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讲课用《清明节》教案 修改

合集下载

2024年一年级清明班会主题教案内容

2024年一年级清明班会主题教案内容

2024年一年级清明班会主题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内涵。

教授学生掌握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诗词,欣赏经典诗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形成对清明节文化价值的认识。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创造力,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清明节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清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表达。

如何将清明节的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清明节相关的故事或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展示清明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节日的整体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诗词,如《清明》等,欣赏并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和变化。

每组选择一种习俗,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并提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如制作纸花、折纸鹤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引导学生制定一份绿色清明的行动计划,倡导环保和文明祭祀。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节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意义。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和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和习俗。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清明扫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清明扫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清明扫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清明节是怎样一个传统节日。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朗读、合作探究等技能。

3. 情感目标: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阅读文章理解并进行情感评价,正确认识和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和现代意义。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某些生字词和句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铺垫(5分钟)通过放映清明节的图片资料,唤起学生对于清明节的印象和感受,并与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由来等。

2. 导入课文(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或进行互动朗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

3. 分析语篇(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请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型进行解释。

4. 合作探究(20分钟)以集体探究、个人或小组演讲、问答等方式展开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俗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探究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的用意。

5. 总结讲评(10分钟)对于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把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应,纠正误解和偏差。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文化实践作业,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评价针对本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评价:1. 学生观念和情感评价:学生是否对于课中所涉及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否客观正确地评价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力和技能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是否能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是否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品和实践评价:检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文化实践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对清明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应进一步拓展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如何讲好清明节的传统故事?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如何讲好清明节的传统故事?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如何讲好清明节的传统故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2. 能够通过互动讲解的形式,掌握清明节的传统故事;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敬重。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2. 传统故事-《乞巧》和《说躺踏山》;3. 教师的讲解和互动环节。

三、教学过程:1. 教师用图示讲解清明节(1)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

(2)清明节有扫墓、踏青、游山玩水等传统习俗。

(3)清明节的近义词是寒食节,是因为在这一节日里不要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食。

2. 传统故事-《乞巧》1)教师简要讲解《乞巧》的由来和内容。

2)教师请两名女生上台,模拟弯腰捡线,同时朗诵申时行《乞巧诗》。

(3)教师提问呈现,向学生解释关键词,让学生了解乞巧的意义。

3. 传统故事-《说躺踏山》(1)教师讲解《说躺踏山》的由来和内容。

(2)教师跟着讲故事,并在表达之间让学生踩踏步伐,模拟躺在山上的感觉。

(4)教师提问呈现,向学生解释关键词,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教育性意义。

4.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1)教师通过提问和诱导回答方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与创意。

(2)教师让学生分组,自己编故事、画图或做手工,展示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3)教师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考核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以及对钟情传统文化的表现;2. 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同伴间互评,评价标准包括表述、内容、情感表达、细节和想象。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该提前熟悉故事,并进行模拟讲解;2. 故事的表达,应该利用声音和情感切实表现,并尝试夹杂一些艺术技巧;3. 学生的作品互评,可以让小学生提前了解评判的标准和价值观。

4. 鼓励学生尝试绘画、DIY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化。

《清明节》教学设计

《清明节》教学设计

《清明节》教学设计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先人和祭扫墓地的节日。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感恩之心。

本文将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堂关于清明节的综合实践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2.学习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和传统。

3.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感恩之心。

4.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PPT、《清明节的习俗和传统》PPT、清明节相关的文化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

3.教学活动准备:制作清明节的相关手工制品、准备清明节的相关诗歌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段与清明节相关的音乐,营造节日氛围。

然后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清明节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和活动。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逐渐了解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日。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的重要性和传承文化的意义。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清明节的习俗或传统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清明节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展示相关的手工制品、诗歌、歌曲等,加深学生的印象。

4.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就刚才呈现的习俗和传统进行提问和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理解和认识。

5.综合实践(2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清明节习俗或传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祭扫等形式,展示他们对清明节的理解。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造性地展现清明节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一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 通用版

一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   通用版

一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习俗,增长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明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2. 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3.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和故事4. 清明节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相关诗词和故事的理解,以及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的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故事书、诗词资料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

2. 新课内容: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习俗,以及相关诗词和故事。

3. 实践活动:进行清明节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如制作纸鸢、画彩蛋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总结清明节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2. 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3.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和故事4. 清明节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起源、历史、习俗和自己的感受。

2. 制作一份清明节的手工制品,如纸鸢、彩蛋等,并写下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习俗,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清明节相关诗词和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清明节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

一年级班会教案清明版

一年级班会教案清明版

一年级班会教案清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1.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2.学习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1)教师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包括清明节的起源、历史演变等。

(2)教师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3.尊重生命,关爱他人(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和感受。

4.互动环节:清明节知识问答(1)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清明节,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布置作业:清明节期间,同学们可以尝试扫墓、踏青等习俗,并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清明节的认识程度。

2.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表现。

3.学生课堂参与度。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讲解清明节来历和习俗时,是否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方面,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关爱之心。

3.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延伸1.组织清明节主题活动,如清明节手抄报、清明节诗歌朗诵等。

2.邀请家长参加清明节亲子活动,共同体验清明节的习俗。

3.结合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

重难点补充:1.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的区别教师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朋友,叫寒食节,还有一个古老的节日叫上巳节。

它们都发生在春天,但是各不相同哦。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寒食节是因为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上巳节是古代的青年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外出游玩,祈求健康。

清明节教学教学设计

清明节教学教学设计

清明节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清明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清明节的深层次内涵。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或笔记纸。

五、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课件播放清明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对清明节了解多少?清明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听学生回答并纠正错误。

步骤二:学习清明节起源和习俗(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2.教师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祭祖、踏青等,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步骤三:学习清明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清明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清明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向学生介绍清明节与中国传统思想、孝道文化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清明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骤四:开展小组活动(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保持清明节习俗的重要性是什么?”2.小组成员讨论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

3.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和提问。

步骤五:总结讲解(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清明节对我们的意义和影响。

2.教师为学生答疑,并补充一些学生未涉及的内容。

步骤六:教学小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要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2.学生写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和体会,并交给教师。

六、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到自己的家乡或周围的农村参观清明节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清明节的亲身感受。

2.学生可以进行清明节习俗的调查研究,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并做成海报或小册子。

七、教学评价方法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清明节的了解和理解,给予实时反馈。

低年级组清明节教案

低年级组清明节教案

《我们的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一年级授课时间:2016年4月活动目标: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动重点: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活动难点:体验感受清明的气氛,懂得怀念先祖与革命烈士。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古诗导入:《清明》师:这首古诗里藏着一个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二、基本部分。

1.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够简单讲述。

师:为什么会有清明节这个节日呢?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到了,都有哪些习俗呢?学生自由讲述。

教师播放清明节由来的视频,学生观看。

2.交流:师: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清明节呢?在清明节这天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3.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扫墓图片。

师:瞧!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去扫墓呢?小结:每年清明前后,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怀念,我们都会去他的墓前祭拜,表达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图片。

三、结束部分教师播放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请学生观看,引导学生了解"烈士":董存瑞、黄继光、消防英雄等。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二年级授课时间:2016年4月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一些习俗。

2.通过教育,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过程: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清明节”主题班会。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班会中有所收获。

1.出示《清明》古诗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4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师:对,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介子推。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介子推的故事吧。

2.清明节习俗的介绍(1)到了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祖扫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课程《清明节》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文明祭祖,祝福逝去的亲人、缅怀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学习重点:
1、了解清明的习俗。

2、培养学生在理解和升华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课前准备:
1、清明节习俗活动片段和爱国烈士图片,音乐。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清明节有关知识。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


2、师:这些节日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凝聚了许许多多的动人的故
事。

今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节日---清明节,了解,学习清
明节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3、(课前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课前我们已经分组研究了。

来,
清明节由来组给大家亮个像。

习俗组;饮食组;诗词组。

4、同学们将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待会讲给大
家听。

二、清明节来历
1、来,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清明节的由来给大家分享吗?
(生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还有关于清明的一些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师:是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

(3)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4)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

师:今年的清明节在哪一天呢?在4月4日。

(5)清明本来不是一个节日。

是一个节气。

渐渐的,成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6)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2.最初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并没有其它意义。

(背二十四节气歌)
后来清明又变成登山扫墓、祭奠亲人节日。

这里与两人物有关。

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三、清明节习俗
1、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活动,清明节作为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呢?
生(1)踏青:又叫春游,
师: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2)植树:清明前后种树,小树容易成活,植树可以绿化我们的家园。

(3)荡秋千:又叫千秋,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的精神。

师:讲解荡秋千(板书:荡秋千)
(4)放风筝:古人说,放风筝可以带着邪气和晦气!
师讲解放风筝(板书:放风筝)
(5)吃青:又叫吃青食,据说不吃青当年就会下冰雹。

(6)插柳:是我们这里很重要的一种风俗,老人说:“清明不见柳,死了变黄狗。


师讲解插柳(板书:插柳)
(7)蹴鞠: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师: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呢?
生:祭祖扫墓。

师: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

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传统,2008年正式将清明节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

师:清明节给谁扫墓?
生:就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钱。

(出示课件:孔氏家族祭拜祖先)师1: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孝道”“美德”的集中体现。

两千多年来,清明祭祖活动从不间断。

师2:清明节期间,按照曲阜当地的风俗,孔氏的后裔要到其家族墓地———孔林扫墓,拜祭祖先。

每年,还有不少海内外游客,专程在清明节时到孔林拜祭孔子。

浩浩荡荡的拜祭人群,通过上圣香、读祭文、朝拜等仪式,对博大精深的儒学有了深切认知。

师:还给谁扫墓?
生:还给烈士扫墓。

师:烈士虽然不是我们的祖先,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家园,她们也算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长辈,所以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扫墓。

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清明节食物
师:提到过节,咱们最缺少不了的就是“吃”。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那清明节应该吃什么呢?其实清明节饮食并没有统一品种,各地的习惯差异比较大。

来,谁给大家介绍一些
生1.在江南吃青团。

师:我国古代由于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我国江南一带就用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便成了青团
2. 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

而烟台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3.在河南清明节,人们最常吃的是馓子、枣糕、鸡蛋
4.在福建台湾人们吃“润rùn饼”。

润饼也叫“春饼”或者是“薄饼”。

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把蔬菜放凉之后再包进面皮中吃。

5.在陕北吃“子推馍mó”。

师: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地百姓便用面粉捏成坟头形状的大馒头,然后再捏一些小燕子,兔子,蛇,虫子小动物放上面,一起蒸出后起名叫“子推馍”
6.在山西吃“蛇盘兔”
师:清明时节,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孝义的介子推,就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道之心。

而且,在介休当地方言中“蛇盘兔”与“必定富”谐音,寄托着人人们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人们一直念叨的老话“蛇盘兔,一定富”。

师:清明还有“吃螺蛳”的习俗。

这时候的田螺肉最肥美、不受污染,是螺蛳中的上品。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

”这个说法来源于过去穷、买不起鹅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后就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蛳也能抵得上鹅肉的鲜美。

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7.老师,我带来了一些食物的图片。

(学生出示图片)
8(出示课件)师:除此之外,艾粄(bǎn)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河南吃的馓子
陕北的“子推馍”。

朴(pǔ)籽(zǐ)粿(guǒ)是潮汕人清明扫墓、祭祖普遍要蒸制的粿品
在福建台湾人们吃的“润rùn饼”。

在四川吃“欢喜团”;
浙江吃“清明果”;
五、清明节诗词
1.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诗词来描述,同学们,谁能说出哪些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呢?
2.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呢。

来,我们看视频。

3.你看每一首诗都入情入境,真让人拍案叫绝。

今天我们诵读其中的一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谁能诵读一遍。

2.师解释: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此时心情凄凉!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这首诗包含着悲伤与欢乐两种情绪,你看多么精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3.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诵读,再来体会《清明》古诗的精彩!
六、总结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对清明节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吧?都有哪些了解?
生1:以前我只知道清明节去上坟扫墓,现在我知道它的来历了,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生2:我知道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发现这些习俗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再把这些有趣的活动组织起来玩一玩就好了。

生3:回家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了解这个节日。

生4:我还学会了一首诗。

(背诵诗。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祭拜先人,更要缅怀先烈,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板书)
七、作业:
为了让更多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让周围人知道,我建议课下我们做一个清明手抄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