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二十年代

合集下载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诗歌欣赏——《四月的纪念》作者:viviencat(男):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喑哑在流浪的主题里你来了——(女):我走向你(男):用风铃草一样亮晶晶的眼神(女):你说你喜欢我的眼睛(男):擦拭着我裸露的孤独(女):孤独为什么你总是孤独(男):我捧起我的歌(女):捧起你的歌(男):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女):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男):走进一个春日的黄昏(女):个黄昏一个没有皱纹的黄昏(男):和黄昏里不再失约的车站(女):不再失约永远不再失约(男):四月的那个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女):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那个晚上很平常(男):我用沼泽的经历交换了你过去的故事(女):谁都无法遗忘沼泽那么泥泞故事那么忧伤(男):这时候你在我的视网膜里潮湿起来(女):我翻着膝盖上的一本诗集一本惠特曼的诗集(男):我看见你是一只纯白的飞鸟(女):我再想你在想什么(男):我知道美丽的笼子囚禁了你也养育了你绵绵的孤寂和优美的沉静(女):是的囚禁了我也养育了我(男):我知道你没有料到会突然在一个早晨开始第一次放飞而且正好碰到下雨(女):是的第一次放飞就碰到了下雨(男):我知道雨水打湿了羽毛沉重的翅膀也忧伤你的心(女):是的雨水忧伤了我的心(男):没有发现吧(女):你在看着我吗?(男):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女):真想抬起眼睛看看你(男):可你却没有抬头(女):没有抬头我还在翻着那本惠特曼的诗集(男):是的我知道我并不是岩石也并不是堤坝(女):不是岩石不是堤坝(男):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女):也不是坚实的大树(男):可是如果你愿意(女):你说如果我愿意(男):我会的我会勇敢得以我并不宽阔的肩膀和一颗高原培植出来忠实的心为(女):你支撑起一块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女):你说如果我愿意(男):是的如果你愿意(男):如果你(我)愿意雨巷——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0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简介之玉梨魂

20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简介之玉梨魂

20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简介之玉梨魂
青年何梦霞应校董秦石痴之聘,任教石湖小学,课余又为远亲崔元礼之孙鹏郎授课。

鹏郎幼年丧父,聪敏好学,每将先生勖勉之词归告母亲梨娘。

梨娘年轻守寡,寄望于其子,对梦霞万分感激。

一日,梨娘园中赏景,见书斋外新竖“梨花香冢”小墓碑,不禁自感身世,潸然泪下。

花冢原为梦霞惜花所筑,两人相见交谈,由相怜而相爱。

不久,梦霞向梨娘求婚,并表示非梨娘终身不娶。

梨娘不愿逾越寡妇守节礼教,又恐贻误梦霞,欲投河一死以谢知己,幸被鹏郎追回。

后梦霞经梨娘劝说,公公作主,将小姑筠倩嫁与梦霞。

两人勉强成婚,夫妻间感情淡漠,梨娘自悔又铸大错,忧虑成疾。

时北方发生战事,梦霞因婚后郁郁寡欢,在秦石痴激励下投笔从军。

梨娘见筠倩力赞其行,愈益痛心,病笃身亡。

临终遗书梦霞、筠倩,筠倩方知寡嫂为己而死,深感其情,偕鹏郎亲赴战地访夫。

适梦霞住院养伤,读信始知梨娘苦心,从此夫妻相互敬爱,言归于好。

第03章 20年代小说(二)

第03章  20年代小说(二)
教案
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意义: 1、社会现实对于正义感及具有合理愿望的主人公
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2、主人公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际都与对于祖国
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 3、 对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
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的呈示,对“五四”时期及以后 的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教 叶圣陶纪念馆案
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在叶绍钧的全部小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他被称为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 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教案
《潘 先 生 在 难 中》:
以军阀混战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 市民习气颇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在虚惊来了时最先张皇失措,而在 略感得安全的时候他们又是最先哈哈地笑;是 一些没有勇气和环境抗争,揉揉肚子就把他的 “理想”折扣成为零的妥协者。” ——茅盾
教案
(四)蹇先艾: 贵州遵义人。
《到家的晚上》:以抒情化语言叙写主人公 在京城求学十年后重返故乡,目睹家境的衰败荒 凉,而产生的无限感伤。 《水葬》:揭示了贵州乡间“水葬”的野蛮 习俗。
教案
(五)彭家煌:
湖南湘阴人。 代表作《怂恿》描绘了农村因宗族矛盾而 引发的一场闹剧。
教案
(六)废名: 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语丝社成员。
教案
五、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自叙传的性质。 郁达夫坚信法郎士所说的关于“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 2、感伤的抒情。
教案
“人生百岁,年少的时候,只有七八年光景, 这最纯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 岛国里虚度过去, 可惜我今年已经是二十一了。 槁木的二十一岁! 死灰的二十一岁! 我真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 花的日子了。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 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 肠! 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教案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现代服装史

现代服装史

到二十年代末女装有了新的变化,裙子 加长了,腰回复到自然位置,但整个外 形依然相当平直,不强调特别部位,露 出长及膝盖的衬裙。
童装也开始变得简单易于穿脱了,虽仍 是成人装的翻扳,但使小孩们有了较多 的活动自由。
这十年内男装保持着西服套装的基本风 格,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在年轻学生 中兴过一种裤腿很宽大的裤子,它被戏 称为“牛津袋子”(Oxford Bags)。
女帽的变化:帽边缩窄,附加饰品少到 几乎没有人称“牧羊女帽”。
由于女用军装也很普及,开了现代女装 制服化,男性化的先河,一直影响至今。
夏内尔(Chanel)
这十年中最负盛名的设计师是夏内尔。 她的服装很有特点:非常简洁;束腰带
运用较多;外衣有些类似现代化的雨衣; 帽子柔软,较深,衬衫领口开得较低不 加装饰。她不喜欢过于装饰,追求童稚 的天真气息。 正是这种童真气使得六十多年后还有人 追寻和模仿她的风格。她是现代时装设 计中一位重要的带头人。
三十年代的女装非常典雅、美观、大方、 女装从二十年代那种短小紧凑的基本式 样逐渐加长,最后达到长裙扫地的程度。
这时服装的颜色比较保守,广泛地使用 黑、灰、海军蓝等颜色作为日装的基本 色调。晚礼服也以黑色或粉红、淡绿、 浅灰、米黄等纯度较低的柔和颜色为主。
为了表现出服装的下坠感多采用较柔软 的材料,如优质羊毛、丝绸、绫缎等。 材料的选择是由服装式样的设计和剪裁 要求来确定的。
在英国,空军飞行员们最受崇拜,他们被称为 “美男子”(glamour boys)。皇家空军飞行员 身穿飞行茄克,围着各自喜爱的丝绸围巾,足蹬 飞行靴,留着大八字胡子,成为一种风尚。
战争结束后,世界面临新的发展。追求新 的生活和新的文化,服装设计也因而取得 有意义的突破。英国《时装》杂志 (Vogue)记者访问当时声望很高的时装设 计师哈迪·艾米斯(Hardy Emirs)和时装史 专家詹姆斯·拉弗(James Laver),征询两 位专家对战后服装趋势的看法。他们指出: 战后妇女喜留短发,穿较紧身的衣服。腰 线会编离自然位置。他们两人都认为,由 于妇女们在战争时穿男性化的服装,所以 战后她们会希望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温柔 妩媚的性格特点,女性化趋向会成为战后 女装的重要特征。

服装历史

服装历史


另外两位较为重要的设计师----莫利纽 克斯和让· 巴杜的设计特点也十分简洁, 多选用颜色素净、花纹简洁的面料,尤 其喜欢米色、灰色、海军蓝等色调,在 色彩上比夏内尔更加简朴。他们在服装 设计中都不赞成佩用大量首饰,不论耳 环、项链或其他首饰,他们都认为不宜 滥用,在首饰的使用上也开创了一种清 新的风格。

电影的发展在三十年代中晚期处于高峰,艾 德里安(Adrian)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一位十分 著名的电影服装设计师。虽然他的设计要服 从影片的需要,但他设计的服装仍然和时髦 的巴黎时装一样,新颖独到,颇具创造性。 他为影星琼· 克劳福德(Joan Crawford)设计 服装。琼的臀部过于丰满,艾德里安为她设 计的服装中强调肩部的线条,把肩部垫宽, 而使她显得匀称、苗条。对垫肩的妙用很快 就被其它妇女所接受,一直流传至今。

服装的主要特征是: 宽松的富有下坠感的长裙,较紧身的上 衣,整套服装让人感到松软,下坠(Droopy)。 可是到了1933----1934年间,这种droopy趋 势起了变化,变得紧凑起来。 夏柏莱莉(Schiaparelli) 她在三十年代是最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 1934年设计的两款女时装,在时装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她使三十年代初以来的droopy服 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衣服变得更加贴身、 适体、紧凑。下摆不再强调宽松和下坠感, 而是变得在外观上更能反映人体的自然线条。

第三节 1920----1930年 (咆哮的二十年代)
资本家为了掠夺世界财富,转嫁危机, 在西方世界,这个十年是贫富差别越来 越悬殊的十年,资本主义在战后的疯狂 发展,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 要的直接原因。 20-30年服装的特点:女士们通常戴着盔 式帽,裙子或外衣的腰部都很低,至小 腹部的上方。服装松散流畅表现自然人 体的线条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样化。

抗日英雄手抄报大全

抗日英雄手抄报大全

抗日英雄手抄报大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对抗日英雄1946年6月下旬,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张极生、吴大群随新四军第五师从平汉铁路向东转移,在河南信阳地区遭遇国民党军队伏击,双双被俘。

这一对在抗日战场上相识、相恋乃至结成革命伴侣的战友,在经历敌人种种残酷迫害后壮烈牺牲。

时年张极生30岁、吴大群25岁。

华侨出身张极生,又名张清、张清江,1916年4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

张极生的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母亲王晒守望家业。

1925年,父亲将九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

1930年,张极生回到福建进入南安读初中,之后升入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

这年夏,张极生的进步思想已被中共岭兜党支部成员关注。

1933年秋,张极生被选为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梅岭区委书记。

1935年9月至10月,岭兜村遭受国民党两次惨绝人寰的围剿,党组织根据中央隐蔽待机的指示,张极生于1935年底前往菲律宾。

投奔延安张极生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安危。

在失去党组织领导后,他独立战斗,不失时机地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罪行。

张极生请父亲资助,在宿务市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极生怀抱赤子之心,组织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

集资创办《烽火报》,他亲自编排抗战消息、写评论,印刷后分发各地华侨。

1937年11月,张极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数十人踊跃报名。

后经研究商洽,决定分批回国。

第一批由张极生、杨志民、孙权裕、黄再成、蔡振声等五人,被称为“开路五先锋”。

1938年1月中旬,“开路五先锋”绕道马尼拉,乘英国轮船到香港,经广州到武汉,得到邹韬奋帮助,五人中除蔡振声留在武汉外,其他四位勇士到了延安。

柯立芝繁荣 “咆哮的二十年代”

柯立芝繁荣 “咆哮的二十年代”

封面故事COVER STORY柯立芝繁荣“咆哮的二十年代乃文I刘怡知沃伦-哈定总统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旧金山的那个晩上,卡尔文-柯立芝正在得佛蒙特州乡间那所既无电灯、也不通电话的老宅里休假。

信使把噩耗带到之后,副总统阁下那位担任过镇治安官和州议会议员的父亲把儿子叫到客厅,点燃一盏煤油灯,举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寒畛的新总统就职仪式。

那一天是1923年8月3曰,只有一名记者到场,新总统念完宣誓词之后就重新躺回了床上。

如果以1920年总统大选作为美国政坛总体基调的分水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那之前入主白宫的几位总统,要么是政治世家的成员(塔夫脱),要么出身名校(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再不济也曾是内战英雄(麦金莱)。

而1920年的胜利者哈定是俄亥俄州一所不起眼的长老会学院的毕业生,早年当过小镇记者和律师,以语无伦次、软弱平庸而著称。

诗人卡明斯曾经尖刻地嘲讽道:"在所有识字的人里,只有他能做到写一个简单陈述句就要犯7处语法错误。

”就连哈定的竞选口号“回到常态”(Return to Normalcy)里也有一个他自造的不规范新词Normalcy…哈定的竞选搭档柯立芝则被谑称为"沉默的卡尔”(Silent Cal),其寡言少语、抗拒社交之极端已经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成为无数政治笑话编排的对象。

当他在1933年去世之后,讽刺作家多萝西•帕克不禁质疑:"你们怎么知道他已经死了?几年不说一句话在'卡尔'那里可是常有的事啊。

”但大多数美国选民终究还是把他们的那一票投给了哈定一柯立芝组合,原因是那句“回到常态”的确击中了他们的心——经历过风云激荡的威尔逊时代以及大半个国家被动员起来(超过250万青壮年应征入伍)的战争之后,从普通人到工商业大亨都不再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事务抱有兴趣。

从前线返回的百万大军需要新工作,战®/1922年的美国总统沃伦•哈定(左)与副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aring Twenties 咆哮的二十年代
2015 历史课前五分钟
容可以作为此课的背景知识为大家拓展一下。【ppt】 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是指北美地区(含美国和加拿大)20 世纪 20 年代这一时期。十年间, 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有人称这是“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 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精髓可以被描述为现代主义与反传统精神的某种不协调结合。此间,现代科学似乎能够化 一切为可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潜力似乎无限巨大,所有人都感到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时代即将到来。 下面就来一起全面了解一下这个时代。 经济 【ppt】传统上认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是一个由于许多新式消费品涌入市场而造就经济繁荣的时期。此期间,爆 发性增长开始。咆哮的十年中,美国凭藉工业的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成长为世界第一经济强 国。 在此期间, 政府推行完全不加行政干涉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国内工商业的繁荣, 商业财团垄断地位得以巩固。 【ppt】此外,充足的私人存款开始流入投机资金,特别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大量的投机与炒作造成了经济泡 沫,为 29 年的大崩溃营造了条件。 新产品与新科技 在 20 年代,批量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得科技产品愈趋廉价,并在民间推广。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以及 日用化学工业全面勃发。 【ppt】在汽车工业上,战前,汽车还是一种极端奢侈品;而到了 20 年代,廉价的批量造汽车已经遍及北美大 地。到 1927 年,亨利·福特已经卖了 1500 万辆 T 型车。汽车工业快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大产业, 加油站、汽车 旅馆和石油业等周边产业也被拉动起来。 【ppt】此外,无线电收音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种广播式的大众传媒手段。它价格低,使得其逐渐推广至每家 每户,节目也日趋娱乐化。 教育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获得良好的教育。1920 年到 1930 年,美国高中生人数增加两倍。各类学院大学的学生人数 也迅猛增加。各类学院提供越来越多的实用的课程,比如教师培训、工程和工商管理。 基础设施的扩建 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对新基础设施的热烈需求。 汽车业的发展导致公路的扩建与翻修, 电力设施在 2 得到突 飞猛进的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新电厂的建设有如雨后春笋,全美发电量增长了三倍。 与此同时,电话线终于横贯北美大陆,室内下水管道开始铺入寻常人家,现代污水处理系统也得到初步确立。 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多由政府承担,这也使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投入大量金钱后深陷债务困局。 【ppt】伴随着高速成长的工业,交通系统的完善以及摩天大楼的出现,美加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居民数 超过了农村。金融与保险行业翻了两倍,服务业占总生产的比重大幅攀升。城市中诞生了今天为数庞大的白领阶层 的最早一代。【ppt】1914 年开通的巴拿马运河也使得美国西海岸地区开始受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贫富差距 尽管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正在取得巨大进步,非裔美国人、新移民人群、农民以及部分无产阶级的处境与往 昔并无不同。事实上,生活在家庭收入 2000 美元这一贫困线下的人口仍有数百万之巨。 文化 迷失的一代 所谓迷失的一代是指那些经历了一战之后, 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迷茫情绪的年轻人群体。 这个词经常 特指那些生活在巴黎的一些美籍作家,包括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以及格特鲁德·斯坦等人。 好!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一时期。因正好学到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我所讲的内
当美国人正在普遍陶醉于日益积累的财富与奢侈品之时, 一些人开始注意到当时社会风气中的种种伪善和贪婪 并以文学手段对其加以讽刺。 艺术 在艺术上也出现了装饰艺术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电影 【ppt】说到美国的文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在 20 年代诸多电影明星活跃,比较有名的有查理·卓别 林、玛丽·毕克馥等。 1922 年,第一部全彩电影《海的丧钟》(Toll of the Sea)公映。【ppt】27 年,华纳兄 弟的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成为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公众对有声电影欣喜若狂,电影制作告别 了无声时代,电影技术也被推上了新的巅峰。 文学 【ppt】20 年代是文学多产的年代在此推荐几部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菲茨杰拉德着。 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对爵士乐时代的一个缩影。【ppt】《太阳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海明威着。讲述了 20 年代一群在欧洲旅居的美国人的故事。【ppt】《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埃里希·玛 利亚·雷马克着。描写了战争前线的残酷和人们的冷漠无情。 《天堂的这一边》 (This Side of Paradise)菲茨 杰拉德着。探讨了战后年轻一代的内心世界。 哈莱姆(Harlem)文艺复兴 在 1920 年代,美国黑人文化迅速发展,史称“哈莱姆文艺复兴”(哈莱姆区是纽约一个著名的少数族裔区)。 黑人剧作家威利斯理查德森所创作影片的首次公演在剧院举行。一些著名黑人作家在 20 年代开始得到社会认同。 【ppt】此外,黑人文化对爵士乐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爵士乐通过广播电台获得了广泛的听众。它的形态 不拘一格,演奏乐器多为单簧管以及萨克斯。【ppt】配合爵士乐的踢踏舞表演无论是在剧场还是在街头都广受欢 迎。因此这一时代也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种族歧视的观念在这一时期也有明显淡化。 女性的角色转换 鉴于战争结束后悲惨的经济状况,许多丧失成年男子的家庭不得不寻求新的经济来源。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觅寻 工作,1920 年全美各州实现了在选举权上的男女平等,这使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ppt】牛仔裤, 帽子和拐杖成为当时女性着装潮流。受当时很多女影星的影响,留短发成为流行。【ppt】短裙成为女孩的最爱, 到了 27 年,裙子下摆的底边已经仅低于膝盖。作为战后的新一代女性,她们开始在公共场合和男性一起吸烟,饮 酒和歌舞,充满自信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ppt】大批女性开始走进办公室去从事文秘等工作。 法律 北美地区颁布了移民法以此控制外来人口。 【ppt】禁酒令 1920 年,美国颁布禁酒令,开始全面禁止一切酒精类饮料的制造、贩卖和进出口。这种全国性 的禁酒法令势必会招来许多人的不满,因此此后,美国各地开始陆续出现示威游行,滋生有组织犯罪,走私行为愈 演愈烈,一切与酒精相关的非法地下活动都在牟取着暴利。禁酒法的 14 年间,各种非法酒吧(Speakeasy)开始在 美国各地出现,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迷失于此,并导致了一些黑社会性质帮派的出现。 咆哮时代的终结 黑色星期四 【ppt】伴随着愈趋疯狂的投机行为,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连续数周持续上扬,1928 年到 1929 年的牛市似乎将 会永无休止。终于,1929 年 10 月 29 日星期四,华尔街股市突然宣告崩盘。当时体制并不健全,发展也不健康的美 国经济遭受致命一击,广泛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 30 年代大萧条拉开了帷幕。 撤销禁酒令 1933 年 2 月 20 日,宪法第 21 修正案获得通过,禁酒令宣告撤销。各州立即据此案对酒精饮料解除管制。一如 当年非法饮酒成为咆哮年代的时代符号,饮酒的合法化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辉煌已成往事,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需要重头再来。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能为大家学习新知识带来帮助,【ppt】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