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反战思想
《老子》的反战思想浅析

《老子》的反战思想浅析作者:段萍萍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5期摘要:《老子》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
反战思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就可以看出他产生反战思想的客观条件,此外从它的内容中也可以分析出其反战思想的内涵。
很多学者也认为它不是一部兵书,原因是老子的道与战争相违背,除此外从老子的战争观也可看出老子是坚持反战的。
关键词:反战兵书道战争观《老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并且备受人们关注。
在春秋时代,战事频发,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老子,更是责无旁贷了。
他的《老子》一书渗透了他的反战思想,这一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
王力先生在《老子研究》中指出:“或疑《老子》为兵家言:兵家所谈多攻城略地之术,老子斥争、非战,即战矣亦唯为客而不为主,退尺而不进寸;有城可攻而不攻,有地可略而不略,此其异一也。
兵家尚智用术,《老子》弃智忘术,此其异二也。
兵家或作老子语,老子必不作兵家语。
盖一尚自然,一重功利,其根本观念既异,何由得其同哉?老子以非战为要义;其不得已而战,战而胜乃余义耳。
世人不知戒争而独昧昧然强木覃其战胜之术。
弃其要义,宝其余义,诚所谓买椟还珠者已。
”[1]李泽厚先生虽然承认《老子》“与兵家有密切关系”,但是,“《老子》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讲兵的书”,决不能说“《老子》书的全部内容或主要论点就是讲军事斗争的”[2]。
古棣、周英先生承认“老子那里有战术思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老子同《孙子兵法》相比,只是“纸上谈兵”,又过于“简单、抽象”,故“把老子作为兵学家,大讲老子兵学,那是不对的”[3]。
张松如、邵汉明先生赞成李泽厚先生的看法,认为“尽管《老子》的某些论述与兵家的许多观念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并且对后世兵家理论的发展也确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老子》不能算是一部地道的兵书,《老子》的着眼点在其宇宙观和人生观。
《老子》与《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比较

《老子》与《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比较摘要:对于诸侯之间战争的目的,《老子》和《孙子兵法》相同之处在于都持批评态度,所不同的是两者思想的层次有高低之分。
关键词:《老子》;《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异同春秋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祭祀祖先和战争,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主义逐渐抬头,原始神秘主义的成份逐渐减少,表现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是巫的消失和史的出现。
史官代替巫行使沟通天人的权力,此时在职能上巫史不分。
老子作为周守藏史,事实上就是当时的史官,他既是记录历史,掌管国家图书资料的主管人员,又是王公进行宗庙祭礼活动时的主持者。
此外史官还要掌管天文历法,并对出兵作战及行军打仗之类的国家重大活动进行预测、谋划和大自然中的异象进行解释,如西周末年史官伯阳父以“阴阳”理论对地震的解释。
这些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史官的职责所在。
太史公认为《老子》一书含义深奥:“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司马迁《史记》(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673页)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脱离其史官身份。
从其史官身份出发,老子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无非是他推天道明人事的结果,是他对天道的态度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自然会包含老子军事思想。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以孔子为参照,可知孙子应与老子同时而稍晚于老子。
根据现有资料,《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应晚于战国初年。
《孙子兵法》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过渡时期是可以确定的。
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孙子兵法》或与《老子》同时或稍晚于《老子》。
《孙子兵法》的成书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子》思想(以及语言风格)的影响,比如关于奇正问题的内容等。
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说“其未兆易谋……”,《孙子兵法》中也有“上兵伐谋”之说,二者如出一辙。
老子认为,在事物发展还没有明显迹象时最容易图谋,即在敌国尚未采取行动时,己国应有所准备。
老子的反战观

老子的反戰思想五千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創造過無數奇跡。
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一部部光輝的經典巨著。
在諸多優秀的古代典籍中,《道德經》可以算得上是裡面的一枝奇葩。
《道德經》又稱《老子》,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
內容極為豐富。
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
《道德經》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道德經》不是一部兵書。
但是,當其問世之後,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道德經》就是一部兵書。
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一直到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這種看法。
但老子卻有著自己明確的軍事戰爭思想:反對暴虐戰爭!在《道德經》中,第30章是老子反對暴虐戰爭戰思想中最突出的內容:“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而第31章、第46章都很明確的講到了這個問題。
古人早就有這樣的說法: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戰爭的最後結果,人民群眾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時戰爭又是耗錢、耗物質、耗人的事。
古代戰爭是這樣,現代戰爭更是如此。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打伊拉克,就耗資巨大。
當時就明確提出:有軍隊的出軍隊,沒有軍隊的就出錢。
當年的日本一次就出了150億美元。
戰爭只打了不到一周,伊拉克就招架不住了,宣佈無條件接受聯合國有關決議。
日本認為這麼快就結束了,應該退錢。
美方說還早呢,以後還要打的。
果然,過了沒一個月,又打了一次。
2003年美軍及其追隨國軍隊沒有經過聯合國同意就擅自去打伊拉克。
《老子》战争思想剖析——兼驳《老子》兵书论

2(302年9月第26卷第5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JottmalofAnhuiUniversi竹(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Se口mbcr如02V0126No.5《老子》战争思想剖析——兼驳《老子》兵书论汪秀丽(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擅要:由于(老子)中大量战争思想的论速,一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
奉文想通过对(击子)中战争思想的分析,来说明‘老予>中战争思想曲实质。
关键词:道德经;兵;战争;不争中围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5—0028—03<老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几千年来,好象没有太大的争议。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中涉及很多关于战争的思想,而把它定义作一部兵书。
究竟(老于)可不可以归为一部兵书?下面将通过(老子》中战争思想的分析,作出答案。
一、历史上几位学者对<老子)中战争思想评析历史上对(老子)进行研究的人很多,现从中找出几位涉及到战争思想的,看他们是怎样评述的。
唐代王真在‘道德真经论兵要义书述>中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
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虽然王真并没有明确指出<老子)为兵书,但却说书中“未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王真的这一点过于夸张。
通观(老子)垒书.其中涉及判战争思想的也就十章左右,也就是说<老子)中确有一些章节谈用兵,但我们不扼据此认为凡是{I}论军事方面的书就一定是兵书。
所谓兵书,应该是以研究军事及其战略战术诸问题为主旨,所有论述都围绕此主旨而展开的著作。
否则,不足以称为兵书。
(老子)中虽论述过用兵的思想,不过,它显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宋论・神宗》中写道:“老氏之言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言兵者师之,为乱而已矣。
……正不足以以奇济之,可以哲试,不可以常用,可以脱隐,不可以制胜,可以瘦寇而速平,不可以御敌而棕敌,如其用之,抑心有可正而后奇也。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
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
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
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
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
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
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作为现代军事的研究者应对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吸收,取其精华而自用。
本文通过对老子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现代军事思想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分析《老子》并非兵学著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及智慧却可以为军事理论服务,为军事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老子》中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战争指导思想等,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老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及即得利益,不惜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甚至完全占用奴隶。
奴隶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命没有保障。
对奴隶实在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发动起义时,奴隶主会用更加残忍的手段镇压起义。
老子以为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反抗压迫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利用军事手段进行镇压只能激化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使战况更加恶化,直到人民全部战死或人民获得胜利。
而现实中,普通穷苦百姓如果不畏惧死亡,其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最终战争的胜利者只能是代表大多数利益的人民群众。
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
同样的理论如果应用在国际局势中,也是相通的。
早年间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但并不满足于自己拥有的领土与财产,妄想掠夺他国领土及财产,对其他国家实行兼并。
同样是国家的统治者,其受贪欲主使谋求吞并兵力较弱的小国,如果小国不肯就范,想保江山社稷,只能以武力抗衡。
如此,诸侯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劳苦大众苦不堪言。
从老子的观点可以看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欲壑难填,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
其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奴隶,反应了农民对战争起源的初步认识,反映了人发群众的心声。
老子认为发动战争的一方是不符合道的标准的,明确指出不符合道的标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道早已”,统治者妄想以发动战争的方式取得他人或他国财物必将得到天道的报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千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創造過無數奇跡。
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一部部光輝的經典巨著。
在諸多優秀的古代典籍中,《道德經》可以算得上是裡面的一枝奇葩。
《道德經》又稱《老子》,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
內容極為豐富。
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
《道德經》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道德經》不是一部兵書。
但是,當其問世之後,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道德經》就是一部兵書。
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一直到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這種看法。
但老子卻有著自己明確的軍事戰爭思想:
一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
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二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
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不提倡用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纷争,倡导“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即从政者以道来辅佐君王,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
因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告诫世人就是最好的军队、精良之师,也是不吉祥的东西,天下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的人是不取的。
在《道德經》中,第30章是老子反對暴虐戰爭戰思想中最突出的內容:“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而第31章、第46章都很明確的講到了這個問題。
老子反對戰爭,他指出窮兵黷武,必將自食其果。
“師之所出,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乃是人們根據以往的戰亂史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
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群眾。
“師之所出,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這是對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生動寫照。
老子的這種思想對軍事家有極大的影響。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31章在這一章中,進一步表明了老子反戰的思想。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在第46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主要思想是在前面一段,其意是:天下遵循天之道、進化發展的規律,趕回戰馬去種田。
天下不遵循道,馬駒生在戰場間。
老子對軍事有言:“以道輔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可見老子是不得已而談軍事的。
處於一種被逼無奈。
可能是由於老子看到戰爭帶來生靈塗炭、人民苦於生計。
極不符合自然常道而想的吧!
但是被迫歸被迫、無奈歸無奈。
當強敵入侵時老子還是主張通過戰爭來解決的,但僅僅
是獲勝而已,而不是用殺人多少來計算的。
用老子的話講就是:“殺人眾,以悲哀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反映了老子悲天憫人的天性,主張人不傷我,我亦不傷人的軍事思想。
老子在軍事上主張一個“無”字。
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襄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表現在戰場上不占主動而占被動,刻意的給對方製造一個“無”的境界。
通過智慧讓敵人找不到北。
相比較孫子的用兵貴在一個“詐”上。
詐--欺騙之意。
身向東而意向西。
在於迷惑敵人,讓敵人上當,是先發治人。
在戰場上強佔主動,殺敵於千里之外。
老子的作戰思想在於設置機關、在於守。
在戰場上往往佔據被動。
這裡討論的不是主動就好被動就不好的問題,而是應用能力的問題。
用孫子之法可在知敵、我、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作戰環境)一半的情況下便可獲勝。
用老子之法須知敵、我、環境三方面百分之八十以上方才能獲勝。
老子採用壓縮到極點膨脹的原理。
(就像炸藥一樣)孫子之法殺十人才能獲勝。
用老子之法殺一人就可獲勝,財力、人力投入均少於孫子之法,老子這種軍事思想更驅向於人性化、更符合自然之道,但操作起來要比孫子之法複雜的多。
而怎样才符合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两军对决首先要做到“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打仗的不要乱杀,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
用兵之道宜于含虚自敛,晦迹韬光,正所谓“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既用兵时有句话,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防御为主。
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
无故用兵,恃强妄进者必败,恃勇轻敌而好杀者必亡。
故“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争,哀者胜”。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悲观的一方胜,也就是哀兵必胜。
在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方面,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奇袭的方式出兵,以无为作为用兵的主导思想,不太看重,若无其事的就可取得天下。
这是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提示君王将帅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
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
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策,将军事行为与政治目的紧密相接,尽量做到少耗材资,少伤性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兵而非好战,用兵须先慎思,不战则胜,不战而得天下。
反之,若穷兵黩武,失道离德,必然是天下纷争,民不聊生,国家难以治理,天下难能太平。
老子军事思想之妙,使《道德经》的理念得以发扬,常怀忧虑意识,忘战者危,好战者亡,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二者间的关系。
对于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以战备防范战争,借道义抑制战争,用必要的战争手段去消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