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
“ 无为而治”思想基本涵义
( 一) “ 无 为”是顺应 自然的 老子认 为,自然和人 为是相对立 的 , 任 何 外在的人力作用 ,都是对 自 然 的破坏 , 都 是与 自 然不相容 的。因而老子所谓 无为 ,由 慎而来 ,以合于 自然。“ 慎” 即是 指要 谨慎 地 作为 , 做到不扰 自然 、 顺应 自 然 、合乎 自 然 。即不要去做违反 自 然 的事情 , 不破坏事 物的 自 然进程和 自然秩序 , 而且有利于事物 的 自然发展 和成长 。 用无为处事 。意味着要 顺其 自 然做 ,万事皆有为。 ( 二 )“ 无为”是以静制动 老子把对万物生存 的 自然状态 的搅拌 、 干涉和破坏之行为叫做 “ 有为” 。“ 无为 ”即 是对此类干扰万物 自然生存 的行为之否定 。 他认为 , 静 能够胜过躁动。因为道 的本性 是 居于静的一面的。万物的运动纷纭复杂 , 但 最后都要 回到它们 的老根 ,回到老根 , 便叫 做静 ,清静与无为是合二为一的 , 无为 的状 态就是清静。由此 , 老子 主张人生应 当在人 生处事的一切行动上 , 都要使心灵保持一种 清醒 、冷静 、空明 , 不受其他外物干扰 的 自 然状态 , 做 到清心寡欲。 ( 三 )“ 无为 ”是为之于未有 老子认 为做 事要着 眼于 错误 的思想 或 行为之初 , 趁着 刚有征兆 的时候就加 以预 防 与制止 , 这样才能免于危难 , 成就大业 。真 正 的治理 是事 情 尚未 祸乱 时 的治 理 。 “ 无 为”虽然能治疗政治上过度有为 的毛病 , 但 是 预防胜于治疗 , 若能在事情未起之时便加 以预 防,不仅能去除麻烦 ,亦收事半功倍之 效 。“ 图难于其易 ,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 必作于细 。 ”可以说 , 这种 防微杜渐的方式是无 为的积极表现 , 也 是确保无为的最佳方式 。 二、 “ 无为而 治 ”与 “ 有为 而治 ” “ 无为”主张见素抱朴 , 返乎 自然之本 性 ,它不是什么也不做 , 而是要靠被统治者 的 自为实现无 为无不为 , 靠被统治者 的 自 治 实现无治无不治 。“ 有为 ” 意为有作为 ,“ 有 为而治”即管理者人 为地对被管理者进行管 理和教育。在此过程中 , 被管理者被动接受 管理 者在政策 、措施 上的统治 和教化 。在无 序的情况下 ,“ 有 为”能够以更快捷 有效 的 方式加 强对社会 的管理和规范 , 促进社会趋 于有序化 。但 同时 ,“ 有为而治 ”会 使得权 力集 中于管理者手 中, 被统治者更加缺乏 自 主性 , 易产生不 良管理后果 , 不利于培养 民 众 的 自我管理能力 。 三、 “ 无 为而治 ”思想 的合 理 性 ( 一) 国家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培育社会 的自 我管理能力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由老子所著。
其中最有名的思想主张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强调人们应该尽量少做无意义的努力,而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被视为一种达到和谐与平衡的方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无为而治的含义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的定义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即在治理事务时不做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它强调了非暴力、少执着以及平和的态度。
这种理念认为,努力追求个人意志和欲望往往会引发冲突与对立,而放下个人欲望,顺应天道自然则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适用领域无为而治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哲学,也适用于社会和组织的运行。
在个人层面上,无为而治意味着个体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顺其自然。
在社会和组织层面上,无为而治则是一种领导风格,主张领导者应该放下自我,为组织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无为而治的实际应用1.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欲望或目标而感到疲惫和失望。
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要学会调整自己,顺其自然,接受当下的现实,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 在组织和领导方面,无为而治体现为一种开放和协作的管理风格。
领导者不应过于干预员工的工作,而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同时,领导者应坚持公正和包容的原则,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 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无为而治可以指导政府在推行政策时要尽量少干预市场,给予市场更多的空间发展。
倡导民主和法治,并尊重人民的选择和意愿。
不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让社会自行调节和发展。
四、从无为而治中获得的启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该来的自然会来。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放下过多的执着和欲望,以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
最后,它教导我们应该注重自然和谐,遵循大道,摒弃对抗和争斗。
总之,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以非暴力、少执着以及顺应自然为核心,适用于个人、组织和社会治理层面。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己口口B.口5(中)i▲制占缸金I l政法论坛4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寇颖丹摘要“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澎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无为而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包括: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事善为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5-159-02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时代背景(一)社会根源老子生活的时代处于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这一切引起老予对统治阶层“有为”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有所作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是对当时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私利而恣意妄为的一种否定。
老子主张以“无为”治理天下,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统摄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地道”、“人道”、“自然之道”是相通的,一切事物都是构建“在道”的合理秩序上的,并且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
所以.圣人的治国之道应是“顺乎自然”的治理国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二)巫史文化背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是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除了我们上面说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之外,巫史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原因。
老子曾为周史官,《史记·老子传》记载,“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张汤传》中说,“老子为柱下史”;虽然说法略有不同,老子徽过史官是可以肯定的。
作为史官,无疑能广泛接触当时所存典籍文献,并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批判性的继承,因此对于中国的远古史,老子有着清醒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因而一般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官文化和历代帝王经验。
同时,远古时代的中国有着巫史不分的传统,巫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尊崇自然力。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摘要:老子“无为而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它在现代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引申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内涵,分别是:理性思维、自我放弃和敬畏自然。
通过探讨这三个方面,本文旨在说明老子“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理性思维;自我放弃;敬畏自然正文:一、理性思维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干预自然而自然地发展,对于管理来说,就是将思维放到自然的状态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即主动思考、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
当今社会中,科技更新换代,商业模式不断刷新,企业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迎接未来挑战。
二、自我放弃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拘泥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将其放到自然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低一些,放开马缰,顺伸双手,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管理问题。
这种自我放弃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客观化”管理模式,即理性同情、心理抗压、以自然之道避免矛盾。
当今社会中,企业家们普遍存在傲慢自大、忽视客观现实、拒绝变革等缺点,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告诫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才能实现管理的真正价值。
三、敬畏自然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走,才能在经济、社会和自然上实现和谐发展。
这种敬畏自然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即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全局指导局部。
当今社会中,污染、环保、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公司、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出,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仍有其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
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
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
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
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
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3)“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我自身管理的结合
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一个学生会的部长,我觉得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比较切合我自身的实际的。
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作为一个在学生会作了那么长久的学生工作,基本上对学生会的一个内部的工作情况以及各个操作流程都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而且发展到现在我们的部门的话,“无为而治“的思想真的可以很好的可以跟我对我们部门的实际管理做一个很好的结合。
我们部门发展到现阶段,成员众多,而且各个方面正慢慢成长起来,包括了我现在的副部长,以及老的一届干事等。
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部长的话,很多的事情我应该从“无为而治“出发去做,任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做主,自己在成长中锻炼自己,而我也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工作,更应该让他们去把握。
但我觉得还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我“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而是应该扎住重点,对他们的指引也只是一个观念上的一个指引,一个技术上的指导,重点地还是让他们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得到应有的锻炼。
而我想,我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应该能够得到对我们部门的成员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是有一个质的飞升,而我的做法相信也是一种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而我觉得这种管理方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说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
只能将调昧、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色、香、味什么都设有了,肉也碎了。
我管理我的部门,辅导员管理我们这班学生,学校管理全校师生,以及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领导者治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
因为,国家几亿人,一个企业几十人至上万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无法适应,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人心即乱,社会就大乱。
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做出成果。
而且这个也是“无为而治“的精髓所在了。
在管理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无为而治”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管理方式,坚决拥护“无为而治”,好样的!
参考书目:《老子》《老子注释及评价〉。