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2)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区门禁、账号登录、超市付款……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便利生活的同时,技术的不规范使用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挑战。

有的商家暗中对人脸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于商业营销,甚至进行“大数据杀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信息甚至还可能被用于电信诈骗等不法行为。

合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防止信息泄露,成为当务之急。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就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条件、使用禁则、备案要求、数据保护、设备管理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对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等涉嫌犯罪或严重违法的行为,打击力度较大,但对部分商家“无感知收集”“一揽子收集”人脸信息等现象,监管力度较弱。

有一些人认为人脸信息无关紧要,低估人脸信息泄露的危害性。

要看到,人脸信息这样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难以改变的特性,一旦泄露,比数字密码丢失更难得到有效补救。

因此,用好人脸识别技术,必须做好从数据收集、使用到备案、删除等全过程监管,并提供较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应成为绝对的关键词。

首先要把住信息采集入口关。

《征求意见稿》提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

这样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界定,能有效防止人脸信息的非必要采集。

比如,在健身房、书店等消费场景中,即便智能设备更加便捷,也应把消费方式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不能把采集人脸信息作为前置条件。

确有必要时,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依法取得书面同意。

以当事人知情、同意为基础,确保个人信息主体享有撤回授权的权利等,有助于为新技术规范应用划清边界。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

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

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

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

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沧海桑田秀色可餐息息相关B.如雷贯耳沧海桑田秀色可餐休戚相关C.闻名遐迩岁月变迁色味俱佳息息相关D.如雷贯耳岁月变迁色味俱佳休戚相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C2. D3. B4. A5. D6. C7. B8. A9. D10. C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1.(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12.(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放弃,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13.(1)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2)作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

14.(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5.(1)望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1)滕王阁序(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这句话通过描写落霞、孤鹜、秋水等景物,表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17.(1)长恨歌(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的追求。

18.(1)庐山谣(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四、作文(50分)题目:我的青春梦想答案:我的青春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神圣又充满挑战。

它需要我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我眼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困惑中找到答案,在挫折中找到勇气。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óu)B.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yǐ)C.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nǐ)D.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成绩优异。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D. 我们要注意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下山,勇往直前。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C.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D. 他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太阳从东方升起。

C.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D.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他喜欢音乐,喜欢运动,喜欢阅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B. 学习是为了什么?C.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D.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学习吗?B. 学习难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吗?C.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D.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学习非常认真。

C. 他的成绩很好。

D. 他非常热爱学习。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学习,热爱学习。

B. 学习,学习,再学习。

C.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壮(bēi zhuàng)颠簸(diān bǒ)振奋(zhèn fèn)B. 招摇(zhāo yáo)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调皮(tiáo pí)C. 沉着(chén zhù)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潇洒(xiāo sǎ)D. 妩媚(wǔ mèi)毫不犹豫(háo bù yóu yù)震撼(zhèn 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

B.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否则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C.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D. 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责任,展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拓宽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努力。

C.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D. 她的舞姿优美,仿佛在翩翩起舞,让人陶醉其中。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文学和科学方面的书籍。

B.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力量。

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试题 2

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试题 2

广西四中2021-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时间是: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作文纸,请保管好试卷以便讲评。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今天你展示才能的时机到了,只要你认真审题,放松自己,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一、选择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18分〕1. 以下加点词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A. 愆.期(qiān) 遗.施(yí) 机杼.(zhù) 阡陌.(mò)B. 苗裔.(yì) 悯.然(mǐn) 豆蔻.(kòu) 荠.麦(jì)C. 謇謇.(jiǎn) 契.阔(qì) 初霁.(jì) 黍.离(shǔ)D. 纨.素(wán) 吐哺.(bǔ) 浣.女(huàn) 怆.然(chuàng)2. 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A. 羽扇纶巾深思慎取披荆斩棘如弃草芥B. 犹劳兴国文过是非金戈铁马惊涛拍岸C. 夙兴夜寐智力孤危晓风残月雕栏玉砌D. 逸豫亡身理固宜然舞榭歌台漂沦憔悴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创作;朱本晓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丢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做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非常喜欢小动物,只要见到漂泊的小猫小狗,他都想方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改变目前不利的场面,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一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HY环境的好坏,效劳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上下,都是地区经济安康开展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着眼/着装完毕铜臭/遗臭万年攒射/人头攒动B. 重创/抚平创痛丈量/计量单位数落/数见不鲜C. 偏裨/大有裨益呜咽/狼吞虎咽吭声/引吭高歌D. 慰藉/杯盘狼藉落枕/丢三落四薄暮/厚古薄今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超标”的原因,是因为时速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20公里,连基本出行都非常不便。

B. 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 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及他本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

D.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目前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

3.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经济”。

(不超过40字)(4分)2003年,英国发表的白皮书首次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

随着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广受关注。

英国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并无明确界定。

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还是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尚无共识。

但各种观点都强调其目标是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核心特征是低碳排放。

而学界对“低碳排放”理解不一。

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小于经济产出的增量,则可称之为低碳排放。

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低碳经济是一种▲的经济形态(发展模式)。

4.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一个句子。

要求话题合理,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5分)如果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像小溪的流水,只能带走凋零的青春花瓣,而不能浮起成就的远洋货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癯而实腴癯:清瘦B. 与物多忤忤:抵触C. 终不能悛悛:悔改D. 其出处进退处:处所6.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② 少而穷苦B. ① 诗有古人之风② 其学日进C. ① 其诗质而实绮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D. 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② 自托于渊明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3分)(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4分)(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3分)三、古诗鉴赏(10分)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曾觌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1) 这首咏物词吟咏的是什么事物?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3分)(2) “萍散漫,絮飘飏”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3分)(3) 结尾两句,古人评价为“大不俗”,请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蒹葭》)(2)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4)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5)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6)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老子》)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歌的高度王宗仁那年初春,青藏公路刚通车不久,我们这些跑车的汽车兵用人间最纯朴的感情给西藏运送着温暖,满脸的油腻都在欢笑。

那天应该说是我们心情最轻松最欢畅的日子,来自首都的中央慰问团要为青藏公路沿线的军民演出,这是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最隆重档次最高的一次慰问演出。

江河源头兵站的演出令人难忘。

那歌声、那舞蹈仿佛是演员肉体或灵魂的一部分。

演出结束后,慰问团继续西行,却不得不把一个跳舞的女文工团员留在了兵站。

她发着高烧,高山反应十分严重,无法再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去演出了,必须留在原地休息、治疗。

那晚,站上住进了五个汽车连队。

他们当中有些人本来这晚是投宿别的兵站的。

但他们觉得,只要看女文工团员一眼,看看那身合体整洁的演出军装,心里也会舒畅好些日子。

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

晚饭后,兵们不约而同地、轻手轻脚地把女文工团员住的那顶帐篷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他们不忍心打扰她,又不愿意远离她,就这样若近若离,远远地看着,似乎只要能瞅见那灯光就满足了。

女文工团员终于发现了帐篷外面有“情况”,她走出来,笑盈盈地对大家说:“外面太冷,里面有火炉,请大家到帐篷里坐。

”她满面春风,声音柔雅,很难看出有病在身。

但是没有人进她的帐篷。

一个胆大的战士突然违背大家原先只想看她一眼的初衷,提出了一个似乎过分的要求:“我们想听你唱支歌!”这个本该视为节外生枝的要求一提出来,众兵们竟然一时心血来潮地附和起来。

女文工团员稍有犹豫,张口想说什么却未出声。

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

但是面对这么多热切渴望的眼神,她顾不得多想,对兵弟弟们说:“好吧!我答应给大家唱歌。

不过,我有个要求,既然唱就唱你们爱听的歌。

由你们点歌,我来唱。

”她的话音刚落,一群战士就送来了大声呼号:“冲呀——点歌开始!”女文工团员这时完全消失了病态的神情,像一个等待出征的兵。

点的歌儿太多了,她只好说,我会唱的就满足大家,我不会唱的就过。

大家拍手。

她唱了《康定情歌》,唱了《敖包相会》,又唱了《十送红军》……她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歌声时断时续,好比鸟儿已经飞上了天空,但飞得有些沉重。

她坚持着让歌声飞。

可以想象得出,一定是剧烈的头痛再加上高山缺氧使她痛苦万分。

然而,那些热情却很粗心的兵们只是专心致志地听歌,竟然没有留意到唱歌人情绪的起伏变化,他们继续一个接一个地点歌。

奇怪的是,后来女文工团员的高山反应奇迹般地消失了,她越唱越来情绪,越唱声音越宏亮,越唱音阶越高。

身为舞蹈演员的她仿佛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还有如此超拔的唱歌天赋。

心为歌源,血是真的。

唱者不累,听者不厌。

歌的高度可以摘取星辰。

然而,她毕竟是个严重高山反应染身的病人,毕竟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缺氧地区耗尽体力地唱歌。

唱着唱着,她累倒了,病倒了!她躺倒在江河源兵站临时为她腾出的帐篷里后就再也没起来……在她的生命之泉干涸之前,月光皎洁的江河源上空破例地飞过一只连当地牧民也没见过的夜鸟,掉下了一片光滑多彩的羽毛。

有个兵有幸拣起了这片羽毛,它是源头一页沉重的历史。

这个“拣羽”的兵就是当时的一个汽车兵——后来成为作家的我:王宗仁。

(选自《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有删改)11. 文中划线句“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描写景物用的是哪种手法?就全文而言,它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2.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

(4分)13. 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14. 结合全文,探究“歌的高度”这个题目中“高度”一词的多重含义。

(7分)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义”的真谛王乾荣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

这里所谓“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大灾临头,这样做,是为了救人类之难,是把自己完全置诸脑后的。

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

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

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

此二人之行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