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①争渡。

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

藕花:荷花。

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

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

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赏析】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

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

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朝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对关于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及注释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如梦令》描写手法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了词人闺中生活的片断。

李清照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法渲染出了色泽浓艳,形象逼真的场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这首词的可以看出李清照很擅于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渲染和形容场景,也就是李清照早期自创的白描法。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古诗引导语: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下面就是这2首古诗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①溪亭日暮②,沉醉③不知归路。

兴尽④晚⑤回舟,误入⑥藕花深处。

争渡⑦,争渡,惊⑧起一滩⑨鸥鹭。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句注释①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②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

③沉醉:大醉。

④兴尽:尽了兴致。

⑤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通,迟。

⑥误入:不小心进入。

⑦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渡,在水面前行。

⑧惊:惊动。

⑨一滩:满滩。

白话译文/《如梦令》[李清照]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 /《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景色分析/《如梦令》[李清照]分析:从词面上来说:这首词当是一篇回忆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归路;回舟;藕花深处;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象:常记;沉醉,不知;兴尽;误入。

争。

图景连接与赏析:日暮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际。

远望湖中的凉亭上,一群少女在尽情的嬉闹和玩耍,她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完全忘记了已晚的天色。

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胧时,这群意犹未尽的女孩子才恋恋不舍的滑着小舟回家。

结果她们却把小舟滑进了一望无尽的荷花当中。

在说笑和惊叫当中,她们又争着把小舟往外滑,把栖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鸟全给惊飞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出自] 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二】
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

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

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

“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

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

“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

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

“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

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

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虽然词人的语气肯定,但毕竟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

“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

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

“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二: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
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
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