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引言: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感悟、思考和体验的文学形式。
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抒发情感、展示思想为目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一、散文的特点:1. 平实自然的语言: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不拘泥于修辞手法,更注重真实和直接的表达。
2. 真实生活的题材:散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日常琐事、人际关系、社会现象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3. 主观情感的抒发: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表达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感悟。
4. 灵活多样的结构:散文的结构灵活多样,可以是记叙、抒情、议论等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章节划分。
5. 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散文常常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但也可以适度虚构,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散文的鉴赏方法:1. 关注情感表达:散文作品中的情感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读者可以通过细致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表达,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
2. 抓住细节描写:散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通过细致品味文字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 理解主题思想:散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核心观点,读者可以通过深入理解文字中的言外之意,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分析叙述方式:散文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叙述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
5. 对比与联想:散文作品中的对比和联想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可以通过对比和联想,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
结语: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平实自然的语言和真实生活的题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关注情感表达、细节描写、主题思想、叙述方式以及对比与联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作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鉴赏散文,提升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赏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点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和赏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点,分别为多样性的语言风格、生动的描写手法、抒情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话的运用。
一、多样性的语言风格现代散文以多样性的语言风格为主要特点之一。
散文来自于生活,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因此使用的语言风格也各异。
有些散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朴素的词语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物的感受。
这种风格给人以简洁明了、易读易懂的感受,例如《草地之歌》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另外一些现代散文则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以期达到独特的效果。
这种风格有时候更加充满了诗意和质感,例如余秋雨的散文《自在独行》中,他以“一个战士,用一片坚硬的铁,磨砺出锋锐的刃来,我是用言语雕琢出我的武器,那是一支巍然不动的利剑”,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和追求。
二、生动的描写手法现代散文以生动的描写手法为特色。
散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表达作者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因此描写是散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代散文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描写手法常常以感官的刺激为主,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事物。
如丰子恺的散文《炊烟》中,他运用了细腻而形象的描写,如“烟袅袅地从厨房的竹窗里悠悠涌出”、“漫天纷飞的筷子,像蝴蝶,像叶片,像白云,像蒲公英”等,使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炊烟的柔软和漫天飞舞的场景。
三、抒情性的表达方式现代散文以抒情性的表达方式为特点。
散文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抒情性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
散文中通常会借助书写人物、叙述事件或描述景物等方式,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巴金的散文《秋天的童话》中,他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和秋天的交往,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散文的特点与欣赏方法

散文的特点与欣赏方法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自由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常常以自然、生活和人文等为主题,通过文字的表达,展示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散文的特点以及欣赏散文的方法,并提供一些优秀散文作品的欣赏。
一、散文的特点1. 自由的形式:散文不受严格的格律和韵律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文章的篇幅、段落结构和语言风格。
这种自由的形式使得散文可以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真实的生活:散文往往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散文以真实为基础,追求真实与艺术的结合。
3. 简洁的语言:散文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内容。
散文通过简洁的语言,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句子,往往能够表达更多的意义。
4. 深刻的思考:散文往往通过对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作者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散文以思想深度和内涵丰富为特点,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欣赏散文的方法1. 细读品味:欣赏散文时,要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句,感受作者的文字之美。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要用心去品味。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发掘出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2. 善于联想:散文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来展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欣赏散文时,可以借助联想的力量,将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应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
3. 分析思辨:散文往往蕴含深刻的思想和见解。
在欣赏散文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思辨,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态度。
可以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思想对自己的触动和启示。
三、优秀散文的欣赏1. 《古镇雨巷》——林语堂:这是一篇描写古镇雨巷美景的散文,以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情感表达,展现出古镇雨巷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情。
散文的特点与表达技巧

散文的特点与表达技巧散文是一种富有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以自由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富含哲理,有着独特的表达技巧和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散文的特点及其表达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1. 主题广泛:散文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如生活、人性、自然、社会等,没有受到限制。
作者可以借助散文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2. 散文的“散”:与叙事文和诗歌不同,散文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没有严格的对仗和押韵规则。
它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 真实感和生活感:散文追求真实感和生活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会真实地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4. 反映个人观点:散文是作者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平台。
作者可以通过散文来阐述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作者的情感。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1. 生动的描写:散文需要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现细节和情感。
使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的氛围和特点,使读者可以产生直观的感受。
2. 抒发真实情感:散文通常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
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作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散文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3. 运用修辞手法:散文中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增添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比如使用比喻、象征、夸张、反问等手法,来强调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让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4. 创造思维的碰撞:散文常常通过对事物的深思熟虑和联想,形成思维上的碰撞。
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作者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让读者对问题有更好的思考和理解。
5. 运用比较和对比:散文中常常使用比较和对比来表达观点。
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对比和比较,作者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6. 设计良好的结构:散文的结构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有逻辑性和吸引力。
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一、语言艺术自然流畅的语言: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自然流畅,以贴近口语的方式呈现。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散文更具亲切感和可读性。
作家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自然、真实的阅读体验。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使用了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父子情感。
修辞手法:尽管散文语言趋向自然,但修辞手法的运用仍然十分重要。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例如,冰心在《小橘灯》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刻的情感意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二、结构艺术自由结构:散文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是连续的叙述,也可以是断续的片段。
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创作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主题。
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情感铺陈:散文中的情感铺陈通常是循序渐进的,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使读者能够逐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王安忆的散文作品,如《长恨歌》,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三、内容主题个人体验:散文常常以个人的体验为中心,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这种个人化的表达使得散文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主观性。
作家通过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内心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社会观察:除了个人体验,散文也常常涉及社会观察和批判。
现代散文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散文不仅对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四、散文的创作与影响1、散文创作的挑战与技巧表达真实的自我:散文创作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真实地表达自我。
作家需要深入挖掘内心的真实感受,将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要求作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反思能力。
平衡个性与普遍性:散文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技巧是如何平衡个性与普遍性。
初中语文散文的特点与欣赏技巧

初中语文散文的特点与欣赏技巧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自由、随意的方式表达作家的情感、思想和经验。
初中语文散文的特点和欣赏技巧是我们在学习和鉴赏散文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和欣赏技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散文的特点1. 自由的形式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没有严格的格式和结构要求,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自由发挥。
这使得散文具有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自由性,灵活多样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
2. 真实的情感初中语文散文常常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背景的感悟和思考,也可能是对具体事件或题材的独特见解。
散文以真实感人的情感打动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3. 生动的语言初中语文散文通过文字的表达力来展现情感和思想,它追求生动、形象和具体的语言,以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触。
生动的语言使散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致。
二、散文的欣赏技巧1. 了解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研究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写作动机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散文中的内涵和意义。
2. 注重情感体验初中语文散文多以真实的情感为主题,因此我们在欣赏散文时要注重情感的体验。
通过尽量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散文的内涵,从而增强阅读的体验。
3. 分析语言表达散文中的语言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语言表达,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对散文的欣赏水平。
4. 注意文学特色初中语文散文正处于学习阶段,我们在欣赏时要格外注意散文的文学特色。
注意散文的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初中语文散文具有自由的形式、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等特点,欣赏初中语文散文需要了解作者背景、注重情感体验、分析语言表达和注意文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要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要点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广大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赏析要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的要点。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文体,它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形散神聚著称。
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散神聚:散文的语言自由灵活,不受任何限制,但内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鲜明突出。
2.感情真挚:散文往往通过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表达出真挚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3.意境深远:散文的意境往往深刻而深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散文赏析要点1.把握主题:在散文中,主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因此,在赏析散文时,要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赏析散文时,要仔细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3.感受意境:散文的意境深远而丰富,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赏析散文时,要感受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4.关注细节: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赏析散文时,要关注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5.思考人生:散文往往通过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赏析散文时,要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散文,可以更好地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对比法:将不同的散文进行对比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现代文阅读(散文)第三节鉴赏表达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代文阅读(散文)第三节鉴赏表达特色篇一:赏析文段的表达特色(江苏高考)一、回顾近几年江苏高考对文段赏析题的提问方式和答案要点:《麦天》48、“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溜索》59二、回顾练习,总结方法“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
通常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坐上一趟特快,睡一觉,睁开眼睛时,到处都亮了,透过远郊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辽阔天际的云霞,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环。
这就是我对北京的感觉。
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戴车匠》简要赏析。
(6分)“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背水的日子》③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④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
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民谈笑风生。
”《放生鸟》“概是几千百只。
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
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篇二:现代文鉴赏表达题答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几个要领[考点风向]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对应学生用书p291一、鉴赏表达技巧散文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主要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而服务的。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同时还与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因此,考生需要建立一个表达技巧知识库(见本节附录)。
1.常见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1《荷塘月色》一课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2《囚绿记》一文中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绿色”的生命无处不在,何其顽强;②印证前文“生的欢喜”,作者恋绿、亲绿情感由来已久;③铺垫下文对绿的“囚系”,作者不忍剪除草屋内的野草,也不会轻易放走绿枝。
3在描写“故都的秋”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排比: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句式工整,有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
②对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和特点,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③衬托:驯鸽的声音,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缓慢悠闲的人声。
用细小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幽静。
④细节描写:对小院秋晨和秋槐落蕊的描写都是工笔细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
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
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
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
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
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
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②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了牡丹落花时惊心动魄的美——高贵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
③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
④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2)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
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
②全篇处处有“你”,“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③作为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产生共鸣。
表达技巧题答题要领:(1)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什么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二、鉴赏语言特色鉴赏语言特色,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
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鉴赏语言艺术的常见角度:5 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
花铺满地,是视觉描写;脚踏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6 《荷塘月色》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以使散文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
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魂?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
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
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
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
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