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意愿与压力型司法——基于李昌奎案的延伸思考

合集下载

浅议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媒体舆论导向看司法审判的独立

浅议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媒体舆论导向看司法审判的独立

2 1 年 第 l期 01 l
传 媒 与法
浅议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司法审判的髫响
从药家鑫案到李 昌奎案媒体舆论导向看司法审判的独立
梁 燕
( 西安翻译学 院 人 文艺术学 院,陕西 西安 7 0 0 ) 1 1 5
摘 要 :近年来发生 的一些敏感诉讼案件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介 的关注 ,随着 互联 网的普及 以及 当前微博 的广泛适
判 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赔偿被害人家 属经 济损 的视线 ,细心 的网友不免将两起案件联 系在一起进行对 比, 失 4 4 85元。5月 2 59. 0日,陕西省高级人 民法 院对 药家鑫案 甚至得 出一个公式化 的结论。
二 审维持一 审死刑判 决。2 1 年 6月 7日上午 ,经最高人民 01 法 院核准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 那就是,药家鑫交通 事故后 杀一个人+自首: 死刑,李昌 奎 因邻里琐 事杀两个人+ 强奸+自首= 缓。 网友 的归纳不无 死
李 昌奎 和王家飞同为昭通市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人 ,李
收稿 日期 :2 1-82 0 10 —4
作者简介:梁燕,女,西安翻译 学院人 文艺术 学院教 师,硕 士1 1
传 媒 与法
舆论 是完全不 同的。但 我们 不得不说 ,舆论 的监督在 二、媒体对两起典型 司法 案例 的报道情况 “ 审判”
的对 比分析
药家鑫 案经媒体报道 后,引发 了社会各界 的普遍关注 , 当然 网友所代表 的民众也是紧跟其后 。从庭 审到执行 ,媒 体 的长枪短炮包 围了药家鑫所出现的各个角落 。特别是 中央 电 视 台和 国内的一些主 流媒 体都进行 了跟踪报道 。俨然形成 了
主流媒体的上述报道无疑会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众多的民众对整个事件的情绪或谴责或愤怒或惋惜或反思??使得本已逐步平息的嘈杂声再次掀起波澜本属一起普通的刑事个案演变成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事件司法机关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会更加谨慎尤其在中国这样个民众非常相信死刑的威慑力的国度里司法机关不得不考虑到民众的声音

论公众法感情在量刑中的正确引入——基于“江歌案”的理性思考

论公众法感情在量刑中的正确引入——基于“江歌案”的理性思考

论公众法感情在量刑中的正确引入——基于“江歌案”的理
性思考
史雯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7
【摘要】江歌案中,公众强烈希望陈世峰被判处死刑,这是公众法感情在量刑中的展现.公众法感情是公众对法律的一种具有社会目的性的期待,具有理性和感性两个侧面.在审判量刑中引入公众法感情具有绝对的正当性,不仅是法本质的要求,也是司法民主化和实现实质正义的基础.但公众法感情的引入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一定限制,只有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公众法感情才是可以为司法量刑所引用的.同时公众法感情的正确引入需要媒体的良性疏通和司法机关的积极引导加以保障.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史雯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13
【相关文献】
1.从“江歌案”中的舆论争议谈社会意见引入 [J], 任建安
2.基于涉警网络舆情攻击心理谈公安舆情疏导——以江歌案、于欢案以及泸州学生坠亡案为例 [J], 邢玉秋
3.“江歌案”中主体失范与规范行为分析——基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思想 [J], 王新颖;
4.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
——比较法视野中的江歌案和药家鑫案 [J], 施玙洁
5.网络民意对司法活动的影响
——中日比较法视野中的江歌案和药家鑫案 [J], 张晓庆;丁涵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意与司法的冲突:表现、原因及影响——以近年发生的若干典型刑事案件为样本

民意与司法的冲突:表现、原因及影响——以近年发生的若干典型刑事案件为样本

民意与司法的冲突:表现、原因及影响——以近年发生的若干典型刑事案件为样本何静【摘要】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犯罪认定和刑罚制裁两个层面.民意与司法之所以产生冲突,源于主体的专业能力不同、评价问题的方法与标准不同、主体的心理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与滞后等因素.民意与司法的冲突对司法造成的影响是:削弱裁判的可接受性,贬损司法的权威,降低司法的效率.【期刊名称】《理论探索》【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137-140)【关键词】民意;刑事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法律思维【作者】何静【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6近来接连发生的云南“李昌奎案”、陕西“药家鑫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民意与司法相互纠结的现实图景。

其实,在近年来发生的“许霆案”、“邓玉娇”案等一系列有社会影响案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民意与司法的紧张对峙。

无论这些个案最终的裁判结果如何,民意与司法的冲突确实客观存在,并因此或多或少地对司法产生了某些影响。

那么,民意与司法之间在哪些方面可能发生冲突?两者冲突的缘由何在?此种冲突可以协调吗?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若干代表性的刑事案件为样本,主要以刑事司法为场域对民意与司法的冲突问题展开探讨。

(一)犯罪认定上的冲突首先,被告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上的冲突。

从理论上说,被告人的行为只要完全具备四项构成要件即可认定为犯罪。

然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注定了对犯罪的认定远非如此简单。

例如,“王士喜沉尸葬母案”便属于此种情形。

该案经媒体报道之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尤其是通过记者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王士喜其实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之所以将母亲“水葬”确实是出于无奈,因为他无力按正常方式安葬母亲。

这样的案件背景让公众更加对王士喜抱以同情,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根据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49.9%的网民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实属生活所迫,法律应该网开一面”,39%的网民认为“顶多属于道德范畴,涉嫌犯罪说法牵强”,二者合计高达88.9%。

公众围观下的再审

公众围观下的再审

公众围观下的再审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18期药案之所以引一时热议,法定从轻的投案自首与极端恶劣的杀人经过,使该案有了引发争论的客观基础。

若非自首,撞人再杀人,没有任何从轻理由。

药家也是冲着“从轻”才携子投案。

法律是公正的,但法律也有为难之时,相信一二审法官对杀与不杀一定很纠结。

如今,既杀药家鑫,接着又来李昌奎,公众一比,李昌奎杀二命带强妩案情比药家鑫还恶劣,怎么改判死缓?也怪李昌奎倒霉,偏偏赶在这个点儿上。

云南省高院大概也发现两案落差,汹汹舆情之下,很快决定重审,以缓压力。

对药案。

笔者认为杀与不杀都有依据。

杀,苦主解恨,警示效尤;不杀,也有正面作用,体现生命至上理念。

你药家鑫轻率夺人生命,国家却以人道主义宽恕你。

虽然客观上有点便宜药家鑫,但却维护宣倡了生命第一理念,从更高层次上体现法律精神一惩罚之的在于制止。

两难之间,可杀可不杀之间,笔者认为应偏重更大的社会后续效应。

杀人偿命,此乃原始古老的对等标准,也是我国至今未废死刑的原因之。

但应看到废除死刑乃世界大势,并不是人家西方认识不到杀人应偿命,而是人家已意识到相比杀人偿命废除死刑能从更高层面体现生命至上,宽恕一小撮十恶不赦的罪犯,并不因为是同情他们,更不是认为他们的罪行不该杀.而是通过“不杀”凸显生命第一的最高理念。

国家法律并不是简单的复仇工具,而是历史理性与人类经验的综合体现,相比处决—批杀人犯,倡导“生命至上”以防止更多的杀人罪行,使社会成员更深入理解珍视生命的重要性,扼灭暴力于心理摇篮,孰轻孰重,正是在艰难的选择中体现了认识的深化与理念的先进。

实践检验认识,如果废除死刑国家的凶杀案还在一路走高,废除死刑还能坚持下来么?还可能有一个个跟进的国家呢?药案的争论点在于哪种念应置首位?从犯罪性质角度,药犯太恶劣,该杀;但从自首情节,可以不杀。

人家最后遵守国家法律,希望以自首换免死。

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面临何种价值理念优先的判断。

药家鑫终究是.条命,李是两条命,其中一位还是三岁幼孩,若说恶劣,比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后果,当然比药严重。

政治论文:法理与民意

政治论文:法理与民意

法理与民意高二(6)班钟润康我想大家都听说过近来社会上的热议的两件案件——药家鑫案和李昌奎案。

为什么要把这两件案件放在一起说呢,因为这两件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都掺杂了媒体、专家、民众各方的声音。

以及社会对这两件案件的议论焦点主要集中于“法理”与“民意”的轻重和彼此关系上。

药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

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后其上诉,二审依然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就在一审到二审之间,社会上展开了沸沸扬扬的议论。

李昌奎,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

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二审就判为死缓,后来再审维持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

在把死缓到改判死刑立即执行的过程中,社会的声音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部分来源于百度百科]撇开两件案件的案情不讲,“法理”和“民意”难道真的水火不相容?依我看,“法理”和“民意”应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法理是民意的理性反映,民意是法理的民主本质。

既然两者的关系现已比较明确了,但是为什么现在在社会上仍然会在这个问题上引起轩然大波呢?那就与我国现阶段,无论对“法理”还是对“民意”都产生信任危机的情况有关,从本质上说就是司法系统不够透明、不够完善以及言论监督不到位。

先从“法理”说起,经过这两件案件所引起的社会声音中,不难看出民众已经对中国的法律是否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审讯产生怀疑。

在李昌奎案中,一审已判死刑立即执行,后来又因法官“慎杀”的观点而改判死缓。

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焦虑——判死缓后就容易变为无期徒刑,而后又变为有期徒刑,最后不就又把恶人返回社会了吗?由这种焦虑而带出的“该杀立杀”的主张就在社会上弥漫开来。

其中固然带有传统的“杀人偿命”的野蛮思想痕迹以及不理性的主观情感,但是反映了民众对司法机关并没有足够的信任。

如果现行的司法系统能深得民心,得到民众的尊重和推崇,那么民众还会搬出老祖宗所遗留下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法制理论吗?譬如有两间饭店,一般我们都会选择一间老字号,因为习惯了去那里吃就不轻易改到别的地方。

构建公众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制衡体系

构建公众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制衡体系

构建公众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制衡体系曹欣(景德镇陶瓷大学法学系,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李昌奎案”、“复旦投毒案”、“于欢案”等多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

这些案件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公众舆论和媒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敏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方兴未艾。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构建公众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制衡体系以及如何应对公众舆论对刑事审判的利弊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公众舆论司法公正新媒体刑事审判制衡体系[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1-0046-05DOI:10.19499/ki.45-1267/c.2019.01.010一、引言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在一审判决中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该案原告和被告均不服一审判决,分别提起上诉。

2017年6月23日,山东省高级法院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1]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戏剧性,在公众舆论和媒体报道的大肆渲染下,于欢的命运出现转折。

人们再一次确信,舆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并欣然将其称之为民意的回归。

由此可见,牵导刑事审判的价值尺度不单是理性的法律条文,还包括公众的道德认知。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公众舆论与刑事审判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舆论通过监督来促进审判的透明化,从而达到公正判决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舆论也可能异化成道德绑架,致使公众绕开法律直接进行民意审判。

法院是否能有效回应舆论质疑,公众是否理性看待判决结果,都将受制于公众和法院之间的沟通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公众舆论与刑事审判之间的关系,厘定公众、媒体、法院三者之间的现实语境,继而对构建公众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的良性制衡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二、公众舆论的价值探析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又可称为“公众诉愿”。

司法审判中的民意考量

司法审判中的民意考量

司法审判中的民意考量作者:王力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独立审判的原则深入人心,于是司法审判对民意的考量往往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

如果弃民意于不理,难免造成司法公信力的下降。

如果为民意所左右,又必将扰乱司法程序公正,甚至违背法理,进而对司法实体公正造成伤害。

本文先从李昌奎案谈起,再分析当今中国司法审判中民意考量的现实状况,结合法理主张司法审判中民意考量的作用不可小视,而同时又要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将民意融合进司法审判,避免伪民意的掺杂。

关键词司法审判民意法理学意义程序正义作者简介:王力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119-02李昌奎案,是指1982年出生的李昌奎在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19 岁少女王家飞及其3岁的弟弟王家红残忍杀害一案。

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判处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经上诉,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受害人家属强烈不满,要求申诉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并且通过发微博、发帖子,甚至到昆明市上访表达他们对该改判结果的抗议,一时间,该案为万民关注,引发舆论的高潮,怒骂声一片。

2011年8月22日晚,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后,认为原二审判决量刑不当,对李昌奎改判死刑立即执行,并依法报请最高院核准。

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死刑。

至此,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昌奎案才终结,然而由此案引发的种种思考确久久不散。

从该案的进展过程来看,民意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云南省高院依据罪犯有自首情节,并且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作出了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改判决定。

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考量——“能与不能”、“当或不当”之论争

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考量——“能与不能”、“当或不当”之论争
通 肇事罪 , 被判 死刑②。
该案 尚未进 入 司法程序便 受 到了社会 和媒体 的高度 关注 。案发 第二 天 即 1 9 年 8月 2 97 5日, 当地《 河 大 报》 率先 报道 了这一惊 人血案 , 之后 又做 了连续报 道 。报道 引起 强 烈 的社会 反 响 和新 闻媒 体 连锁 反应 。《 郑 州晚报 》 郑州 电台 、 州电视 台均进 行 了大量 的报道 。中央级 新 闻媒 体新 华社关 于张金 柱 案的 电讯 发 出后 , 、 郑
事 司法过程 中 , 该如何 正确对 待 民意 呢?当前 , 又 网络 舆论 作 为传 媒 阵地 上一 股新 兴 的 的力 量 , 逐渐 展示 出
其 巨大威 力 , 其影 响力 的触 角 已伸 向社 会各 个角 落 , 可避 免 的也 涉足 刑 事 司法活 动 领域 并 对此 产 生影 响 。 不 特别是 随着微博 等新 兴媒 介 的兴 起 , 民可 以更加 便捷 和畅快 地对 包括 刑事 司法在 内的社 会事务 发表意 见 、 网 表达愿望 、 开展 批评甚 至作 出判 断 。 由此 , 意 与 司法 的关 系 问题 引起 理 论 与 实 务 界 的空 前 重 视②。事 实 民 上, 民意影 响 司法古 已有之 , 只不过 在法 治社会 的发 展进 程 中 , 伴随着 公众 权利 意识 的增 强 , 之现 代传媒 载 加 体作 用 的充分发 挥 , 民意影 响司法 更具 可能性 和普遍 性 。如早 些时 间发生 的“ 金柱案 ” “ 涌案” “ 张 、刘 、佘祥林 案” “ 、聂树斌 案” 典型案 件无 不与 民意有关 。笔者 曾尝试 对刑 事 司法 领域 中的 民意作 进 一 步 的解 释 : 众 在 公
全国大 多数 日报 、 晚报 都登载 了关 于本案 的消息 。各大 报纸 沸沸 扬扬 的宣传 造成 不 杀 张金 柱不 足 以平 民愤 的高压态 势 。1 0月 1 3日晚 , 央 电视 台《 中 焦点 访 谈 》 出“ 2 ” 案 的 重 大新 闻 , 起社 会 的强 烈 反 响 。 播 8・ 4 血 引 对张金柱 的 民愤 自此 达到沸 点 , 引起 中央 、 并 国务院对 该 案 的重 视 。 中纪委 、 安部 派 出调 查组 赴 郑 州进 行 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 , 公众 的参 与精神和社会 责任感 、 特别 是对社会热 点案件的关注愈加强烈 。 2 0 0 9年发生在云南 昭通 的李 昌奎案 , 本 已尘埃落定 , 但 基于该 案“ 赛 家鑫” 的社会压 力, 搭 载药家鑫被判死刑的便 车 , 最 终李 昌奎在公众 的
狂欢 中被改判死刑 。司法机关对公众意愿 的迁就或屈
会 主体 ,而 是除法律人之外的其它与案件无利害关 系
的各种主体。作为对特定案件的一种较为感性 的评价
从。 使得 本来 良l 生互动的格局被扭曲和打破 , 司法机关
在博弈 中败下阵来 , 由此造成 了畸形 的压力型 司法 。 其 虽然 平抑 了社 会 的“ 民愤 ” . 带 来暂 时性 的 “ 平 民的胜 利” . 但值得 警惕 的是 , 这并非 真正意 义上为人 民服务
Ⅱ公 众 意 愿 存 在 的 价 值 机 理
基金项 目: 司 法 部 一 般 项 目( 1 3 S F B2 0 0 4) 。
作者简介 : 韩 宏伟 ( 1 9 7 7 _ _ ) , 男, 陕 西 咸 阳人 , 南京 大 学 法 学 院 博 士 生 , 伊 犁 师 范 学 院法 政 学 院 副 教 授 。
与要求 , 期望社会利益 的分配 能够更 加公正 , 以此来传
递一个集体性 的信号 :政治和司法都 必须为社会公众
服务 。 正是在此理念浸染下 , 公众意愿 的存在才具有特
奎 案等类似 热点案件 , 我 们需要 审慎而理 性地解读 其 中社会公众传递 的信息意愿 。
殊 的价值 机理。 1 . 1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了社会 的正 当欲求 公众 意愿 蕴含的社 会意义 ,不仅是对热点案件 处 置结果的简单评 判 。还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案件评判所
[ 中图分 类号 ]D9 2 6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0 5 4 4 ( 2 0 1 5 ) 0 3 — 0 0 8 4 — 0 6
随着社会公共空间 的不断扩大和公 民社会 的不断
公众 意愿 ,意指 大多数 人对某 种社会事实 的一种 整体性 评价和心理期 待。 具体 到司法 案件 中 , 公众意愿 是指对案件基于 自我主观意识所形成 的体现在 司法 上 的心理评价和诉求 .形成对案件裁判 的一种主流性 和 主导性 的意向。 在此 , “ 公众 ” 的范 围并非包括所有 的社
方式 , 公众 意愿与社 会道德 、 情理 、 伦 理等传 统惯常 习
俗有密切的关联 。 公众 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关注和评判 ,
既是 自我 内在情感 的宣泄 , 也是其对事件处 置结果“ 真
的 司法 , 看似正义实则戕害正义 。毋庸置疑 , 司法必须 为人 民服务 , 司法若是背离 了人 民利益 的根基 , 必将招 致声讨与批判 。 但是在社会热点案件中 , 公众 意愿对 司 法 的裹挟 , 以及 司法裁判 面临法律效果 、 社会效果 与政 治效果需要统一 的尴尬 , 司法如何 消解 阻却 因素 , 是 当
下 中国司法转型 亟需解决 的命题 。李 昌奎案并非压 力
善美” 的追求 , 符合社 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因为任何 社 会制度都是在监督 中被改变 的 。制度规范 的社会效 应
需要公众 意愿 明示或默示 的回应 与反馈 。伴 随着政治
的不断生态化 、 司法 的不断 民主化 、 公众 意愿 表达机制
来看 , 公众意愿具有相 当的正当性 , 契合社会 的正 当欲 求 。具体到 司法实 践 中,社会公众对 司法 的肯定 性意
愿, 往往 是其体 现了法 律 的公 平和正 义 , 契合 正 当性 ; 而社会公众对 司法 的否定性意愿 ,往往是其没有 按照
法律 的正 当性进行操作 。 事实上 , 公众意愿 的表达倾 向 很简单 。就是检验 司法 审判是否契合社会最基本 的正 当欲求 。 社会公 众对热点案件 的强烈关 注 , 主要是 对案 件 中相对 的强势者 和弱势者命 运的关注 。作为正 义裁 判者 的司法机关 。能否在 强势者和弱势者 的利益博 弈 之间找寻一个平衡 点 , 契合公众 意愿 , 是社会公众对 司 法正 当性 的期望和要求 。在司法机关不断被 “ 妖 魔化” 的当下 中国, 公众意愿对 司法 的正 当欲求会更加 强烈 。 在 李 昌奎案 中 , 李 昌奎杀 害两人 , 且手 段极其 残忍 , 虽 有 自首情节 , 但公众认为其行 为性 质已超过药家 鑫 。 为 何药 家鑫被判死刑 , 而李 昌奎就可 以免死 ? 司法机关是 否存 在受贿 、 徇私枉法? 公 众意愿的正 当性与合理性 欲
2015. 03
公众意愿与压力型司法
基于李 昌奎案 的延伸 思考
口 韩 宏 伟
( 南京 大学 法学 院,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3 )
[ 摘
要 ]在 司法不断 转型 的场域 中, 基 于公 众对 社会 热点 案件 的期 待和 评价 , 形 成 了蕴舍 社会 整 体诉 求的 公
力, 需要构 建科 学的 司法理 念 . 正确 回应公 众意 愿 . 进 而 实现 司 法的独 立 审判。 [ 关 键词 ]公 众意 愿 ; 压 力型 司法 ; 司法理 念 ; 司法转 型
【 DOI 编 号 ]1 0 . 1 4 1 8 0 / j . c n k i . 1 0 0 4 - - 0 5 4 4 . 2 0 1 5 . 0 3 { - ) 1 6
众 意愿 。 在 政 治裹抉 、 道德 浸 染及 传媒 误 导等 多重 维度影 响 下 , 司法 的独 立 审判 受到 了巨大 的挑 战 。 司法机 关在 多重压 力 夹击之 下 , 有 时候 不得 不做 出妥协 的判 决 , 形 成畸 形 的司法样 态一 一 压 力型 司 法。要 消解 司法面 , 】 盘 的 压
08 4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衍生 的其他社会 欲求。 公众意愿 的产生与传导 , 虽然受
内在智识和外在环 境的限制 ,但是从社会发展 的情势
智识 。 成为其 辨识热点案件处置结果 的参 照与依 据 。 尽
管这种法律智识可能较 为简单 、 纯粹 , 但其 凝聚着公众 朴素的群体性 的法律情感 和信念 。 对此 , 群体心理学创 始人勒庞指 出: “ 群体 只知道简单而极端 的感 情提供给
的不断 自由化 ,公众 可以通过各种合法 方式 直接或 间
接地参与政治和 司法 、 参与社会管理 , 表达 自己的意愿
型 司法 的肇 始者 , 也并非终结 者 , 只是诸多热点案件 中
的一个缩影 。 中国司法转型的民主化 、 生态化 以及 职业 化, 需要处理好 司法 与公 众意 愿之 间的关 系。 对于李 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