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及心得

合集下载

读《如梦令》有感(通用11篇)

读《如梦令》有感(通用11篇)

读《如梦令》有感读《如梦令》有感(通用11篇)读《如梦令》有感篇1我酷爱古诗词,尤其喜欢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就是李清照早期悠闲生活的写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从“常记”可以看出这是追忆,“溪亭日暮”交代了地点时间。

说曾经记得有一次在溪水旁的亭台上喝酒,天色晚了,喝醉了酒,迷失了回去的道路。

“沉醉”说明醉的程度深,已经是昏昏沉沉,所以才“不知归路”。

“沉醉”二字流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是说玩耍尽兴之后,才回到来时乘坐的船上,准备返回,可是因天色晚了,又喝醉了酒,结果糊里糊涂把船划进荷花丛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在荷花丛中手忙脚乱,拨动船桨寻找归路的神态。

由于她划船的动作急,响声大,所以把宿在水滩上的鸟儿惊醒,飞了起来。

一个“惊”字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心慌意乱、汗流浃背的可爱模样。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但表现的内容却丰富多彩。

先写亭上饮酒,继写兴尽晚归,再写忘却归路,误入荷花塘中,最后惊起宿鸟。

至此,全词戛然而止,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本词的意境优美,诗情画意。

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作者早期闲适风雅的生活,潇洒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

闭目遐思,我仿佛也走进了这美丽的画卷,使我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后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后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后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日暮溪亭画卷,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读完这首词,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意境。

我被作者描绘的美景所吸引。

词中“常记溪亭日暮”的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溪边亭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这种美景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也激发了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我被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词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沉醉和享受。

她通过与自然景色的交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喜悦和平静。

这种情感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这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这种艺术表现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和文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也让我更加热爱自然和大自然的力量。

同时,这首词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我相信这首词所蕴含的道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读完这首词,我深感其美妙之处,也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这首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

李清照通过精炼的词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夕阳西下,溪亭边的景色如诗如画。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于诗词的热爱和欣赏。

这首词的情感真挚而深沉。

读《如梦令》心得札记

读《如梦令》心得札记

读《如梦令》心得札记《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众人皆知李清照才华横溢,殊不知,她的一生起起落落。

但不论面对的是和风细雨,还是暴风骤雨,她都能积极地面对,用从容的态度过完了这波澜不惊的一生。

李清照不像别的女子一样,天天待在屋里绣花、写字。

她喜欢无拘无束,有一次,她跑到溪边的亭子游玩,沉醉于当时的美景不想回家。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黄昏。

她正要来舟返回,却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想不起来了。

夕阳西下,夜幕的黑已经落下,她急于回家,便加快速度划着身下的小船。

奈何盛夏时间,莲叶稠密,不停划动的船桨,一不小心惊动了满滩的水鸟。

后来李清照把它写进了词里。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诗虽然语言简练,却把青春的野逸之气描绘得栩栩如生。

还有一次李清照宿醉未消,早上醒来似乎还有-些乏力、模糊。

迷迷糊糊之间,记得昨夜好像下了场雨,想到了自己喜爱的海棠花还在外边。

便急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庭院的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侍女当然没心思想着这些,便告诉她海棠花仍和昨天一样娇艳。

李清照心想:经过一夜风吹雨打,娇嫩的海棠花一定调谢得不成样子了。

这个粗心的死丫头,你不知道,庭院中的海棠花一定是绿肥红瘦才是。

想如此,李清照便拿起笔来,把心中的这份愁闷情思尽情的宣泄在纸上,写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

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婉转,极有层次。

词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内心的苦闷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使人不得不赞叹李清照的才气。

是呀,海棠虽美,风雨无情,“海棠”怎会“依旧”呢?。

浓密的绿叶之下,稀稀疏疏的几株海棠正是应了“绿肥红瘦”之景。

何事如梦?原来就是青春里那段最美好的回忆。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以优美的词句、婉约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怀旧之情。

阅读这首诗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如梦令》的读后感。

诗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朦胧的夜晚,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感受着风儿的呼啸。

而接着的“留得残酒念旧游”又引发了我对过去的回忆。

有时候,当我沉浸在某种美好的记忆中时,仿佛醉酒一般,情不自禁地想起往昔的种种,那种感觉无论如何也难以溶解。

接下来的几句“唤起千种愁思,更销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

通过描绘心中矛盾纠结的情感,李清照将诗歌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原本普通的思念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如同火焰般燃烧着。

那种感觉就像是心中的刺,无论多么努力拔除都无法消失,只能与之抗争。

在那片孤独的坟墓中,诗人像在与死者对话,抒发着自己内心的苦闷,“何处可穷年华?唯有孤坟堆草。

”这样的写法显得异常凄凉,让人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奈。

岁月无情地推移,人们的诸多情感和感受渐行渐远,最终只会留下孤寂的灵魂与冷清的坟墓。

而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则展现了释怀、坦然的情感。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令人深感敬佩。

无论是山不再高,江不再深,还是雷雨交加,都无法阻挡诗人对爱情的品味和追求。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即使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

《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情感共鸣,使人们能够跳脱尘世的琐碎,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通过对爱情的抒发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读完《如梦令》后,我被李清照的才情和思想所折服。

她用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诗中描述了梦中与心爱的人相逢的情景,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梦境,然而醒来却只余化为泪水的悲伤。

诗意绵绵,意境深远,属于唐诗中的爱情诗篇。

读完《如梦令》,我被其中深沉的离别之情所触动。

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梦与醒之间交替出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种种无奈和矛盾。

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让人感叹时光易逝,美好瞬间也会像梦境一般转瞬即逝。

这首诗让我反思了人生中的遗憾与美好,以及时间的无情和变幻。

有时,我们会在梦中得到那些向往的幸福,而醒来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

诗中唯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让我感悟到,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我们需要珍惜当下,把握生活,不留遗憾,因为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一切带走。

通过阅读《如梦令》,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欢乐与悲伤常常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与人相伴的美好时光,让心灵在遗憾与美好之间保持平静和坦然。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

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李清照写了两首比较著名的如梦令词,读者读了有何感受?以下是李清照如梦令的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著名词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而广受欢迎。

这首词以“常记溪亭日暮”为开头,描绘了作
者在溪边小亭中度过的一个黄昏时光。

她沉醉于这美好的景色中,
不知不觉地忘记了回家的路。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来描述自己在这美妙时刻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则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使整首
词更加生动有趣。

《如梦令》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激发了我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感

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感

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感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酷爱古诗词,尤其喜欢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就是李清照早期悠闲生活的'写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从“常记”可以看出这是追忆,“溪亭日暮”交代了地点时间。

说曾经记得有一次在溪水旁的亭台上喝酒,天色晚了,喝醉了酒,迷失了回去的道路。

“沉醉”说明醉的程度深,已经是昏昏沉沉,所以才“不知归路”。

“沉醉”二字流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是说玩耍尽兴之后,才回到来时乘坐的船上,准备返回,可是因天色晚了,又喝醉了酒,结果糊里糊涂把船划进荷花丛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在荷花丛中手忙脚乱,拨动船桨寻找归路的神态。

由于她划船的动作急,响声大,所以把宿在水滩上的鸟儿惊醒,飞了起来。

一个“惊”字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心慌意乱、汗流浃背的可爱模样。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但表现的内容却丰富多彩。

先写亭上饮酒,继写兴尽晚归,再写忘却归路,误入荷花塘中,最后惊起宿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及心得
引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下面是XX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范文,欢迎阅读!
【一】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

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

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千帆舞。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

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二】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
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