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里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教育家陶行知介绍

教育家陶行知介绍

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4、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 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5、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
陶行知——教书育人名言
2.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 领,也无甚用处。 4.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 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二)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 造。
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
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 学法”代替“教授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三)
“手脑相长歌” 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 陶行知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呢? 旧中国漫长的历史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 由此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从教育方面说就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
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一)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
不健康的教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
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 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首先应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 与人无关的教育。”
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
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

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

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流亡日本。

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

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

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

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

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

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

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

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

其次,要打破先生关。

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

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

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国民主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提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的素质培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

他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他主张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以及通过情感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除了培养学科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他主张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应该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儿童能够了解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倡导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及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的教育宗旨是“爱、智、勤、仁”,注重爱心与智慧的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他提倡“以生为本,以教为辅”,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提倡“德育为先,学习为本”。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渊源、宗旨、方法、价值观、实践、浅析、结论1. 引言1.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人格完善。

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爱与严”的教育理念,即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成长,通过生活的点滴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对当今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体系。

陶行知生于清朝末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1/3页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

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

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

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

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但是,在做活动中有时老师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

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

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孩子能自信地得到结论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上所提供很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学生都知道现象、结果,就是没有把现象和结果2/3页联系起来过,即具体分析过。

由此看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这也是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把课本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常识趋向教学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

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在舞台演戏一样。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

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折叠“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

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她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

只有将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另外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学校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现在的学生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现实社会要求学生会交往、会生存、会生活、会发展,会创造。

所以我们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无拘无束,有的同学整天泡在游戏机房、电脑房里玩游戏,有的还夜不归宿,把家长急得心慌。

而还有的同学却非常懂事,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他们积极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游泳,学打乒乓球,既学会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

我们学校组织的上街找错别字的行动和定期组织学生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的活动,我非常赞赏,因为这种活动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说社会即学校。

另外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

学校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

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大、更繁杂的环境中得到有利的发展。

折叠“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