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2课时作业粤教版选修1_4(1)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学案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学案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学案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能识别静电现象,经过实验看法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知道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2.知道使物体带电有三种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传导起电.能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重点、难点)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重点)静电的产生[先填空]1.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传导起电、感应起电.2.静电发生的进程(1)如图1­1­1所示,把一个空铝罐平放在润滑平面上.拿一个气球在头发下去回摩擦几下,然后移到距离铝罐3~4 cm处.缓慢地将气球移近铝罐,可以发现摩擦过的气球可以吸引铝罐,说明气球带了电.图1­1­1(2)如图1­1­2所示,让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A先与带电体接触,然后与验电器接触.可以发现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金属小球A带了电.图1­1­2(3)如图1­1­3所示,让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彼此接触,接近带正电的小球C,可以发现挂在A和B下面的两片金属箔都张开,说明A、B都带了电.图1­1­3[再判别]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2.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带电体的电荷飞到了导体上.(×)3.带电体接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依然带电.(×)[后思索]在枯燥的冬天,你也许有过这样的阅历:当你经过铺有地毯的走道离开房间门口,在伸手接触金属门把手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把你〝猛击〞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如图1­1­4所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图1­1­4【提示】人在地毯下行走,由于脚与地毯的摩擦,时间久了人身上会带有因摩擦而发生的少量电荷,当人手与金属门把手接触的瞬间放电,会收回〝啪〞的声响,同时人感到有触电的觉得.1.摩擦起电(1)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其中一个物体失掉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取得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才干不同,在摩擦进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对核外电子的约束才干弱的原子失掉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的约束才干强的原子取得电子而带负电,且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负电荷.(3)摩擦起电的实质:一个物体失掉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失掉这些电子而带负电.即摩擦起电是由物体间电荷的转移惹起的.2.传导起电(1)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带电物体的净电荷的一局部就会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2)两个完全相反的导体球发作接触时,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两个导体球分别后,各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恰恰中和时,两导体球都不带电).(3)传导起电的实质:两个物体之间发作电荷的转移.3.感应起电(1)用带电的物体接近没有带电的导体,也能使没有带电的导体带电.例如,将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近一个原来没有带电的金属导体,金属导体外部的自在电子就会发作移动,从而在导体外表出现〝感应电荷〞.(2)感应起电时,原来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同时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且接近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3)感应起电的实质:感应起电不是发明了电荷,而是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导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即导体中发作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进程只是导体外部的电荷重新散布使导体两端显出不同电性,而实质上导体仍不带电,导体上正负电荷的数目依然相等.1.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接近一个塑料小球时( )【导学号:75392021】A.假定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肯定带正电B.假定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肯定带负电C.假定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排挤,说明塑料小球肯定带正电D.假定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排挤,说明塑料小球肯定带负电【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上负电荷,塑料小球被吸引时,小球能够不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能够带正电,但塑料小球假设被排挤,那么小球肯定带电,且与橡胶棒带同种电荷.【答案】 D2.如图1­1­5所示,当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状况是( )图1­1­5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区分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区分向A端和B端移动【解析】感应起电的实质:当一个带电体接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挤,导体中的自在电荷趋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上接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一端带同种电荷.即负电荷在物体的不同局部之间转移,但正电荷不移动.【答案】 B3.(多项选择)关于电现象,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导学号:75392021】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恣意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失掉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掉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两种物质相互摩擦,容易失掉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解析】玻璃棒并不是跟任何物体摩擦都带正电.两种物质比拟,看哪一种更容易失掉电子,才干决议摩擦起电的结果,A、B错误.使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荷重新散布,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C、D正确.【答案】CD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容易失掉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失掉电子的物体带负电.静电现象的解释[先填空]1.物质的结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那么由带有电荷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因此物质不显电性.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发明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许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在转移的进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再判别]1.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2.三种起电方式中,感应起电违犯了电荷守恒定律.(×)3.摩擦起电的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后思索]有的同窗说用摩擦起电的方式可以创生电荷,这样自然界中的电荷就会越来越多,你以为这种说法对吗?电荷的存在又遵照怎样的规律呢?【提示】 这种说法不正确.这些电荷遵照电荷守恒定律.1.〝中性〞、〝中和〞的实质电中性的物体是有电荷存在的,只是代数和为零,对外不显电性;电荷的中和是指等量正、负电荷完全抵消的进程,但正、负电荷自身依然存在,并不是正、负电荷的消逝.2.〝总量〞的含义:指电荷的代数和.3.起电进程中电荷变化不论哪一种起电进程都没有发明电荷,也没有消灭电荷.实质都是电子发作了转移,也就是说物体所带电荷的重新分配.4.守恒的普遍性电荷守恒定律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电现象都不违犯电荷守恒定律.5.完全相反的金属球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分配状况(1)用带电荷量是Q 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小球均带Q 2的电荷量,电性与原带电金属球电性相反.(2)用带电荷量Q 1与带电荷量Q 2的金属球接触再分开,那么每个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均为总电荷量的一半,即Q 1′=Q 2′=Q 1+Q 22,电性与两球原来所带电荷总量的电性相反.4.有两个完全相反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 、B ,区分带有电荷量Q A =6.4×10-9C ,Q B =-3.2×10-9C ,让两绝缘金属球接触.在接触后,A 、B 带电荷量各是多少?此进程中电荷发作了怎样的转移,转移了多少?【解析】 当两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球相反,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Q A ′=Q B ′=Q A +Q B 2=6.4×10-9-3.2×10-92C =1.6×10-9C. 在接触进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只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B -Q B ′=(-3.2×10-9-1.6×10-9)C =-4.8×10-9C.【答案】 均为1.6×10-9C 电子由B 球转移到了A 球,转移了-4.8×10-9C5.上题中A 、B 两球固定好后,让第三个与它们相反的小球C 重复与A 、B 接触,最终A 、B 两球的带电量和电性如何?【解析】 由于三球完全相反,重复接触后相当于三球同时接触,那么三球均分中和后的电荷量,故A 、B 均带正电,电荷量为Q =Q A +Q B 3=6.4×10-9-3.2×10-93 C=1615×10-9C. 【答案】 均为1615×10-9C 均为正电 6.(多项选择)如图1­1­6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末尾时相互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导学号:75392021】图1­1­6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解析】 带电棒接近两导体球时,会在甲球感应出异种电荷,乙球聚集同种电荷.此时假定先分开甲、乙,再拿走棒,甲带与带电棒电性相反的电荷,乙带与之相反的电荷;假定先移走带电棒,甲、乙两球将呈电中性,再分开甲、乙两球,两球都不带电,应选项A 对,选项B 、D 错;将带电棒与两球接触,带电棒上的电荷将转移到两球上,分开后两球带与带电棒同种性质的电荷,应选项C 对.【答案】 AC剖析此类效果时,一定留意将导体分开和移走带电体的先后顺序,二者是不同的.。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版选修1-1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版选修1-1

栏 目
2.静电的产生有____摩__擦__起__电__________、
链 接
_____接__触__起__电_________、______感__应__起__电______三种方法.
二、基本规律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______创__造______,也不能被
_______消__灭_________ , 它 们 只 能 从 一 个 物 体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
栏 目
C.M在摩擦过程中创造了正电荷


D.N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
解析:物体内部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正负电荷数
量相等,物体看起来不带电,故A错.M、N摩擦时电子从M
转移到N,故M带正电,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
变.正确答案为B.

解析: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量平均分布,所以a、 b两球所带电量qa=qb==2q,选D.
答案:D
电荷

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而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
目 链


C.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产生了电荷
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荷的转移
解析:起电的真正原因是电荷的转移,使原来正负电 荷数量相等而处于不带电的物体出现净电荷而带电,电荷 并不能通过感应或摩擦而产生.
答案:D

答案:B



变式 练习
2.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和b,电荷量分别为
+ 3q 和 + q , 两 球 接 触 后 再 分 开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A.a、b的电量各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1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_1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1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_1

知识精要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触类旁通
实验二:金属球与带电体接触时,电荷在不同物体间转移,使金属 球带电,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接触带电.当带电的金属球与验 电器接触时使验电器带电,从而使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同种 电荷而相互排斥.
实验三:把带正电的小球C移近导体A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导体A的左端聚集了负电荷,金属箔张开,而 导体B的右端聚集了正电荷,金属箔也张开.先把A、B分开再移去C, 则A、B上多余的负、正电荷没法中和,金属箔仍然张开.这种使物 体带电的方式叫感应起电.最后让A和B接触,由于A和B带的是等量 异种电荷,接触后中和,所以金属箔不再张开.
知识精要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触类旁通
2.电荷守恒定律 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 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 恒定律. 3.对三个静电的产生实验的微观解释 实验一:气球和头发摩擦之后产生了静电,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 式叫摩擦起电.当带有静电的气球靠近铝罐时,铝罐上的电荷重新 分布.靠近气球的一侧出现与气球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反的电荷,而 远离气球的一侧出现的则是与气球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的电荷,所 以铝罐将向着气球滚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精要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
【例题】 在正电荷Q的右边附近放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由于静
电感应,在B的左端出现
电荷,右端出现等量的
电荷.
若用导线将B与大地相连,无论导线连接的是左端还是右端,B导体
都带
电.
触类旁通

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1-1

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1-1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能识别静电现象,通过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知道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2.知道使物体带电有三种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传导起电.能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1.物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传导起电的方法.(重难点)2.电荷守恒定律.(重点)3.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难点) 静电的产生1.基本知识(1)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传导起电、感应起电.(2)静电产生的过程①如图1-1-1所示,把一个空铝罐平放在光滑平面上.拿一个气球在头发上来回摩擦几下,然后移到距离铝罐3~4 cm 处.缓慢地将气球移近铝罐,可以发现摩擦过的气球能够吸引铝罐,说明气球带了电.图1-1-1②如图1-1-2所示,让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A 先与带电体接触,然后与验电器接带了电.A 金属小球,说明张开触.可以发现金属箔片图1-1-2③如图1-1-3所示,让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 和B 彼此接触,靠近带正都带了电.B 、A ,说明张开下面的两片金属箔都B 和A ,可以发现挂在C 球电的小图1-1-32.思考判断(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2)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带电体的电荷飞到了导体上.(×)3.探究交流如图1-1-4所示的现象为感应现象,为什么发生感应起电的是导体而不是绝缘体?图1-1-4【提示】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物体上的正、负电荷发生分离,只有导体上的电子(或正、负离子)才能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上的电子不能自由地移动,所以导体能发生感应起电,而绝缘体不能.静电现象的解释1.基本知识(1)物质的结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则由带有电荷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因此物质不显电性.(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2.思考判断(1)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2)三种起电方式中,感应起电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3.探究交流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这是什么原因呢?【提示】这是因为衣服和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的摩擦产生了电.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问题导思】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2.传导起电的实质是什么?3.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什么?1.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原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且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负电荷.(3)摩擦起电的本质: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即摩擦起电是由物体间电荷的转移引起的.2.传导起电(1)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带电物体的净电荷的一部分就会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2)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发生接触时,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再平分;两个导体球分离后,各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恰好中和时,两导体球都不带电).(3)传导带电的本质: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电荷的转移.3.感应起电(1)用带电的物体靠近没有带电的导体,也能使没有带电的导体带电.例如,将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原来没有带电的金属导体,金属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就会发生移动,从而在导体表面出现“感应电荷”.(2)感应起电时,原来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同时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且靠近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3)感应起电的本质: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即导体中发生电荷的转移.1.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的不同是前者没有接触而只是靠近,后者必须直接接触.2.感应起电过程只是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使导体两端显出不同电性,而实质上导体仍不带电,导体上正负电荷的数目仍然相等.关于电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任意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审题指导】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过程.玻璃棒并不是跟任何物体摩擦都带正电.两种物质比较,看哪一种更容易失去电子,才能决定摩擦起电的结果.【解析】使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荷重新分布,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答案】C 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都是使电荷重新分布,但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1.(2013·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1-1-5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图1-1-5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C.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答案】C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问题导思】1.“起电”是不是创造了电荷?2.电荷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在不同物体或物体不同部分间的转移.当一个物体得到电荷时,其他物体失去电荷;它所得到的电荷就是其他物体失去的电荷,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是不改变的.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这里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指与外界没有进行电荷交换的系统,但在系统内可能存在多个物体,在这些物体间电荷是可以转移的.(多选)如图1-1-6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图1-1-6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的带电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审题指导】理解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不带电的导体在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使导体两端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解析】带电棒靠近两导体球时,会在甲球感应出异种电荷,乙球聚集同种电荷.此时若先分开甲、乙,再拿走棒,甲带与带电棒电性相反的电荷,乙带与之相同的电荷;若先移走带电棒,甲、乙两球将呈电中性,再分开甲、乙两球,两球都不带电,故选项A对,选项B错;将带电棒与两球接触,带电棒上的电荷将转移到两球上,分开后两球带与带电棒同种性质的电荷,故选项C对.【答案】AC 分析此类问题时,一定注意将导体分开和移走带电体的先后顺序,二者是不同的.2.如图1-1-7所示,将不带电的导体A、B接触后去靠近带正电的带电体C,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B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这时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则A、B两导体分别带上了________、________电荷.图1-1-7【解析】在带电体C的正电荷作用下,导体A、B上的电子做定向移动,使得A端得到电子带负电,B端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若先把A、B分开,再移去C,A端的电子无法再转移回B端,使A导体带上负电,B导体带上正电.【答案】负正【备课资源】“雷鸣一声,氮肥万吨”大家知道,氮肥是农作物必需的肥料,在空气中虽然有近80%的氮气,但却无法直接被农作物利用.然而,在雷电发生时,可以电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并化合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经高空水滴溶解,成为亚硝酸和硝酸落到地面,这就等于给土壤施了一次氮肥.据测算,每年因雷雨落到地面的氮肥约有4亿吨,真可谓“雷鸣一声,氮肥万吨”啊!1.用轻小物体甲、乙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丙,结果甲被吸引,乙被推开,由此可确定()A .甲带正电B .甲带负电C .乙带正电D .乙带负电【解析】同性电荷之间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之间相互吸引,但不要忽略了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这一性质.可知,乙一定带负电,而甲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只有D 正确.【答案】D2.(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M 、N ,带电量分别为-4q 和+2q ,两球接触后分开,M、N 的带电量分别为( )A .+3q ,-3qB .-2q ,+4qC .+2q ,-4qD .-q ,-q,故12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后再分开,每个小球所带电量均为总电量的【解析】选项D 正确.【答案】D 3.(多选)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 .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D .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两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感应起电的实质: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导体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另一端带同种电荷,即电荷在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故选项B 、C 正确.【答案】BC4.如图1-1-8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 ,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 靠近导体的M 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图1-1-8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解析】由于静电感应,导体MN两端分别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靠近带电体的M端带上正电,远离带电体的N端带上负电,两端的金属验电箔都会张开.故选项C正确.【答案】C。

高中物理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1)课时作业 粤教版选修11

高中物理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1)课时作业 粤教版选修11

一、有趣的静电现象
一、选择题
1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2.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带正电
B.毛皮摩擦橡胶棒,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毛皮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摩擦起电中电荷的总量增加
二、填空题
3.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 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的电量为______;一个电子的
电量为______,一个质子的电量为______.
5. 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电量的______.
6. 起电的方法有哪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起电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8.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9. 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0. 静电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参考答案:
1. C
2. C
3. 正电荷、负电荷
4. 1.6×10-19C,-1.6×10-19C,1.6×10-19C
5. 整数倍
6.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7. 电荷的转移
8.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都是守恒的
9. 尽快地将静电导走,避免越积越多
10. 喷涂、植绒、复印、除尘等。

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后智能检测粤教版选修

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后智能检测粤教版选修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将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冬季脱毛绒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飞扬,四处飘落D.穿着化纤类织物的裤子走路时,裤腿上常容易吸附灰尘【解析】摩擦起电后物体带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能产生火花放电,故选C.【答案】 C2.(多选)下列关于物质的电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D.电中性的物体若内部的原子失去电子,则该物体带了负电【解析】电中性的物体若内部的原子失去电子,则该物体带了正电.故D错误.【答案】ABC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常在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A.使地毯更好看B.使地毯更耐用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D.释放静电,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解析】在地毯中夹杂一些良性导体不锈钢丝是为了及时将地毯上积累的静电导走,以防有静电吸附灰尘等不利现象产生.【答案】 D4.(多选)如图1­1­9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关系分别为a吸引d,b排斥c,c排斥a,d吸引b,则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 )图1­1­9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c、d两小球带同种电荷D.c、d两小球带异种电荷【解析】由a吸引d,d吸引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带异种电荷;由c 排斥a,c排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A、C错误,B、D对.【答案】BD5.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不带电的同样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A.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B.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C.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D.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解析】A、B两球相碰时,B球上的电子(负电荷)在A球上电荷的吸引力作用下,移到A球上,B球失去电子带正电,A球得到电子,中和部分电荷后,仍带正电.【答案】 B6.两个带电小球相互接触后分开,然后又靠近,这时两小球( )A.一定互相吸引B.一定互相排斥C.一定无互相作用D.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无相互作用【解析】若两球带同种电荷,相互接触后再分开,一定相互排斥.若两球带异种电荷,相互接触后,可能不带电荷无相互作用,也可能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选项D正确.【答案】 D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C.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D.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解析】由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答案】 B8.(多选)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两球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两球中原来只有一个带电【解析】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当两小球相互接触时,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会重新分布,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也可以使原来带电的物体的带电荷量发生变化,所以接触以后会使物体的带电情况发生多种变化.【答案】BCD9.(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B.不带电物体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带负电C.两个带电体接触一定等分电荷量D.一个带电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体,两个物体可能带上异种电荷【解析】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物体内电荷的转移,A正确;不带电的两物体相互摩擦可使两者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正确;两个带电体接触后电荷量均分是有条件的,要求两带电体完全相同,C错误;两物体接触后可能带同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不可能带异种电荷,当一个带电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体时,两者一定带同种电荷,D错误.【答案】AB10.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与地绝缘的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1­1­10所示.现使a、b分别带不等量的正、负电荷,则( )图1­1­10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a、b迅速分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解析】因a带正电,b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a将向b靠拢并与b接触;当小球a与b接触后,将对两球所带的电荷进行重新分配,结果两球带同种电荷(正电或负电),因此两球将会被排斥开.若a、b原带电荷量相等,则a、b接触后中和而都不带电,a、b自由分开.故选B.【答案】 B11.博物馆里有些古书已经非常陈旧,在翻的时候无论怎样小心,书页都可能破损,而在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中又经常有翻阅它们的必要,这些书页应该怎样去翻呢?【解析】利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性质,可以使书页分开.【答案】给书卷充电.书中相邻各页得到同种性质的电荷之后就会相互排斥,因而可以毫发无伤地一页页分开来.12.油罐车后要连一条拖地的铁链,飞机要用导电橡胶做轮胎,地毯中要夹一些细小的金属丝,印刷厂要保持适当的湿度,以上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解析】车上的静电可以通过铁链导入大地,防止燃料与油罐摩擦而产生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困难,潮湿的空气可以使电荷散失,因而印刷厂内空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答案】见解析。

高中物理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选修11粤教高二选修11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选修11粤教高二选修11物理课件

12/10/202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下一页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 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原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且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 负电荷.
(3)摩擦起电的本质: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 而带负电.即摩擦起电是由物体间电荷的转移引起的.
12/10/202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四页,共三十五页。
下一页
2.静电产生的过程 (1)如图 1-1-1 所示,把一个空铝罐平放在光滑平面上.拿一个气球在头发上 来回摩擦几下,然后移到距离铝罐 3~4 cm 处.缓慢地将气球移近铝罐,可以 发现摩擦过的气球能够_吸_引__(x铝īyǐn罐) ,说明_气_球__(q_ìq_iú_)带__了_.电
12/10/202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下一页
3.起电过程中电荷变化 不论哪一种起电过程都没有创造电荷,也没有消灭电荷.本质都是电子发 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物体所带电荷的重新分配. 4.守恒的广泛性 电荷守恒定律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电现 象都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Q=QA+3 QB=6.4×10-9-3 3.2×10-9C =1165×10-9C.
【答案】 均为1165×10-9C 均为正电
12/10/202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第三十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共三十五页。
下一页
6.(多选)如图 1-1-6 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1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1

如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 a、b,让 a 球带电荷量 Q,若 a、 b 接触,因为 a、b 是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可以认为两球带等量 的电荷,即 a、b 均带Q2 的电荷;若 a、b 两球开始带异种电荷, 当它们接触时,先进行电中和,再均分中和后剩余的电荷量.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单选)下列关于带电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 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定能起电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 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自然界中的电荷总量不变 [思路点拨] 起电的本质就是电荷的转移,电荷既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
二、静电现象的解释 1.静电产生的原因:一个电中性的物体可以通过_得__到__或_失__去__ 电荷而带电,如果一个物体 失去 一些电子,物体中的正电荷 比负电荷多,整个物体就带__正__电__;反之,若一个物体_得__到___ 一些电子,物体中的负电荷比正电荷多,整个物体就带_负__电__.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__创__造__也不能被__消__灭__,它 们只能从一个物体_转__移__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__转__移___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不__变__.
[解析]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失去电子因而带正电,但玻璃 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总是失去电子,因而不能确定其电 性,同理也无法确定橡胶棒的电性,故 A 错;并不是任意两个 物体间摩擦时都能起电,故 B 错;物体如果原来带正电,得到 电子后,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故 C 错;根据电荷守恒定 律可知 D 对,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 D
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汇编
一、有趣的静电现象
一,选择题
1、把一个带电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箔片先下落闭合而后又张开,这说明棒上带的是
A.正电荷;B.带正.负电荷都有可能;
C.负电荷;D.不带电。

2、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上相等的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三个点电荷a、b、c在同一直线上,其中c位于a、b连线中点并可以自由移动,现在电荷c处于静止状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点电荷c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B.点电荷a、b一定带等量同种电荷;
C.当点电荷a、b以相同的速率匀速靠近c时,c仍处于静止;
D.如果释放电荷a、b,它们一定向背离点电荷c的方向运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外一部分
B、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D、一个带电体跟一个不带电物体接触,两物体可能带上异种电荷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
B、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C 、原子带正电
D 、物体失去电子带负电,得到电子带正电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B、静电消除是电荷消失了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D、静电总是有害的
二、填空题
7、原子是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带负电的________组成。

8、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电子电量的________倍。

9、电荷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另外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_保持不变。

这叫做________。

10、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二个物体接触后,会出现物体呈电中性的现象叫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D
3、AB
4、D
5、 B
6、C
二、填空题
7、原子核电子
8、整数
9、转移转移总量电荷守恒定律
10、电中和
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