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 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 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学习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贵的品格。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圆明园,导入新课。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周围,是清朝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围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5,200余亩。
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它是清朝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庞大皇家宫苑。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称为梦幻仙境的圆明园,被称为艺术至宝的圆明园,经历了莫大的耻辱: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能拿走全数拿走,10000多名强盗个个满载而归;不能拿走的全数毁掉,3500名强盗手持火炬处处燃烧,熊熊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余烟一个月都没散去,圆明园只剩残垣断壁。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形。
2. 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形。
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
3. 检查字词和课文朗诵情形。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 请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要紧内容。
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四、合作探讨,鉴赏交流1. 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号、评判圆明园?2. 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利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3. 自读5—10段,找出作者挖苦入侵者的句子,将你最喜爱的一句与同伴共赏析。
4. 朗诵要求:认真体味情感,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五、含英咀华体味语言1. “岁月制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到效?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入侵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八年级语文上册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招考点:历年积累与运用部分相对稳定地对常见、常用,易错读、易写错的汉字的字音字形的考查;文学常识考查范围以传统经典、古今中外名家等为主;现代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赏析,赏析语言是必考题。
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语文知识的积淀、字词的感受力、阅读理解能力,整体感知力等方面依然需继续加强。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并识记重点字词;2.通过读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3.通过揣摩赞美与反讽的语言,能说出雨果的胸怀及品格。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根据提示说出作者的重要信息,读写出字音及词语。
2、针对目标二,通过快速读文,能概括出书信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三个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说出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怎谴责侵略者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课目的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绘,领会各具特点的语言。
认识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过程和方法目标:鉴别本文中赞叹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异。
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立场鲜亮、泾渭分明的激烈感情。
教课要点:掌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教课难点:感觉作者富裕特点的语言;领悟作者立场鲜亮、泾渭分明的激烈感情。
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方法自读研究法教课过程课前准备:“图”话圆明园,经过图片展现圆明园又有的盛景,及今的断壁残垣。
进而引出那一场中华民族的旷日四年的大难——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等历史。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 1856 年至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珍宝圆明园进行了大举的抢掠,而且燃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以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此次远征征采法国有名作家雨果的建议。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检查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沟通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 年 1 0 月攻克北京,焚毁并打劫圆明园。
3.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教师投影思虑题,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虑1.文章内容能够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多数。
赞叹圆明园,嘲讽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激烈斥责和辛辣嘲讽。
b对被侵略者和被打劫者表示巨大怜悯,饱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打劫,中国人斥责匪徒、控告打劫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如何的胸襟和品行?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明辨是非,没有狭小的民族主义情结,胸襟广博。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八年级语文上册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目标定位】知识目标:①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述,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②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分辨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不同。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漠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式】朗诵法、引导法。
一、新课导入1.先给大伙儿讲一个故事,之前,有两个强盗,为了一起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前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因此一晚上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损坏了。
瞬息间,旧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刹时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那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诞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昔时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咱们此刻只明白,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确实是咱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确实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确实是你确实是我确实是咱们大伙儿呀!2.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凄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庞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凄惨遭遇,描述人民的苦难生活。
《九三年》,描述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3.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聪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周围,清朝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立场。
2、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立场。
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难点: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大英博物馆文物出逃》视屏片段。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文物是怎么去大英博物馆的呢?师: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有23000多件。
但这只是官方数据,有研究学者称,大英博物馆实际收藏的中国博物可能超过20万件。
由于文物来源有争议,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藏匿真实的数据。
这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中国游客的叹息,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这里走出。
大英博物馆的这些镇宅之宝没有一件是英国人的,2004年英国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文物是否该回归?一位英国绅士起身大声地表示反对,理由是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当年他们抢夺中国的一一刹那,这些文物和大英帝国就产生了联系,所以他们既是中国的文物,也是我们的文物,我们有理由保存他们。
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理由,被称为脏物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不是在展示璀璨的文化,而是在炫耀自己辉煌的侵略成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文物出逃背后的故事。
任务一:翻卷宗,梳信件在梳理信件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通读信件内容,解决我们陌生的字词和词义。
1、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d iān fàn(典范)。
2、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zhuì(缀)满宝石,披上c hóud uàn(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3、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zān g wù(赃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信件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信件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作者态度的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信件内容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口头报告评价、写作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板书设计
①信件主题:表达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愤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②信件引言:介绍信件的背景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信件的写作风格,自己动手写一封信件,表达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或对某个人的评价,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参与度不高,影响课堂效果。
2. 理解深度不足:学生对于信件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2. 请分析信件的引言、正文和结尾部分,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和意义。
3. 请举例说明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所选的五篇文章包括了新闻、小说、战地通讯、散文、书信等多种体裁。
通过学习这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使学生认识战争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材对本单元阅读提出以下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给法军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对圆明园给予高度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中国的极大尊重和同情。
文章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明确的,这虽是本文的重点,但却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如果在课堂上讲授这些内容,无疑是一种浪费。
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难点是一些重点词语、语句的深刻理解;对于执教者来说,通过关键词语、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使本文的教学发挥最大的价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1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
..(fà 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
瞥.(piē)见晨曦.(xī)眼花缭.(liáo)乱朱鹭.(lù)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后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三、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二)细读文本,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
1.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然后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交流点拨】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
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齐读,并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交流点拨】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了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说说是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慨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人类的立场。
(这里可以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他是一个有清醒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人。
(三)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交流点拨】“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交流点拨】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交流点拨】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言辞,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四、课堂小结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也要学习雨果先生正直善良、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美好品质,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交流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
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
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
的心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六、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