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7张PPT)最新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7张PPT)最新课件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 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诗歌品析
诗句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实 树木丛生 写 百草丰茂
写 景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虚 若出其中 写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 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与杜甫齐 名,世称“李杜”, 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
本句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惜。 “过五溪”:迁谪荒远,道路艰难。
手法: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 旅途艰辛、贬地荒远的深切同情。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手法:借景抒情。
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
一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将这 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 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 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 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人教版2017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 最新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2017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 最新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 时的什么感受? 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
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 动写照。
背景链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 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
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
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 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 律诗,《静夜思》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 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 联,分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 是两对对偶句。
课文解读 观沧海
到达,登上 表目的连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n sǒnɡ zhì
耸立
水波荡漾的样子 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2017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共22张PPT)

2017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共22张PPT)

(3)在这次活动中 ,有位同学搜集到以下被篡改的古诗,有些同学认为这样 改很好玩,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①日照炉升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示例:这种篡改经典、恶搞诗词的做法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亵渎。
(一)阅读曹操《观沧海》做题。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观沧海》中“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
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 抱负。
(二)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做题。 12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②爷爷七十大寿 , 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 , 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我 赶 紧 把 爷 爷 的 话 打 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高兴地笑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霜叶红于二月花
4.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分 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诗人。
)(2分 B)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李白,字太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3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2021/8/122021/8/122021/8/12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22021/8/12August 12,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
之大景的(神思韵念,故为乡后)人所称道。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 4. “潮平去两,岸江阔面,似风乎正与一岸帆平悬了”,描船写上了怎样 的景①象表?的现视出野江也水因荡此漾开,阔春,潮顺涌风动前,进江,水几
与岸平,江白面帆显高得高广悬阔挂浩。淼。②既写出 5平.本。诗颈了回中联江春景中水,物的之冰描“势雪写阔,融精”又化彩字写,,表出春达现了意到出春已一一天浓字幅已的传怎到景神样,象的的大。水情地 景?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 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 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 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 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 “江春”一语作铺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4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43张PPT)
No Image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 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 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 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No Image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 写了什么景?哪几句是抒 情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No Image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No Image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No Image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 几户人家。
No Image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 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No Image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时 间,与“昏” 呼应。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 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临:登临。 澹澹: 动荡的样子。 竦峙:(sǒnɡ zhì)高高地耸立。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水 澹澹 山 竦峙
状貌

树 丛生 草 丰茂
沧 海
声势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 若出其中
想象
星汉 若出其里

人教版2017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2017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 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 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 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 长写七绝。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 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 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 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4.你从哪些字词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过五溪
5.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1)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 (2)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3)为友人前途、命运而担忧
6.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 友情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 秋思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明确作者、朝代、出处和体裁。 3. 了解律诗的一般常识。 4.反复诵读,揣摩诗人的情感, 并背诵默写。 5.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图画美 和意境美,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红色的字容 易默错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5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53张PPT)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 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 绝句 、律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5遥言有律此诗寄》、7言 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 句可分为四联。
4 古代诗歌四首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课导入
•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 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发展的最有成就?
•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 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 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 的诗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情 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 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法探究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作者于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结
《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 时节,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 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黄昏时分,将要回巢的乌鸦在枯藤缠绕的老树 上哀鸣; 潺潺流水声传来,小桥旁边出现几户人家;秋风萧 瑟,荒凉的古道上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就要从西边 落下去了,我这个伤心断肠的思乡人还漂泊在天涯。
2.你从《天净沙·秋思》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 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秋天。“秋思” 可以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散曲表达的就是在秋天 产生的思念的愁绪。

2016—201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共84张PPT)

2016—201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共84张PPT)

顺着 林俊 杰和 易中 天的 思路 来推 测曹 操
听音 乐, 感受 曹操 与 《观 沧 海》, 说说 你的 感受。
总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 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 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 友的牵挂。
《观沧海》
——曹 操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 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 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 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 《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 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于历史上的曹操我们
该怎么评价呢? 拓展 与延 伸





林俊杰在他的歌曲《曹操》中是这样写的: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淡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他在歌词中对曹操没有作出什么直接的评价,只是说曹操为了夺取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等等各种方法,从曹操对荆州的谋取所用的各种 手段来说,这些描述倒也符合不论正史或野史对曹操“奸雄”的评价,而最 后那句“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则表明了林俊杰对三国人物的 客观公正的立场,他没有投大众所好,采取“拥刘反曹”的所谓正统的思想 来贬低曹操。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他更没有来写一首《刘备》 或《关羽》来取悦大众。 与林俊杰对曹操模糊的评判相比,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三国》中则力求 旁征博引、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一个中国广大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 求还历史一个清白,还曹操一个公正,改变千百年来民间对曹操的错误认识。 易先生通过对各类史书的认真研读,最后得出了曹操的性格特征:他可能 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 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 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 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后来易先生又说到: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 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还有“诗仙” 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 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 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 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 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 方的友人。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 作。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朗读诗歌
2、弄懂诗意 3、理解内容
4、品味语言
5、想象感悟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操
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 155 ),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微州)人。东汉末 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 事力量。建安元年( 196 )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 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 200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 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 207 )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 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 《蒿 hao 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品 读 欣 赏
品读欣赏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 淼的样子;“何”,是“多么” 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 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 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 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 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 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 奇壮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品读欣赏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 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 茂,百草丰茂,给人以生机盎 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 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 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 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品读欣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 海的气势和胸怀。两个“若”字表 明这写的是虚景,表现大海有包容 天地得气慨,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 胸怀和抱负。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叙事)
观 沧 海

沧 海 ﹄
、 ﹃
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树: 丛生 草: 风: 丰茂 波: 萧瑟 涌起
海水及山岛 之景 (实景)
( 写 景 )
3、感
日月: 运行--出其中 星 汉: 灿烂--出其里
(互文见义)
想象奇特胸 怀博大 (虚景)
抒写 伟壮 大丽 抱景 负色 。, 展 开 阔 胸 怀 ,
2
小 结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 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 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 人的关切之情。
•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闻字。 • 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 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 深厚。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 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 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 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 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 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 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 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诗 人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首先点题 ,交代了 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 察的对象。(诗人)登上 碣石山山顶,居高临海, 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 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 “观”拓展开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 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 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 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 ”,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 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 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 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 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 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 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 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