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生活与思想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要改革教学方法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3、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

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

丙、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四个月、一年、二年、四年之义务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

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

“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

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教人升官发财。

”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

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

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

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复习节奏的把握对于考研成败至关重要,很多考生都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了最后的全面崩溃。

因此合理划分复习时间对于教育学统考这样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考试更加重要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1)“生活教育”实践: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组织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2)晓庄学校: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晓庄创立,陶行知任校长。

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

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3)山海工学团:1932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工学团即是一种以贫苦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4)“小先生制”: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5)育才学校:1939年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的一所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实际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虽然将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有进步意义;其内涵在于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社会即学校,不同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主张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扩大了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渗透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4)“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包括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②是因为“行是知之始”;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④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5)生活课程论,就是“教学做合一”在课程上的反映,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目的,主张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用什么书;②用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来代替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教科书;③把社会的需要及能力、个人发展的需要及能力和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6)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身体健康,心理上就会比较乐观,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相反,如果身体不好,心理就会相对脆弱,也就容易产生恐惧、烦燥等不良情绪。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科室副主任:彭春华一、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核心理论是“生活既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之内。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终身教育思想。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家庭生活当然也是教育,学校应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展开讲解这一部分)2 社会即学校:“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传统教育是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能受到的装饰品,是大小书呆子的养成所,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这一理论可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地增加和扩大。

应使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里,如学校周围的街道、商店或电灌站、粮油加工站、节日氛围、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无一不是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这是陶行知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而寻找的普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讲解:小先生制及其由来;即知既传;平民教育。

3 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最能反映其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是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请大家听一听,看看是否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二、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2010级汉本2班黄茜 105012010052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都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我认为他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就是举世闻名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就其思想渊源而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脱胎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但却是把杜威的学说改造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

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

生活教育“所负的使命: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他还屡屡强调说:“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第二要教人生利”;“第三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第四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成五谷”。

为此,他要求教育要“教人发明工具、制作工具、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

有了这个新工具,才能更好地向自然界开战。

陶行知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

他还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与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以下是陶行知关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言论:
1、“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2、“小学教员教得好,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

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


3、“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

”“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


4、“家不重师,则家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简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5、“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6、“诸君何所事,候补当教员,开创新世纪,大任在两肩。


7、“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


(二)教师的职能
1、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
2、用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建设国家
(三)教师的素质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献身教育,首先在敬业。

其次要乐业。

再次要有坚定的信念。

2、热爱学生,甘当骆驼
陶行知说:“为了苦孩,甘当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以身作则,团结协作
陶行知说:“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和地步。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看来,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教学有新意之来源,还是获得教学之乐,去教学之苦的好方法。

陶行知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深入一步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授之以方。

关于追求真理,陶行知主张五探讨、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

5、精通业务,探觅新知
陶行知说,“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

但专事征求旧知识,则世界无进化,欲求世界进化,非探觅新知识不为功。


6、反对旧教育,运用新教法
⑴陶行知说:“我们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对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⑵陶行知说:“欲教育之刷新,非实行试验方法不为功”“实验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把戏。

”“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皆试验之责任。

”他要求教师要有试验的精神,就能开辟出教育的新天地。

7、开拓创造,改造社会
生活教育也是一种创造教育。

要想培养出创造力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是有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好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

8、创造价值,生利能力
创造价值,生利能力这是陶行知对职业教育教师明确提出的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又是创造教育,在职业生活中去创造,必定产生新价值,而职业教育就要培养能够生利的人。

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这样颇有见地的看法,这对我们今天广大教师有如下启发:
⑴生利、养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价值观。

⑵提出了“人欲是有地位的”生活教育价值观。

⑶陶行知说:“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一个不好的现象,现在的教育者,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


⑷陶行知主张创造什么价值?生出哪些利呢?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生有利之物;二是生有利之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⑸要成为创造价值,生利能力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生利经验,第二,有生利学识,第三,有生利教授法。

我们细细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代课程改革有更多的契合点,这样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掌握新的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2011教育学班学生武春娥
2011年3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