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解】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
学者李格非之女。
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过莱州、淄州太守,公事之余,夫妇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
金兵入侵,相继渡淮南奔。
不久,其夫病逝于南京。
此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只身漂泊于杭、越、台州、金华一带,晚年景况孤寂困苦。
工诗能文,尤以词名世。
散文简洁流畅,以《金石录后序》有名。
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热情,风格豪迈遒劲。
惜散失甚多,仅存断句零篇。
词以南渡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韵调悠美。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均为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作品。
后期多抒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感情凄苦,低沉。
《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为此期代表作。
前首词中连用七对叠字,自然准确,细致深刻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难后孤寂无依的凄苦情状,尤为历代词论家所叹服。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描绘形象,能以常语入词,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
另有《词论》一篇,对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调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到见解。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如梦令”,词牌名。
在词牌之下,原有题目“酒兴”。
这首词是李清照追忆自己少女生活的作品,写的是与姐弟们一道,划着游船游览大明湖的生动情景。
【解读】全词六句,词意发展分三层。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我曾记得在那临水的亭台游玩,一直到时近傍晚,喝醉了酒哪里还记得回家的道路。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篇一: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想起. 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内容】: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文学_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2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抒情、缠绵的爱情词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清新脱俗、意境婉转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如梦令》的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译文: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陶醉于其中却不知道回去的路。
兴致逐渐消失,我晚了回到船上,不小心入了莲花盛开的深处。
争相渡过小溪,争相渡过小溪,惊起了一群群鸥鹭。
《如梦令》是一首描写夜晚渔船归途的词作,在抒写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词作。
整首词以"常常记得"为开头,生动地描绘出日暮时分的溪亭景色。
夜幕降临,渔船归途,河边的景色变得陌生起来。
而"常常记得"则暗合了作者内心的若有所失,仿佛在暗示有一段自己深深扎根于大自然之间的记忆。
"兴尽晚回舟",这里通过使用"晚回舟"揭示出词人的思绪飘忽不定,可能是因为过于陶醉于自然的美景而不愿离去,也可能是因为被某种失落所困扰。
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抽象,但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整首词中最为神秘的一句。
藕花有多重寓意,它可以代表女子的柔美和纯洁,也可以暗示着爱情的曲折和陷阱。
这句词出奇地使用了"误入"二字,说明了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会陷入这样一段情感之中,情不自禁之下陷入了困境。
"争渡,争渡",通过这一句,以及后面的"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将焦虑和突然惊醒的心情一并表达出来。
在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迷茫之后,突然遭遇到鸟群的掠过,仿佛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的终结。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_1888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篇一:《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
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满滩。
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
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
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
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
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
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
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
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
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
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