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合集下载

碳纳米管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碳纳米管是由纯碳组成的一种纳米管结构,具有极高的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还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和分子识别能力。

因此,在众多纳米材料中,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材料。

本文将介绍碳纳米管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碳纳米管技术的现状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另一种是溶液法。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目前最主要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气氛中的化学反应将碳原子沉积在基底上,这种方法可以控制碳纳米管的直径、长度和取向。

此外,化学气相沉积法还可以控制碳纳米管的外径和内径,从而调节其电学和机械性能。

虽然化学气相沉积法具有很高的制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成本和环境污染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溶液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其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剂法、水热法、电沉积法等。

溶液法制备碳纳米管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它可以大规模生产碳纳米管,并得到高纯度和高品质的碳纳米管,但其制备效率和生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碳纳米管技术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还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和分子识别能力,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新一代电子器件碳纳米管可以制成纳米电子器件,如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纳米透明导电膜、纳米光电探测器、纳米场发射器等,具有非常好的性能表现。

相比传统的硅基电子器件,碳纳米管器件具有更好的尺寸一致性和热稳定性,还具有更佳的电子传导性能和灵敏性。

2. 生命科学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用于药物递送、疫苗制备、生物传感等。

碳纳米管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分子靶向性,可以用于开发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有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3. 材料科学碳纳米管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可以应用于制备各种高性能的材料,如碳纳米管增强的复合材料、高导电性银浆、导电性弹性体等。

碳纳米管光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碳纳米管光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独一无二 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 能、 力学性能 、 光学性能等而备 受关注 。碳纳米管光学 性质 的研究虽然 开始 不久 , 但其 所表 现
出的奇异特性越来 越 引起 人 们 的关 注 , 比如光学 偏振 性 、 相关
性, 发光性能好 、 对红外辐射的敏感性 等。
1 定 向碳纳米管束的光学偏振性
t n u h a a b n n n t b p ia ntn a n r r d d t co s a d u ra a to t a wi h n r lo i t o u e . i ss c s c r o o a o u e o tc la e n ,i f a e e e t r n lt f s p i ls t i g a e as r d c d c c n
维普资讯
・ 18 ・ 1 来自材料 导报 20 0 7年 1 1月第 2 卷 专辑 Ⅸ 1
碳 纳米 管 光学 性质 及 应 用 的研 究现 状
胡慧君 , 王蜀霞 , 云青 , 杨 牛君 杰
( 重庆 大学数理学 院应用物理 系, 重庆 4 0 4 ) 0 0 4
摘要
碳 纳米管具有优异 的光 学性质 , 这些光学性 质使其 具有 非常重要 的潜在应 用价值 。简要 论述 了碳 纳米
管的光学偏振性 、 光学相关性 以及碳 纳米管灯 丝的发光性 能 , 绍 了碳纳米 管光 学性质 的一些应用 : 纳米管光 学天 介 碳
线、 红外探测和超快光学开关。
关键 词 碳纳米管 偏振 相关性 发光性
碳纳米管对不同偏 振方 向 的光 子有 不同 的吸收能力 。^ , L
Ihd 等利 用钨灯作 为光源 , 锗光 电二极管 作为探测器 , c ia 硅 测量 了平均直径为 12 n 的单壁碳纳米 管的偏 振吸收谱 。不同偏 .2m 振方向吸收随光子 能量变化 的吸收谱线如 图 1a 所示 。图 中 3 () 个吸收峰分别对应 能量 约为 0 8V、 . e 20V 的入 射光子 。 . e 14 v、. e 入射光子能量为 0 8V、. e 的吸收 峰 由半 导体性 的碳 纳米 . e 1 4V 管吸收造成 , 入射光子能量为 2 0V 的吸收峰 由金属性碳 纳米 .e 图 1 单壁碳纳米 管薄膜 吸收谱 清华大学 的朱静等L 利用紫外共焦微区拉曼系统研究 了平 2 ]

碳纳米管 用途 -回复

碳纳米管 用途 -回复

碳纳米管用途-回复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特性的纳米材料,由碳原子通过特定的方法在纳米尺度下形成管状结构。

碳纳米管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导热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异特性,因此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碳纳米管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由于碳纳米管的高强度和轻质性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碳纳米管作为增强剂加入到复合材料中,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刚度。

同时,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电子器件和导热材料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碳纳米管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制备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子器件。

其次,碳纳米管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碳纳米管的高导电性、高导热性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催化剂载体。

碳纳米管可以作为载体,将金属或半导体纳米颗粒负载其中,形成高效的催化剂,用于催化水分解、电催化CO2还原和金属空气电池等能源转换和储存领域。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于制备柔性太阳能电池和柔性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器件,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可弯曲性。

此外,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可以作为载体或传感器应用于药物传输和生物分析等领域。

碳纳米管可以用作药物输送系统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管内,利用碳纳米管的高表面积提高药物的负荷量和缓释效果。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分析。

最后,碳纳米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它们可以被用于水污染物的处理和气相有害气体的去除。

碳纳米管可以以纳米过滤膜的形式,用于水中微量有害物质的分离和去除。

碳纳米管还可以被用作吸附剂,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作催化剂去除有害气体,如环境中的有机气体和有毒气体。

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用领域 。
1制备方法
高纯度和高产率碳纳米管的制备是碳 纳米管研究的一个重点 。 近年来 , 人们 已经 成功地研 制 了多种碳纳 米管的制 备方法 , 下面 重点讲述 了几种常见的制备 方法 。
11电弧 法 . 电弧 法 是最 早的 制备 碳纳 米 管的 方
法 和 浮游 法 。 () 1基体法 基体 法就是 用石墨或 陶瓷作为基体 ,
浮游法就是直接加热催化剂前驱体使 其成 气态 ,同时 与气态烃 被 引入 反应 室 , 在不同温区完成各 自分解 ,分解的催化剂 原子逐渐聚集成纳米级颗粒 ,浮游在反应 空 间,分解的碳原子在催化剂颗粒上析出
度下利用等离子体或激光 照射含催化剂的 石 墨靶 ,所形成 的气态碳和催化剂颗粒被
在碳纳米管 内,由于 电子的量子限域 所致 ,电子只能在石墨片中沿着碳纳米管 的轴向运动 ,因此碳纳米管表现出独特 的 电学性能。它既可以表现出金属的电学性 能又 可以 表现 出半 导体 的 电学性 能 。
Hma a d 、Mit r 和 S i n mi e at o等根据理论模
管的研究取得高速发展 ,尤其在制备及应
2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种种优异特性 ,人 们 已经开始大力研 究其实际应用。以下主
要从三个方面 介绍碳 纳米管的性能 及其应
用 。
13催化热解法 .
管是一种具 有独特结构的一 维量子材料 , 由石 墨碳原子层卷 曲而成 ,管直径一般为 1金属元素 F e、CO、Ni 或其 组合 ,有 时 几纳 米到 几十纳 米 ,管 壁厚 度仅 为几纳 也添加稀土等其他元素及化合物 。相对其
米管( a b n a ou e C r o n n tb ,简称 C NT) , f “ 开辟 了碳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其独特的结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nI TI.
的1 3益 成 熟 . 低 成 本 批 量 生 产 C N T s已成 为可 能 , 并在 场 发 射 、 分 子 电子器 件 、复合 材 料 、储 氢 、 吸 附、 催 化 诸 多领 域 已经展 现 出其 广
阔的应 用前景
钢 的 5倍 . 为 已知 材料 中最 高 的模 量 由于 C N T s 是 中空 的笼 状 物并
有 不 同寻 常的 电学性 能 按 照结 构
1 C NT s的 结构 和性 能
1 . 1 CN T s的结构
层 间距 约 为 0 . 3 4 n m. 直 径在 几 个纳 米 到几 十 纳 米 . 长 度一 般 在 微米 量
C N T s 是 碳 原 子 通 过 共 价 键 连 接起 来 的石 墨 管状 晶体 . 具
碳 纳米 管 ( S WN T s ) 和 多 壁 碳 纳 米



制备 C 6 0中 . 又发 现 了一 种 新 的碳
晶 体 结 构 ——碳 纳 米 管 f C a r b o n
管 ( MWN T s ) . MWN T s 一 般 由几 个 到几 十个 S WN T s 同 轴构 成 根 据 构成 S WN T s石 墨 片 层 的螺 旋 性 . 可 以将 S WN T s分 为 非手 性 ( 对称 ) 和手性 ( 不 对称 ) 碳管 。非 手性碳 管
碳 纳米管及 其应 用研 究现 状
高 颖 吕亚 清
4 3 0 0 7 2 ) ( 武 汉工程 大学机 电工程 学 院 湖 北 武汉
摘 要 : 碳 纳米 管 ( C N T s ) 自问世 以来 以其 独特 的 结构和优 异 的力 学、 电学、 热 学和光 学性 能

催化剂 碳纳米管

催化剂 碳纳米管

催化剂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催化剂。

它由碳原子构成,形成了空心的纳米管状结构。

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使其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它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碳纳米管能够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使其能够高效催化各种反应。

其次,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与其他催化剂相比,碳纳米管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长时间保持催化活性,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再生步骤实现重复使用。

此外,碳纳米管还具有较好的抗毒性和抗中毒性能,能够抵御催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影响。

碳纳米管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碳纳米管可以用作电催化剂。

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碳纳米管可以作为电催化剂用于电化学反应,如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等。

其次,碳纳米管还可以用作气体催化剂。

由于其空心的纳米管状结构,碳纳米管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其在气体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于液相催化反应和固相催化反应等。

在催化剂研究领域,碳纳米管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碳纳米管的催化性能和应用。

通过调控碳纳米管的结构、形貌和表面性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可以将碳纳米管与其他功能材料相结合,形成复合催化剂,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

它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相信碳纳米管催化剂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NT结构、性能、现状

CNT结构、性能、现状

CNT研究背景和意义自从1991年日本NEC的电镜专家Iijima首先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1[,这种结构由长约1 um、直径4-30 nm的多层石墨管构成。

1993年又发现了单臂碳纳米管(SWNT)]2[以来,碳纳米管(CNT)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及在分子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等众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对它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氢气存储、电子器件、电池、超级电容器、场发射显示器、量子导线模板、电子枪及传感器和显微镜探头等领域,已经取得许多重要进展]53[ 。

1、结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又称巴基管(buckytube),属于富勒碳系,是一维量子材料,是在C60不断深入研究中发现的。

碳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同一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结构,两端通常被由五元环和七元环参与形成的半球形大富勒烯分子封住,每层纳米管的管壁是一个由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完全键合后所构成的六边形网络平面所围成的圆]6[。

碳纳米管根据碳管壁中碳原子层的数目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大类。

Iijima]7[和IBM公司的Bethune]8[等分别采用Fe和Co作为催化剂掺杂在石墨电极中,用电弧放电法各自独立合成出单壁碳纳米管(SWNT),它由单层石墨卷成柱状无缝管而形成(见图1),是结构完美的单分子材料,因合成条件的不同碳纳米管的管径可控制在0.7-3nm,长度可达1-50um]9[;多壁碳纳米管(MWNT)是由多个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同轴卷曲而成,层数从2-50不等,层间距一般为0.34 nm且层与层之间排列无序,通常多壁管直径为2-30 nm,长度为0.1-50um]10[。

碳纳米管应用研究

碳纳米管应用研究

碳纳米管应用研究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成熟,而碳纳米管作为新型的一维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碳纳米管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电子学、光电学、机械学、化学等领域。

本文主要讨论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进展。

1. 碳纳米管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因此在电子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碳纳米管具有高达十亿倍的导电性能,可以制造出极小的晶体管,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芯片等领域;同时,碳纳米管也可以用来制造高性能的电极材料,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碳纳米管的这些应用研究虽然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但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 碳纳米管在光电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不仅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还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它的电子结构可以被调控,从而改变其吸收和发射光谱。

因此,碳纳米管可以被用来制造光电器件,如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等。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来制造光学传感器、纳米激光器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碳纳米管在机械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除了在电学和光学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之外,还在机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可以用来制造超强的材料。

比如,碳纳米管与石墨烯材料组合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非常强的力学性能,可以应用于高速运动的机械结构中,如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器等领域。

4. 碳纳米管在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还可以在化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碳纳米管可以用来制造催化剂和纳米反应器等材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

同时,碳纳米管还可以用来制造高分子材料,如聚合物材料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电学、光学等性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在应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但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也会持续不断地取得突破和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5-14作者简介:顾书英(1969-),女,江苏泰州人,讲师,工学博士.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顾书英1,吴琪琳2(1.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51)摘要:综述了碳纳米管的潜在应用前景,并提出随着碳纳米管合成技术的成熟,有关碳纳米管的研究重点应转向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及其应用领域的开拓上.关键词:碳纳米管;场发射;修饰电极;分子电子器件;模板中图分类号:T B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74X(2002)02-0213-05Present and Future of Applic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sG U Shu -ying 1,W U Qi -lin 2(1.Depart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 ngineering,Donghu 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Abstrac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s are rev iew ed in this paper.It is noted that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sy nthesis and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ssive sy 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s;field em ission;modified electrodes;molecular electronics;templates自1991年日本电子显微镜专家Iijima [1]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力学、电子特性及化学特性,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可以认为是将石墨片折叠成碳圆柱体的结果,分为多壁碳纳米管(M WNTs,multi-walled carbon nantubes)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single-w alled carbon nano -tubes).在碳纳米管中,由于电子的量子限域效应,电子只能在单层石墨片中沿纳米管的轴向运动,径向运动受到限制,所以使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另外,碳纳米管具有与金刚石相同的热导和独特的力学性质、较大的长径比以及纳米尺度的中空孔道,因而在场发射、修饰电极、分子电子器件、探针显微镜针尖、复合材料的增强剂、气体储存、催化剂载体等众多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作为模板合成其它的纳米管或纳米丝.随着碳纳米管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大量合成碳纳米管已成为可能,并且成本也大幅度地下降,所以探索和研究碳纳米管的应用更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及特性,综述了碳纳米管的潜在应用前景,并提出随着碳纳米管的合成技术的成熟,有关碳纳米管的研究重点应转向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上.1 碳纳米管的结构及特性1.1 碳纳米管的结构碳纳米管可以认为是由石墨片折叠成的碳圆柱体,SWNTs 由一个碳圆柱体组成,M WNTs 由多个碳圆柱体组成.以SWNTs 为例,每个单壁碳纳米管由碳原子六边形组成,长度一般为几十纳米至微米级,两端由碳原子的五边形封顶.单壁纳米管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结构[2],分别称为单臂纳米管(见图1a)、锯齿第30卷第2期2002年2月同 济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 ONGJI UN IVERSIT Y Vol.30No.2 Feb.2002形纳米管(见图1b)和手性纳米管(见图1c).这些类型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取决于碳原子的六角点阵二维石墨片 卷起来 形成圆筒形的方式,不同类型的纳米管可以用手性矢量(m,n )来表示.图1 三种类型的单壁碳纳米管Fig.1 Typ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1.2 碳纳米管的特性由于电子的量子限域作用,使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电子只能在石墨片中沿纳米管的轴向运动,径向运动受到限制;因此它们的波矢量是沿轴向的,日本NEC 公司的Hamada 等计算了小直径碳纳米管的电子能量与波矢的关系,得出:对于一个单臂(5,5)纳米管和一个锯齿形(9,0)纳米管,只需要无限小的能量就能将一个电子激发到一个空的激发态,这些纳米管具有金属性,对于一个锯齿形(10,0)纳米管,占据态和空态之间有一个有限的带隙,因此,该纳米管是一个半导体,单壁纳米管的电导性与纳米管的手性和半径有关.另外,碳纳米管具有与金刚石相同的热导和独特的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的抗张强度比钢高100倍,可达100GPa,估算杨氏模量高达1TPa 左右,延伸率达百分之几,并具有好的可弯曲性,单壁碳纳米管可承受扭转形变并可弯成小圆形,应力卸除后可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 碳纳米管的潜在应用领域2.1 场发射碳纳米管是理想的场发射材料,尽管因为碳纳米管的尺寸很小,使单个纳米管的发射电流很小,但针对实际问题,可以使用垂直于表面取向的纳米管束,Heer 等人已经成功地合成了大面积取向纳米管膜[3],这为纳米管在场发射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际应用的基础.H eer 等人用排列整齐的碳纳米管膜制备了用于场发射的电子枪[4],电子枪在电压为700V 时,场发射电流超过100MA cm -2.该电子枪在空气中稳定,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体积小,特别适用于超大平面显示器.Fan 等人利用在有孔硅基体上生长出自取向的纳米管[5],并研究了它们作为电子场发射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所有的样品都表现出工作电压低和电流稳定性高的特性.尽管取向的碳纳米管在场发射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大量合成和组装取向碳纳米管还存在很多困难,所以限制了碳纳米管在实际中的应用.2.2 修饰电极碳纳米管独特的原子结构,使碳纳米管表现为金属性或半导体性,这种独特的电子特性使它在微电极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罗红霞等人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6].他们将由直流电弧法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经提纯(含微量表面活化剂Triton X-100)加入二甲基甲酰胺(DM F)中经超声波震动后,形成0.1mg ml -1的浅黑色溶液,将该溶液滴加在预处理的工作电极上,在红外灯下干燥可制得具有十分稳定电化学行为的电极,推测其电极工作机理为对于还原过程:214 同 济 大 学 学 报第30卷SWNT COOH H +SWNT C O +H OHe r.d.s SWNT C OH OH e SWNT C OH OH H +SWNT CH 2OH H +SWNT C H OH 2e H +SWNT CHO +H 2O SWNTCH(OH )2对于氧化过程:SWNT CH 2OH -e SWNT CH OH -e-H +SWNT C +HOH H 2O -H +SWNT CHOH OH -2e -2H +SWNT COOH这种修饰电极对生物分子,如多巴胺、肾上腺素、抗坏血酸等有电催化作用.2.3 分子电子器件自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应用单个分子作为功能电子器件以来,分子电子器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由于得到单个分子之间的电接触的困难性,使单个分子电子器件的实现带来了挑战,然而,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单个分子器件已不再是空想[7~10].Tans 等研制出了在室温下工作的二极管[11];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研制高能微型电池,用于计算机起动电源和汽车电子打火,具有体积小、能量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碳纳米管压成薄膜可制成高能电容,能量比一般电容高两个数量级[12],利用碳纳米管片可制备碳纳米管的传动机构[13].总之,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纳米管在分子电子器件领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2.4 导电或抗静电塑料碳原子在纳米管的螺旋性及碳纳米管的直径决定了碳纳米管独特的电学性能,如:金属性或半导体性[14~16].在高分子材料中只要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其电阻将会降低3个数量级以上,使其具有抗静电功能.H yperion Catalysis International 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将碳纳米管应用在聚合物中,制得的聚合物模塑制品的导电性大大提高[17],可以进行静电喷漆.并且碳纳米管有较大的长径比,在塑料熔体中有相互缠结成三维网络结构的趋势,用量在质量分数约为2%左右时塑料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而不会影响塑料的模塑性、强度和表面光洁度及其它的性能.Hyperion 已成功地将碳纳米管应用于尼龙和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2.5 探针显微镜针尖碳纳米管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成为应用于扫描探针显微镜(如原子力显微镜,AFM )针尖的理想材料,碳纳米管具有很小的直径,用其制备显微镜探针比传统的Si 或Si 3N 4金字塔形状的针尖分辨率更高;碳纳米管具有较大的长径比,比传统的金字塔形状的针尖探测深度高,可以探测狭缝和深层次的特性;另外,碳纳米管弹性弯曲性好,可以避免损坏样品及探针针尖.同时,碳纳米管的端部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化学修饰,制备有机和生物样品官能团的探针针尖[18].由于碳纳米管探针针尖的优良特性,所以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之一.1996年,Dai 等人首先用丙烯酸类粘结剂将用直流电弧放电法制备的M WNTs 纳米管束粘结到传统的硅悬臂杆上[19,20],用作显微镜的探针探头,同时,他们也成功地将单个的SWNT 纳米绳粘结到MWNTs 探针针尖上[21].接着Wong 等[22]报道了第一个用碳纳米管探针针尖的原子力显微镜AFM ,MWNTs 和SWNTs 被附着在单晶硅悬臂杆尖端装置上,通过尖锥形模式的AFM 来反映由胶化纤维素衍生的原纤,图像分析表明用纳米管针尖所得到的平均分辨率明显比最好的硅针尖所得的分辨率好,分辩率提高了12%~30%.2.6 复合增强材料碳纳米管具有与金刚石相同的热导和独特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达100GPa,模量高达1TPa,延伸率达百分之几,并具有好的可弯曲性[23],且耐强酸、强碱,600 以下基本不氧化,又具有纳米级尺寸,若与工程材料复合可起到强化作用.用碳纳米管制作复合材料的研究首先是在金属基上进行的,如:Fe/碳纳米管、Al/碳纳米管、Ni/碳纳米管、Cu/碳纳米管等[24],复合方法一般采用快速凝固法和粉末冶金法.在与215 第2期顾书英,等: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金属复合时,碳纳米管往往聚集在晶界,所以用量质量分数一般不能超过3%,否则基体的强度反而会降低.近年来,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高分子/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方面,如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中,常使用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但为了得到更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就需要有更小直径、更大长径比的纤维,所以碳纳米管的机械性能及其小的直径和大的长径比将会带来最好的增强效果.如用原位复合法复合碳纳米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碳纳米管在复合过程中参与PMMA 的加成聚合反应,与PMM A 形成牢固的结合界面,将PM MA 的机械性能大幅度提高[24].预测若将经化学修饰的碳纳米管衍生物与聚合物共混纺制纳米管复合纤维,则该种复合纤维不仅具有导电或抗静电性,而且由于纺丝过程中聚合物流体使纳米管沿纤维轴向取向,从而起到微纤增强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合成纤维的强度和模量,该类复合纤维可应用于特殊领域的防护服、穿着轻便舒适的防弹衣等.2.7 储气氢能量蕴含值高,不污染环境,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但氢的储存是利用氢能源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储氢方法有金属氢化物、液化及高压储氢、有机氢化物储氢等,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但均存在一些弊病,如:金属氢化物很重,并且很贵;而冷冻储氢的储氢条件比较苛刻,并且以上这些系统的储气能力质量分数都低于6%.而直径为零点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碳纳米管具有纳米尺度的中空孔道,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氢材料.1997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Dillon 等研究了电弧法制备未经提纯处理的单壁纳米管的储氢性能[25],并推算得出,纯净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能力质量分数可达5%~10%,指出单壁碳纳米管是目前唯一能满足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的一种储氢材料.1999年新加坡Chen 等研究了锂和钾掺杂的多壁纳米管的储氢能力[26],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压力下,锂掺杂碳纳米管在653K 下的储氢能力质量分数达20%,钾掺杂碳纳米管室温下的储氢能力质量分数达14%.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等也研究了半连续氢等离子电弧方法制得的单壁碳纳米管(直径约为1.85nm,所占质量分数约为50%)的储氢性能[27],得出结论为:经适当预处理后,样品在10MPa 的压力,室温下的储氢质量分数可达4.2%~4.7%,约为金属氢化物储氢量的2~3倍,并且材料的循环吸氢性能良好,推测纯净单壁纳米管的储氢质量分数应为8%左右,由于此种吸氢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以更接近于实用条件.综上所述,碳纳米管是一种理想的储氢材料,尤其单壁碳纳米管.纳米管的储气和解吸的温度、压力和动力学可能与纳米管的直径和长径比有关,控制这些参数,并提高产量、纯度等条件将能得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储氢材料,有望推动和促进氢能源的利用,特别是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早日实现.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来储存其它气体,如氩气、氪气、氙气等.2.8 催化剂载体碳纳米管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这就使它具备了作为催化剂的基本条件,它的催化作用主要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提高反应速率;二是决定反应路径,有优良的选择性,例如:只进行氢化脱氢反应,不发生氢化分解和脱水反应;三是降低反应温度[2].所以用碳纳米管作为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反应体系的催化效率比以碳作为载体的催化活性高[28],碳纳米管在催化剂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9 作为模板合成其它纳米管碳纳米管为典型的一维量子材料,由于具有管状结构故可作为模板(templates)来制备其它的一维纳米材料,即纳米线(nanorods).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在碳纳米管中填充金属或氧化物,或在碳纳米管外包覆不同的材料,除了这两种机械方法外,较大的突破来自于通过化学气相反应制备碳化物和氮化物纳米线.1994年2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Zhou 等首次用碳纳米管作为模板,在流动的氩气保护下,让其与SiO 2气体于1700 反应,合成了长度和直径均比碳纳米管相应尺度大一个数量级的实心、 针状 碳化硅(SiC)晶须[2].后来,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戴宏杰将碳纳米管与具有较高蒸气压的氧化物或卤化物反应,成功地合成了直径为2~30nm,长度大于20 m 的碳化物(T iC,SiC,NbC,Fe 3C 和BC x )实心纳米丝[29].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韩伟强等在1997年用碳纳米管与Si-SiO 2混合物在通N 2的情况下反应制备直径为3~40nm 的SiC 纳米线[30],在此基础上,它们又成功地合成了一维的氮化物纳米线.韩等提出一种可能的生长机理就是:碳纳米管内的纳米空间为以上的气相化学反应提供了特殊的环境,为气相成核以及核的长大提供了特殊的优越条件,碳纳米管既提供了成核的场所,又限制了生长的方向,使在相同的反216 同 济 大 学 学 报第30卷应条件下,纳米管内的合成反应与管外的反应不同,这种方法的成功为一维量子材料的制备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揭示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生长模式,即在管状纳米尺寸空间中的化学气相沉积,它包括化学气相活性基团在纳米管内的传输、碰撞、反应吸附以及成核和生长.可以预计,纳米尺寸的限制作用将会使得一些常态下难以进行的合成反应变得可在常态下纳米空间内进行.3 结语总之,随着碳纳米管合成和提纯技术的日益成熟,大量合成碳纳米管以及合成取向的碳纳米管已经成为可能,碳纳用领域将不断扩展,尤其在纳米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将会有很大的突破.参考文献:[1] Iijima S.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 tic carbon[J].Nature,1991,354:56-58.[2]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Heer W A,Bacsa W S ,Chatelain A,et a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films:Production and optical and electronics properties[J].Science,1995,268:845-847.[4] Heer W A,Chatelain A,Ugarte D.A carbon nanotube field-em i ssion electron source[J].Science,1995,270:1179-1180.[5] Fan S S,Chapline M G,Franklin N R,et al.Self-oriented regular arrays of carbon nanotube an d their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J].Science,1999,283:512-514.[6] 罗红霞,施祖进,李思南,等.羧基化单层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及其电催化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9):1372-1374.[7] Joach i m C,Gi mz ewsk i J K,S chittler R R,et al.Electron ic transparence of a single C 60molecule[J].Phys Rev Lett,1995,74:2102-2105.[8] T ans S J,Devoret M H,Dai H J,et al.Indi vidual si ngle-w all carbon nanotubes as quantum w ires[J].Nature,1997,386:474-477.[9] Porath D,M illo D.Single electron tunneling and level spectroscopy of is olated C 60molecules[J].J Appl Phys,1997,81:2241-2244.[10] Reed M A,Zhou C,M uller C J,et al.Conductance of a molecular junction[J ].S cience,1997,278:252-254.[11] T ans S J,Verschueren A R M ,Dekker C.Room-temperature transistor based on a single carbon nanotubes[J].Nature,1998,393:49-52.[12] Che G L,Iakshmi B B,Fi sher E R,et al.Carbon nanotubule membranes for electron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production [J ].Nature,1998,393:346-349.[13] Baughman R H,Cui C X,Zakhidov A A,et al.Carbon nanotube actuators[J ].S cience,1999,284:1340-1344.[14] Ebbesen T W ,L ezec H J ,Hiura H,et al.Electri cal conductivi ty of individual carbon nanotubes[J].Nature,1996,382:54-56.[15] W ildoer J W G,Venema L C,Rinzler A G.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tomically resolved carbon nanotube[J].Nature,1998,391:59-62.[16] Odom T W,Huang J L,Kim P,et al .Atomic structure and e lectroni c properti es of singl e wall ed carbon nanotubes[J].Nature,1998,391:62-64.[17] Harris P J F.Carbon nanotube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M ].Cambridge:Cambri 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8] W ong S S ,Joselevich E,Wolley A T ,et al.Covalently fun ctionalized nanotubes as nanometric-sized probe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J].Nature,1998,394:52-57.[19] Dai H J,Jason H H,Rinzler A G,et al.Nanotubes as nanoprobes in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J].Nature,1996,384:147-150.[20] Colbert D T,Zhang J,M cclure S M ,et al.Grow th and sintering of fullerence nanotubes[J].S cience,1994,266:1218-1222.[21] T hess A,Lee R,Nikolaev P,et al.Crystalline ropes of metallic carbon nanotubes[J].Science,1996,273:483-487.[22] W ong S W ,Harper J D,Lansbury P T,et al.Carbon nanotube tips:H i gh-res oluti on probes for imaging biological systems[J].J Am ChemSoc,1998,120:603-604.[23] Wong E W ,Sheehan P E,L i eber C M.Nanobeam mechanics:Elas ticity,strength,and toughness of nanorods an d nanotubes [J].Science,1997,277:1971-1975.[24] 朱绍文,贾志杰.碳纳米管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J ].功能材料,2000,31(2):119-120.[25] Dil lon A C,Jones K M ,Bekkedahl T A,et al.Storage of hydrogen in single-w alled carbon nanotubes[J].Nature,1997,386:377-379.[26] Chen P,Xu X,Lin J,et al.High H 2uptake by alkali-dop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mbient pressur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J].Science,1999,285:91-93.[27] 成会明,刘 畅,丛洪涛.具有优异储氢性能的高质量单壁纳米碳管的合成[J].物理,2000,29(8):449-450.[28] Planeix J M ,Coustel N,Coq B,et al.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s in heterogenous catalysis[J].J Am Chem Soc,1994,116:7935-7936.[29] Dai H J,Wong E W,Lu Y Z,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ide nanorods[J].Nature,1995,375:769-772.[30] Han W Q,Fan S S,Li Q Q,et al.Synth esis of gallium-nitride nanorods through a carbon nanotube-confined reacti on[J ].Scien ce,1997,277:1287-1289.217 第2期顾书英,等: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