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为例浅析对艺术美的认识
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以倪瓒《渔庄秋霁图》为例

某处 自然景观 , 画面中流露 出倪瓒 自有的艺术特色 , 所谓 “ 远 山、 中水 、 近坡树” 的三段式表现手法 。渔庄 在江南鱼米之 乡本 为常
见, 但 倪瓒 赋予其特殊审美意味 , 这不得 不从分析倪瓒 的性格着
是为人处世 , 还是创作中都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证 , 《 渔庄秋霁 图》 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 。 董其 昌将倪 瓒认 定为元代 画家之首 , 倪瓒 以其逸 品风格被归类为南宗 ,受到 明清 画坛 主流的争相推崇和
融、 虚实、 有无 浑然一体 的意境 , 审美主体彩绘感悟 到 自然宇 宙
万物 的玄机神韵 , 才会 赋予艺术作品无穷 的生命力 。 画面 中虚的
部分典 型的就是 中间湖水 的部分 , 水 本无形 , 这种计 白当黑的手 法正体现 出了道家思想 “ 道不可名” 的概念 。
倪瓒 的作 品给人 的感觉就是高古 、 空灵 , 但 大部 分作 品都有
士人 阶层从 现实 的礼 法 中抽身 出来而且还 能 自得其乐 的境界 , 一种 “ 至” 的境界 , 无 须过多 言辞 笔 其境界开放 出的奇葩之一便是水墨 山水 画 ,画家不见得必须是 家思 想对 中华 文化 的影 响 , 以信奉道 教著称 , 但一 画山水树石 , 其道 家意味 总浮 现其 中 , 一
一
定 的程式感 ,在表现题材上不够创新 ,一生所作 多为类似题
倪瓒 像
材, 多为两种 , 第一是墨笔平远小景 , 用黄公望的论点 , 则属于阔
远 ,这是其最为常见也是最具特色 的一种 ;第 二是 墨笔枯木竹
者; 其三 , 文学素质深厚 , 内心世界丰富。 倪瓒 便是 其中的典 型代
表 之 一 。⑦
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解释水墨 画的意蕴时说 “ 夫 阴阳 陶蒸 , 万 物错 布。 玄化 亡言 , 神功独运 。 草木敷荣 , 不待丹碌之彩 ;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作者: 王伯敏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39-40页
主题词: 山水画 倪瓒 《渔庄秋霁图》 绘画艺术 艺术表现 成强烈的对照 黄宾虹 形式感“计白当黑” 虚实相生
摘要: “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
” 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称。
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
倪画的空,空中有灵气;倪画的疏,疏的有秀气。
他的这种空疏景色,是象外之美。
画家於象外写之,观者于象外得之。
绘画上的这种空疏,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界是无限广阔的。
看画,固然要看有笔墨处,也需要看它的空白处。
清初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论画者向有—种说法,谓“画中空白便是不语诗”。
一幅画是一个整体,画中的形象、色。
浅析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形式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形式刘虹余(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元代是文人画的舞台,“产于荆蛮,长于云林”的倪瓒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倪瓒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是元后期画坛的领袖人物,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本文主要对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代表作展开浅析,其作品对后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逸笔”、“逸气”之说的艺术主张被视为文人画审美品评的标准,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对后世的绘画发展影响极大。
关键词:倪瓒;《渔庄秋霁图》;艺术特点;影响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69-01一、倪瓒与《渔庄秋霁图》简介1.倪瓒(1301-1374年),元代山水画家、诗人,初名珽。
字宇泰,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2.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为纸本水墨画,纵:96公分,横:46公分,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1355年秋,倪瓒在寄居在友人王与浦渔庄时所画,七十二岁时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便补题诗款,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二、《渔庄秋霁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的水墨画当中,虽然造型的方式、用笔用墨的方式以及构图的基本手法,在不同的画家身上都是通用存在的,但是每一位画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是因为每一位画家对于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总结是不同的,他们虽然一开始会关注到山水画绘画技法当中的基础一面,但是人生的不同经历以及人文素养的不同,进而在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本人的艺术风格。
这些就是画家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一)构图表现力整幅《渔庄秋霁图》采用了三段式进行构图。
即所谓的“三段式”是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留下了比较大面积的空白,用以呈现出水面的平静以及辽阔,在这个平静并且辽阔的水面之上,以虚为实,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萧疏远逸,荒寒幽深——谈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美

萧疏远逸,荒寒幽深——谈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美王付太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以<渔庄秋霁图>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结合现代美学的桌些典型原理,又加入自己理性的剖析,意在阐释出倪瓒山水画萧疏远逸,荒寒幽深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当代的山水画创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总页数】1页(P148)
【作者】王付太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第五高级中学,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渔庄秋霁图》谈倪瓒的画风 [J], 代永朵
2.倪瓒绘画美学思想探析--以《渔庄秋霁图》为例 [J], 朱洁
3.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特色探析 [J], 曹兰婷; 孙丽媛
4.从《渔庄秋霁图》中看倪瓒画风格特征 [J], 彭盼
5.倪瓒绘画的程式研究——以《渔庄秋霁图》为例 [J], 刘凯;徐子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倪瓒《渔庄秋霁图》-倪瓒描绘太湖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水墨山水画赏析

倪瓒《渔庄秋霁图》-倪瓒描绘太湖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水墨山
水画赏析
《渔庄秋霁图》,元代/1355年,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96.1厘米,横4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描绘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
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
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
疏笔亁墨,精心
勾皴,笔法方中参圆,简中寓繁,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趣。
图上有自题诗跋,言此图为作者五十五岁(公元1355年)作于好友王云浦渔庄,七十二岁时重题。
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渔庄秋霁图》笔墨干枯,简练,意境荒寒,气韵深远。
寥寥数笔,饱含了复杂的心绪以及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此画不仅创造了一种荒寒旷远的绘画意境,而且也将元代的山水画的用笔技巧推向极致。
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
全诗如下:“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
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
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
浅论倪云林山水画风格——以《渔庄秋霁图》为例

元 倪云林 渔庄秋霁图纸本墨笔 96.1cm×46.9cm 上海博物馆一河两岸的平远风格。
这也是他非常有特色的绘画风格,晚期的作品大胆留白,比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略胜一筹。
倪云林以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代替浩瀚湖水,未着一色,阻隔近岸和远山,于秋月寒夜之下尽显疏朗和清雅。
画家利用构图中的空、白、舍来诠释孤寂与凄凉之感,通过简练的构图来烘托内心的苦闷、悲痛。
“一河两岸”式构图是绘画构图方法的一种创新和发展,给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构图方式提供了经典范例。
二、“简淡高逸”之笔墨对于笔墨构成来说,点、线、面都有其不同之处。
倪云林绘画用笔多为细笔横点,表面上来看是单纯的,但形式上有差叠、复叠、透叠这三种形式,于细微之中见笔墨变化丰富,画面苍茫淡雅,表现了其特定的心境。
倪云林用笔有“逸笔草草”艺术语言的运用,具有“简”“干”“草草”之意味。
云林之画松淡秀逸,用圆笔之处较为湿润,画山石纹理之处用折带皴比较多,多用方笔转折,使其笔下之石更显孤逸之气。
倪云林绘画创作用墨简淡,用笔灵动,有苍茫空灵之感,画面极具萧疏旷远、淡泊荒简之境。
《渔庄秋霁图》具有简淡高逸的笔墨特征,画面纯净高雅,用笔以虚松取其韵味,以侧笔得其秀丽,表达了一种空灵和淡雅的意境。
近景之处“折带皴”和“小披麻皴”并用,画出一平矮山坡,画面上六株枯木表的线条有轻重缓急的变化,饱含自己真挚的情感。
就用墨来说,设色较少,在进行山石皴染时,运用渴笔干擦,追求平淡之效果。
观此图的笔墨运用,我们不难看出倪云林擅长用破墨的技法,加上垂笔的方式,然后简单几笔把叶子点染出来,画法自成一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倪云林偏爱用简淡的笔墨技法来表达画面简淡旷远之境和胸中之逸气,这也体现出倪云林个人审美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三、“胸中逸气”之趣味倪云林在《题自画墨竹》中说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是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是将表达画者心境、主体胸襟、个人审美思想放在首位,画者因心造境、借物抒情。
艺术心理学作品分析

艺术心理学作品分析(共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艺术心理学”结课作业学号: 75姓名:赵青班级:艺术设计指导老师:贾会敏成绩:作品:摘要:《渔庄秋霁图》是元代四家之一倪瓒的成熟期代表作之一,倪瓒的画作大多空寂疏静,视觉上的空疏平旷以及心灵上的高逸淡雅使得他开启了一个山水画史的新篇章。
而这幅画则是他画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摹写,而是通过艺术主体的视知觉加工创造出来的。
本文就《渔庄秋霁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分析本画风格形成心理学因素,以及从视知觉的角度分析本作品。
关键词:渔庄秋霁图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意境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充分地体现了心与物的统一,把画家的内在情感同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结合在一起,把中国的壮美河山同画家自我的感知觉统一于纸张的尺寸之间。
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多停留在对笔墨和技法的研究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主要就是通过笔墨和技法的变化来达到画家所要追求的形式。
对构图研究得较为系统巧深入的当属西方的绘画,他们十分注重构图形式对绘画表现的影响。
在当代艺术融会赏通的今天,圈式也是决定绘画风格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倪瑜绘画艺术风格的独特和鲜明的个性,就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山水画构图形式——"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
倪瓒晩期的山水画,大约时间是1355年至1347年病逝之间,可说这个时期是他绘画风格成形的顶峰时期。
倪攒在这段时间里,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流浪生活,也正是这二十年漂泊不定的生活,铸就了他在元代山水画历史中举足径重的地位。
受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妻子在和他漂泊的途中去世过后,他孤身-人又走上逃亡生活。
孤身一人的寂寞、内也痛苦的经历都使他感到无助和空虚。
他变得无牵无挂,开始在绘画中倾注情感,宣泄情绪。
生活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倪殘必理的巨大变化,由富裕到困顿,由舒适到苦痛,由忧伤到悲枪。
逸样的巨大反差,使得倪靖经受了过去未曾经历的体验,用现代也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缺失性体验"。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渔庄秋霁图》对元代高士倪瓒的画作,明代孙克弘记有“石田云:云林戏墨,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事实上,倪瓒一生以清高自励,也被人所公认,因而他的画派,也以清高的情态来表现。
荒江之野,寂寞之滨,正是他的题材,他的风格。
令人兴起一种特殊的欣赏,甚至以没有其画作而自惭庸俗。
何以如此,读正在上海博物馆历代书画馆展出的倪瓒《渔庄秋霁图》或有所体悟。
云林为人淡泊高雅,性好洁,尚义侠,乐助贫困,结交海内名士,人每称倪为高士。
而其画风亦清高绝俗,为世所重,故“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以凭借倪之画笔,显示其门第之高华。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子、荆蛮民、如幻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士、曲全叟、净名生、净名居士、净名庵主等,无锡梅里祗陀村人。
家豪富,有清閟阁,藏图书、书画、鼎彝甚富,时与客觞咏其间,不涉世故。
元末社会动荡,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濠梁。
正月徐寿辉破汉阳,二月取江州。
翌年五月张士诚兵起,据高邮陷泰州。
倪氏又因困于输纳官租,即于是年卖去田庐,“奉姑挈家,避地江渚”。
黄冠野服浮游于太湖三泖之上,隐居于琳宫梵宇之间。
明仇英倪瓒像上海博物馆藏倪瓒画山水多以水墨为之,初宗董源,后参荆浩、关仝之法。
创用“折带皴”写山石,树木则兼师李成,后自成一格。
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善用干笔淡墨,极少烘染而写平远疏林、淡水遥岑之景,意境幽淡萧瑟;画墨竹,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倪瓒之画虽系封建文人怡情养性、消极处世思想之反映,然其笔墨予文人水墨画之发展影响极大。
《渔庄秋霁图》纸本《渔庄秋霁图》纸本,纵96.1厘米,横46.9厘米,描写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构思奇特,选取自然景色的居中一段。
图中水势浩渺,冉冉上升。
远景山脉两层,逶迤水际,石面精心皴擦,笔墨松动。
近景小山一丘,处于水滨,其上植有嘉树五株,参差有姿。
树荫下的石上,以富有层次的墨色点垛丛杂滋生的苔藓,从墨色的较深、较浅中反映出不同的光感,显示出石分数面的立体感,并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盎然野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 独步 高逸 的氛 围中 , 以及 艺术家的伟大创造 力的背后 , 反思 到人类在动荡与浮躁 的社会 中仍具有的生存 的勇气和超脱 的智
慧 。从 而对社会 和人生 有所感 悟 ,由此获得 艺术美 的超越 本
质。
种冷逸傲然 的意境 , 缩短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 让人 从对象与 自 我之 间找 到一种相似性或相通性 ,让人觉得 当前 的对象 的形成
确证 的形象美是能引起非功利的主体 自我确证 的形象 。审美 最 重要 的主体条件是非功利性 ,美 的非 功利性其实是指审美 主体 的非功利性态度 , 正是这种非功利性态度构成了美的必要条件 。 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 渔庄秋霁 图》 , 画面十分 简洁 , 图中所 描绘 的是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处 画一小小 的土坡, 其 上六株
的原 因不是别 的, 而就是正在感 知这个对 象主体的 自我 。
二、 由《 渔庄秋霁 图》 观艺术美的构成
第一 , 基础本质 : 人为性 的感性对象。 就倪瓒的《 渔 庄秋霁 图》 这而言 , 在艺术美 的基础本质层次 , 它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人为的感性对象 ,就是画上 的各种形式 符 号其物质载体 : 宣纸 , 水墨 , 树木 , 山水 。 第二 , 中介本质 : 想象中的形 象系统 。
析艺术关。 从基础本质 , 中介 本质 , 核心本质及超越本质层 , 这四个层次解析 艺术美的构成 。 该作品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 人为性的感性 对象 , 借助想象将其“ 还原” 成一个立体形象。并进 一步展 开想象, 缩短 自我与作品之 间的距 离, 为审美
的 自我确证创 造条件 。 进入 到艺术关的第三 个层 次中, 不 同的欣 赏者所获得 自我确证也 不一样 。最后 , 对终极性存在
和 终 极性 价值 所 暗 示 的 意 义世 界 是 艺术 美 的超 越 本 质 层 次 , 这是 艺 术 美 的 最 高层 次 。 关键词 : 艺术 关 ; 非 功利 ; 自我 确 证 中图分 类号 : J 2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1 1 — 0 1 8 1 一 O 1
高低不一 的树 , 隔着水面 的对岸上有两座小 山丘 。 。给人最 突出 的映像就是 : 冷逸孤肃 , 雨霁 明净。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不 无
绵延的沙缎 , 没有一个生物 。如此空旷寂寥 , 我们仿佛还能 听到
了远方 归鸟的悲鸣。 第三, 核心本质 : 让非 功利 主体获得 自我确证 的虚拟世界 。
欣 赏者进一 步展 开想象 , 缩短 自我与作品形象之间的距离 ,
产生物我同一和审美 的怡情现象 , 为 自我确证创造条件 。 由此一 个 具有 自我确证 价值 的虚拟形象世界逐渐生成 。这个虚拟世界 比上一 层次中的想象 世界更 主观化 , 更 片面化 , 不 同的欣赏者所 获得的 自我确证 内涵是不一样 的。
2 O 1 4 一 O 4
文 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艺 术 画 廊
以倪瓒 的《 渔庄秋霁图》 为例浅析对艺术美的认识
谭 圆媛
( 武汉理 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0 )
摘 要: 艺术 美是人为的物质载体导致 的能引起 非功利的主体 自我确证 的形象。本文 以倪瓒 的《 渔庄秋 霁图》 为例分
利性 的主体在对对 象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 所获得的一种价值属
性。
有专业修养 的欣 赏者会对作 品的造型手段深感兴趣 ,对 自己的 创作有没有借鉴 意义 。这几种情况都能获得 以 自我确证为 内涵
的审美愉悦 。
同时 ,这 也对其作 品的欣赏者 的 自我 确证 的形成产生 了极
大的影响。自我确证是指从对象上面直觉到的 自我存 在 , 是 自我
意识 的特殊形 式 , 其 实质是一种 瞬间性 、 突发性 的理性 判断力 ,
第四, 超越本质 : 终极性存在和终极性价值所 暗示 的意义世
界。
是对 于主体 自我与对象 间的相通性关 系的判 断。倪瓒的作 品多
以太 湖风光一类 的大 自然风光为主题 ,他 的画面上常常具有一
对 于极少数欣赏者而言 ,他们还能从作 品所营造 的冷 眼世
一
、
由《 渔庄秋霁 图》 看
一Hale Waihona Puke 静 静解读这 幅作 品 , 《 渔庄秋霁 图》 逐渐呈现出这幅景象 : 冷
冷的月光笼 罩着 大地 , 水面 回旋着一团空灵 清润之气 。 岸边 上的 座小 土坡 上 , 生长 了几株枝叶细弱稀疏 的树木 。 对岸的山坡如
艺术美是人为的物质载体导致的能引起非功利 的主体 自我
乡, 泛舟湖上 的生活 。 所有的这些对他 的艺 术创作 的选材 和艺 术 及 自身的文人气节融入 了这种凝 固了的真实 中,给人一种令人 震撼 的力量 。这些欣 赏者从文人逸气 中获得 了 自我生命力 的确 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
有 的则能从作 品中所营造的游荡生活中产生无 限的遐想 , 设 倪瓒 为生活 所迫 , 沦 落凄苦 , 驾起扁 舟 , 隐于 太湖 , 独善其 证 。 雨后的湖上依 旧秋 风瑟瑟 , 湖 面上 的湿气飘 身。于是“ 逸笔草草 , 不求形 似 , 聊 以自娱” 他的作品不迎合任何 想 自己在太 湖岸边 , 人, 坚决走 自己的艺术道路 , 。《 渔庄秋霁图》 的美正是这种非功 荡形成一种 烟雾缭绕 的仙境之景 , 让欣 赏者无 限向往 。 还有一些
关系 。倪瓒出生在江苏无锡 , 在童年时代他 的父亲就 去世 了, 他 是在兄长的护佑下长大 , 靠着殷实 的家产过着优裕的生活 。 随着 兄长去世 , 管理家业 的重担便落在倪瓒身上 , 越来越多 的繁杂 事 物, 使他招架不住 。 于是他变卖家产 , 离开 了家乡 , 开始了背井 离
有 的欣赏者 在欣 赏《 渔庄秋霁 图》 时, 认为画家采 用的这种 表现手法 , 把对现 实的无奈 , 对 自由的向往 , 对大 自然 的热爱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