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原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①争渡。
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
藕花:荷花。
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
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
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赏析】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
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
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如梦令》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作品原文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2、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3、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
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4、作品鉴赏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注释】
1.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2.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
昨夜风急雨骤,深深的睡梦也未解去残酒。
轻轻地问一声那卷帘人,她却说:“海棠花依旧。
”
“唉!你哪里知道,应是绿叶更肥,而红花残瘦。
”
【赏析】
一首小词,却如同一出小品,一幕小剧,后台之背景与前台之人物、空间的铺陈(由室外而窗内)、时间的流逝(昨夜至今晨)、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无不一一活现纸面。
甚至有情节,以情节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
“昨夜雨疏风骤”所带给女主人公与“卷帘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卷帘人”作为女主人公的对立面而存在,他或她(赵明诚或侍女)没有女主人公那种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致敏锐的感受,在他(她)的眼里风雨之后,一切如旧,而女主人公却叹口气,说:“知否,知否”(此二字之重叠,下得何其自然,如同口出,而神气皆现),“绿肥红瘦”,以色彩代替花叶,别出新意,透露了女主人公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泛爱情调。
有此种胸怀,方有后日之易安词也。
后人评此词为“短幅巾藏无数曲折”,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
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翻译】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