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少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

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传世时间悠久,内容博大精深。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剖析其核心理念,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这一古代经典的视角。
一、道德经的历史背景要深刻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道德经又称《老子》,据传是老子所著,约公元前6世纪。
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分裂与混乱之中,各类思想纷纭争锋。
老子在这个时代,提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试图为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指导。
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1. 道和德的概念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和“德”。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无形的、无名的存在。
德则是在个体行为中的体现,是与“道”一致的表现。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随“道”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2. 无为而治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并不是鼓励懈怠,而是主张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的运行,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哲学,提倡顺势而为,不强求。
3. 温和与柔弱道德经中,强调温和与柔弱的优势。
老子认为,刚强会被摧毁,而温和与柔弱则能够生存。
这与中国武术、政治和人际关系中的柔性力量概念相呼应。
4. 阴阳平衡道德经也包含了阴阳哲学的元素。
它强调了平衡,认为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通过保持平衡来实现和谐。
5. 无欲无求道德经鼓励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一理念与佛教的解脱思想有相似之处。
三、实践道德经哲学1. 领悟“道”实践道德经的第一步是领悟“道”。
这需要深思熟虑,沉思自己的生活、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
2. 无为而治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而是采用“无为而治”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顺势而为。
这可以在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
3. 追求平衡道德经的平衡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和谐。
这包括平衡工作和休息、平衡社交与独处、平衡欲望和满足。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
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
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
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
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内宠之妾,肆夺于市。
私欲养求,不给则应。
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
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
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中国政治思想史 道家老子及庄子思想

1.老子的自然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有相同之处。
2.认为个人私心是乱政的一大原因又与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相通。
3.放任主义的涵义:放任主义是主张政府只维护法律和秩序,取消对外贸易和物价的一切法律限制的学说。
4.无政府主义的涵义: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2)老子承柔顺之教并发挥,孔子变柔顺为弘毅,遂成两家不同的学术。孔子精神根本异于老庄的地方:孔子施教的目的不在个人的自全而是重视天下的兼善。
2.庄子继承老子的立论并拓展,“无为”的政治哲学成为失望之有心人对于宝骏苛政最微妙和最严重的抗议。
3.老庄的思想并非完全消极,也有积极的成分。
4.老庄思想的总结:全生适性是老庄政治哲学的最后目的。
政治思想不能脱离环境产生,但是即使在同一历史环境中,所有的思想也不一定都如出一辙。个人的品性,家庭的生活,师友的影响,都可以使个人在同一环境下发生不同的反应而造成思想的分歧。萧公权在提及每个大家的思想时都不免提及这些人的背景、时代,而我们发现许多大家都有亡殷文化的背景,因此他们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墨子虽是亡殷之后,但他是“贱人”的身份因此与孔子的思想的角度出发不同,这都是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身份、经历等去考证。
5.庄子的政治思想是古今中外最为彻底的个人主义,也是最极端的自由思想。
6.老庄的思想为何没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个人主义的发起人是革命民主思想者,他们对个人态度积极,对社会和政治的态度并非消极,反抗的并非一切制度而是当前不满意的制度,那些主张革命的人,希望以理想中的新的制度,保个人的幸福。如果革命者对政治有信息,则一般以宪政、民主为目的,若是完全失望,则每每以无政府的社会组织为理想。这些都是对人性做不彻底的乐观态度,因此他们认为不可以绝对自由而依然视组织为必须。庄子学说对个人表示无条件信任,对组织无限度轻蔑,制度无论好坏,都无益于个人的自由。庄子生于封建天下的末世,不曾有民主政治的观念,就算有,也不可能有革命的意识。另一方面,庄子对个人的态度,又比欧洲自由主义者更消极。因此,也可以说庄学是最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
《道德经》的产生及与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德经》的产生及与道教的历史发展《道德经》亦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
为什么说是相传呢?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老聃及其生活的历史背景。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东),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
老子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这个时期,周天子的中央政权早已成为摆设,地方政权视王权为玩物,整天打着仁义的旗帜到处打打杀杀。
做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老子面对这样一个诸侯并起、王权衰落、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肯定会透过悠远的历史,来分析当时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弊端和不良习气,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无为而治”的不朽思想。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是孔子将要到周王朝中央政府访问时,问礼于老子,老子的一番答语。
从老子这段答话中,反映出他关于“道”的思想。
《道德经》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文中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
战国中期距离老子已有百年之远,由于成书时间的原因,学者的质疑也就无可厚非了,笔者对此也持衷肯态度。
《道德经》的传播,与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
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术,成型于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今天的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布道,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
初次入道者叫“鬼卒”,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传播的主要对象为低层的农民。
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徒习道,张道陵规定了以“治”为传道单位,“治”的头领叫“祭酒”。
公元下141年,即东汉永和六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为道教成型的开始。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革命家之老子

革命家之老子摘要:动荡无序的春秋末期,正处于一个无道的衰世,诸子百家之学都从具体的某一方面提出社会改革之道,老子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老子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反动,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老子;革命家;道;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68-02一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无序、翻天覆地的时代。
神圣庄严和至高无上的天神和天命逐渐失去了他原有的地位。
作为最高原则和依据的周礼正在崩溃之中,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在新的经济力量的冲击下,受到了民众的怀疑及否定。
周朝王室贵族以及权贵们逐渐被撕去了“以德配天”虚伪的面纱。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中,周礼的颓解变得不可避免。
人们不再“依天行事”,人类社会的事情只能按照人类自己的意志来办。
但是体现了天神合一的周礼,却依然遥遥欲坠的在支撑着。
一些社会改革的思想者仍然热衷于周礼,体现在对周礼的改造上,对周礼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处理政事的原则来作出新的解释。
春秋末期思想家史墨从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动中看到了“物生有两”的矛盾,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而守旧的周礼信仰者与权贵们却依然套用周礼来对社会的改革行为进行攻击和指责。
在新旧两种政治原则下,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冲突,演绎出了君戮臣,臣弑君,父子相残等交互出现的血腥画面,这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战乱时代。
这表明崇尚天神意志的周礼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周礼倡导臣民对天子或诸侯的忠,无论他们的言行是对或错,作为臣民百姓只有绝对的服从。
但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越来越趋于理性的时代,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按理性行事。
作为旧的道德标准,权贵们崇尚周公旦的“亲亲尚恩”的治国办法,世代掌握大权,子孙前后相继。
但是春秋战乱时代,民不聊生,弱肉强食,在这种“争于力气”的年代,推行“亲亲尚恩”谁又会去这么做?秦孝公重用法家的商鞅进行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国家富强。
老子的思想概念启示

老子的思想概念启示老子的思想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哲学、道德、政治和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老子的背景和思想出发点、老子的基本观点、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启示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的背景和思想出发点。
老子,即李聃,相传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世界、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老子的出发点是对人类世界的矛盾和苦难状态感到不满,他想通过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道德规律来寻找解决办法。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宇宙的本质是无为而治的“道”,而人类应该追求与宇宙的协调一致,达到“道”的状态。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是“道”的具体表现。
而人类则常常因为自己的欲望和矛盾而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导致了诸多问题和苦难。
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放弃过度的行动和自我意识,顺应宇宙的规律,保持内心平静和谦逊。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是造成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而宇宙自然的规律和秩序是自发而来的。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放弃过度的行动和干预,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应该抛弃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自然和谐和内心的宁静。
第二,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而硬性的力量和控制只会导致对立和冲突。
他用“水”来比喻柔弱,水柔能克刚,无形胜有形。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应该学会调适、谦和和宽容,而不是用力量去压倒他人。
只有在平等和互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归于无极。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真正的境界应该是无极的状态。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要超越对事物的分类和分析,追求真正的统一和一体性。
只有在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第四,慈爱和无私。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慈爱和无私的心态对待世界和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
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
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
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
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内宠之妾,肆夺于市。
私欲养求,不给则应。
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
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
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
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隐者群体的两个特点: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先秦时期的隐者群体大体都是较高道德操守的文化人,他们洁身自好,甘愿清贫,主张返朴归真,顺人之性,过一种自然主义生活,反对心计与伪诈。
(二)不与当权者共事,心怀救世之高远情怀:隐者群体看似出世,实则心怀救世安民之志。
春秋时代,天下纷乱,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时局抱有忧患意识,隐者群体对当时的黑暗一方面深有洞察,另一方面又觉得无力改变现实。
他们不愿降志屈节,便隐姓埋名。
不过远离社会不代表脱离社会,隐者隐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志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实他们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
对于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而言,投身于政治与在政治圈外影响政治的人都是需要的。
在春秋战国那种时局下,反而是站在局外影响政治的隐者群体显得更为重要。
政治中权术往往会混扰人的视听,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隐者正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冷眼看待社会的一切,时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们的内心是热的。
正是由于他们志向高洁,所以在目睹了社会那么多黑暗后,才走上了看似消极隐退的道路,但又时时发出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声音。
他们身处局外,故能冷静分析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坚决对抗当权者,故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
由此可以对隐者群体作出如下的判断: 他们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有学识和安邦定国之志,但不幸遭遇乱世,对现实极
端失望,故坚决远离政治中心,甘愿边缘化;但同时又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者的角色,反映出一个时代最敏锐与真实的呼喊。
三、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
据史书记载,老子有长期担任周史官的生活经历。
对于老子的身份问题,金德建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子是一位史官,《史记》中说老聃是‘周守藏之史也’;司马贞《索引》称老子‘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可见老子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 ⑤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的史官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来总结传播历史知识与经验,有了文字记事之后,史官就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经验。
史官既掌管历史,又兼通天道,负责与天地鬼神沟通,担当巫师的功能,所以史称“巫史”。
巫史在殷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王国维先生在《说史》中称史官为掌书之官,自古要职;殷商以期,其官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到了周代,史官设置构成系统,诸侯国均有国史,甚至卿大夫也有家史。
东周以后,随着周王朝衰落,王室及诸侯史官世袭制度相继破坏,其中一些人或自愿、或被迫脱离政治漩涡,抱典载籍,或流亡他国,或隐退在野,老子就是隐退在野之代表。
担任周史官的经历使老子较之于普通隐士而言有了很大的优势: 他有一般隐士所不具备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经历,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来洞
察当时“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局。
正因为老子曾为史官,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所以老子退隐民间后开始著书立说,他集古今之大成,深受同时代文化人的仰慕。
出于史官的老子精通天道,其天道思想在诸子中最为深刻。
单就道家而言,论其起源似乎可概括地表述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的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先秦各家学说都有其渊源,基本都受到了当时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先秦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也是如此。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隐士群体的兴起以及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是老子形成道家思想体系的历史背景。
理解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道德经》一书所要表达的内涵,全面地了解老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9.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4.
[3]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1057.
[4]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5]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