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治边方略及效应
明朝的治边方略

明朝的治边方略
明朝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多种治边方略。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筑边墙和关隘。
明朝自元朝时期就开始修筑长城,明成祖时期进一步加强了边墙的修筑,并在关隘处设置关卡,以便对敌情进行控制。
二、屯田兵戈。
明朝在边疆地区大力推行屯田制度,派遣军民在边境地区开垦耕地,同时加强边防力量,设立兵站,以便随时应对战争需要。
三、实行“藩镇割据”政策。
明朝将边疆地区分割成多个区域,由各自的将领负责,自行管理、维护安全。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政府的压力,但也导致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四、开疆拓土。
明朝在边疆地区进行了多次开疆拓土的战争,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和明成祖朱棣的平定靖难之役。
这些战争为明朝的边疆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明朝采取了多种方式来维护边疆安全,这些措施对于明朝的稳定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公司治理】边疆治理方略

第八章边疆治理方略第一节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①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诸多的边疆治理问题,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历代统治者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边疆政策。
尽管治边政策的政治性原则决定了我国古代边疆政策无一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治理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因此,研究古代边疆治理的方略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状况,而且也可为当今边疆地区的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一)设立治理边疆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自秦代起就是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历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大都设有兼职官员或专门机构处理边疆地区的民族事务,如秦朝的“典客”和“典属国”,汉代的“大鸿胪”和“客曹尚书”,隋唐时期的“鸿胪寺卿”和礼部中的“主客司”,以及元朝的“宣政院”等,这些官员和机构的设置对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开了在中央政府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
清朝设置理藩院,表明我国边疆管理机构已经初步完备。
(二)羁縻政策。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行政管理方面实行了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就是指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统治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地位和统治权力,并封授一定的官职,由少数民族酋长、首领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其对中央政府一般只有朝贡的义务,而不承担赋税。
从秦朝开始的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实行以羁縻为主要内容的特殊行政管理政策,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实践,不断成熟完①资料来源: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

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
唐王朝治边方略是唐朝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持边疆秩序,制定的专门的治边方针。
唐王朝时期,虽然内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外患也随之而来,因此,采取治边方略也
成为当时的重要政策,其主要手段包括加强国防、通过和平方式处理边界争端、建立边有府、进入边界空间等几方面。
首先,唐王朝加强了国防建设。
为此,即增设兵马堡,拓展军队组织,以维护国家安全,最鼎盛时期,位列世界地第一,被称为“锦衣卫”。
其次,针对临边界争议,以和平
方式处理,通过友好商议与外国进行接触交流,并签订各种协定,在推进与外国友好关系
的同时,可以解决边界纠纷,维护边界安定。
再者,在唐朝前期,唐朝建立了多个边有府,设置边防将领,形成了“士卒南行,六卿边有”的局面,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天降,达到了
治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此外,唐朝也顺应西域旅行、商务活动需要,将唐朝的边界空间
扩大至新疆一带,在当时可谓是宏伟壮举。
唐王朝治边方略,既反映出当时政府威严,又表明其开放式的外交政策,对维护国家
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它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一是维护国家安全要有一定的勇气,
不要轻视外患,加强国防,保持国家安全;二是应改进历史,坚持和平共处,坚持和谐解
决的外交方针,及时处理边界和地区争端;三是需加强国际合作,深入参与国际体系建设,以便更好地推进当今全球化进程。
谈到唐王朝治边方略,与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局势,来进行有效的参考和应用,以维
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极为必要的。
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论

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论作者:叶锋郭耀华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6期摘要: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本文分析了古代传统边疆观,阐述了古代传统治边观,然后剖析了古代传统治边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中国古代;传统治边观;思想论中国古代传统边疆政策对此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治边思想则是各历史时期边疆政策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方面表明了当时的政治意向和行动,另一方面为后世展示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多方选择的可能性。
如果将之视为一体系,则大体酝酿于先秦,成形于秦汉,进一步发展与充实于以后诸朝代。
这一过程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大致相当。
一、古代传统边疆观(一)服事观最早提出服事观的是《尚书·益稷篇》里的“弼成五服之说”,《周礼·夏官司马·职方》中则为九服说。
虽然在层次、范围和名称上不同。
但都是以一个单以的政治统治中心为内核,再由近及远地推向四方外周,产生若干政治层次。
随着距离中心的由近及远,这些政治实体对中心的任务逐步减弱。
自汉代开始,《尚书》、《周礼》先后列为儒家经典,观点得到广泛传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后世政治家在讨论边疆问题时,也常以之为自己主张的理论基础。
服事观不禁是对先秦社会情况的概括和愿望,也是大一统前提下中央集权主张的重要思想先导。
(二)华夷观上古时期,中国曾经存在众多的部落。
古人把非华夏的蛮、夷、戎、狄统称为“四夷”。
虽然实际上他们也大量杂居于诸夏之间。
随着民族区域界限的日渐清晰,中央王朝对于划分华夷的认识也更加明确。
如果某时某边没有所谓夷狄问题,也就相应地不存在边疆问题。
直至近代,边疆问题的重点由以国内少数民族问题为主,演变为中华民族与境外民族的关系。
不能否认,不少汉族统治者在不同程度上存有种族偏见,但以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标准分辨华夷却是传统华夷观的主流。
华夷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URNAL O I IU VE I Y O F JX NI RST
Vo | 2 N . l1 o 1
Jn2 2 a . 01
文 章 编 号 :62— 7 8 2 1 ) 1— 18— 17 65 ( 02 0 0 3 2
二 “ 因俗 而治 ” 具体 实 施 的 西汉王朝管理边疆 少数 民族地 区事 务 的地 方机 构 , 有 以下几种形式 : 在边疆 少数 民族 集 中的地 区设 置“ ” 道 进行管理 。其 中, 在西部 和南部 的靠 近内地郡 县 的少数
1思 想 基 础 。 .
夷夏观的影响。夷夏观是 中国古代社会 统治者对 民 族和民族关系认识 的总和。首先 , 夏观不仅 强调 “ 夷 不与 夷狄之执 中国” … “ 与夷 狄之 主 中国” _ ‘ 以 中国 , 不 ,2 ‘ _不 从夷 狄” 等 严 “ 夏之 防” 观点 , 且还 有 “ 之夷 夷 的 而 虽 狄, 不可弃也 ” ‘ 狄豺 狼 , 可厌 也” 等主张 夷夏 , 戎 不 统的思想。周朝 的“ 服” 五 之分便 是 以夷 夏一统 为思 想基础 , 国语 ・ 语上 》 : 先 王之 制 , 内甸 服外 据《 周 载 “ 邦 侯服 、 侯卫宾服 、 夷要服 , 蛮 戎狄荒 服。 这种划分 就是 ” 以周王 为 中心 , 把华 夏和夷 狄视 为一 个 大整体 为前 提。 后来夷夏一统思想 一直是 历代帝 王平 天下 的主导思 想。 尽管他们 严格 地 区分夷夏 , 防 “ 严 夷狄 猾夏 ” 但都 视华 , 夏与 四克为一 家。每一位王 朝统治者 都视 自己为 “ 天下 共主” 并把 “ , 四海 一 ” “ 和 万邦 ” 为成 圣 的最 高理 、协 作 想。正所谓 : 普 天之 下 , 非 王 土 , “ 莫 四海 之 滨 , 莫非 王 臣。 由此可见 , ” 夷夏观是 因俗而治 的思想理论基础 。 2 经济及地域 因素 。 . 自从 中国第一 个 国家政权 夏王朝建 立 以来 , 中华大 地上就逐渐形 成了两大 居住 区域 , 即以华 夏 民族 为主体 聚居 的中原地 区和 以不 同的少数 民族 为主 的边疆地 区。 尽管历史 上民族之 间的交 流与融 合 因战争 、 通商等 原 因 并未 曾中断 , 由于两大地域相距遥 远 , 然 环境和气候 但 自 条件也不 尽相 同 , 因而 导致 中原地 区与边疆 地 区的政权 组织形式 、 生产生活方 式 以及 风俗 习惯等 多方面存 在着 差异 。统治者意 识到 只有正 视“ 中原” “ 与 边疆 ” 的这种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热点剖析】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一一理藩院。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真题再现】1.(2019 •江苏高考•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 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 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 •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与成效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与成效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康乾盛世无疑是一个璀璨的篇章。
这一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经济发展,而在边疆治理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深知边疆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治理政策,为巩固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方面,清朝统治者积极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
康熙年间,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康熙帝亲自指挥了雅克萨之战,成功捍卫了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
此后,清朝在东北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官职,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和防御。
在西北,面对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持续用兵,最终彻底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军事控制,清朝还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统领当地的军政事务。
在西南地区,清朝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也减少了土司之间的纷争和战乱。
经济上,清朝政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在东北地区,鼓励移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支持,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新疆,推广屯田制度,军队和民众共同开垦荒地,不仅保障了当地的粮食供应,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清朝政府还在边疆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例如,在内蒙古地区设立了榷场,汉族商人与蒙古族牧民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政治方面,清朝实行了一系列因俗而治的政策。
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按照部落划分区域,设立盟长和旗主,既尊重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又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在西藏,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同时设立驻藏大臣,参与西藏的政务管理,加强了对西藏的政治控制。
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后,设立了府、州、县等行政机构,选派有能力的官员进行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方略蕴涵丰富的政治智慧

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方略蕴涵丰富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关于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大致包括历朝治边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相对稳定的治边的谋略与传统。
不少王朝在治边、营边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统治者为此耗费大量精力。
历朝治边的理论与实践,既包括对前朝治边实践的梳理与反思,也有本朝的探索与经验;既是传统治边方略形成的基础,也为后世提供可资研究的个案。
传统治边方略在历朝治边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传统治边方略是历代治边精华的高度概括与集中反映,蕴涵丰富的政治智慧。
一、中原王朝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中国古代较稳定的政治实体,包括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等不同类型。
传统治边方略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以及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
中原王朝大都具有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虽因统治失控出现更替,但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秦朝统一全国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原王朝的周边环境较少出现重大变化。
因此,中原王朝虽不断倾覆及更替,历朝治边亦各有特点,但新建王朝治理边疆,在较长的时期仍承袭传统的谋略与做法。
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蛮夷势力须服从于己。
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与册封,与四方蛮夷建立盟约及主从的关系,进而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
封贡制度的基础是服事观。
先秦时期的服事观认为统治者居天下之中心,其影响由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
中原王朝对先秦的服事观进行改造,将其发展为以四方蛮夷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册封朝贡者为内容的封贡制度。
元以前中原王朝的边疆还处于形成变动的过程,边疆与徼外地区的界限经常变动且含混不清,封贡制度施行的范围,既有边疆的蛮夷与地方政权,也包括徼外势力乃至远方他国。
汉晋至唐代的中原王朝,大都持有中原文化绝对先进、王朝宏伟无疆、边徼蛮夷难以企及的优越意识, 并通过施行封贡制度,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
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徼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