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清照pz
李清照读后感

李清照读后感李清照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李清照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
即使在那个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读了《李清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女词人在过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她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哀哀欲绝的真实感情。
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妇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处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他的作品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达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时期,作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风骤的天气里自然关心花卉的情况,同时也向世人描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无聊之中种些花卉,整日与花为伴,经历了一夜春风雨后的变化,担心花卉的生长情况,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本词形象的表达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写的无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诸多有影响的大家称赞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来李清照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学修养,受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与赵明诚结婚后更是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坚持着她的文学创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迁,她带着很少的东西,随难民流落江南,背井离乡,漂流异地,多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祸不单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为幻影。
品读李清照词的点滴体会

品读李清照词的点滴体会李清照的词以清新细腻的笔触,真实大胆地反映了女性自身的心理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心理态势,委婉含蓄地传达了她们的喜怒哀乐。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短短的小令,可以说是李清照的一个名篇,寥寥数语就将惜花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每一个读者读完之后,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小令所描述的那幅生动画面,在雨后的一个情景:一位贵妇因昨夜饮酒尚未完全清醒,只是在朦胧中感到天已经亮了,便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怎么样?那个粗心的侍女哪里知道女主人的心事,简单的回答,没有什么变化,海棠花还在开着。
不料,女主人却急不可待的提醒和纠正她说:“不,不,你知道吗,那绿叶渐大,绿色渐浓,红花之色就要消褪,红花也就要飘落了。
”词中女主人惜花惜春的心理跃然纸上,虽未见其人,却可以貌其声,见其心,而想其神。
可以说,作者在这里采用了遗貌取神之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并不能取决于作者性别,但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坛上,出现这样一位以我笔写我心,写所爱,写所想,写所悟的女性,而且艺术手法之高超,足让须眉低首的女词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在对妇女有着种种桎梏的封建文化氛围中,作为一个妇女作家,李清照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教条,因此,她的词在当时就被斥为“无顾藉”“无检操”。
但今天看来,这也正是李清照词高超的价值所在。
也正是其一股清泉长流的原因之一。
李清照的词并不只局限于闺房之中,她勇于涉及闺房以外的事情。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赵挺之因攀附蔡京而升任丞相,李清照写诗予以讽刺:“炙手可热心可寒。
”南渡后,她更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李清照传读后感600字

李清照传读后感600字
以前读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
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
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
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
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
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
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
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
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
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
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评价李清照的作文

评价李清照的作文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其清新、婉约、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词中之神”,她的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今天我将就李清照的作品进行评价,从她的词作品、艺术成就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清照的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她的词作品以其婉约、清新的风格而著称,她擅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她的作品多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例如她的《如梦令》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风,吹梦到西洲。
”表达了她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她的词作品在语言运用、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她的词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的作品在古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后,李清照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在古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古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清照传读后感

李清照传读后感李清照传读后感(一)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
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
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
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
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
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还有你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个青睿、有活力,热爱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跟我的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这束陽光里……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
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写人】感受李清照 品读李清照作文700字

【写人】感受李清照品读李清照作文700字李清照,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圣”,她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和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通读了李清照的词作,深受其感染,对她的才情和情感表达深感敬佩。
李清照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深情的态度,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她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抒发个人情感。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对离别和爱情的痛苦体验,抒发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
我读着她的词,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李清照的词作还表现出她对自然界景物的独特感受和描绘能力。
她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中的美景,使我们仿佛置身其中。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描绘了夜晚雨后的清新景象,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
我常常陶醉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妙。
李清照的词作也反映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她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中的不公与苦难,以文字传递出自己的思考和呼吁。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对花弄晚,独自怅凉院落,深院朱门深锁。
寂寞留人泪共流。
”这首词表达了李清照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对封建社会中的压抑和束缚表示不满。
我读着她的词,感受到她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李清照的词作也展现了她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追求。
她在自己的创作中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追求音韵的和谐和词句的精练。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巧妙地运用押韵和对仗,使整首词节奏感强烈,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
我读着她的词,被她的韵律和运笔之妙所折服,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李清照的词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深情表达,也表现了她对自然界景物的独特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同时还展现了她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追求。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1、李清照诗词读后感谈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诗词豪放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
宋词,也许是唐诗的升华。
因此文学女神桂冠非她莫属了。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一名才女,她的词,字字句句,无不饱含她心中深深的落寂,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又与黛玉不雷同,我崇尚这一份拿捏的几近完美的愁怨。
读她的'词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对于心灵更深一层的体验…“喜欢李清照,固然伤心,人生还是多姿多彩,经历风雨,才能悟出有味道的人生。
“伤心君独立,江畔寒风摧。
愿作天际月,崎路与君随。
”唯美的五言诗。
“所悲者惟有一事,易安晚年遇人不淑,后又自愿被休,再嫁被休,且是看书状告丈夫,在那个社会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巾帼不让须眉,让人伤心,让人敬佩”我很羡慕李清照,至于她南渡赵明诚去世后的不幸遭遇,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为她伤心过。
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是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命运在我看来不算很坏,比她际遇更悲惨的女性我想是无计其数的。
我不为她悲伤,觉得应该为她骄傲。
她的词,风格清秀,而面对国破家亡,她的心中又有不一样的一番天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字一顿若即若离,感伤之情,跃然于纸上,而我,唯独喜欢这词中的清丽淡雅,欣赏那一份恬静婉约,是不是那满卷愁都飞上了清照的眉间,直达心宇?当读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让人感觉到花自在飘零,水自在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带着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处人自痛,痛到深处人自苦。
惆怅愁,忧国愁,这就是李清照的词,读了便是愁上愁,愁、在她的笔下已然是心灵和灵魂的凝聚,是真真切切而又隐隐约约,她的词,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不然在现代的我怎会深切的感受到她的愁苦,阴郁,和深深的落寂呢?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的词美得让人心疼,美得让人惆怅!2、《李清照词传》读后感读完《李清照词传》,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么的艰苦,困难。
《李清照词选》读后感

《李清照词选》读后感
《李清照词选》是中国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部词集,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佳作。
阅读这部词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
她的词语言简练,纯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在词中,她以洒脱自然、含蓄委婉的风格,表达了她对爱情、亲情等人生最为重要的情感的赞美和张扬。
李清照的词,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艺地位。
其次,李清照在词中也抒发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生于五代十国时期,辗转于南北之间,亲历了战乱和烽火。
在她的词中,对国家社会变动和民生苦难的关注和哀思尤为明显,她的爱国情感流露出来,更加彰显了她伟大、坚毅、不屈的性格。
最后,是李清照的思想内涵。
她的词中,不仅体现了女性温婉、柔情的特质,同时也蕴含着许多思想意蕴。
她反对男女等级制度,探索自然美和人性美,歌颂个体自由和人文关怀,用寥寥数语描绘出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名门,嫁于宦族,以词闻世。
因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而冠绝古今,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才嫒”(毛晋《漱玉词跋》)。
被誉为“闺媛词人第一人”(日本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通论》),世所公认的“婉约派”代表。
也许因为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个“手幽兰一枝”(见《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叹“绿肥红瘦”、盼“归鸿回雁”、守“黄昏”“残洒”、断梦浓愁、“人比黄花瘦”的词妇形象。
诚然,《漱玉词》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还有另类的旋律,由于被历来评论家忽视,使得女词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现出来,本文试从诗文的角度重读李清照。
一、人生苦难中的坚强、豁达。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其中较大的有四次:“元佑党祸”,家父遭遣;中年丧夫;一生珍藏被毁;晚年遭诬。
真可谓“忧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录后序》)。
面对苦难,词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抗争中磨砺心志。
“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此二断句是词人作于“元佑党祸”期间。
是清照为救父而献给赵挺之的诗。
赵既是词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党人的得力人物。
这两句诗有对父亲命运的关注,有对公公的情理劝说,更有对公公“心可寒”的严厉指责。
尽管这次献诗救父失败,但事情本身显示当时年龄尚轻的词妇面对苦难的坚决抗争和独立处世的坚强个性。
中年丧夫,这是词妇受到的最大打击,长歌当哭,“三杯两盏淡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她来不及悲痛便要应付不测的时局,只可惜,“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辗转流离,又必须痛心于千万卷金石书画的毁灭与散佚。
痛定思痛,她写下了有名的《金石录后序》一文。
文末云:“呜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云。
”已达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庄思想看待世间的“有”“无”“得”“失”,在痛定之后显示豁达淡迫的情怀,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坚强,刚毅旷达的人格魅力。
这种从“忧患得失”中磨炼出来的品格帮助她足以抵挡其余的不幸,而此后为辩诬而作出的不懈斗争已经证明其并非是一个被人轻易击垮的弱女子。
二、动荡时局中的敏锐、叛逆。
李清照经历了两件政治上的大事变。
一是徽宗时的“元佑党祸”,二是靖康之耻。
面对政治上的险恶风浪和国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扫闺阁之气,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
其中《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夏日绝句》《咏史》等诗被后人称颂。
《中兴和诗》作于“元佑党祸”时期,愤权奸满朝,忧徽宗将蹈唐明皇的覆辙,讽赵挺之将为蔡京所卖,讽宋徽宗宠信蔡京将会误国。
诗句有“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还有“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只能道春荠长安作斤卖。
”全诗用典,借古讽今。
果然,赵挺之在死后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赠司徒;而徽宗用人误国,也蒙受“靖康之难”。
以此观之,李清照对时局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
而当时她还只有19岁。
李清照生于乱世,从没放弃对时局的关注。
她44岁时,“徽、钦”二帝北走,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纷乱之际,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女诗人悲愤地写下《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
堪与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
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媲美。
这种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
同样,李清照还有《咏史》一诗,以讽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刘豫。
三、爱国情感的豪迈、积极
李清照是主战的诗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复大业。
有《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夜发严滩》、《晓梦》、《打马图经序》、《打马赋》等诗文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绍兴三年,清照50岁,朝廷遣韩、胡二人通金议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韩公门下,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上韩、胡诗序》),她希望韩公能不辱使命。
但她把真实的悲忧写在副使胡公诗中。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一杯土。
”以上诗句无不表明词妇对议和的忧虑和劝诫,同时表达了盼中原收复的拳拳之心。
可谓字字血泪,句句真情。
正如词人预见,“夷虏从来性虎狼”绍兴四年,金虏大举入侵,江淮告急,清照从临安下严滩往金华避难,途中写下《夜发严滩》一诗:“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该诗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安生活。
竟以过
严光处而羞愧。
孔子云:“知耻近乎勇”。
清照的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的无耻之徒比,的确是可敬得多。
最难体现词妇的主战意愿的要推《打马赋》一文。
这是一部搏奕之作,但词人借游戏而表达恢复中原之志相当强烈。
“望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生平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
”诗人从游戏中找到主战抗敌的豪情与快乐,但她深知,这仅仅是“止渴”“充饥”之戏。
现实何其残酷。
然而她坚信“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
”结尾她疾呼“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
”这种呐喊,为金石之声,响遏行云。
要知道,当时秦桧为相,无人敢言兵,而清照通过游戏,呼喊过淮,非有爱国炽情、英雄胆识者不可为。
难怪有人评之“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黄檗山人《题打马图》)。
综上,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其实是一位坚强、豁达、叛逆、敏锐、勇敢、爱国的女性。
这种品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渊源有关。
“易安风度潇洒,而富好胜心”(龙沐勋《漱玉词叙论》)。
平素“猜句罚茶”,“冒雪觅诗”已证明她的自信骄人、洒脱不羁的性格。
而她又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显然,李清照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文学禀赋,还继承了父亲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龙沐勋《漱玉词叙论》),真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杰鬼雄”。
【炙手可热心可寒】
清照的父亲与她公公不是同一党派,她公公赵挺之当时作为宰相,要打击元佑党人,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虽不是领袖,但也是苏门四弟子之一,所以惨遭连累。
清照不顾新媳不可与公公说话的风俗,向公公要求解救她的父亲,但她公公没有理睬她的请求。
清照在诗中就写了这一句话:炙手可热心可寒,意思是公公你手中的权力太大太多了,你不觉得烫手吗?你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我的心越是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