消费成为一种难以休止的金钱竞赛,其结果是形成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

炫富就其本质来讲,实质上是物质主义或金钱至上的一种表现,其心理根源主要是在虚荣心指导下表现出的对于个人金钱和财富匮乏的一种恐惧和担忧。

作为现今的社会乱象之一,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炫富”现象产生的原因炫富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复杂多样。

第一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引进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有些富人却逐渐发展成炫富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也就不会攀比炫富。

炫富固然说明了整个社会已经富裕了起来,但也更说明了整个社会的贫富不均。

我们不能否认,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总体发展平稳但是贫富差距仍然逐渐拉大的状况。

经济发展没有使得共同富裕实现,而富人和穷人的差别越加明显和不可调和。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正方,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首先,社会福利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作为一个文明社会,我们应该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福利和权利。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

”这就意味着社会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福利。

其次,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如果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一个不公平的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

”因此,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后,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也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护。

在社会中,总会有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他们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才能够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稳定和对弱势群体关爱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并解决这一问题。

反方,不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首先,社会福利分配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而不是过多地介入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干预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其次,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会导致社会的“懒惰”和“依赖”。

如果社会福利过多,就会导致一些人失去工作的动力,依赖社会福利过活。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没有免费的午餐。

”社会福利应该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让人们变得依赖和懒惰的工具。

最后,过多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社会福利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多地投入到社会福利分配中,就会导致其他重要领域的资源匮乏,比如教育、医疗等。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效率与公平——“双一流”政策价值导向的思考

效率与公平——“双一流”政策价值导向的思考

第1期202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No.lMar.2021效率与公平—“双一流”政策价值导向的思考刘昌乾吴晨圆陈鹏(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双一流”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出台伊始就面临着很多争论,其中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是“双一流”政策是追求效率还是追求公平。

文章首先讨论公共政策中“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导向及其政策表现,并从历史视角考察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然后解读分析“双一流”政策的价值导向,证明“双一流”政策的出发点倾向于追求“效率”价值,但最终政策结果达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效果。

关键词:效率;公平;“双一流”建设;“985工程”;“211工程”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095-1760(2021)01-0073-12一、引%2020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双 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各高校都对首轮“双一流”建设进行了总 结评估。

如何评估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根据首轮建设开展下一轮 “双一流”建设遴选,是各个高校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

根据2015年发布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以每5收稿日期:2020-12-10作者简介:刘昌乾,男,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吴晨圆,女,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项目管理科副科长。

陈鹏,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硕博连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XNOJ01)。

7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 年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意味着在首轮人选的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分将会淘汰出局,同时也给了首轮没有进人 的高校一个新的机会。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正方辩手:首先,我们认为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关乎社会公平和正义,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如果我们忽视这一问题,就意味着我们放任不公平现象存在,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

其次,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社会应尽的责任。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

正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说,“一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

”如果我们不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就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如果社会福利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例如,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就是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和不公平的财富分配而爆发的。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关注并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公平的福利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反方辩手:我们认为,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并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首先,社会福利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而且,过分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会导致政府资源过度集中在福利支出上,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过分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也会削弱个人的责任感和自我奋斗的动力。

如果社会过度提供福利,会导致一些人变得依赖福利,失去了自我奋斗的动力。

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福利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它只是一种临时的帮助,真正的改变在于个人的努力和责任。

”。

此外,过分关注社会福利分配问题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浪费。

一些人可能会滥用福利资源,而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并不是应该过分关注的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

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自然等方面的资源。

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因此社会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分配社会资源。

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在社会的不平等分配中,经济资源是最关键的社会资源之一。

经济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工作和投资。

然而,工作和投资的机会并不是平等的,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处于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获得足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与此同时,投资也需要一定的资本,但是贫困人群并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进行投资。

因此,社会缺乏公平的机会来获得财富,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除了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

文化资源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文化资源的传承也存在不公平。

在一些社会中,文化传承往往由富人家庭掌控,这些富人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文化体验,而贫穷家庭的孩子则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文化资源。

这导致了阶级差距的扩大,由于缺乏文化资源,贫穷家庭的孩子无法获得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政治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政治资源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然而,政治资源的分配也往往存在不公平。

在一些社会中,政治资源往往被政党、权贵阶层或精英掌控,这些人可以通过权力和财富掌握政治资源,从而扩大他们的利益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普通人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源来影响社会。

二、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挑战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关键。

然而,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面临着多种挑战。

首先,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资源分配充满了竞争和争夺。

在资源竞争和争夺中,权利、利益和利害关系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阻力,这也是制约公平资源分配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社会资源的分配,不但需要社会资源本身,还需要分配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改革开放,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探讨的历史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探讨的历史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探讨的历史过程及启示摘要:公平和效率是贯穿于我国分配制度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也是我们党政策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逐步成熟。

在当代,我们必须调整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过程;启示;公平;效率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演变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党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了效率的发展,导致了绝对公平主义的出现,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严重打击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建国以来的各种错误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社会特征和矛盾的变化对分配制度中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调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初步认识时期。

由于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坚持单一的公有制以及十年文革浩劫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生产建设积极性不高。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领导集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当时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打破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突出效率的重要性。

因此党的十四大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后来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把"兼顾效率与公平"改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说法也一直沿用到十六大以前。

第二阶段,认识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经济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但这个提法是把公平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子,容易不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而一个不被多数民众接受的理念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社会公平分配辩论辩题

社会公平分配辩论辩题

社会公平分配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公平分配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础。

首先,社会公平分配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是在生产关系中产生的,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

”如果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社会公平分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果一个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而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来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在一个公平分配资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最后,社会公平分配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而只有在一个公平分配资源的社会中,资源才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世界银行所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只有在一个公平分配资源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

综上所述,社会公平分配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础,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反方,社会公平分配是不切实际的 utopian ideal。

首先,社会公平分配是不切实际的 utopian ideal。

在现实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是基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而不是基于一个人的需要。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由于自私心理的驱使。

”如果强行要求社会公平分配,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社会公平分配会剥夺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就会导致人们失去努力的动力和创造的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4-04-20[个人简历] 郝淑芹(1977-),女,山东莱芜人,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哲学研究。

刘冠军(1963-),男,山东安丘人,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教授,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科技社会学、科技经济学和科技哲学研究。

○郝淑芹1 刘冠军2(1.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6;2.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 山东 曲阜 273165)社会分配:公平与效率关注的焦点[摘 要] 社会分配狭义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效率指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约束下尽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运行状况,公平狭义特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平等。

公平与效率都从属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公平本身有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之分,效率有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之别,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具体说,经济的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的公平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率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

社会公平与宏观领域的社会效率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

在社会分配领域坚持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确立合理的经济伦理学思想。

[关键词] 社会分配;公平;效率;经济伦理学[文章编号] 1672-2035(2004)03-0037-04 [中图分类号] F01414 [文献标识码] A一、社会分配的涵义、类型及影响社会分配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看,它不仅仅指物质领域的利益分配,还指精神和政治领域的利益分配;它不仅仅指个人分配,还包括集体间分配、地区间分配和行业间分配。

而我们这里说的社会分配,是从狭义角度来看,主要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而收入的分配往往与财产的分配紧密联系,因此也指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下面具体来探析社会分配的含义。

关于“分配”的含义,在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词典》中下的定义是:“指产品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通常说的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产品或价值(即国民收入)的分配。

”[1]首先,这个定义仅将“分配”定义为“产品的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事实上作为分配对象的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还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

马克思写道:“再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2]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也就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分配,所以分配应该涵盖产品及人的经济活动的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其次,上述通常意义上的分配定义也并不完美。

它只将分配界定为“新创造出来的产品或价值(即国民收入)的分配”。

即它是建立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传统理论基础之上的,但非物质生产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因此,通常的“分配”可以定义为:分配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生产净值(NNP )及其相应产品的分配。

从社会分配的格局来看,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即宏观收入分配问题;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即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3]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是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三者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不同的情况。

比如,在我国,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得到的可支配收入中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三者收入分配格局处于相对稳定、日趋合理化状态。

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分配关系的具体内容。

从宏观看,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状况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第3卷 第3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3 N o.3 2004年9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TE ACHERS C O LLEGE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 2004铁饼型,这种收入分配类型的特征是各个层次的人之间的收入水平没有什么差别,大家在收入水平上比较平均;但是,不同的人在收入水平上铁板一块,其经济贡献的程度就不能得到体现,因而不能做到奖勤罚懒。

所以,铁饼型收入分配不能适用于发展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

二是尖帽型,这体现在大多数人的收入处在较低水平,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的人数逐次降低。

其优点是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容易造成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和不利于社会稳定。

我们国家正处于这种类型的收入分配。

三是橄榄型,这种收入分配的类型体现在大部分成员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而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的比例相对较小。

这相对于第一种类型而言,它打破了平均主义,与第二种类型相比,其优势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既有利于人们竞争,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4]从社会分配的分配方式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或者说功能性分配和政治性分配,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所谓市场分配,也是一种初次分配,是指市场依据社会部门及社会成员对生产力的贡献,在他们之间进行初次分配,来达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分配方式。

它的特点是由市场机制来完成的,注重原则平等而结果绝对不平等。

所谓财政分配,也是一种再分配,指国家及各级政府依据一定的政治权力,通过社会成员之间间接的再分配,以期达到社会成员分配结果上的绝对平等的一种分配方式。

与功能性分配不同,它的特点是由国家及各级政府来进行,注重结果平等而不注重过程平等。

市场分配则使社会资源分配的过程本身是平等的,但在分配的结果趋向相对的不平等,其本质特征是在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直接的切分。

虽然这种分配方式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进行分配,但是这种长期的主导地位只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无限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财政分配的结果是使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的分配结果上趋于绝对的均等化,其分配的过程本身则是不平等的,其本质的特征是在蛋糕没有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将一部分人的蛋糕切分给另一部分人。

财政分配的再分配特征决定着分配成本的高昂与效率的低下,财政分配的垄断地位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的腐败现象逐渐增多,社会生产效率的下降,从而导致新的阶级冲突。

由上可见,协调市场分配方式与财政分配方式的关系,对于消解社会冲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真正地促进社会稳定高效运行。

二、公平、效率的关系与社会分配分配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由于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有限或相对稀缺的产品世界”的约束,人类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探寻如何规制人类的分配行为,实现合作与秩序,进而增大社会福利。

面对社会转型,不同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在社会上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扩大,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便构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人类生产劳动出现时起就产生了效率问题。

所谓效率,是指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约束下,尽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运行状况,即国际上通常讲的帕累托效率。

通俗地说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效率问题,以上所说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其衡量标准是投入、产出之比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当现有劳动生产率比过去有了提高,即视为效率的提高。

生产活动的本意是要以高效的手段来实现消费的目标,但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个交换的过程,这样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使得消费不再是其生产的直接目的,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成为与生产者利益直接相关的事。

在社会化生产中,相对于生产而言,效率必然表现为效益;相对于消费而言,效率又表现为效用。

可见,要正确把握这一概念,就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从经济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即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来;从社会的视角看,它是指衡量社会个人福利状况满足的程度,即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所谓公平,就是公正平等,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合理分配。

一般来说,包括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平等、地位平等、权力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正等等。

我们这里讲的公平,主要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5]因此,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社会价值分配法则的社会公平。

公平观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主观评价,因而它的实质是某种经济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它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公平的要求和标准,因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分配方式,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恩格斯曾写道:“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农民缴纳地租的方式相对于奴隶社会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的分配方式而言是公平一些,资本主义的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相对于封建社会分配方式而言是公平一些;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比起资本主义剥削更是分配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收入分配方式,从而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方面,实现了最大的公平,正因如此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和效率的涵义也必然会有具体的差别。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具有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要求外,不能把分配公平理解为分配结果均等化,而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还要使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实行公平竞争,而且要认可实际分配结果必然是不均等的・83・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事实。

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从差距中体现出效率的高低,这恰恰是公平的体现;如果抹煞这种差距,追求分配结果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公平的表现。

因此,公平应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个随着人们主观意志而任意转移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会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