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共25页
组织社会学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组织理论开展过程概述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案例分析:组织理论学习与理解
第一节 组织理论开展过程概述
组织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介入的领域,有关 成果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 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各种理论、观点之 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所以尽管这 一研究领域的历史比较简短,但研究成果 却非常丰富,内容也十分庞杂,要整理出 一条清晰的脉络实非易事。
案例分析:组织理论学习与理解
要求
〔1〕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行政组织理论有何不同? 〔2〕古尔德纳、默顿的思想与韦伯的科层制思想之间的关系 是怎么样的? 〔3〕简述人际关系理论与科层组织理论的主要区别。 〔4〕简述你对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理论的理解。 〔5〕对于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开展史,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选 择一种划分方法,并对其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介 绍。
第五节 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主题 〔一〕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行动者系统理论研究的主题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决策理论 〔二〕组织经济理论 〔三〕社会网络理论
三、对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的综合评价
我们一再指出,从时间上看,行动者系统 组织理论与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几乎 是同时 开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当时很多人忙于 对早期组织理论特别是韦伯的科层制组织 理论进行反思,无形中使环境问题更加凸 显出来。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主题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 思想渊源
〔二〕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研究的主题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一〕科学管理理论 〔二〕科层组织理论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名家课件

3、全国各大媒体评论 4、学者学术评论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和内容
1 分析法
分析框架:新制度社会学的制
2 度建构理论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制度构建的两个阶段:
旧制度的去制度化过程
1
新制度的构建与维系过程
2
2、
制新 度制 建度 构社 理会 论学
中 的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2021/8/11 5、
。 2021/8/ 112021 /8/112 021/8/1 12021/ 8/118/1 1/2021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2021家/8/117:34:07 AM 6、
2021/8/112021/8/112021/8/1 1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21:19:48
另一方面是改革者主观上的失误:
制度变革程序上的失误——没有从制度的文化认知入 手而是从操作性的规范层面入手;
对教师的专业地位认识不足 ;
方案本身的一些失误,存败的原因
1.
改革的制度取向:学术资本主
2. 义?
2
改革的制度取向:学术资本主义?
• 新型学术生产制度
知识是否得到生产以及在什么规模上得到生产,取决 于知识在学术市场上的价值,有没有购买者,购买者 能出什么样的价?
分分析析框框架架
规范层面
法令规章 规范
社会关系
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分 配与博弈
文化--认知 制度的合法性,被社
会群体接纳
一、
前言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三、 研究的发现与分析
四、 五、
结论与讨论 余论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分析

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应付外部制度环境的,对组织的内部运作并无益处
制度化组织的结构与其实际运作常常是相分离的
理性神话 有时候,某些制度环境、文化观念等成为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
受
理性神话的形成 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 组织环境和组织成都越来越复杂,而组织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一个很大很神秘 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所能驾驭的能力 组织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往往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也有利于理性神话的创造
整财务报告,不能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即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利诱”各学校支持 其规章制度,导致组织趋同性现象。 制度一旦设立,即与组织内部运作过程分离。
这些制度设立的目的是满足联邦政府的要求,而不是为组织内部运作所设立。因此这些
经验现象与权变理论的解释不符
迈耶新的解答思路
1. 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这些现象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新制度理论的中心问题:
为什么各种组织越来越相似? 不同企业、学校、其他组织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组织形式
为什么组织或企业花费很多资源去做一些和它的效率生产没有关系的活动?
美国大学校长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大公司也做很多公益活动(与组织目标无关) 组织的一个特点:很多组织常常高成本制定很多制度,但之后却束之高阁。 为什么组织的很多结构对他的实际运行没有发生作用? 为什么组织制度和组织的实际运行会有如此分离的现象呢?
(50-60年代)组织研究经历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之后,走出了韦伯式的理性组织框架。
新的问题:如果组织不是理性设计,那么组织和它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 研究领域:拓展研究领域,关注组织与社会、组织与环境、组织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理论创新:结合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实践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组织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Prt 05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应用
组织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 组织文化:研究企业的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组织变革:分析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组织变革过程 组织发展: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发展来提高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组织社会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社会学理论 在公共管理中的 重要性
了巨大变化
社会学家们开 始关注社会现 象,试图解释 社会变迁的原
因和规律
社会学理论的 形成受到了哲学家们通 过观察、实验、 统计等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 行研究,形成 了社会学理论
早期组织理论的发展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效率 和标准化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组织社会学的未 来:21世纪以 来,以复杂性科 学、网络科学等 为代表的新兴组 织理论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组织社会学的起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 组织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冲突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 组织社会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如网络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 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将继续关注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工 具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和演 变历程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功能主义:强调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过程 冲突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冲突 交换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分配 网络理论:关注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制度理论:研究组织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关系 演化理论:探讨组织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1
2
韦伯观察到,普鲁士军队能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队里采用了科层制的等级制度,这种理性化组织形式使它比其他军队更有效率,更有战斗力。
3
驱动力是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 为什么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范围内会产生组织的趋同呢?为什么一个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会导致其他组织趋同呢? 迪马奇奥和鲍威尔认为有三个机制导致组织行为、组织形式的趋同性,分别为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 此后,斯科特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框架,将分析制度的关键要素归纳为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三大基础要素。这一时期,新制度主义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盛行的权变理论框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权变理论的解释是,每个企业组织因为环境不同、技术不同、规模不同而异。迈耶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正好相反的现象,即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
迈耶认为,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这些现象。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当时组织学研究也关心环境,但关注的是技术环境,即一个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多大,与其他企业的市场关系是什么样的。
谢 谢!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汇报人姓名
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在制度环境下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接受和采纳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 如果组织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会对阻滞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 新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合法性”机制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等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组织社会学资料

第一讲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1、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就是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如组织群众,这种组织是管理的一种职能;另一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2、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科学,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科学。
3、什么是组织现象—各种组织都有着如此相似的结构(科层化)、组织有如此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规模(高科技企业、食品店)、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生存率和死亡率、社会学其他领域关注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也是组织现象—集体行为(资源动员)、社会分层中组织的作用—(代际流动,正式组织内部结构和过程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渠道)。
4、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但是它对制度演变的微观基础没有给予注意,且有“过度社会化”的嫌疑5、组织研究的起点:韦伯式的组织A、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B、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
C、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D、科层组织的基本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它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
第二,科层组织内的官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里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
第三,科层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
E、科层制组织为什么会产生?1、科层制组织是个历史现象,家庭和自然村落是先于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而科层制是2、2、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才盛行起来的。
2、韦伯认为科层制正式组织的出现是因为它比其他形式的组织都更有效率。
3、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竞争。
新制度理论

贡献2:同构化
同构:是指组织的结构、过程、身份和标识等核心特质与 种群内其他成员组织的显现相似的状态,组织趋向同构的 过程本质上是制度化,而同构是制度化的结果和表现 三种同构类型:强制型同构化、模仿学习型同构化和规范 型同构化
• 贡献3:合法性
• 合法性:指在一个由规范、价值、信念和定义组成某些社会构 建的体系中,对一个实体的行为被认为是期望的、恰当的或者 是合适的一般性的感知和假定。
绩效危机不断增加的 时候 组织成员中成员的利 益和信仰与组织的现 状相冲突的时候 组织因为要进行创新 而带来很大压力的时 候 当一些可以让组织朝 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持 续发展的依赖降低的 时候
在哪些情况下功能压力引起制度变 革
当制度化机构收回维持一个制度化组织活动相 关的奖励的时候 当组织技术特异性增大和企业目标越明确的时 候 当一些不和谐的信息出现或者是环境中一些非 预期到的事件出现的时候 当经济规则的效率和有效性与一个成功的组织 应当怎么样的规则相冲突的时候 当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互冲突的时候 当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的时候
• 通过研究组织高层管理者花在维护企业形象上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时 间差异来判断该组织所在国家的制度化水平(中美比较)
提出的几个问题 • 制度压力下组织趋同会不会降低交易成本,降 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彼此的遵守规范会 不会润滑市场 • 制度化的趋同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谢谢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体系,不同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成本也不同,当某种制度的交易成本 超过另外一种制度的时候,效率高的交易制度会取代效率低的制度
诺思从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经济制度变迁的规律,特别是法律和文化制度对形成市场机制的塑形 作用,诺思指出制度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塑造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包括正式的约束和非正式的约束。 具体来说,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以及上述两者的实施特征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内容摘要: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组织与制度研究者们不断对话和反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简要梳理了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组织理论的简要回顾组织理论(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学科(周雪光,1999)。
早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韦伯的关于理性组织、科层制以及一些学者如泰勒、法约尔等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而后,人际关系学派注意到了物化的组织结构(如资源分配、组织的正式制度)之外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影响(周雪光,2003)。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与韦伯式的理性组织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行动者在实际行动中,受到“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的诸多限制,而后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都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因而奠定了早期制度学派的基本思想(Selznick,1980;March& Simon,195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兴起,使得组织研究在超越韦伯式的理性组织理论框架后越发深入。
学者们对不同的行业组织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以衡量环境(包括不同的不确定性)与各种组织内在特征的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组织理论在强调“开放系统”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新的组织理论学派相继出现,如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以及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斯格特,2002)。
种群生态学派将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生物学理论引入组织研究,它认为组织有如有机体,需要与环境相适应,而后才能生存下来。
与其他组织研究方法不同,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群体,而非个体;它要解释的是组织的差异性: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或那么少的组织?这使得种群生态学关注的是组织生存的结果,而非组织适应的过程;此外,种群生态学预设组织生存的环境是特定的,强调了环境的选择行为,组织只能被动适应而无法发挥“能动性”改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