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水泥相关数据指标运行情况

合集下载

水泥企业能源统计指标解释

水泥企业能源统计指标解释

水泥企业能源统计指标解释一、每吨水泥熟料烧成煤耗⒈每吨熟料烧成耗标准煤意义和作用:每吨熟料烧成耗标准煤量,是水泥企业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

水泥企业烧成熟料的燃料有煤炭、重油、煤气,为了使企业前后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有可比性,需要把各种不同发热量的燃料,都按7000大卡/千克发热量折算为标准煤,以便比较。

其计算公式为:说明:⑴计算公式中的“标准煤消耗量”,应包括入窑煤粉,以及烧成煤在制备过程中的损耗在内(如果收尘下的煤泥、煤粉转作其他生产用途,可以烧成煤耗内扣除)。

采用黑料浆的企业,掺入料浆的煤粉,立窑企业中采用半黑生料的、生料粉磨时加入的煤和采用窑外分解的回转窑进入分解炉的燃料,以及窑点火用油和烧气。

烧油气的企业,应将油气耗折算成标煤计入烧成煤耗。

⑵采用不同方法(干法、半干法、湿法回转窑和立窑)生产熟料的企业应分别计算熟料烧成煤耗。

⑶采用余热发电的回转窑水泥企业,可按上式计算“每吨熟料烧成标准煤消耗量”以外,为正确反映这类企业烧成用煤的实际情况,还应计算扣除余热发电煤耗后,每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

其计算公式为:公式中的“扣除余热发电后的标准煤消耗量(吨)”,可按下式求得:标准煤消耗量(吨)=烧成标准煤总消耗量(吨)-{[(电站发电量(千瓦小时)-电站自用电量(千瓦小时)×0.1229(千克))÷1000]注:公式中的“0.1229千克”为每千瓦小时电的折合标煤的系数(热工当量系数)。

关于电力折合标准煤问题,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现阶段规定:一千瓦小时电力折合按热功当量系数0.1229千克标准煤计算。

今后如国家统计局恢复使用等价系数,从其规定。

⒉每吨熟料烧成耗实物煤每吨熟料烧成实物煤耗的计算公式与原则同熟料烧成标准煤耗相同。

这个指标可以按各种燃料的实和形态(如煤、重油、天然气、煤气等)进行计算。

如:每吨熟料烧成重油消耗量、每吨熟料烧成天然气消耗量等。

主要反应企业使用多少的情况。

二、每吨水泥熟料综合煤耗每吨水泥熟料综合煤耗,包括烘干物料和烧成熟料两个环节的煤耗。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_50107—2010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_50107—2010
5.3.2对评定为不合格批的混凝土,可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处理。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4混凝土的取样与试验……………………………………………………5
4.1混凝土的取样………………………………………………………5
4.2混凝土试件的制作与养护…………………………………………5
4.3混凝土试件的试验…………………………………………………6
5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7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GB/T 501 07-2010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Standardforevaluationofconcretecompressivestrength
2010—05—31发布2010—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4.1.3试件的取样频率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100盘,但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混凝土,取样次数不应少于一次;
2每一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盘和100m3时其取样次数不应少于一次;
3当一次连续浇筑的同配合比混凝土超过1000m3时,每2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4对房屋建筑,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λ1,λ2——合格评定系数,按表5.1.3取用;
n——本检验期内的样本容量。

中国水泥产量演变解析

中国水泥产量演变解析

中国水泥产量演变解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扩张,对水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在中国建筑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水泥产量的演变及其原因,并从政策角度出发分析未来水泥行业的趋势与发展。

一、中国水泥产量的演变中国水泥产量在20 世纪初期仅为几千吨,随后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所增长。

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泥产量增长缓慢,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业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业投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建设计划和政策措施,水泥需求量快速增长。

从1980 年到1990 年,中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3.3%。

到2000 年,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达到了62.6 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

进入21 世纪以后,中国水泥产量的增长依然迅猛。

特别是2003 年,中国国内基础建设项目的大规模开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水泥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2004 年,中国水泥产量首次突破10 亿吨,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元产值的行业。

2013 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24.6 亿吨,位居全球第一。

二、中国水泥产量增长的原因1.建筑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业和城镇化发展快速,这直接带动了水泥产量的增长。

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新建楼房的需求大量增加了建筑材料,其中也包括水泥。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水泥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

2.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对水泥行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减税优惠、贷款优惠、补贴和鼓励投资等,大大激发了水泥行业的生产热情。

3.水泥生产技术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泥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水泥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新型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的引进,使得水泥的产出效率提高了很多。

我国建筑业2010年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我国建筑业2010年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筑业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8亿元,增长24%;完成竣工产值52981亿元,比上年增加5715亿元,增长1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0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2亿平方米,增长19%;签订合同总额为169074亿元,比上年增加35545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3422亿元,同比增长25.9%。

到2010年底,共有建筑业企业70061个,比2009年减少1.1%;从业人数为4043.37万人,同比增长10.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比2009年同期增长11.2%。

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见图1),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1980年的4.3%上升至近两年的6.6%。

这一比重,30年间呈现波浪起伏、平缓下滑和持续上升3个阶段(见图2)。

1993年曾出现波峰,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4%;之后一路缓慢下滑,至2001年出现拐点后一路上升,直至2009年再创新高,达到6.6%;2010年继续保持6.6%的高贡献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

建筑业的发展,不但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即2001年~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见图3)。

历年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

历年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

历年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商品混凝土产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历年商品混凝土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

一、前期发展情况2010年至2015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其中,2010年的混凝土产量为1000万立方米,到2015年已经增长到1200万立方米。

这一时期,我国建筑业持续火热,商品混凝土需求量大幅增加,推动了产量的快速增长。

二、2016年至2020年的变化2016年至2020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016年,产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3%。

而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产量分别为1400万立方米、1500万立方米和16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7%、7.1%和6.7%。

到2020年,商品混凝土产量达到17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9%。

三、产量增长的原因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长。

2.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大量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展,对商品混凝土的需求量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3. 建筑业发展迅猛: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商业、住宅等各类建筑的兴建都需要大量的商品混凝土,从而推动了产量的增长。

4. 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推动了产量的增长。

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对商品混凝土的需求也将保持较高水平。

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建筑业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这也将对商品混凝土产业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产量的增长。

海螺水泥(600585)的投资分析报告

海螺水泥(600585)的投资分析报告

海螺水泥(600585)的投资分析报告海螺水泥(*****)的投资分析报告(2007年――2010年)一、海螺水泥公司概况(一)海螺水泥公司简介(二)海螺水泥股本结构与控股股东情况二、海螺水泥宏观环境分析(一)政策环境(二)经济环境三、水泥行业环境分析(一)二级市场交易表现(二)水泥需求(三)水泥价格(四)投资策略:维持“买入”评级四、海螺水泥基本面分析(一)海螺水泥业务分析(二)海螺水泥财务分析(三)海螺水泥主要增长因素分析(四)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估值分析五、海螺水泥技术分析六、海螺水泥的投资风险分析与投资建议一、海螺水泥公司概况(一)海螺水泥公司简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9月1日,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和供应商,主要从事水泥及商品熟料的生产和销售,公司产销量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

公司拥有宁国水泥厂、白马水泥厂两座生产工厂的全部权益,并分别占有安徽海螺水泥公司、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枞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五间生产厂的75%、68.2%、51%、51%、51%的权益。

此外,公司还在中国沿江、沿海的宁波、上海、南通、张家港、南京、汕头等地区及江苏省泰州市、福建省建阳市等城市设有多间粉磨站或中转库。

(二)海螺水泥股本结构与控股股东情况公司拥有两支股票:1997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H 股(0914)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我国水泥行业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水泥企业;2002年2月7日,海螺水泥 A 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公司登记股东总数为51,231 户,其中H 股登记股东为73户。

2010年公司股份总数及结构变动情况: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前三年现金分红情况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公司前十名登记股东持股情况:本公司与控股股东的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和控制关系:安徽省投资集团系安徽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国资委”)所属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国资委为本公司实际控制人。

2010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分析

2010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分析

2010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分析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

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

201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2010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406家,比上年增长16.9%。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

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关于水泥指数

关于水泥指数

更多的指数,如库存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
8
2.2 水泥价格指数
9
2.2.1 水泥价格指数的基本特征

代表性:价格采用由中国水泥网专业的数据团队采集的散装P.O42.5水泥的市 场成交价,能代表水泥行情的变动情况。 广泛性:价格采集范围覆盖80%以上消费市场,31个省市,159个地级行政区 ,148个品牌。 准确性:水泥价格指数采用链式拉式公式计算,采取两级权重——地级行政区 权重以及品牌权重,并根据市场变化逐年更新权重。 实时性:每个工作日的指数在下一个工作日发布,实时反映市场行情。指数以 2009年为基期,基期价格水平为100点。 指数发布平台:/
价格季节性影响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 的10~2月季节性因素推 动水泥价格上涨。 7~9月份季节性因素极 大拉低水泥价格
分离出趋势循环因素,曲线如下:
TC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趋势循环周期性规律: 从2008.8~2011.7月为 一轮周期,间隔3年左右 从2011.7~2014.2月为 一轮周期,间隔2.5年左 右
16
水泥行业指数的应用案例
17
3.1 水泥价格指数应用案例1

记A为新型干法熟料产量/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序列 B为水泥价格指数序列 两者剔除季节及不规则因素后的增长率曲线绘制如下:
A序列 1.40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B序列 1.20 1.10 1.00 0.90
2.2.3 价格指数引多方关注

数据服务商:wind终端全面收录价格指数; 工信部原材料司:关注价格指数,并与中国水泥网开展合作;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经济通:《产品价格回升 水泥业静待破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水泥相关数据指标运行情况
来源:中国水泥协会发布日期:2011-02-11
核心提示:2010年尽管遇到拉闸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扬等从紧的外部环境,但行业依然保持了旺盛需求,水泥利润总额、销售利润都大幅高于去年水平。

水泥产量继续创新高,达到18.7亿吨。

四季度水泥投资速度明显放缓,说明遏制产能过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9年产能释放压力前所未有,但在国家经济拉动政策下,2010年尽管遇到拉闸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扬等从紧的外部环境,但行业依然保持了旺盛需求,水泥利润总额、销售利润都大幅高于去年水平。

水泥产量继续创新高,达到18.7亿吨。

四季度水泥投资速度明显放缓,说明遏制产能过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增速明显回调
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70,251亿元,但同比增速明显下滑,为24.40%,回落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较2009年同期的同比增速降低5.7个百分点。

从各区域看:六大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特别是2009年增速排名前的西南、华北更是出现明显的增速回落;西北仍保持较为强劲的投资,同比增长29.2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多百分点,但基数小;投资比重最大的华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为稳定,同比增速为22.55%,居六大区最末。

二、房地产投资:投资大幅增长增速继续高攀
2010年,全国累计房地产投资额48,267亿元,扭转了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增速下滑的势头,自低谷反弹,达到33.2%,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17.1个百分点,达到了近5年来的最高。

“史上最严厉房产新政”的“新国十条”
的实施并没有对房地产投资的发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原因在于一是本轮调控的目的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针对的是住宅类房地产及房价上涨过快、过高的地区,而不是抑制房地产的投资;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类建设会出现实质性的高速增长,就统计数据来看,这部分房产投资已经弥补了政策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水泥投资:新建产能严卡水泥投资增速大幅放缓
在国家对新建产能的严卡下,水泥投资增长迅速回落,2010年全国水泥累计投资1,75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19%。

从各区域看:西南、中南和华东均出现负增长,特别是西南地区,水泥投资从去年同期的130.03%下降到-13.21%;水泥投资增速排名前两位的华北、西北投资增速分别为35.56%、26.7%。

从各省市情况来看,四川、河北、湖南三省的水泥固定资产投资额均超过100亿元,河北省是10大水泥投资省市中增长最为强劲的一个省份,同比增速
为56.6%;而四川则呈现快速“退热”态势,同比减少36.6%;湖北、浙江、安徽等11个省也处于同比增速负增长态势。

四、水泥产量: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2010年延续了2009年扭转金融危机水泥产量增速大幅下挫的势头,在对4万亿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延续的乐观希望拉动下,2010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已达18.7亿吨,同比增速仍保持在15.5%的高速增长。

2010年生产熟料11.52亿吨,熟料占水泥产量比重61.67%,比去年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各区域看:西部地区仍保持产量的上升势头,西南同比增长35.3%,西北同比增长25.23%,是六大区中水泥增速最快的两个区域,特别是西南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的12.5%提高到14.6%;其余四个区域的产量增速出现不同幅度的放缓,而备受关注的华东,是此轮限电力度最大地区,增速从2009年的两位数增长下滑至单位数增长,占全国比重减少了近3个百分点。

从省份来看:江苏、安徽两省分别在水泥、熟料产量夺冠,山东、四川列第二、第三。

有七个省份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安徽熟料产量逼近1亿吨。

五、水泥出口增长、熟料出口下降
中国自08年后水泥及熟料出口逐年下降,2010年开始好转,出口量略有回升,2010年中国水泥及熟料出口共计1,616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水泥出口982万吨,熟料出口633万吨。

(中国水泥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