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之间关系的讨论

合集下载

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概念辨析

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概念辨析

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概念辨析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剖析】(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说法是错误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是指运动是物质最重要、最主要的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种属性之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等许多属性,但是在物质所有这些属性中,只有运动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本质。

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特性中唯一与意识不同的,因此是唯一特性。

2.变化是发展的原因,发展是变化的结果。

【剖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而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

变化是指事物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变化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和下降的、倒退的变化,只有那种上升的、前进的变化才是发展。

可见,发展只是变化的一种形式,而非结果。

3.运动就是变化和发展。

【剖析】运动、变化、发展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①总体指向性相同。

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②引起的原因相同。

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三者的区别表现在:①定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物质决定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的属性、形态和结构决定了运动的方式和规律。

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物质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所推动的。

运动是物质矛盾的表现和解决方式。

第二,运动决定物质。

物质通过运动和变化实现了自己的发展和转化。

运动是物质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促使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推动物质的生长、衰变、更新和进化。

第三,物质和运动相互转化。

物质和运动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割裂和孤立存在的可能。

物质通过运动来表现和实现自己的属性和本质。

同时,运动也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方式,物质通过运动来展现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物质和运动的矛盾是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矛盾是物质和运动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推动着物质的转化和运动的变化。

物质和运动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对立,包括量的矛盾、质的矛盾、正反矛盾等。

第五,物质和运动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均衡的。

物质和运动的发展是从一种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不平衡状态的转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平衡和稳定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发展是以矛盾和冲突为驱动力的,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证明。

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效地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哲学原理方法论汇总

哲学原理方法论汇总

高中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它背后可是大有讲究。

我们平时说的“运动”,一般指的是身体的活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去健身房。

但在科学和哲学中,运动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它跟物质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个话题到底有多有趣。

1. 运动的定义1.1 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基本上就是身体的各种活动。

比如你去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或者玩篮球,这些都是运动。

运动能让你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也能让你结识到很多朋友。

简言之,运动就是一种让你身体“动起来”的行为,别看它简单,但对我们的生活可是大有裨益。

1.2 科学角度的运动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定义要深奥得多。

科学上,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你如果看到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了,它就是在运动。

这个定义更广泛,不仅仅包括我们看得见的身体运动,也包括各种看不见的,比如电子在电路里的流动,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运动。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1 物质的基本特性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物质”这个词。

物质就是构成一切东西的基本成分,包括你我他,桌子椅子,甚至空气都是物质。

物质有各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固体、液体、气体,它们都是由不同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2.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那么,运动和物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物质总是处于运动中。

就像你从未见过一颗完全静止的石头一样,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物体,其实它的内部粒子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里面的电流在流动,屏幕的像素也在闪烁。

再比如,地球虽然看起来是在静止的,但它实际上是在绕太阳转,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断地流动。

这些看似微小的运动,实际上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3. 运动的不同表现3.1 宏观运动从宏观的角度看,运动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日常看到的车辆行驶、飞机飞翔,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运动。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蔚严春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

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

”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

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

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

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

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

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

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物质的分子运动与温度

物质的分子运动与温度

物质的分子运动与温度物质的分子运动和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是描述物质分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与物质的内能和热量传递等相关。

本文将从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出发,进一步探讨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

一、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其内部都有大量的分子不断进行随机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三个方面。

平动是指分子整体的位置移动,转动是指分子围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而振动则是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相对运动。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之间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即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增加会导致分子热运动速度的增加,进而增加平动动能。

而分子的转动和振动动能则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稍有不同,其与分子之间的能级分布和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二、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

一方面,温度是描述分子动能的物理量,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

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速度和方向,温度的增加会导致平均速度增加,分子更具有活跃性。

这就是为什么在高温下物质更容易燃烧、融化或汽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分子的运动也会影响温度。

分子之间的碰撞会导致能量的传递,即热量的传递。

当外界向物体传递热量时,分子的运动会加快,平均动能增加,从而使物体的温度上升。

反之,当物体向外界释放热量时,分子的运动减弱,平均动能降低,物体的温度下降。

三、温度的测量和单位温度是用来衡量物体“冷热”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elvin)。

开尔文温标以绝对零度为基准点,绝对零度是指物体内能最低的状态,分子的热运动几乎停止。

常用的摄氏度和华氏度可以通过公式与开尔文温标进行转换。

温度的测量常用的仪器是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等。

水银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特性进行测量的,通过观察水银柱上的刻度读数来确定温度值。

而电子温度计则是利用电子元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学特性变化进行测量的,精度更高、响应更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导报2015年第15期作者简介:南鹏举,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于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之间关系的讨论南鹏举(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430080)摘要:一直以来研究物质的运动,都是将物质看成是一个只有质量,而没有体积的质点,但事实上,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

将物质看成质点,这样就会忽略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的关系。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状态。

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公式,描述了物质速度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描述了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由于狭义相对论仍然将物质看成质点,所以质能公式并不能精确细致描述物质运动状态及其变化与物质内部状态及其变化的具体过程。

所以要准确描述物质运动状态及其变化与物质内部状态及其变化的具体过程,就必须突破质点的束缚。

关键词:物质运动状态;物质内部状态;物理学下面我就从两个假设开始讨论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能量是一份一份传递的,物理学中将能量的最最基本单元称为能量子。

物质具有粒子性,正负电子相遇会湮灭,生成两对以上的光子,而在某种状态下光子会聚合成电子,这说明任何物质粒子,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事实证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没有物质能量是无法传递的,如光合作用时,植物通过吸收光子来吸收能量。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能量子是组成物质粒子的最基本单元,即能量子是物质,物质是由能量子组成的,能量和质量是能量子的基本属性。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物质即表现质量特性又表现能量特性,能量的传递也是物质的传递,物质质量变化,必然引起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必然引起质量的变化,即物质的能量和质量同时变化。

物理研究表明,光在真空中恒以光速传播,而光子又携带着能量子,由此可知,能量子在真空中也恒以光速传播,由此我们可做出另一个假设:能量子在真空中恒以光速传播。

由第一个假设可知,任何物质粒子均是由能量子组成的。

由第二个假设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能量子组成物质后,被能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束缚在一定的体积内,但在物质所在体积内,能量子依然是以光速运动。

也就是说从微观角度看所有能量子在一定体积内恒以光速运动,但在宏观层面看便形成了一定体积的物质粒子。

我们先假设一物质粒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当组成物质粒子的能量子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方向时,粒子不可能稳定存在,此时物质是一束光。

所以粒子要稳定存在,组成该粒子的运动方向在各个方向的能量子数目相等,即该粒子的组成结构具有非常好的对称性。

将粒子在能量在最低状态下,组成粒子最基本结构的能量子称为:基本能量子。

任何粒子总是会不停的从外界吸收能量,或者不停的向外界辐射能量,所以组成粒子所在体积内,不仅有组成粒子基本结构的能量子,还有游离的以能量存在的能量子。

将物质所在体积内除基本能量子之外的能量子称为:游离能量子。

将物质所在体积内的所有能量子称为:全部能量子。

由此可得全部能量子=基本能量子+游离能量子假设有一粒子,其所含能量子数目为a ,以该粒子的质心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将该粒子所在体积内在各方向运动的能量子按矢量法则分解到坐标轴方向,运动方向在ox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x1,运动方向在ox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x2,运动方向在oy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y1,运动方向在oy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y2,运动方向在oz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z1,运动方向在oz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为z2。

则有:X1+x2+y1+y2+z1+z2=a则在各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给该粒子所在体积内的全部能量子数目a 之比分别为:x1α,x2α,y1α,y2α,z1α,z2α;则有:则在任何一瞬间,在xx '直线上,运动方向在ox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与运动方向在ox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之差为:x1α-x2α=△x α,在yy '直线上,运动方向在oy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与运动方向在oy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之差为:y1α-y2α=△y α;在zz '直线上,运动方向在oz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与运动方向在oz '方向的能量子数目与全部能量子的比值之差为:z1α-z2α=△z α。

若该粒子不受外力作用,则该粒子的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即任意时刻x1,x2,y1,y2,z1,z2,x1α,x2α,y1α,y2α,z1α,z2α,△x α,△y α,△z α不会发生改变。

1212121=+++++az a z a y a y a x a x ·162·当该粒子受外力作用时,x1,x2,y1,y2,z1,z2,x1α,x2α,y1α,y2α,z1α,z2α,△x α,△y α,△z α必然发生改变。

关于粒子速度与粒子内部状态的讨论现有一粒子,其不受外力作用,则它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此时该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该粒子的速度为v,其运动方向为ox 方向,同时又因为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在xx '直线上x1α,x2α,△x α不变。

当该粒子受到外力作用时,力的方向在ox 方向上,其运动速度将会发生改变,其内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即xx '直线上x1α,x2α,△x α必然发生改变。

由于在yy '直线上,以及zz '直线上不受力的作用,所以在这两条直线上的状态不发生改变。

所以粒子的运动速度与该粒子内部的状态有必然的联系。

粒子内部的状态与粒子的速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则有:v=k △x αk 为一定值;当该粒子是一能量子时,则有α=1,△x=1其速度为光速c ,则有;得:k=c ,则有:v=k △x α因为0≤△x α≤1,所以有:0≤v ≤c ,当△x α=1即△x=α,且α>1时有v=△x αc=1×c ,此时不可能组成质量大于光子的粒子,而是所有能量子形成一束光。

而要组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则必须有0<△x α<1,即α>△x>0,此时v=△x αc<c ,故任何质量大于能量子(光子除外)的粒子在真空中速度小于。

因为,且在yy '直线上以及zz '直线上速度为0,即在yy '直线上:在zz '直线上:由此可得,y1=y2,z1=z2,△y α=0,△z α=0,y1α=y2α,z1α=z2α将,x1αc ,x2αc ,y1αc ,y2αc ,z1αc ,z2αc ,称为方向速度,则有vx+xy+vz=(x1αc-x2αc )+(y1αc-y2αc )+(z1αc-z2αc )=x1αc-x2αc=v 。

由以上讨论可以知道这样两个结论:(1)粒子的速度等于粒子的方向速度的矢量和,也等于粒子速度方向所在直线上的相反两方向的方向速度矢量和;(2)在粒子所在体积内,与粒子速度方向垂直的直线上的相反两方向的方向速度的矢量和为零,令单个能量子的质量记为m 0,则该粒子的总质量为m=a ×m 0,我们将,m x1=x1×m 0,m x2=x2×m 0,m y1=y1×m 0,m y2=y2×m 0,m z1=z1×m 0,m z2=z2×m 0称为该粒子的方向质量。

则有:m x1+m x2+m y1+m y2+m z1+m z2=m粒子的总质量等于粒子的方向质量之和。

粒子的加速度与粒子内部状态变化的关系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粒子其速度方向在ox 方向,根据公式可知,要改变该粒子的速度只需要改变或或两者同时改变。

给该粒子施加一力的作用F ,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力F 将改变粒子内部的状态,即改变粒子内部的在力的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或或两者都改变。

在这里我只讨论弹性力对物质对物质内部状态的改变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

假设有两物体A,B ,他们之间有弹性力的作用,即两物体相互碰撞或一物体受到另一物体的拉力。

当两物体相互碰撞时,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可知,两物体相互碰撞的作用是改变两物体各自受力方向所在直线上的相反两方向的。

其被改变的过程有两种可能性,取A 为研究对象,设A 的初速度为,力的作用时间为;(1)将物体中,运动方向与受到的力的方向相反的一部分能量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为与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物体受到的力改变物体本身的状态。

则A 物体的末速度为(2)物体将其内部,运动方向与其施加给另一物体的力的方向相同的一部分能量子传递给另一物体,传递后运动方向不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的力改变施力物体的状态,则A 物体的末速度为:当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拉力,改变只有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对于第一种情况,物体受到的力改变物体本身的状态,与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相符,对于第二种情况,物体受到的力改变施力物体的状态,与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不符,所以两物体之间的力是弹性力时,物体状态的改变过程是第一种情况。

则A 物体的加速度为:牛顿第二定律的证明根据经典力学及生活中的事实有:(1)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即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2)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速度在单位时间里的变化量越大;则有F=因为k α是与单个能量子的基本属性相关的常数,因为质量也是能量子的基本属性,可令k α=m 0,则有k=α×m 0=mm 0为单个能量子的质量,m 为物质的总质量;则有m f 为同一直线上相反两方向的方向质量的差值。

由此可知,(1)力的大小是单位时间内被改变运动方向的能量子数目;(2)力的大小是在力的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方向质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

因为 k k a x k c v ==D ==11c a x c a x c a x x a x c v v x 2121-=-=D == 02121=-=-=D =c ay c a y c a y y a y c v y 02121=-=-=D =c a z c a z c a z z a z c v z c ax x c a x c a x c a x v 2121-=-=D = c ax x c a x v 211-=D = can x x c a n x n x c a x v 221)2()1(12+-=--+=D =c anx x c a n x n x c a x v 221)2()1(23+-=--+=D =ac dt dn t c an tv v a 21221==-=加tnc a k t c a n K ka 1212==加 cdtdm c m dtdntc nm tc an m ma F fx 22121200=====加 tc a n m ma F 12==加关于物质运动状态与物质内部状态之间关系的讨论·163·企业导报2015年第15期假设物体的总质量不变即α不变,在一定时间t 内,F 越大,则n 越大,α加越大,反之α加越小;假设F 一定,在一定时间t 内,n 也是定值,当物体的总质量越大即α越大时,α加越小,当α越小时,α加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