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教育原理》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11计教王雪旖110124368 一、案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以下是我选取的几则案例,以供研习:(1)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陶行知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木匠慌了:“我可不识字。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三大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责任和担当;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生的道理和技能。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做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局限在教室里,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农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社会即学校”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只是其次要任务。

他主张学校应该在德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健康而有用的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他主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到实践,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他认为,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5、班主任作为家长同样重要陶行知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他主张班主任应该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以崇尚实践、尊重个性和关注社会实际为教育理念基础,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

相反,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自教育”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校引入了“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

他提倡教育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而应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许多人。

以下是他的几点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身体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爱与关怀: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怀和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3体验式学习: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探究和掌握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和有效。

4责任与自由:陶行知认为,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5教育创新: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和帮助他们。

6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7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和特长,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8教育是终身事业: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是一种终身事业。

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帮助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9教师的责任: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负责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一种奉献和责任感。

10面向未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明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些教育理念都强调了教育的人本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创新性,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要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

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