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拓展期—魏晋六朝诗歌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

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辉。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

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

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

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

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

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

大学国文之汉魏六朝诗(四)汇总

大学国文之汉魏六朝诗(四)汇总

厚的人文气息。
南北朝诗歌
03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谢灵运、陶渊明等诗人推动山水诗发展;
北朝民歌以《木兰诗》为代表。
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与影响
情感表达
汉魏六朝诗注重情感表达,多抒发离别之苦、人生无常和壮志未 酬等情感。
艺术手法
诗人善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对后世影响
汉魏六朝诗为唐诗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汉魏六朝诗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01
02
03
曹操
《短歌行》、《观沧海》 等,抒发人生苦短和壮志 未酬的感慨。
曹植
《洛神赋》、《白马篇》 等,描写人神之恋和英雄 末路的悲壮。
陶渊明
《归园田居》、《饮酒》 等,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 往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02
汉魏六朝诗的主题内容
抒发情感
离别之情
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中经常抒 发离别之苦,表达对远行亲人
官场腐败
诗人关注政治腐败问题,揭示官场黑暗和贪污腐 化现象,表达对清廉政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表达哲理思考
生命意义
诗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 索人生的真谛和归宿,表现出对 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人生智慧
诗人总结人生经验和教训,提炼 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哲理,表达对 智慧和境界的崇尚。
道德伦理
诗人关注道德伦理问题,强调道 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表达对社会 道德风尚的期望和呼吁。
大学国文之汉魏六朝 诗(四)汇总
目录
• 汉魏六朝诗概述 • 汉魏六朝诗的主题内容 • 汉魏六朝诗的艺术手法 • 汉魏六朝诗的影响与评价 • 汉魏六朝诗的现代解读
01
汉魏六朝诗概述
汉魏六朝诗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由绮靡、清省向清丽的演进——论六朝诗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由绮靡、清省向清丽的演进——论六朝诗歌发展趋势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绮靡、清省向清丽的演进——论六朝诗歌发展趋势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401论文摘要关于六朝诗歌发展趋势,学界一般以“绮靡”来说明。

这一说法有其道理。

中国诗歌从建安开始走向自觉,这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排比、对偶、声律、词采等形式特征,绮靡的倾向逐渐明显。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标志着人们终于在理念上对诗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作出了明确界定。

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以为“缘情绮靡”也许并不能够真正说明六朝诗歌的实质。

因为就在陆机提出此见解的同时,诗坛仍然有潜流的存在,那便是陆云提出的“清省”说。

这一认识的存在,它使得诗歌的格局没有单一化地朝绮靡方向发展下去,而是在两种思潮的交错、斗争与融合之中丰满起来。

此际,玄学思想的注入也呼唤着诗歌朝“清”的方向发挥和延续。

于是,诗歌一方面吸纳了“清”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保持者对声律、词藻等绮靡的追求,从而孕育出“清丽”的诗歌观念,这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研究就是把诗歌内部的这种流变给以重新析理,以引起大方之家的关注。

关键词绮靡清省清丽AbstractAbout the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educational world generally showed by "the ornate". This view has its truth. The Chinese poetry starts from Jianan to move towards determination, a aware important symbol, is the people more andmor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arallelism, the antithesis, form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literary elegance, the ornate tendencygradually is obvious. Lu Ji proposes "the poem reason sentiment butthe ornate", symbolized the people finally made in the idea to thepoetry art content and the form two aspects have been clear about thelimits. But, trades an angle to look that, I thought perhaps "thereason sentiment ornate" certainly cannot truly explain the the SixDynasties poetry the essence. Because on while Lu Ji proposed thisopinion, the poetic world still had dives the class existence, thatthen was Lu Yun proposes "clear province" to say. This understandingexistence, it enables the poetry the pattern simplification not todevelop towards the ornate direction, but is interlocks, during thestruggle and the fusion in two kind of ideological trends plentifullygets up. This occasion, the metaphysics thought pours into alsosummons the poetry dynasty "is clear" the direction to display and tocontinue. Thereupon, the poetry on the one hand has bought in "isclear" the factor, on the other hand also maintenance to ornate and so on literary flourishes pursue, thus breeds "simple andbeautiful" the poetry idea, thi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poetry prosperity. This article researchis changes poetry interior this kind gives reanalyzes the principle,arouses the natural family's interest.引言近百年以来,第一个对太康文学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刘师培。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晚清 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风格瑰丽奇肆)戊戌变法前后 诗界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清词:清初三大家: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朱彝尊(“浙西派”宗师)纳兰性德(崇尚李煜)、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讨论《短歌行》主题
前人评曹操诗文
•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 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 韵沉雄。”
•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 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 曹公。”
•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 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 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曹丕的诗歌的特点
• 一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 品很多,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 风清丽哀婉。而且写得比较好;
《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 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 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 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 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 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 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 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 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 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 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 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 此强烈。

汉魏六朝诗歌一

汉魏六朝诗歌一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 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 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 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 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光辉的一笔。

解题
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 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 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 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 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 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 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 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指刘邦建立汉朝到魏亡这段时间的诗歌。包
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 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建安文学:



六朝,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 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 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 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但作品流于华采繁缛, 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东晋玄 言诗泛滥,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 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 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 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 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 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 接影响。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姓名:学校:专业:学号: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

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

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畅禒扳溉殖防帮狮爆饯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

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五言诗的崛起和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形成
我国古代诗体,最早产生的是原始型的二言诗,其后发 展为四言句式或以四言句式为主的四言诗。而五、七言诗, 则是继四言诗之后而出现的。
关于五、七言古诗的起源和产生,过去最通行的说法是, 认为五、七言诗来源于《诗经》和《楚辞》。因为在《诗 经》、《楚辞》的作品中,已有五、七言的句式出现,而后 来的五、七言诗正是萌蘖于此时。如晋代虞挚的《文章流别 论》、梁代钟嵘的《诗品》、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等, 都持这种意见,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出现在《诗经》、《楚 辞》中的五、七言,还只是零章断句,并没有一篇完整的五、 七言体的诗篇。况且,从句式的结构、节奏上看,它们往往 与后世的五、七言诗句也并不尽相同。
❖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 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 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 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冉冉孤生竹》:
❖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 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 令人老,轩车来何迟重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 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量”再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二章
中国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拓展期
——魏晋六朝的诗歌
本章教学要点与内容
教学要点:
❖ 1、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在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的 开拓
❖ 2、诗歌体制在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新变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五言诗的崛起和古诗十九首 ❖ 第二节 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风流 ❖ 第三节 陶渊明及其影响
上与五言诗并立的普遍形式。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兴起
❖ 东汉乐府民歌中产生的一批五言诗,比起西汉来已 有长足的进步,它们不仅形式完整,而且语句圆熟, 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说明一定很接近当时口语, 与当时语言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 五言诗在当时民间既已开风气之先,较多地流行起 来,并显示出它在适应语言发展和节奏变化等方面 的优越性,于是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学习、 模仿,从民歌中汲取营养,这样五言诗就被正式引 进文坛,逐渐发展从而作为一种新诗体普遍流行起 来。
二、七言诗是何时产生,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历史上考察,五、七言诗均产生于汉代,
而且都是在民间歌谣中首先出现,然后被文人 引入文坛,逐渐成为诗体中的普遍形式。 从五、七言诗的出现看,七言诗并不比五
言诗晚,但五言诗的兴盛早于七言诗。五言诗 在汉末魏晋时期,已经“据文词之要”(钟嵘 《诗品序》),成为文坛上普遍流行的诗体, 而七言诗虽然在汉代业已出现,但实际经过六 朝以后直到唐代,才真正得到发展,成为文坛
4、思想情感与内容
❖ ①《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思想情感
也较为复杂,但其中却流贯着一个共同的基调,那 就是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伤,绝大多 数诗篇的内容表现与情感抒发都是基于这一点而展 开的。
❖ ②这组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求官不
遂、仕途失意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 在《古诗十九首》里,最醒目的,便是以强烈的感 受,反复出现的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这个主题。诗 人们面对自然的永久存在,惊心动魄地感到,人生 竟是如此短暂。
二、古诗十九首
❖ 1、性质:《文选》和《玉台新咏》载录的 汉代文人诗计有三十余首,其中以《古诗 十九首》一组诗篇成就最高,它是汉代文 人五言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 2、名称:《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 梁萧统的《文选》,他把失去作者姓名的 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 十九首》。
❖ 3、作者和年代:关于这组诗的作者和产生 年代,曾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 《驱车上东门》:
➢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 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 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古诗十九首》中还突出地表现了离人相思的主题,它包 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以及游子对 于故乡的怀念。这些相思之作与以往同类主题表现有所不 同的是,它们也是伴随着感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这一中 心主题而咏叹歌唱的,并把爱情、友情等等看作是短暂而 可悲的人生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①或将其中的一些诗篇指为枚乘所作(《玉台新 咏》)
②或认为有傅毅的作品(《文心雕龙·明诗》 “《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 则傅毅之词” )
③或以为是建安时代曹植、王粲所作(《诗品》)
这些说法都存有很多疑问,现代大多数学 者的看法是,这批诗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产 生年代大致在东汉中后期,作者多属中小地主 阶层的知识分子。
➢ 《青青陵上柏》: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 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 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 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 《今日良宴会》:
➢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 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辐轲长 苦辛。”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产生时期及其首创者
❖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它的首创 者又是谁?前人看法颇不一致,争论最多的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西汉说和东汉说。主张西汉说者的主要根据,是萧 统《昭明文选》中收录有苏武、李陵的赠答诗和班 婕妤的《怨歌行》,这几首诗全系五言作品。
❖ 我们从文学发展上看,五言诗首先是在民间发生、 发展、趋于成熟的。它受到文人的注意,才由个别 人首先学习、模仿,被引入文坛。从现存史料看, 最早将五言诗这一新形式引入文坛的作家是班固。 班固有五言《咏史》一首,但从艺术上看,却古拙 僵直,“质木无文”(钟嵘《诗品序》),成就不 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