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摘要: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关键词:老子清静无为影响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困苦不堪。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

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

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苏乾20077122生物工程学院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汉族。

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

《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

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中曾经提出:“有与无,乃是万物之根源”。

而“无为”,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更是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

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原因、内涵、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以及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那句“天下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即无,由无生成有,即一,从而二而三而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老子的“无为”,也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是指“本然”、“自然而然”,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庞朴先生在《道家辩证法论纲》中又指出:“无”字被选定为道家的哲学范畴,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

在甲骨文中,“無”(无)字是一个舞蹈者的形象,“無”和“舞”本是一个字。

舞蹈是侍奉神灵的一种动作。

而神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们通常在舞蹈时想象其存在,并只有利用舞蹈的模拟动作或者叫舞蹈语言去与之交谈。

以舞蹈事神的工作,慢慢分工到一些专人身上,他们是“巫”。

这些“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的“巫”,在原始人看来,他们与事神的“舞”以及舞所事的“無”(无),也是混沌一体的,于是也以那同一个图形来表示。

这些巫心目中的“無”(无),不仅不是虚空或没有,而是主宰万物、支配一切的神圣的“有”。

这样的“無”(无),正是后来道家思想的源头。

正因为“无”的原始意义是“似无而实有”,因而就其本义而言,“无为”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似无而实有”的行为。

老子当初提出“无为”概念,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有为”。

当时的情况是:列国争城掠地,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猛于虎,法令多如牛毛,人民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所致。

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在《老子》书中,“有为”只此一见),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指贤明的君王)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因为在老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

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

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

“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

”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二、“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1、在《老子》中,“无为”分为“道无为”与“人无为”两种。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按老子的说法,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化(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从这种意义上说,道是“无不为”的。

道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它生化万物是在为其提供内在的根本依据的意义上说的,而且道并非游离于万物之外,而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因此道的这种“无不为”并非表现为外在的力量,而是在万物内部发挥作用的,所以是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的倒是天地万物的自为、自化、自成,因而道看起来好像是无所作为的。

而人的“无为”则不同。

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

谓其私志不入于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按:巧诈也)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这是说,“无为”并非“迫而不应,感而不动”。

在人的作为之中,凡遵循事物的规律,依凭事物的资质,顺应事物(含人)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并且其行为公正无私者,皆属于“无为”。

引用庄子的一句话:人的“无为”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2、“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为”。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一样,要“无为”,不可“有为”,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无为”是针对“有为”而言的。

老子看来,行动一定是要有的,问题在于怎样行动。

正如煎鱼,过于频繁的翻动,容易把鱼身翻烂,难以享受鱼之美味;不加翻动,粘锅而烧焦,更难以尝其味。

3、“无为”是甘于处下,为而不争。

老子根据“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大力提倡甘于处下,不争之德。

他喜欢用水作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水具有处下、不争、利万物的特点,统治者也应像水一样,甘于处下,才能容纳万物,才能亲民近民,才能自然解决争端,才能行无为之治。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子主张“处下”,提倡“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

他其实是鼓励人们去“为”的,顺任事物的本性去“为”。

处在那样的时代,他深深感到,统治者高高在上,即使是仁义治国,予百姓恩惠,百姓因而赞誉,但还是有了统治的迹象,还是破坏了其自然性。

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甘于处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以“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之效。

三、孔子与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比较谈及道家的“无为”思想,则不能不提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作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几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西汉的文帝、景帝时代曾形成了史称“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的局面。

《汉书》对此作了这样的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承牛车。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不得会聚。

孔子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即是统治者“无为”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

但通向共同的“无为而治”治道理想时所走路径,二者有极大的不同之处。

孔子主张通过治的主体“为”,治的客体“无为”的方式;老子主张通过治的主体顺应自然的“无为”,治的客体“有为”方式。

孔子“无为而治”的路径是通过治的主体“有为”,最主要的是“为政以德”。

孔子倡导统治者重德和为官修德,推行德政,以德治国,讲“道之以德”(《论语·为政》) ,也是讲要从道德教化的角度为人们提供行为导向,通过“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作君主的自身的德行要端正,把自己作修炼为完美道德的表率,以身作则,去感化臣民,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孔子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有为”和“无为”不同路径,辩证地来看,孔子是让君主“有为”,而让民众“无为”;老子是让君主“无为”,而让民众“有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君主只需遵循自然规则,充分发挥民众的能动性,自始至终让民众自治、“有为”,以达到天下大治;而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则要求君主“有为”,不断努力进行自我完善,使其道德水准达到一定境界,去影响民众、感化民众,使民众培养道德自觉,进行自治,以达到天下大治。

四、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1、有/无,乃变化之源。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美,所以才出现了丑的概念;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善,所以才出现了恶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