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较短波长的杀菌紫外光可能对人体没有危害
紫外消毒基础知识

1.紫外线灭菌是用紫外线管照射进行的。
波长在220-300 纳米的紫外线称为“杀生命区“,其中以260钠米的杀菌力最强。
紫外线作用于细胞DNA,使DNA 链上相邻的嘧啶碱形成嘧啶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抑制了 DNA复制。
另外,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产生臭氧,臭氧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很差,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与被照物的距离以不超过1.2米为易,照射时间以视紫外线灯管的功率大小、被照空间及面积大小,根据灭菌效果测定结果而定。
2.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杀死多种微生物。
革兰阴性菌最为敏感,其次是阳性菌,再次为芽抱,真菌抱子的抵抗力最强。
紫外线的直接作用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而使其灭活,间接作用是通过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杀死微生物。
直接照射培养室消毒,用法简单,效果好。
紫外灯的消毒效果同紫外灯的辐射强度和照射剂量呈正相关,辐射强度随灯距离增加而降低,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呈正比。
因此紫外灯同被照射物的距离和照射时间要适合。
离地面2米的30W 灯可照射9平方米房间,每天照射2 — 3小时,期间可间隔30分钟。
灯管离地面2米以外要延长照射时间,2.5米照射效果较差。
紫外灯照射工作台的距离不应超过1.5米,照射时间30分钟为宜。
紫外灯不仅对皮肤、眼睛伤害,且对培养细胞与试剂等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要开着紫外等操作。
3.1.4紫外线消毒3.1.4.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3.1.4.2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1)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nm〜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nm〜270nm,消毒用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生辐照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
(2)制备紫外线消毒灯,应采用等级品的石英玻璃管,以期得到满意的紫外线辐照强度。
(3)紫外线消毒灯可以配用对紫外线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如抛光铝板)制成的反射罩⑷要求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C 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不得低于70卩W/cm2 (普通30W 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 m处测定,特殊紫外线灯在使用距离处测定,使用的紫外线测强仪必须经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的紫外线强度监测指示卡,应取得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食品净化器的关键角色-臭氧以及净化功能介绍

⾷品净化器的关键⾓⾊-臭氧以及净化功能介绍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种有特殊臭味的蓝⾊⽓体。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20公⾥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
它吸收对⼈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其到达地球。
臭氧的性能【中⽂名称】臭氧【英⽂名称】Ozone【结构或分⼦式】O原⼦以sp2杂化轨道形成离域π键(三中⼼四电⼦体)。
分⼦形状为V形。
极性分⼦【相对分⼦量或原⼦量】48.00【密度】⽓体密度( 0℃,g/L)2.144;液体密度(-150℃,g/cm^3 )1.473【熔点(℃)】(固)-251.4【沸点(℃)】(液)-112.4【性状】⽓态臭氧厚层带蓝⾊,有刺激性腥臭⽓味,浓度⾼时与氯⽓⽓味相像;液态臭氧深蓝⾊,固态臭氧紫⿊⾊。
【⽤途】⽤于⽔的消毒和空⽓的臭氧化,在化学⼯业中⽤作强氧化剂。
【制备或来源】主要的制臭氧技术有:电解法、核辐射法、紫外线、等离⼦体及电晕放电法等⼏种。
应⽤⽐较⼴泛的是臭氧发⽣器放电氧化空⽓或纯氧⽓成臭氧,紫外线杀菌灯分解空⽓中的氧⽓形成臭氧。
即应⽤⾼能量交互式电流作⽤空⽓中的氧⽓使氧⽓分⼦电离⽽成臭氧。
⾼锰酸盐和强酸反应可以⽣成臭氧(O3)。
分⼦式'O【各原⼦价态】⼀个+2/3,两个-1/3特别注意:因为臭氧特殊的π键,故臭氧转化为氧⽓是⼀个氧化还原反应,2O==3O2转移电⼦数为4/3mol.起源英⽂臭氧(Ozone)⼀词源⾃希腊语ozon,意为“嗅”。
西班⽛⽂名称为Ozono臭氧具有等腰三⾓形结构,三个氧原⼦分别位于三⾓形的三个顶点,顶⾓为116.79度。
臭氧具有等腰三⾓形结构,三个氧原⼦分别位于三⾓形的三个顶点,顶⾓为116.79度。
1840年德国C.F.舍拜恩在电解稀硫酸时,发现有⼀种特殊臭味的⽓体释出,因此将它命名为臭氧。
当⼤⽓层中的氧⽓发⽣光化学作⽤时,便产⽣了臭氧,因此,在离地⾯垂直⾼度15~25千⽶处形成臭氧层,它的浓度为0.2ppm。
臭氧的⽓体明显地呈蓝⾊,液态呈暗蓝⾊,固态呈蓝⿊⾊。
紫外可见光吸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紫外可见光吸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紫外可见光吸收是指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现象。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光对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紫外可见光吸收是光谱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物质结构的分析、理解和应用。
在大自然或实验室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现象。
这些物质可以是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分子等。
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电子结构、能级间距、电子转移过程等信息,从而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研究和评估。
紫外可见光吸收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光谱分析、物质鉴定、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
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强度,我们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浓度、反应动力学等参数,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和理论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对紫外可见光吸收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需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人员们通过改进仪器设备、开展理论模拟和计算、设计新的功能材料等手段,不断拓展和深化了对紫外可见光吸收的研究。
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还为解决环境污染、新能源开发、生物医学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紫外可见光吸收的定义和特点、吸收机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紫外可见光吸收的原理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紫外可见光吸收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特点。
然后,对本文的结构进行说明,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其对整篇文章的重要性。
此外,还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为读者提供关于紫外可见光吸收的全面认识。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紫外可见光的吸收机制,包括分析其原理和过程。
此外,还将探讨紫外可见光吸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例如在光谱分析、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验中的优势作用,逐渐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其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有效应用,不仅降低了食品检验的资金消耗,而且检验速度以及精准度都比较高,能够灵敏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因此加强对技术的深度分析和研究,掌握更加科学完善的应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讲述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特点,并重点探究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检验效果,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供应。
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食品检验;应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加强对食品的质量检验,促进检验技术的创新和优化逐渐提上日程。
其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最为广泛。
该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定性、定量以及结构分析等方式开展食品的物质构成检验。
一、特点分析(一)应用广泛只要检测物质能够对紫外光进行吸收,就可以使用这种检测方式进行食品检测。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对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检测。
【1】其主要的检测内容包括:物质分子构成,有机物含量,从而检验食品的质量。
开展食品实验,研发食品新型生产工艺。
(二)成本较少该种检测方式使用的仪器设备价格不高,检测过程中资金应用较少,对仪器的耗损较低,对总体的检测成本占用较少。
(三)效率高这种检测方式对具体的实施操作流程和条件要求较低,方便进行操作,并且流程较为简单,且耗费时间较少,在对保质期时间较短的食品检测中应用最多。
此外,该种检测方式促进了食品检测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了检测准确率和检测效率。
【2】(四)精准度高相较于传统的光度检测方式,可见分光光度法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检验准确度,将检测误差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
(五)灵敏度高在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出了很多新显色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元素测定实验的灵敏度。
紫外线对健康危害

一、紫外线- 由来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三棱镜光谱的红光端外发现了不可见的热射线——红外线。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Ritte)对这一发现极感兴趣,他坚信物理学事物具有两极对称性,认为既然可见光谱红端之外有不可见的辐射,那么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之外也一定可以发现不可见的辐射。
终于在1801年的一天,当时他手头正好有一瓶氯化银溶液。
人们当时已知道,氯化银在加热或受到光照时会分解而析出银,析出的银由于颗粒很小而呈黑色。
里特(Ritte)就想通过氯化银来确定太阳光七色光以外的成份,他用一张纸片蘸了少许氯化银溶液,并把纸片放在白光经棱镜色散后七色光的紫光的外侧。
过了一会儿,他果然在纸片上观察到蘸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说明纸片的这一部分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照射。
里特把紫光外附近的不可见光叫做“去氧射线”以强调是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这个名词被简化为“化学光”,并且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词。
直到1802年,化学光最终更名为“紫外线”。
二、紫外线- 波段划分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重,使人们对太阳逐渐恐惧起来。
有此人类为防止太阳光线对肌肤造成伤害所进行的研究也成为永恒课题。
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
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主要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
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UVC)简称UVC。
是波长280-100nm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UVB)简称UVB。
是波长315-28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小剂量长波紫外线多次照射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2结果
2.1 UVA 照射区域角质层含水量和 TEWL 测定 小剂量照射区角质层含水量有减少的趋势,但与
阴性对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表 1),在阳
与阴性对照区和小剂量区相比,*P<0.05
性对照区,角质层含水量进一步减少,并且与阴性对 照区和小剂量区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小剂量照射区 TEWL 有增加的趋势(表 1),但各 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2.2 UVA 照射前后 pH 值的变化
小剂量照射区皮肤的 pH 值变化不大, 照射前为 4.99±0.49, 小剂量照射区和阳性对照区 pH 值均为 5.07±0.50,各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2.3 皮肤颜色的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low-dose UVA irradiation on human skin. Methods: Ten subjects were tested on three sites of the buttocks:negative control sites,without UVA exposure; low-dose UVA exposure sites, with an accu- mulative dose of 50 J/cm2; and positive control sites with an accumulative dose of 1 000 J/cm2.Each UVA exposure site was exposed to UVA irradiation three times a week for 13 weeks. The water content of stratum corneum,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 skin pH, and the indices for skin color (value L*a*b*, value M, and value E)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UVA irradiation. Skin biopsies were taken for H-E staining, elastic fiber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after the final UVA irradi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stratum corneum and the epidermis, the changes of collagen and elastic fibe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MP-1 and SIRT1. Results: After long term low-dose UVA irradiation, the water content of stratum corneum and the value L* were decreased. Meanwhile,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value M, value a* and value E, as well as TEWL,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pH value. Histo- logically, thickened stratum corneum and epidermis, lightly stained collagen fibers and broken elastic fibers were seen in the dermis. The expression of MMP-1 and SIRT1 increased. Conclusion: Low -dose UVA irradiation could result in the photo aging of the skin. [Key words] UVA; photo-aged skin; SIRT1; MMP-1
紫外灯对人体的危害的原理

紫外灯对人体的危害的原理紫外灯对人体的危害是基于紫外线的辐射效应。
紫外线是太阳光中的一种辐射,由波长较短的紫外波段组成,分为紫外A(UVA)、紫外B(UVB)和紫外C(UVC)。
对人体而言,紫外线的辐射可以对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产生危害。
首先,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晒伤、衰老和致癌等方面。
UVA是紫外线中波长最长的一种,可以穿透到真皮层,导致皮肤晒黑、晒伤和加速皮肤衰老。
UVB是紫外线中波长较短的一种,能够直接破坏表皮细胞DNA,引发皮肤发红、烧伤和出现干裂。
UVC是紫外线中波长最短的一种,通常被大气层吸收,但如果在室内长时间接触高剂量的UVC紫外线,也会对皮肤产生严重损伤,甚至引起皮肤癌。
其次,紫外线对眼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角膜炎、晶状体混浊和黄斑病变等方面。
眼睛中的角膜是一个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但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导致角膜炎。
紫外线也可以加速晶状体的老化,使其变得混浊,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此外,紫外线还会对眼底的黄斑区域产生损害,引发黄斑病变,增加患上黄斑变性病变的风险。
最后,紫外线对免疫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免疫抑制和增加皮肤感染风险。
较高剂量的UVA和UVB紫外线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淋巴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
此外,紫外线会破坏表皮屏障,使皮肤更容易感染细菌,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紫外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的辐射效应实现的。
紫外线可以对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产生广泛的危害,包括晒伤、衰老、癌症、角膜炎、白内障、黄斑病变、免疫抑制和皮肤感染等。
因此,在使用紫外灯时,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下,尤其是高剂量的UVC紫外线。
纳米氧化锌紫外屏蔽机理

纳米氧化锌紫外屏蔽机理1. 引言1.1 纳米氧化锌的特性纳米氧化锌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材料。
其主要特性包括稳定性高、抗菌性强、成本低廉、对环境无害等。
纳米氧化锌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利于与其他成分充分接触和反应,具有较好的光学特性,能有效吸收紫外光,达到防晒的效果。
纳米氧化锌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有助于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延缓皮肤细胞的老化。
在防晒产品中的应用中,纳米氧化锌能够提供宽谱的紫外防护,包括UVA和UVB,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防晒产品中。
纳米氧化锌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晒成分,能够有效保护皮肤免受紫外光的伤害。
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防晒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接下来的正文将详细探讨纳米氧化锌的紫外屏蔽机制、抗氧化作用、与皮肤的相互作用、安全性评估以及在防晒产品中的应用技术,以全面展示纳米氧化锌在防晒领域的潜力和重要性。
1.2 紫外光及其对皮肤的危害紫外光是太阳光中的一种辐射,根据波长分为UVA、UVB和UVC 三种类型。
其中UVA波长较长,穿透力强,能够深入皮肤真皮层,引起皮肤老化和皮肤癌;UVB波长较短,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层,引起皮肤晒伤和皮肤癌的发生。
长期暴露在紫外光下会导致皮肤衰老、色素沉着、皱纹增多,甚至引发皮肤癌等恶性疾病。
特别是UVB波长更容易破坏DNA分子,增加皮肤癌的风险。
1.3 纳米氧化锌在防晒产品中的应用纳米氧化锌在防晒产品中的应用是一种日益普及和受欢迎的防晒成分。
随着人们对紫外线伤害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选择有效的防晒产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纳米氧化锌因其出色的紫外光吸收性能和高度的稳定性而成为防晒产品中的热门选择。
2. 正文2.1 纳米氧化锌的紫外屏蔽机制纳米氧化锌的紫外屏蔽机制是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来实现的。
纳米氧化锌颗粒的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这种微小尺寸使得纳米氧化锌颗粒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反射紫外光。
纳米氧化锌颗粒的能隙较宽,能够吸收更短波长的紫外光,包括UVA 和UV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人员发现较短波长的杀菌紫外光可能对人体没有
危害
据悉,医院及实验室常使用紫外光杀灭细菌,然而这种方式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即对人类造成伤害。
因此,紫外光只能在无人的手术室及空的实验室罩等地方进行杀菌。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较短波长的杀菌紫外光可能对人体没有危害,并根据理论,将其发展为一个新的工具,能够在学校、人群密集的飞机、食品加工厂,甚至手术室和实验室等地方使用,从而减缓疾病的传播。
紫外光通过破坏将细菌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结合一起的分子键来实现杀菌。
其中,最常用的是波长为254纳米的光线,其包含较短的紫外线波长,即所谓的C类,然而,它可以穿透皮肤和眼睛,导致癌症和白内障等疾病。
为此,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物理学家David Brenner带领一支团队在过去4年来对无法穿透眼睛或皮肤表层的远短波紫外光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远短波紫外光仅仅杀除了表面的细菌,没有伤害到实验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