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2019-2020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防止贵族之间因权位和财产继承问题发生纷争③保证了统治者的德才素质④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3.秦始皇在中国古代最先采用“皇帝”的称谓,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A.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B.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C.深感自己的不足,要向古代圣贤学习D.统一中国大业完成,秦始皇志满意得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5.关于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大推动了商鞅变法运动B.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C.关键是相权至上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6.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②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
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剧本①、②分别反映的情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A、秦朝、汉朝B、汉朝、宋朝C、秦朝、唐朝D、唐朝、元朝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8.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安徽省亳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D.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余年的整治,西汉初年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对该局面的出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借鉴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取得巨大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整治,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社会环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CD三项的内容都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政策,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具备扎实的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盛世,能够从事件的背后思考原因。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1).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1.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礼乐制2.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D.分封制的瓦解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皇权至高上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皇帝独尊5、始皇二十八年的一山刻石词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认为“兵不复起”的原因是()A.确立皇帝制度B.实施虎符分执制度C.实施朝议制度D.全面推行郡县制度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8.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优质人教】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 、II 两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2、Ⅰ卷的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这种方式( )A.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B.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C.使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D.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2.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王位世袭制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4.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分封制逐渐瓦解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5.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他对夏、商、周的制度也有明显的继承,这主要体现在( )A.皇位世袭B.中央官制C.地方行政D.皇权至上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此称谓(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7.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D.开创统一格局
7.如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B.贵族政治逐渐削弱
C.周天子失去天下大宗地位D.地方与中央相抗衡
4.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像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妾室所生,是异父同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别。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1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太尉B.皇帝
C.丞相D.御史大夫
8.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位世袭B.独断性和随意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9.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年5月6日,是亚圣孟子的生日,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乙亥(2019年)年祭奠孟子的仪式。
孟氏后裔…2000余人,端重地步入亚圣殿前,依次向孟母、孟子敬献花篮、三鞠躬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2.下图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典故。
该典故可以用来说明A.分封制遭到破坏B.礼乐制度的不完备C.宗法制趋于强化D.中央集权制已崩溃3.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并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
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制约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B.确定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的地位C.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D.重视官员素质并打破特权垄断4.汉承秦制,是指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安徽利辛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安徽利辛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温馨提示: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卷填写清楚;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蓝黑色圆珠笔书写解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要求的。
〔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史学家研究,我国在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的产生与以下哪一制度关系密切:〔〕A、皇位世袭制B、科举制C、宗法制D、郡县制2、唐太宗在位期间,魏征经常对朝廷草拟的诏令提出修改意见。
据此,魏征应供职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创立行省制度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5、我国古代地方制度不断变革,秦朝推行郡县制,宋朝在地方设转运使、知州等,元朝实行行省制。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选官权力6.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的执政官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7、某班学生根据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得出的以下推论中正确的选项是A、古罗马强调依法治国B、古罗马是一个民主国家C、罗马法强调重视证据D、罗马法讲求公平、公正8、“我以我自己以及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那么……“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然后戴上王冠。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丞相制度D.世官制度3.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
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6.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这一制度应是: A.科举制度B.君主制度C.分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7.读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而存在B.州的地位呈现上升态势C.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比较臃肿D.地方拥有较强的自主权8.“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卷历史1.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2.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京中山陵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这种对“大同”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遥远的历史似乎离我们很近。
历史上“天下为公”的时代盛行A. 礼乐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的“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盛行的原始社会后期,D项正确;礼乐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夏商周时期的制度,而自从夏禹传位于其子启开始,我国就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整体而言,甲骨卜辞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商朝后期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反映出商朝时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开始迈入早期国家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商朝时祭祀、征伐,田猎等许多国家大事都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A项正确。
夏朝时我国已经开始迈入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关世袭、血缘维系政治统治的信息,C项错误;商朝时期我国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3.周王室有特别的抗击打能力,就像一家连锁经营的百年老店,总店毁了,连锁店完全有能力帮助总店恢复重建,想下子灭掉周王室,没那么容易。
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出A. 世袭制度的价值B. 分封制度的作用C. 君主专制的好处D. 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把周王室比作“总店",将众多诸侯国比作“连锁店”,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制促成的。
分封制下,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借此维系了周王室长期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分析的是分封制对周朝统治的意义,与王位世袭制无关,A项错误;周代我国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CD两项不符合史实。
4.公元前712年,鲁桓公弑兄自立为国君,此后19年,各诸侯国发生了11起篡弑、谋杀或政变,国君成为高危职业。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 分封制已经被废除B. 周王室权威逐渐衰落C. 宗法制原则受冲击D. 改革在鲁国风起云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鲁桓公弑兄自立为国君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原则,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宗法制受到冲击,无法继续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才使得国君成为了高危职业,C项符合题意。
这是在春秋时期,当时分封制并木被废除,A项错误;材料说是诸侯国内部继承权的问题,与诸侯挑战周王室权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弑兄自立”不是“改革”,是内讧,D项错误。
5.秦始皇在巡游刻石中得意地宣称“壹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由此可知,这些刻石主要颂扬的是秦始皇A. 开创郡县体制B. 完成国家统一C. 确立至高皇权D. 建立朝议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壹家天下”,“无不臣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高度肯定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功绩,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A项错误;材料无关皇权和中央官僚集体议政的信息,CD两项错误。
6.“这是一张铁网,垂直管理系统使国家进入前所未有的严密管控时代。
”这张“铁网”A. 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B. 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C. 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D. 显示出君主专制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郡县乡里”的行政单位以及“郡守、县令”等具体职务分层对应等信息,形象地再现了秦朝郡县制下的“垂直管理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材料只有秦朝地方行政与官僚设置,没有贵族世袭等特权,A项错误;这是秦朝时期的地方管理体系,与实行分封制的周朝政治管理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无关中央和君主的权限等内容,D项错误。
7.“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历史反复证明,治国必先治吏。
秦朝为此专门设置了A. 左右丞相B. 参知政事C. 御史大夫D. 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治国必先治吏”和“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监察百官,秦代设有御史大夫一职,C项正确。
左右丞相主要职责在辅助皇帝理政,参知政事是宋代副相,殿阁大学士是明代为皇帝的咨询机构,三者职能都不在“治吏”,ABD三项错误。
8.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
据此可知A. 皇帝至高权威受到质疑B. 大臣反对分封制度C. 郡县制的推广受到阻挠D. 秦朝实行朝议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史记》记载在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即是秦朝实行的朝议制度,D项正确;因为最后都由皇帝裁断,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大臣对分封和郡县制的态度,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C两项错误。
9.下面是“汉代名相”张良的图像,他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据此可知,汉朝A. 发展了中央集权B. 采用了分封制度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削弱了丞相职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功臣张良被册封为“留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曾采用分封制,存在异姓诸侯和。
同姓诸侯,B项正确;张良为留侯不能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也不能强化君主对中央的控制,同时和丞相辅政没有关系,ACD三项错误。
10.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因此,郡守、九卿、礼官、博士如果不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就算有罪。
这反映出汉武帝A. 增加了郡守职权范围B. 沿用了秦朝用人制度C. 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D. 非常重视察举制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举荐人才”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西汉察举制,由汉武帝下诏强制郡守、九卿等人必须向中央举荐人才,体现出了汉武帝对察举制的高度重视,D项正确。
只是向中央推荐人才,用人权在中央,察举制并没有扩大郡守职权,也不是秦朝就已经存在的制度,这一做法也不会影响到地方管理,ABC三项错误。
11.下面是天宝年间十节度使分布图。
该图反映了A. 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增强B. 唐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C. 宋朝大力强化君主专制D.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众多的节度使分布在边疆和黄河流域等区域,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实力强悍、屯兵自重,这势必会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并且节度使是在地方上的军事长官,汉代未设立,元朝时已经消失,ACD三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在铁板一块王朝当中输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活力。
”据此可知,该学者A. 肯定了科举制的价值B. 认识到平民斗争的作用C. 认可汉武帝人才政策D. 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在铁板一块的王朝当中输人平民的血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述的是科举制对平民进入仕途,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关平民为进入王朝进行斗争的信息,B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汉武帝与此制度无关,C项错误;学者分析的是王朝新鲜的血液,即平民参政,与君主专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13.在府州一级,宋代设置了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
这反映出宋代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 皇权独尊局面出现C. 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D. 选官制度发生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A 项正确。
材料分析的是宋代地方监察监督制,与皇权在全国统治中至上、独尊无关,排除B项;地方监察制度秦朝早已出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监察制度,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14.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有“在外”之意,比如行宫和行辕。
这表明元朝的行省是一种A. 皇帝内侍机构B. 地方监察机构C. 边疆管理机构D. 中央派出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行中书省中的“行”取“在外”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D项正确。
元代设行省管理地方,与皇帝内传无关,A项错误;行省掌管地方军政,不是监察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元代在全国设十行省管理地方,边疆则实行土司制度,C项错误。
15.明成祖设立内阁后,内阁大学士为皇帝亲信,一般由四品以下的词臣充任。
他们出入宫禁,草拟诏令,地位显要。
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顾问而已。
这说明内阁A. 职责与宰相相同B. 在朝中地位低下C. 由亲信高官充任D. 属于皇权的附庸【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内阁大学士“由四品以下词臣充任”,“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顾问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
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独立处理政事,职责与宰相不同,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地位显要”可知,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一般由四品以下的词臣充任”不符。
16.《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这些规定意在A. 维护皇帝专制权威B. 促使官员敬畏法律C. 杜绝朝臣大权独揽D. 保证国家选贤用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大明律》严格禁止官员利用职务结党营私等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其旨在强化皇权,严格维护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明确针对结党官员,防范官员培植个人势力,主要目的不是让官员敬畏法律,B项错误;杜绝朝臣弄权只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所在,C项错误;禁止官员结党营私,不是对选官制度的优化,不能保证国家选贤用能,D项错误。
17.清朝毕竟是满洲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满族色彩。
这突出反映在清初A. 废除宰相制度B. 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C. 沿用内阁制度D. 重视翰林院学士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由满洲贵族担任,这一政策让清初的政权带有强烈的满族色彩,B项正确。
清政府没有宰相制度,A项错误,而内阁制度和翰林院学士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存在,CD两项错误18.清代,军机处每日奉旨出政后,需要明示天下的交与内阁明发,而事关机密或个别谕行的则是密封后直接交兵部驿马递送,交给相应的官员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